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6900000004

第4章 转校的女生(1)

【1、转校女生的“底牌”】

韩春月从市一中转来市八中的时候,校门口的花圃里已有星星点点的秋菊在盛开了,校园里洋漾着一阵阵清新的幽香。

韩春月是她的老爸用一辆除了铃不响外什么都在响的破自行车把她送来八中的,而且,还一直送到了初二(甲)班的教室门前。当时,同学们都在晨读,听到这种锵锵铿铿的怪异的声音,看到这辆浑身披了一层黄袍般锈迹的“老坦克”时,大家情不自禁地哄堂大笑:什么年代了,还骑这种破车,莫非是从文物馆里淘出来的!

韩春月便是在这种并不友好的哄笑声中,红着脸,低着头走走教室的。校长亲自陪同韩春月来到甲班报到,把她交给了班主任莫老师后,这才和韩春月的老爸一起有说有笑地离去。当天下课的时候,即有消息灵通人士吴雅雅探听到,原来校长大人与那个推“老坦克”的半老头,是中学时的同学。由此可见,韩春月是走“后门”转学来八中的。

班主任莫老师可不管这些闲账,她把韩春月安排在了最后第二排的那张课桌上,与一个名叫杜祥芸的女生同座。杜祥芸是班上的学习尖子,数学课代表。

“你好,我叫姜桂芬。请问你尊姓大名呀?”下课时,一位胖墩墩的女同学来到韩春月的面前,大大咧咧地拍了拍韩春月的肩膀。

望着姜桂芬那张薄薄的嘴唇皮与那双闪着几分狡黠的小眼睛,韩春月感到诧异:刚才,班主任不是已经向大家介绍过自己了吗?她怎么……但不管怎么说,韩春月还是非常礼貌地站起来,回答了对方。

“哦,原来你姓韩呀,我还以为你姓皇呢。”姜桂芬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话音刚落,她身后几个女同学已笑了个人仰马翻。

直笑得韩春月莫名其妙,眨巴着眼睛,眼睁睁地看着人家从她面前嘻嘻哈哈地跑了开去。

“皇亲国戚,嘻嘻……”

“姜姐呀,真亏你想得出来的,哈哈……”

一阵迎面送来的风,把这几句话从她们身边送到了韩春月的耳朵里。“腾”一下,春月的脸即刻就红了。

她恨恨地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牢牢记住了姜桂芬这个名字。

日子就是这样既平平常常又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一中与八中,都是S市的普通中学,不管论师资力量还是学校环境,都相差无几。韩春月在这个时候以插班的形式从一中转学八中是什么原因?这可是与谁都无关的闲事,所以谁也没有关心的必要。大家只知道他们新来的那个个子高挑、身体瘦瘦、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名叫韩春月的是个女同学,是个与大多数女同学大同小异的女同学。只有像姜桂芬她们那种擅长鉴貌辨色的好事者,才似乎发现在这位新同学的双眸里,总隐隐地躲藏着一种忧忧郁郁的云翳,而她那对很好看的像弯弯的柳叶般的眉宇间,则经常明显地竖着两条浅浅的皱纹。

不过,她的这种神情是得在不经意的一瞥间才能捕捉到,当你正儿八经地向她行注目礼或与她交谈时,那就看不到了。

所以,姜桂芬凭她的第六感觉隐隐感到,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新同学,有些怪,给人一种孤傲冷僻或孤芳自赏的感觉。

虽说韩春月给大家一种难近人情的印象,但人不可貌相。其实,韩春月与所有的同学都是很随和的,特别对姜桂芬和吴小玉她们几个,更是随和中带着几分莫名的亲近。记得因下雨而把体育课改在室内进行的那天,姜桂芬第一次试探着向韩春月发出一起去偷摘校园后的桑椹果以解馋痨时,韩春月非但闻风而动积极响应,而且在后来教导主任把她列为破坏校园环境的重大嫌疑,找去谈话、要韩春月交代出其同谋时,她更是勇敢地一口咬定此事唯她一人所为,杀头也不做叛徒。她的这种义薄云天的壮举,当即感动得姜桂芬慷慨解囊,单独请韩春月去长青路上的肯德基店吃了一个饱,以示犒赏。

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事后没几天,韩春月便回赠了姜桂芬一块石英电子表。虽说后来姜桂芬知道这种手表是在购买“塞纳”油漆时销售商免费赠送给用户的,但姜桂芬还是领了情。

韭菜下锅,一拌就熟。虽说姜桂芬与韩春月一个坐前,一个坐后,座位之间还隔着长长的一条走路,但仅三五天,她俩就像早就熟悉了半个世纪似的,相互间没了一点陌生的拘束,尤其是开学半个月后的主课抽测后,她俩简直就是亲如姐妹,形影不离了。

原来,韩春月还是个聪明面孔笨肚肠。在这次班级主课测验中,她的语数英三门主课,几乎门门都是60分万岁,只差几分就要开“红灯”了。特别是数学与英语,简直比全班成绩一向排名倒数第三名的姜桂芬还要差。这使姜桂芬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欣慰感与快活感。当时,她差点让一句突然涌到她嗓门眼边的“没想到还有山外青山楼外楼哪”的自嘲脱口而出,但当她一看到韩春月捧着试卷时那种沮丧得快要哭出来的腔调,她才动了恻隐之心,硬是把这句话给咽了下去。于是,韩春月的“底牌”一下子就全给这场抽测给暴露无遗了,甲班54个同学都知道原来这个韩春月也不过如此。与韩春月同桌的杜祥芸本有点势利,从此,她在端详同桌的时候,那对眸子也有了斜乜的意思。

唯独一人对韩春月这张面孔产生了怀疑,认为她不该考得这么糟糕,这分数至少还可以提高20分左右,特别是数学。这人不是别人,就是甲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课任课老师莫老师。

【2、女生的心事难捉摸】

莫老师的怀疑并非没有根据:一是从韩春月的这份数学测验卷上可以看出,在测验时,韩春月一定太粗心马虎了,好几道应用题运用公式分明完全准确,但在最后运算时却功亏一篑。让莫老师感到惋惜;二是无巧不成书,恰巧莫老师的爱人在市一中任教,虽说没担任过韩春月的任课老师,但他多少知道一些韩春月在一中时的学习情况。韩春月的学习成绩在一中时,是全班数一数二的。何以才过了一个暑假,才转了一个学校,她的学习成绩就如此前后判若两人,大相径庭了呢?莫老师想不出个因为所以然。不过有一点上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粗心马虎这四个字是铁定了的。

再定神想,莫老师的心中又增加了另一个疑问,那就是韩春月为什么好端端地突然转学了呢?莫非她家住得离八中近,为了便于上下学才转的学?但是,她已从韩春月填写的学生登记表上登记的家庭住址上推算出来了,韩春月的家与一中与八中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相等的,骑自行车都在20分钟左右。

就这样,韩春月为什么要转学八中的原因,便成了不时困扰莫老师的一个疑问。莫老师打算等教学任务稍微轻松一些的时候,去韩春月家进行一次家访,解开这个疑问。

莫老师在找韩春月谈了一次话,严肃地指出了她功亏一篑的症结所在后,本还想批评她几句,没想到始终低头不语的韩春月还没听完班主任的话,两眼中便蓄满了盈盈的泪水,薄薄的嘴唇居然微微哆嗦着,好像她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似的。莫老师见状,便吓得连忙草草结束了这次谈话活动。

望着韩春月瘦瘦高高的背影,莫老师忽然感到这个韩春月有些怪,总似乎有一块重重的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头。于是莫老师不禁皱了皱眉,发出轻轻的一声叹息。

【3、捐款风波】

姜桂芬冲韩春月发火的起因是杜祥芸。

那是5月中旬梅雨汛期到来时的事情了。老天爷的连日大雨,使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地区遭受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学校号召全体师生慷慨捐款,支援灾区的希望小学。这本是好事。可是,就是这么一件好事,却在初二甲班中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问题出在捐多捐少上面。校长在动员会上说得明明白白:捐与不捐是个态度问题,而捐多捐少则请师生们量力而行,能向灾区的人民表示一份爱心就可以了。校长的话虽这样说,但同时却又宣布了这次捐款的具体办法,他要求每个捐款者先把自己要捐的钱款装进信封里,然后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与班级,再塞进捐款箱中。

校长的话说得就像门槛上的鸭蛋——活里活络,姜桂芬当时就犹豫了。究竟捐多少呢?她心里没底。直到学校的乐队开始奏乐,师生们开始排队鱼贯走向主席台那只红色的捐款箱,姜桂芬还神思恍惚地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这时,韩春月首先看见吴雅雅努力地穿过队伍,来到姜桂芬的面前,鬼鬼祟祟地与她嘀咕了些什么。吴雅雅是姜桂芬的“铁姐妹”,对姜桂芬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韩春月知道吴雅雅一定是在为捐多捐少向她的铁姐请示汇报。为此,韩春月就往前走了几步,不为人注意的紧挨在了她俩的身后。

韩春月清清楚楚地听见姜桂芬报出了“10元”的标准,同时又明明白白地看见吴雅雅很有力地点了点头。所以,当韩春月往捐款箱里塞钱的时候,她也只把那只装了10元钞票的信封,卷成一团飞快地塞进捐款箱那条窄窄的口子中。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学校的教学楼大门口便贴上一排红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公布了每个班级、每个师生所捐款的数字,而且居然是按数据的大小排列名单的。她们初二甲班的那张红榜上,杜祥芸竟高中榜首,她一次就捐了100元!而姜桂芬与吴雅雅她们等只捐了10元钱的名字,便只好屈居最末一排了。当然,韩春月也只捐了10元,她当然也只好排在末一排,而且巧的是刚好紧挨姜桂芬与吴雅雅她们的名字排着。

这天,韩春月暗中留意了几次同座的杜祥芸。

她发现杜祥芸的脸上明显流露出一种或是愉悦或是得意的微笑。

同时,她又发现坐在前面的姜桂芬今天的回头率要比往常来得频繁,而且两道目光总是不偏不倚准确无误地落在她的身上。韩春月心里明白,姜桂芬并不是在注意她,而是在注意坐在她身边的杜祥芸。

杜祥芸却浑然不知,依然身背挺直,目不斜视,注意着讲台上。

她就隐隐感到有一场风波将在她的眼前掀起。

果然就掀起了!

先是杜祥芸好端端放在课桌上面的那本语文书不见了。上节课下课的时候,韩春月还看见它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呢。怎么才10分钟的时候,就不翼而飞了呢?上课没了书本,就等于军人没了武器,待等杜祥芸发现她的语文书不见了的时候,语文老师已在黑板上“唰唰”书写这节课文的中心思想了。

“春月,见到我的语文书了吗?”杜祥芸悄悄地连问了韩春月几遍,不由急得面红耳赤,香汗涔涔。

韩春月只是一个劲地摇头,低声回答:“没有,下课的时候,我去了一步楼(同学们对厕所的戏称)。”

在又一遍翻天覆地而一无所得的情况下,杜祥芸急得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最后,还是韩春月灵活,连忙把自己的语文书推到两人中间,才没使同座的眼泪滴落下来。

下课后,正当杜祥芸准备向老师报告失窃案的时候,她的那本语文书却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教室的角落里,它不知被谁倒扣在那只簸箕下。

杜祥芸哭笑不得,不知是谁搞的恶作剧。

但一边的韩春月知道是谁干的,因为姜桂芬与吴雅雅那种幸灾乐祸的表情,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她。

接着,是放学的时候。当杜祥芸去车棚推自行车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的那辆自行车不知被谁放掉了气,连气门芯也不知扔到哪里去了。杜祥芸就再也忍不住心头的委屈,放声大哭了起来。

哭声像块磁石,吸引了不少放学的同学,人们排成了一圈围墙,就是没人上前发扬雷锋精神,倒招来几句刺耳的话:“哟,这不是捐款大户杜祥芸吗?”“哎呀,不就破了一个车内胎吗,值几元钱?反正钱多着呢,买一辆新的也算不了什么呢,还哭鼻子呀!”

这些带刺儿的话虽说是冲杜祥芸来的,却像句句刺在一边韩春月的心上,她竟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情不自禁地也红了眼圈。

韩春月自是不能袖手旁观,就帮助杜祥芸把自行车推到了校门一边的修车摊上。也是这天修车摊的生意特好,待修的自行车排成了队,一时半刻轮不到杜祥芸。韩春月自忖在家修过,为缩短修车的时间,她就亲自动手,把自行车翻了个底明天,做起了修车前的准备工作。正忙着,忽然就听得有人在旁边冷笑:“哟,做好人好事呀,真是当代的活雷锋呀!”

韩春月不用抬头,就知道这是谁的声音。她不由被这大声地讥嘲羞得红了脸,忙停下手,垂着眼睑,走到一边的姜桂芬身边,低声解释道:“桂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哟,唱高调呀!”姜桂芬一手勾着吴雅雅的肩膀,一边朝韩春月挤了挤眼,怪声怪气地嘲笑道,“我可不会唱高调,我是落后分子,捐款也只捐10元钱。可惜呀,你也并不先进到哪里去,也只捐了10元钱。”

韩春月气得没话说。

一边的杜祥芸听不下去了,气呼呼地向姜桂芬发问:“姜桂芬,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怎么了?我又不在跟你说话,你搭个什么腔?”

“可是你这是在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你当人家都是白痴吗?”

“你才是白痴呢!”没想到杜祥芸的这句话,竟使姜桂芬被马蜂蜇了一口似的跳了起来,立即变了脸。原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姜桂芬的妈妈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这在同学中已是公开的秘密。现在姜桂芬听得这么一句话,就认定是杜祥芸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专门戳她的伤疤呢,顿时,她一跳八丈高,火窜天灵盖,当即与杜祥芸短兵相接地大吵大闹了起来。

别看姜桂芬平时伶牙俐齿寸土不让,可没想到被激怒了的杜祥芸也不好惹,一旦争吵相骂,她还真不是杜祥芸的对手呢。几个回合下来,姜桂芬便只有抹眼泪哭鼻子的份了。要不是有老师上前劝阻,说不定姜桂芬坐在地下撒泼了呢。

同类推荐
  • 散文(2016年03期)

    散文(2016年03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刀尖上的舞者

    刀尖上的舞者

    边缘女性犯罪:都市敲响了警钟,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献揭示,当前中国女性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二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约占百分之七、八;现在则高达百分之二、三十。我们曾重点调查了北京城乡结合部三个区看守所的在押女犯。
  • 有天堂,但是没有道路

    有天堂,但是没有道路

    本书收录了吕麦女士精心创作短篇散文,文字清新犹如心灵鸡汤,滋养读者的身心,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
  • 送别

    送别

    《送别》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诗词,如《春风》、《醉夜》、《无题》等;谱曲如《送别》、《祖国歌》;文赋如《悲智颂》、《李卓吾像赞》等,表现了这位大师出尘脱俗的艺术魅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热门推荐
  • 执子之手,将子悠走

    执子之手,将子悠走

    她是实习小记者,他是白手起家的高干子弟。她美丽干净,虽青涩,却格外引人注目。他深沉冷漠,只留给她一个削瘦修长的背影。他将她送出国,丢下一句话,“常悠悠,你最好别再回来了,否则,后果你晓得的。”再遇,她是学成归来的优秀外景主持和新闻记者,他是诸多新闻媒体都想拿到独家采访权的对象。他将她堵在长廊里,“常悠悠,没想到你是这种人啊……你躲着旁人罢了,何必也要躲着我?”两年,他从未向她表明心迹,却死心塌地守在她的身后整整两年。她需要他的时候,他永远都在。她的生活里处处布满了他留下的烙印。她以为,这就是爱了。她以为,那个人就是他了。到头来,不过是庄生晓梦迷蝴蝶,他保留三分,她却已沉沦至谷底!
  • 太子和休经

    太子和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上海滩之美人心机

    上海滩之美人心机

    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众里寻出旧日仇,是喜是愁;闺秀名媛、公子书生,爱你恨你问君知否。转千湾转千滩,也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一段段缠绵悱恻的故事终将情归何处,且看今日上海滩之美人心机……
  • 幽灵

    幽灵

    凌晨1点多钟时,迈格雷警长办公室的灯熄灭了。迈格雷睁着一双因疲倦而有些肿胀的眼睛,推开了警官拉普安特和邦菲斯办公室的房门。这两位年轻的警官正在那里值班。“晚上好,孩子们。”迈格雷低声对他们说。这时正值11月中旬,雨下了一整天。迈格雷与让维耶警官一起走下楼梯时,觉得寒气逼人。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这样。迈格雷警长在穿过院子时问让维耶:“我把你送到哪儿?”“随便哪个地铁站都行,头儿。”这时,一辆打电话叫来的出租车正等在警察总署的大门外。
  •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在去顺化的火车上,我刚举起相机,迎面一个黑瘦的老妇走过来问我:“你是中国人吗?”她说的是汉语。她说隔着几排座看到我的样子,就猜到我应该是中国人,因为越南人无疑不会拍这么普通的车厢,她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已经好久没遇到中国人了,都没机会说中国话。”但若不是她开口,我第一眼也吃不准她是哪里人——她的衣着打扮看上去好像和车厢里的某个越南老妇没多大差别;她问我“去寮国怎么走”,以及她那随身带的标着诸如“西贡”、“永珍”之类地名的地图,使我一度还误以为她来自台湾地区,后来才知道那是她在胡志明市跟华侨学的——她甚至不知道“寮国”在国内叫“老挝”。
  • 康乾御警

    康乾御警

    康熙大帝,迟暮之年威犹在。九王夺嫡,雍亲王虎视眈眈。雍正王朝,内忧外患十三年。皇室无情,铁腕帝君肃朝纲。多情弘历,侠骨柔情正年少。穿越刑警,断尽奇案历三朝。在一次没有几个人相信的穿越事件中,主角来到了清朝,他利用自己前世刑警队长的经验,在清朝侦办起了案件,依仗铜鼎赋予他的“时间暂停”能力,并且凭借对历史先知先觉的优势,主角由一个从九品的不入流小捕快,升至龙椅之下第一人,戏权贵、斗奸臣、断谜案、步青云、结红颜、交豪侠,倚靠破案崛起,纵横康乾盛世。
  • 女人三十花盛开

    女人三十花盛开

    在这个浮沉喧哗的社会里,想要活成自己喜爱的样子,竟然那么难!当我们随着年龄增长迈入所谓的剩女行列,每个人都面对着不同的压力!家庭,职场,社会!不相信爱情,不愿意结婚,就要被看成是异类?自己活得潇洒漂亮,何必在意别人或嫉妒或异样的目光?究竟,是跟随时代潮流步入婚姻的殿堂,过着鸡毛蒜皮的琐碎,还是坚持自己的爱情,高傲的单身?而什么是婚姻,什么又是爱情?三个女孩,三段人生,女人三十花盛开,我们要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 梦中化蝶

    梦中化蝶

    梦里梦外何处化蝶,何为真?何为假?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梦,没有开始,又何来的结束?无因无果,却依然有梦。本书以作者的梦为基础进行创作,在保证逻辑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梦的原汁原味。
  • 一定要教给孩子的60个安全自救细节

    一定要教给孩子的60个安全自救细节

    本书介绍了父母应该交给孩子的60个安全自救细节,内容包括:教孩子防拐防骗的安全细节;教孩子应对地震等灾难的安全细节;教孩子远离“马路杀手”的安全细节等。
  • 面条

    面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雨泉打小是吃面食长大的。在所有的面食里,他最喜欢的是面条,不过面条对于他生活中的意义,张雨泉是直到去南方打工后才算真正地明白过来。离家后他一直摆脱不了乡愁,怎么都觉得不习惯,其实累啊苦的他倒不怕,就是建筑工地上日复一日的糙米饭实在难以下咽,弄得胃里面整日毛糙糙的。胃连着心,胃不好过心就难受,渐渐地他才反应过来,原来与其说是想家,在某种程度上,不如说是真想那一口下去滑溜溜的润心润肺润肠子的面条。或者反过来说,想吃面条成为了他寄托乡情的一种方式。后来,他便往北方跑了,累还是那么累,苦还是那么苦,但北方的人在一起喜欢吃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