彭匈
人们常常会对这样一个问题产生兴趣,南方人的方向感不如北方人。这个问题的形成我看并不复杂,中国的城市,北方如北京、西安,其街闾走向笔直,东西南北分得清清楚楚,南方城市则不然,多半依山傍水——山形水势决定了南方的街巷蜿蜒有致。那年我陪作家王蒙到平乐,爬上令公庙背后的昭山,极目远眺,但见三江奔腾汇合,城郭绕山临水,气势自非别处可比。我左手一指,向王蒙介绍道,那片大山,是平乐一景,叫“桂岭樵归”,对于这个景致,我有切身体会,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那大山里“讨柴火”,早出晚归。王蒙当即笑称我是“景中之人”。
王蒙是应邀前来参加李商隐诗歌研讨会的。唐大中二年(848年)春,李商隐出任昭州(平乐)代理郡守,曾在桂江击棹作歌。“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除了这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坛巨匠,在平乐留下足迹的,还有北宋政治家世称龙图梅公的昭州知州梅挚,他的精短政论《五瘴说》可谓震烁千古。如此说来,平乐不仅地利先声夺人,而且人文厚实丰赡。
我高中毕业即离开故乡,然而长年在外的游子,每从故纸中读到有关平乐的片言只语,心里便会兴奋莫名。比如《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凤仙》,一开头就是“刘赤水,平乐人”,心异之,读到后面“二姑水仙,适富川丁官人”,方可断定文中“平乐”即吾乡也。又读清《粤西偶记》:“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有趣而又亲切。
尽管如此,所获只是一鳞半爪,于是心中存一愿望,希望将来能有一套介绍平乐的全景式的书籍,让世人从中窥见全豹。现在好了,平乐县领导有远见,有情怀,组织力量,从古籍里爬罗剔抉,从现实中状物取景,去年推出《平乐由来》,今岁《故乡云水地》又要面世,足令欣慰。
李忠笔下的故乡云水地,文字质朴灵动,美景目不暇接,诗情弥漫四野,哲理盎然有致。随着作家李忠的笔触,凭借摄影师梁师的镜头,我们跋山涉水,穿村过寨,不仅把故乡的景色看了个够,而且把深藏其里的民俗掌故听了个遍。榕津、沙子、桥亭、长滩、龙窝、旱冲……这些地名不仅不再朦胧,甚至如同珍珠连成了闪闪发光的一串。了解故乡,熟悉故乡,热爱故乡,建设故乡,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仅就这一点,我们就要对这套书的组织者和撰写者感激不尽。
让平乐亮起来,让百姓乐起来。物质的基础,文化的升华,使这幅诱人的图景,正在故乡的大地上徐徐展开,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轻轻回眸,就会发现她是那样的光芒耀眼,是那样的令人欢欣。
(彭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