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7800000005

第5章 自律(3)

这个“夜则布卓于庭,焚香再拜以告于帝”,讲的实际上就是:事无不可对人言。孔子说,“二三子,吾无隐乎尔”,做什么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别人说的。我可以对上帝说,讲得很清楚。有很多事情,如果都能够对别人说,那襟怀就坦荡了。了凡说过,当你说这个人缺点的时候,那么你要让在场的其他人都可以听得见,也能复述一遍你说的才行,这么说才能说得过去。懂我意思吧?就是说你不要给人家抹黑,佛家说的“两舌”即是此类。比如我说某人当年当官的时候有个什么污点,其实人家没这个污点,只是我跟你这么说。因为你是组织部门的人,我想坏他的事。如果他确实有这个污点,他当时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因为确实有这个污点,这个不叫“两舌”。就是事无不可对人言,事儿都可对第三者言,这个事儿可以公开说出来。我们中国人习惯了悄悄地说,就感觉没处可说,只能悄悄的。《诗经·大雅·大明》里面有句话“上帝临汝,无贰尔心。”这个天人相应的学说,在中国的《春秋》和《易经》里面都强调过。天人交感,就是人的心思和宇宙之间是一种契合的关系。《诗经》这话的意思是上天对着你,你不要心思太复杂。这也是一个补过之术。这条路,在做官过程中提醒你,你每天都要做一个总结。我有一个小的修行方法,过去我老跟我的学生们讲:睡觉前十分钟,闭着眼睛想一想这一天经历的事情,清理清理这一天积累的情绪。别把白天的情绪带到夜里面,带到夜里面就会做梦,全身都有反映。我们知道好多人做奇奇怪怪的梦,跟他白天的心结有关系,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这个第三条,公心自鉴,都是可以实行的方法。但对一般人来说,刚开始觉得有点太严肃,这么严肃的人生有点受不了,干吗要这样?人活着就挺累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有限制才能带来自由,就是只有规则才能带来自由。没有规则你不要以为是自由,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最危险的。我做一把手做了十几年,深知制度是保护人的。当你觉得你在这个单位什么都说了算,什么都很顺,你是老大,你不得了的时候,大事就来了,你就很危险。当你知道各种制度有所限制,有条有款,这个时候你是安全的。人如果觉得安全的时候,其实是最危险的。

4.日常即是养清明,学问之道养公明。

这两句话是具有相当的中国文化素养的一种表征,这是我提炼出来的两句话。我们的日常之养就是要做到时时清明,学问之道则是养人之公明。因为,学问是天下之公器,不公无明。

清明节去祭祀先祖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搞一个祭奠仪式?难道是祖宗魂灵在那儿会保佑你吗?中国古人不是这个意思。古人祭祀、祭奠,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怎么讲?过去有句话叫:每临大事有静气。就是出现重大事情的时候,能够很沉稳,很安静。比如说像贺龙,12岁的时候,他爸是个土匪。别人请他们吃饭,有人掏出枪,在八仙桌底下“嘣”的一枪,所有人都惊慌而起,都跑了,只有贺龙坐在那不动。旁边有人看到这情形说,这个孩子以后不得了,小小的孩子有静气、沉稳,这是修都修不来的。出现大事不慌张,能安静,能沉稳,一个是天生的,另外就是后天养成的。而祭祀就是培养人的静气的一个重要手段。人面对祖宗很恭敬的时候,行礼、祭祀的时候,气是往下沉的,内心是干净的。在内心干净和安静轻松的状态下,他就会有一个敬意,就能迅速使你的五脏六腑进入一个清明、安静、舒适的境界,就能把你一身的病甩开。这还能治病。

打坐其实是后来出现的。包括礼拜神佛都有这个意思。我到台湾去,有一个老道长,90多岁,他跟我说,你不知道,我每天拜一千多下,那相当于做一千多个俯卧撑。老道长跟我握手,“咔嚓”一握,我也是多年练功夫的人,从小练少林拳,后来练内家拳。这老先生这一握,我就觉得不得了,90多岁的老先生有这个握力,这个身体,这个身板,这个精神,不得了。跟我一谈3个小时,双目炯炯,那个精气神!拜一千多下,那就是运动量很大的身体锻炼。

这位老先生只谈到了是身体锻炼,而了凡把这个讲清楚了,敬意。所以你们听完课,清明节一定要祭拜祖宗。祭奠实际上是清理你内心垃圾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你看了凡怎么讲:

古人瞬有养,息有存,盖无日不斋戒也。然临祭之时,犹散斋七日,致斋三日。今按《须知》文册,当官三十一事,以祭祀为首。此而不敬,非人矣。凡遇祭祀,务遵戒约,以求感格于神明。

“古人瞬有养,息有存”,这句话在很多典籍上都找不到任何解释,一般人也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这句话确实也是很难解,只有修行多年、有功夫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内涵。它是指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刚才给你们讲的,每临大事有静气。“咔——”就回来了,就是“地天泰”。《易经》有个地天泰卦,就是天气往下沉,地气往上升,天气地气一交,整个身心都清明了,瞬间使自己回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我们人经常是不正常的,你们知道吧?比如说你看见心爱的人就心动了。或者别人在那儿喝酒,你的酒瘾就起来了。今天你其实刚感冒了,人很没有精神,但是人家让你喝酒,你又想喝。我听说感冒了,尤其是吃了“阿莫西林”那个消炎药,千万别喝酒,刚吃完那个药就喝酒,容易死人的。如果管不住自己,巨大的风险就出现了。如果你训练了一个方法,在瞬间之内出现任何情况,“侉——”回来了,回到一个日常的状态,那是很难的,有几个人能做到?比如我们在三层楼的教室里听课,起大火了,谁都会慌神。有人就会从三楼跳下去,很多人就会往外跑,人挤人。如果是几千人的话,就有人被挤倒,甚至被踩死。还有很多人是被吓死的。但如果你能够“瞬有养,息有存”,在瞬间回到日常的状态,你死不了,没那么危险。这是多大的一个功夫!死的那些都是瞬间慌乱、恐惧,慌不择路的人。

这是古人能够面对复杂情况,有清晰判断的能力。决断的基础,就在于你当下的那一刻的整体的状态是在的,是清明的状态。其实我们人比的就是这个东西。《庄子》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有几个人来这儿射箭,以瓦片为赌注,看看谁能射中目标,结果十个人里面有七八个人都射中了。接着以带钩作赌注,很多人就提心吊胆了,射中者寥寥。最后以黄金为赌注,奇了怪了,大家几乎都射不中。还是刚才的箭和靶,结果却迥异。王义夫在奥运会打了多少年的亚军,运动员一辈子有几个奥运会呀。平时他闭上眼睛一抬枪就能打中,他练了几十万遍都可以百发百中,但在奥运会时最后那一下,他看不见了!他打出极低的环数,为什么?庄子的那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庄子又举了个例子。你在这儿射,你能够射准。如果让你站在悬崖上,底下是万丈深渊,你站在那儿的时候,很多人就射不准了,很多人就被环境、被周围巨大的牵扯给带走了。所以如果“瞬有养,息有存”,就是瞬间都能够滋养自己,而且一呼一吸之间能够存心,心能够回到心上,那是很大的一个功夫啊。你们有些人如果练到这个功夫,“地狱”你走一遭都不怕,你处理很多事情都能有方法。

今天我们中国这么多家庭,有些家里出现了癌症病人,包括上次我们学生群里有一个人家里出现一个癌症病人,慌慌张张。我想,家里出现一个癌症病人,实际上是对你的家族里面重大问题的一个抉择,你们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整个家族的一个考验。很多人就会在怎么治上、花多少钱上纠结,变成整个家庭的一个巨大的矛盾,哥哥出多少,弟弟出多少,姐姐出多少,全家性的各种复杂问题就出来了。就不能“瞬有养,息有存”,以平常状态去面对它。

后来清代李彦章把了凡这句话变成了一副对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昼有为,宵有得,瞬有养,息有存”。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好理解了。上一句话是很有寓意的话,出自《论语》。讲一个人一定是要有志向去求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知道道了,晚上死掉都行。这句话,你们可不要轻易觉得是随便说的。孔老先生都代行过宰相职责,所谓“摄相事也”。他影响中国几千年,他这样的人都说这个话,说早上真的通了道了,晚上死掉都可以。可见道对生命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一旦通道,“吾道一以贯之”。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险恶环境,或顺利的环境,都一以贯之这个道。所谓“颠沛必于是,流离必于是”。通了这个道,就变成一个坦荡快乐的人。

这道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通这个道。其实道就是你们每个人都需要完成的生命觉悟,实际上是价值觉醒,所以要“志于道”。孔子说,一定要对你的生命有一个交待,你要“志于道”,这一辈子活下来,要活得明白一点,就叫“志于道”。知道你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别到临死时,还不知道为什么来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遗憾地走了。

“据于德”,德是什么?你内在得到了什么,内在得到了多少,这成为你的一个依据。别的东西成为不了依据,你的副厅级、正厅级,存多少款,那些东西不能成为依据。一旦成为依据的话,你会增加烦恼。今天解决正处了,或者明天或者十年以后,这个正处对你来说可能会是一个笑话。这么多年别人都上了副厅了,就你是一个正处。当年得到时无比欣喜,后来却成为无比痛苦的根源。所以,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成为不了你的“据”。什么东西能够成为你的依据?只有德。这个德,古人说:“德者,得也。”我跟你们说,德是得到,你内心真正得到的东西,叫德道。我们老说道德,那是西方的一种话语。

在中国,我们讲孔老夫子讲的“德”,就是你心里“得”到多少,这个才叫“德”,也叫“立”,三十而立的“立”,立德。三十而立,不是说30岁娶妻生子,是三十岁内心有所确立。确立什么呢?比如说我不说谎,我不贪污别人家的钱,我做人要讲信用。在30岁立了,40岁、50岁一辈子都不会改变,到死都不改变,这个叫“立”。这个也叫“德”。内化,在内心成为自己不再晃动的东西,叫德和立。所以要“据于德”。

“依于仁”,平时做任何事情以什么为依归?不是外在的条条框框、人情世故,而是自己的良知。仁就是良知。依于仁去做,大体上没错,对得起良心,你就去做去,不要考虑多和少。比如你两兄弟,你母亲生病了,你现在只有十万块钱,你拿了八万块钱给母亲治病。你哥哥有一百万,他拿了十万块钱,比你多两万。你非得跟你爱人说,哥哥拿十万,我们也拿十万吧。其实你已经拿出了你百分之八十,这个东西已经“依于仁”,可以了。不要依于外在标准,那就痛苦死了,你比不上。你把这个心七分八裂,四分五裂,你这个心永远满足不了各种外在的标准。所以这个叫做“依于仁”。古人的一字一句都是修行啊,都有来历啊。

“游于艺”。一个人不能太苦啊,就像我们治理自己,要“游于艺”,会弹弹古琴、打打太极拳、写写书法,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来养自己。乐者,快乐也。通音乐,养自己,让自己舒服,这叫“游于艺”。

那么下联的“昼有为,宵有得,瞬有养,息有存”呢?白天要有所为,要做事情,晚上要有得,晚上要总结一下,不要老去干,要有停歇后的所得。要瞬间也可养,一息之间有存心。瞬间都能够养,呼吸之间都能够养,不糊涂。很多人多数时候做事是很容易糊涂的,一个清晰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我上次讲《了凡四训》,我们有个学生在整理稿子的时候,自己觉得在现场听得很明白清楚,感觉很好,整理录音时却感觉有更多的美好好像在课堂上都没听见,好像第一回听。我说这就对了。包括你们现在听我讲课,有的人是时睡时醒的状态,有时候听明白了,觉得挺好,有时候睡着了。打开了某些开关,又关闭了某些开关,多数人处于这种状态。孔子讲过,“颜回三月不违仁”,颜回三个月都是清楚明白的,不得了。颜回为什么那么年轻就死了?大家都很尊重他呢。他很清晰,三个月都很清晰。其余的人,孔子说“日月之至焉而已”,就是一般人是一两天清晰,一两天糊涂。我们大家基本都是糊涂蛋,我也是。天天糊涂着,上面还没做完,下面就忘了,出门就忘了带钥匙,带雨伞就老带不回来,各种忘记各种糊涂,都是因为睡着了,不能够清晰地印照周围。

“盖无日不斋戒也。”古人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瞬间恢复一种清晰感,使自己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有完整的一个判断力,就每天要斋戒。这绝对不是迷信,你们有缘听到这个课,能接上中国传统的东西。“临祭之时,犹散斋七日,致斋三日。”人要天天斋祭更好。而专门致祭之前,须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散斋就是非严格的要求,致斋是正式、非常严格的要求。

同类推荐
  • 美国,谁做总统都一样?

    美国,谁做总统都一样?

    提起美国总统,人们的脑海里通常浮现的是一个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形象。总统摇一摇,美国震一震,世界就是大海啸了。美国总统真有这么大的权力吗?美国总统在一国之中担当着什么角色?美国总统充其量不过是个“办公室主任”?他到底为金主还是为选民代言?总统真的统领三军吗?总统的地位其实也不稳,随时被监控着,选民不高兴,任职中途也能拉你下马。对不少美国人来说,美国总统,谁当都一样。
  • 历史大搏杀

    历史大搏杀

    这是一本诠释中国帝王集团政权博弈的大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发展,揭示了隐潜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潜规则,即围绕着帝王,外戚、太监、士人官僚集团以及其他势力为了争权或合纵或连横,乃至兵戎相见的残酷血腥。作者这样说过:“研究中国帝王史,上要看政权操控者即不同的统治集团,下要看基层组织,同时更要看到历史大势的变迁,这才是研究历史的初衷,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读过《历史大搏杀》,你会惊奇地说:“原来故事中还有故事!历史可以见证未来!”黑格尔认为,中国文明是静止的,停滞的,是没有历史的。
  • 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

    仅用数十万字就写完了五千年的理乱兴亡,全书无一废字。吕思勉于1930年前后服膺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大同社会的理想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极为推崇,但对阶级斗争理论持保留态度,这在他的史学作品中有明显体现。这些治史思想和方法深刻体现在吕思勉的教书、著述之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因吕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见解,其讲学授业充满意趣,门下多出名人。唐长孺自称吕先生的私淑弟子,杨宽在光华大学坐堂听课于吕先生,钱穆、黄永年、张芝联、赵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学生。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的附录是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速记记录,该会议于1920年9月1—8日在俄国巴库举行。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起。参加大会的有来自37个民族的1891名代表(包括7名中国代表),其中共产党员1273名。季诺维也夫当选大会主席,列宁和托洛茨基为名誉主席。主要目的是向东方各民族宣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运动的策略。
  •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一脉相承。《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所揭示的谶纬对东汉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帝国的日常运作及其意义、东晋南朝文化的特点和来源、十六国北朝的胡族政策、唐初对周边民族文化的整合、中晚唐对南朝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赵宋“祖宗之法”的基本精神、宋代士大夫对为政之道的探索和实践、元明政治的君主集权专制特征、宋明之际传统政治文化嬗变等,已大致显现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脉络,提出了一些有新意、有价值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研究有所贡献。
热门推荐
  • 你与岁月皆所求

    你与岁月皆所求

    黎雀好像出生的时候就和宋尘挂上了钩,似乎所有长辈都认为黎雀是属于宋尘的。以至于宋尘都成了黎雀的心理阴影,可是黎雀明白。她不爱宋尘,她以为宋尘也不爱她。她不是宋尘,做不到按部就班的按照家里的命令娶她。黎雀第一次和家里反目是因为和宋尘的婚事,她不爱宋尘,不会和他结婚生子。“宋尘,我们之间没有爱情。不能因为家里的命令就结合,你懂吧?”当她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宋尘眼睛都红了。“我认为你我本是青梅竹马,自然是两情相悦!你却是这样的想法,不可能……”
  • 推销员必知的100个故事

    推销员必知的100个故事

    做一个好的推销员什么最重要?答案可能有许多种:知识、技能、技巧、机会等,似乎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但这些也许都不是最正确的。因为成功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你自己。不管你从事我么艰难的工作,只要你全力以赴就能够取得成功。本书从推销员的自身出发,精选了100个简短动人、可读性强、寓意深刻的故事,可帮助广大推销员扬长避短,真正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使推销员充满自信,积极迎接抵消战,最终获得得成功。
  • 爱你如殇

    爱你如殇

    她结婚了,新郎不是他。“辰逸,你忘了我吧!”“忘了你?就算你死了化成灰我都不会忘记你!我不会让你好过,我会让你生不如死!”他被她伤的如此深,怎能说忘就忘!
  • 娇妻带球跑之萌宝坑爹

    娇妻带球跑之萌宝坑爹

    男人勾唇冷笑道:“你以为,你有资格生下我的种?打掉。”语罢男人毫不留情的摔门而去。“不,你会后悔的,我恨你。”隔着房门女人撕心裂肺的嘶喊。四年前他宠她入骨,却只是为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亲自将她推入地狱……
  • 时光知罪

    时光知罪

    “你爱着他?”承堪捏住闵初瓷的手腕,仿佛他们之间有深仇大恨一般。他红着眼眶,布满血丝的眼再也不见深沉,他疲惫又偏执的咆哮道;“告诉我是不是?是不是,,,,”看见承堪因愤怒而充血变得粗红的脖子上狰狞的动脉和额头上暴露的青筋,闵初瓷有一瞬间觉得触目惊心。比起承堪疯狗式的狂躁,她平静的让人绝望,“是,从我决定勾引他的那一刻开始我已身处地狱,而我要做的是让他和那个老女人陪我一起永世不得超生。”闵初瓷再也不是闵初瓷,她一字一顿极声音的力道重的似铅球,及其冷血的说;“而—你—妄—想—阻止—我。”
  • 恋上钻石王老五的吻

    恋上钻石王老五的吻

    处子之身的白枫被杨荣轩骗取清白之身后。白枫就当是一夜情,一笑而过。原本想回到自己宁静的生活,可不是料杨荣轩却对白枫展开了激烈的追求!“做我的女人,只要是我想要的,你就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杨荣轩狠狠的捏着白枫的下巴冷冷的说道。“想让我做你女人,休想!”白枫同样的,也冷冷的回答。
  • 医统天下

    医统天下

    体弱多病的“军中智脑”穿越了,成为了一个饱受嘲笑、牛犊子一样壮硕的草包大小姐?一场意外,她不幸杠上了冷漠无情、杀人如麻的大魔尊。从此以后你追我躲,你进我退,你骂我忍,你打我扛,热火朝天……待大魔尊被驯化成为大忠犬,随她斩魑魅、灭魍魉、帮她翻手云、覆手雨,一步步踏上天下至尊之位。功成名就之时,众属下问:“尊主,您为何愿意屈居人下?”他笑得一脸得意:“尔等如何能懂本尊生活的甜蜜?”众人:……是个什么鬼,夫人!把他们优雅的尊主大人还回来啊啊啊!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离婚容易复婚难1:前夫请排队

    离婚容易复婚难1:前夫请排队

    5年前他主动提出离婚,她平静地签下离婚协议,带着足够她花一辈子的赡养费黯然地离开他。5年后他出现在她面前,看着她怀有5个月大的肚子说:你是我的女人,我不许你有别人的孩子,拿掉……呵,世界上最大的笑话,一个离婚的前夫竟然还义正言辞地说她是他的女人,甚至连她的孩子都要管,他算什么身份?她就要挺着大肚子做别人的情人,还有无数个好男人供她选,前夫想再回来,请排队……
  • 蜂胶、花粉、冬虫夏草治百病

    蜂胶、花粉、冬虫夏草治百病

    为了让人们更好、更快地了解蜂胶、花粉、冬虫夏草治病的神奇功效,使人们受益,我们多方搜集资料系统地编写了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借鉴和参考了中外一些学者和专家的论述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