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笋林次第添斑竹,雏鸟参差护锦囊。乳洞此时连越井,石楼何日到仙乡。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这是晚唐诗人曹松的诗作《桂江》。有人说诗作描写的主要是由灵渠至桂林的那段区域,但我怎么都觉得这诗句刻画的就是我们的桂江。
是的,我们的桂江。
这是一条清瘦的江。它从来都是普通的,不宽阔,也不艳丽。
这是一条我们身边的江。悠悠的漓江、弯弯的荔江、清清的茶江,穿越悠远的时空而来,一起游至我们的古城昭州,便汇成了这条江。
桂江在流。静静地流。流过了千年岁月。
而村庄未醒。
而古城未醒。
清爽的空气里,斜倚在滨江道的铁索栏杆上,近看眼前的桂江。当河边的风将刚开始燥热的阳光吹得一片涔凉时,低柔的凤尾竹林使身边的江水温情脉脉,呈现天籁般的风情,旁边的一切皆在轻盈流动的静谧中沉醉,而远处,隐隐约约地能听到有鸡鸣,有狗吠,还有婴儿的啼哭和年轻母亲似嗔似恼的叹息声。这一些,不过是岁月之河流过时遗下的生活碎片,我们依然感觉得到生活如水在自己周围无声无息地流淌。一望无际的天空,白云飘荡,似乎还带着无数野花的芳香,有一种无法言述的圣洁,也透着一种难以描绘的幸福与安详,如同我们的桂江。
我们的记忆里,多少日子一晃而过,烟尘未留,多少本该珍惜的东西,也轻易地随风远去,但是,依然淌在我们心底的,却是桂江那永远清澈和单纯的气息。
桂江在流。静静地流。流过了千年岁月。
而鱼儿在一代代逝去。
而竹木在一代代逝去。
深深的夜色中,坐在滨江道小铺子舒适的椅子上,已然看不清水面,但却能感觉到桂江的淡泊与悠深。空旷寂静的河面,那水流的声响便显得如此好听,悠然中还带着回音。当你真正走进这条江的叮咛,你会发现崇高的东西并未消失,而是已经融入了桂江的血脉,化作了眼前这一片从容。
无边的山峰养育了这条江。桂江在孤独中诞生,也在孤独中成长,弯弯曲曲加长了桂江的历程,可同样也使江水获得了宁静和坦诚。
多年以前,我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诗的名字叫《黄昏的桂江》——
请别在收割时的桂江畔上
守望得太久
在它身旁流下淋漓大汗的人会突然
直起身来。倦鸟已归巢。
那张脸,随江面闪烁的夕阳化为
金色的黄昏
连同整个起伏喘息的夏天
此刻,江水便是一种诱惑
是时候了。担起刚打下的稻子轻快地
走着,不由得就会吆喝一声
尾音长长,打江面飘来撞去
然后又聚拢起来,在江水应和中
缓缓消逝
从撩开稻禾的第一片叶子开始
我就知道
最欣慰的语言将走向哪里
从指尖到廉刃,一万种感情
都被沉静的金黄发酵成酒
这是用桂江水
酿造的
一头扎进凉爽的水里
有种惬意的感觉在闪动
喉咙又跃跃欲试了
鸟鸣衔来一根稻叶
划破水声
微风拂起来,带着些许醉意
这个诗意栖居桂江的黄昏
在夕阳的尽头
顶上你满是汗渍的衣衫
沿着江边的小径
擦亮那支山歌,照耀不远处的村庄
这是另一种
幸福
挥毫当得江山助。长久地面对着这条江,一直就这样为桂江而感动,一直就这样为桂江岸边昭州的劳动者而自豪,是的,生活在桂江岸边的平乐人。孩子们的笑声,妇女们走路的姿势,所有人过日子的那种安详,这一切,都因为有了这条江,都因为是这条江的组成部分,是桂江给了我们韵调、情趣、平稳而充沛的生活态度。桂江就是一本毫不仓促的书,当我们浑然不觉时,它依然在一天一天一页一页地翻过。一条能走进你生命里的江河,就一定走在你的生活里,人不能说不在乎失去的,但更应该珍惜已经拥有的。所以,把目光投向这条江吧——
桂江,多美的名字!
也许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可是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一种高雅的韵味,一种特殊的平和,令人心醉。哦,桂江,你可以不辉煌,但你,却应该是无比尊贵的。
桂江在流。静静地流。流过了千年岁月。
而村庄未醒。
而古城未醒。
这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涵养。桂江就像个不懂化妆的美村姑,依靠本色,依靠和土地之间的相互养育,还依靠头顶这块晴朗蔚蓝的天空的映照,依然还在今天缓缓地流淌。
桂江在流。静静地流。流过了千年岁月。
而鱼儿在一代代逝去。
而竹木在一代代逝去。
桂江之水无言地洗净了所有善良的伤口。其实总是这样的,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水色、山光和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就变得越来越坦荡和辽阔。
从此岸到彼岸,中间是一条江,一条美妙的江,是我心中,也应该是所有平乐人心中,永远的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