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9000000003

第3章 磨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就大的事业,需要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论语·雍也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达不到那个高度和要求啊。”

孔子说:“做了一半,无法克成其功,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可是你根本还没有开始做。”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动力,就将一事无成。天资不够聪颖不要紧,因为勤能补拙,笨鸟可以先飞;外部条件艰苦也不是问题,因为事在人为,只要努力终能克服。怕就怕我们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人生的道路总有荆棘坎坷,若是遇到困难我们就轻言放弃,那结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神勇无比,人称西楚霸王。秦朝末期,正是他带领着各路诸侯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在与汉高祖刘邦的楚汉之争中,双方数次交锋,楚军连战连捷,数次杀得汉军丢盔卸甲。但是垓下一战,楚军落败,自此便一败涂地。项羽突围后逃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劝其急渡。他却说:“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上,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我有何面目见之?”遂自刎而亡。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曾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诚然,项羽的豪情和悲情让我们为之钦服,但是他当初若是不放弃,听从属下劝告而渡江的话,也许情况就会不一样,就是将来击败刘邦问鼎天下也未可知。

诗圣杜甫就曾写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永不言败是走向成功的动力。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只差一线。当痛失一次机遇,而和成功失之交臂时,不要过早地对自己丧失信心,只要坚毅地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行,你终会发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

天启元年(1621),28岁的谈迁因母亲亡故,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

在此后的26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26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书稿即将付印前(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26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谈迁心痛欲裂,悲愤地仰天长号。但是,沉重的打击并没有动摇谈迁的志向,书稿丢了,可人还在,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书就一定要出来。

谈迁擦干泪水,重新拿起了笔。尽管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记忆衰退,行走不便,但是倔强的禀性和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千里奔波搜寻史料,夜以继日,笔耕不辍。

经4年努力,他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没有谁可以不经历狂风暴雨就登攀成功的顶峰,也没有谁生来注定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只有刻苦钻研、博学多思,从一次次的跌倒中爬起来,把所有艰难困苦当成磨炼意志的砺石、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从容对待生命里每一次失败,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失败畏缩不前、自暴自弃。只有从失败中探求真理,汲取经验,才能够达到希望的终点。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在很久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总结出来,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轻言放弃。对待人生,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还要有孜孜不倦追求到底的精神。

我们无法预知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到底会有什么,但总归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过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执着的心,拥有面对艰难困苦都永不言败的精神,那么,就算有再大的风浪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2.能忍能让,化阻力为动力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整天抱怨怀才不遇,不能安分守己的人,很难有大的作为,因为他们缺乏成大事者的气量。大凡器量宽大的人,都是能从“忍”字做起,能忍能让,方可成就大事!

生活中,每天面对这不同的环境、不同事件,有时候采取何种的处世方式,已经不再是关键,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自古以来,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只要看他的涵养和行事风格,就知其是否是可造之材,是否有大将之风,而这关键便是对情绪的把控。因此,要成为人上人,除了基本的学识之外,“忍”也是至关重要的。

隋朝末年,隋炀帝残暴无道,各地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就连许多的地方的官员也纷纷倒戈,起兵反隋。因此,隋炀帝对他们外藩大臣疑心很重,尤其对那些手握大权、威望很高的更是忌惮。

唐国公李渊7岁继爵,为人宽仁而又有远谋。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担心他会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有一次,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但正巧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于是对他产生了猜疑之心。李渊有一个外甥女正好是隋炀帝的妃子,于是隋炀帝就问那个妃子为何李渊不来见他,王氏回答说是因为李渊病了,隋炀帝冷冷地说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听了便心生警惕,他知道自己已经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于是,他便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唐公能忍,遂成不世之功。当然,所谓的“忍”,也不是让你一味地忍让。朱熹就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论语的话: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一个人做人做事,在该忍耐的时候,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就容易坏了大事。但到了应当决断的时候,便要有忍劲儿,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要当机立断,能断则断才能成事,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宋楚两国在泓水之滨交战。楚军还没有完全渡河,宋军已经在对岸摆好了阵势。有大臣就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何不趁他们还未全部渡河,阵势还未排布好的时候攻击他们呢?”

宋襄公说:“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

大臣劝道:“您不爱护我们自己的国民,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但是宋襄公依旧不听劝告,等到楚军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襄公因此受了重伤,三天后就死了。

宋襄公妇人之仁,不肯半渡而击,遂有泓水之败;楚霸王妇人之仁,鸿门宴不杀刘邦,终至乌江自刎!由史可鉴:妇人之仁的懦夫和空逞匹夫之勇的莽夫,最终都难成大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情绪这种东西却是很难捉摸的。因为它是虚幻的,无形无质,无法碰触。不过,即便是再不可捉摸,你也要牢牢地把握住它,因为这关系到你是否能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下去。而我们唯一可以把控情绪的法门,恐怕就是“忍”了。

“忍”字得当,可以化阻力为动力,助你化解危机;反之,只怕是误人误己。

3.把工作完成在昨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对于这个谜,一时之间众说纷纭,很多人都捉摸不透。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无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使许多人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对于在等待的人,时间最慢;对于在作乐的人,时间最快;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扩展,也可以无限地分割;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时间可以将一切不值得后世纪念的人和事从人们的心中抠去,时间能让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对于一名员工来说,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是一种最危险的恶习,使人丧失进取心。遇事一旦开始拖延,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员工来说,他们做事从不拖延。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上司交办工作的时候,他们只有两个回答,一个是:“是的,我立刻去做!”另一个是:“对不起,这件事我干不了。”某件工作能做就立刻去做,不能做就立刻说自己不能做。拖延成就不了出色的业绩。

对于一名高效能人士来说,最佳的工作完成期永远是昨天。比尔·盖茨说过这样的话:“过去,只有适者能够生存;今天,只有最快处理完事务的人能够生存。”确实,只有做事高效的人才能挤出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事,这也是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内容之一。帕金森定律认为,低效的工作会占满所有的时间。

避免帕金森定律产生作用的办法很明显:为某一工作定出较短的时间,不要把工作战线拉得太长,尽快完成各项任务——当然,必须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如果不这样做,你对待那些困难的或者轻松的工作就会产生惰性,因为没有期限或者由于期限较长,也许你认为可以以后再说。如果你只是从工作而不是从可用的时间上去想,你就会陷入一种过度追求完美的危境之中。你会巨细不分,并且安慰自己已经把某项(实际上是次要的)工作做得很完美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使主要的目标落空。

某公司老板要赴国外公干,而且还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忙得头晕眼花,要把他所需的各种物件都准备妥当,包括演讲稿在内。

在该老板出发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也来送机。有人问其中一个部门主管:“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对方睡眼惺忪地回答道:“今早只睡了4小时,我熬不住睡去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复读一遍。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电讯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老板到后,第一件事就问这位主管:“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呢!”

闻言,这位主管的脸色一片惨白。

优秀的员工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自作聪明地设计工作期限,把工作的完成期限按照自己的计划往后延,而是牢记工作期限,并清醒地意识到,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昨天。这一看似荒谬的要求,是保持恒久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东西。

时不我待,要想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奉行“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一个总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人,才可能做到更好、更快地展现自身的价值。

4.乐业是职场修炼的最高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这种精神就是像信仰神灵一样信仰职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做到喜欢它,并以它为乐。

敬业是职业人士的基本要求,而乐业就属于境界问题了。要想达到这一境界确实有些难。

刘琳是个能干的女孩,办事勤奋,为人热情,一向很努力,有着远大的理想。但是,她工作8年来,工资越挣越少,换了很多公司,都是干不了多久就被解雇了。上班的时候,她一边工作一边抱怨工作条件不好、客户信誉不好、行业不景气、老板不认真、自己多么倒霉,同时又分散精力于好友拜托的事别忘记了、晚上去赴宴穿什么衣服之类琐碎的生活小事上。她被自己折磨得又累又烦,什么都不能专心做好。她越来越不快乐了,每天都陷在忧郁、惊恐、不安的情绪中。

没有积极情绪,更不用谈快乐工作了。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并不是人品不好,但工作就是没有成效。因为他们不能踏踏实实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一味好高骛远,心思飘忽烦躁,又乱又忙。

如果你在上班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挂念今天有什么球赛,或者回味昨天夜晚的狂欢,或者考虑怎样完成另外一份工作,那你就会连最基本的“专注”都做不到,更不用说“专与精”了。你只会一天又一天浑浑噩噩地走过,在混乱和无助中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其实,学习和进德修业,都有三种不同的境界:一是知道,这一境界偏重于理性,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二是喜好,这一境界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就像熟识的友人他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三是乐在其中,也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事,就像亲密的爱人一样,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这是人生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心都会感到快慰、自由。如果以这种状态投入工作,那么工作就是一种乐趣,效率也会大为提高。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这是一种高度,也是前人对我们的要求。没有人一辈子被人养着,不劳动却锦衣玉食。即使能够这样,寄生虫式的生活也不会让他得到多少快乐和满足,成就感更是无从谈起。只有真正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才能有快乐和充实的感觉,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的意义。

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寻找到乐趣,正如林肯所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但许多人不是到工作中去寻找乐趣,而是等待乐趣,等待未来发生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他们以为找到好工作以后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往往是痛苦多于快乐。他们不理解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假如你是一个电话接线生或是一个小公司的会计,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处理客户的来话、统计报表……也许你会感觉单调无味到了极点。但假如你把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记录下来,鞭策自己一天要比一天进步,一段时间后,你也许会发现你的工作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这是因为你的心理上有了竞争,每天都怀有新的希望。

难怪心理学家加贝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是由于客体,而是由于观念、思想和态度而产生的。不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能够发展和指导这些观念、思想和态度。”

只有真正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才能有快乐和充实的感觉,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的意义。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一个人若是没有一点忧患意识,那迟早都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孟子说:“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图强;心思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势力相当的敌国忧患,往往容易灭亡。由此可以知道,有忧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安逸享乐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然而,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它因为感到舒服惬意,以致等到它意识到大难临头时却已经无能为力了,最后只能葬身锅底。

每个人都是有潜在的能量的,但要激发这些能量,需要外界力量的强烈压迫,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不可能激发出内在潜能,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反抗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和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的潜力处于时刻的激发状态,这样就能在绝境的时候,帮助我们寻找到生存的道路!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将领。崇祯二年(1629)起义,先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后于襄阳称王;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将领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各军的将领都忙着营造府邸。

没想到,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竟然引着清兵入关,山海关外一场大战,起义军被满清和吴三桂的联军大败,自此一败涂地。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精神,让人丧失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征途,则会磨炼人,让人英勇奋进。

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不停地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就问:“现在既没有豺狼,也没有老虎,你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呢?”野猪回答说:“如果我现在不把牙齿磨锋利,等到豺狼和老虎出现,我还有锋利的牙齿和它们搏斗吗?”

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败史、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

春秋时期,吴越大战,结果越国大败。万般无奈之下,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因何得以复国?正是因为有亡国之辱的鞭策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因为有父亲刘备留下的诸葛亮、赵云等众多贤臣勇将的辅佐,终日不理政事,只知贪图享乐,最后终于使得蜀汉被曹魏所灭,做了个乐不思蜀的亡国之君。刘禅何以亡国?就是因为没有忧患之念,所以在贤臣勇将纷纷离世之后,便再也无力支撑蜀汉的偌大基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来使然。生与死,忧与乐,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依一定的条件而转化。艰苦、忧患可以使人自强不息;安逸享受容易叫人颓废丧志,从而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

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灭亡的深渊。

6.认识和锻炼自己的“本心”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引用孟子的话来强调什么是最好的良知。但凡是一个人的筋骨受到劳累,身体受到难挨的饥饿,生活受到贫穷困苦,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顺利、称心如意,这样便能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韧性,提高他的能力。这就是王阳明所指的最好的良知。

北宋范仲淹在成为一代名臣前,就有过这样的艰难处境。

范仲淹,字希文,是唐宰相履冰的后代。在范仲淹还只有两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得病去世了,为生活所迫,母亲改嫁山东长山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也跟从朱姓人家改姓朱,名叫朱说。

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向和操守,尤其喜爱读书。等到他长大一些,从旁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家世,明白自己原来是随母亲改嫁而到朱家的,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震动,哭泣着辞别母亲,独自一人前往南京求学。

来到南京后,范仲淹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勤奋地读书,昼夜不息。

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是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人往往会因为寒冷而懈怠下来。范仲淹有时疲倦到了极点,就用冰凉刺骨的水来洗脸,用这个办法来驱除倦意,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寒冷和疲倦还容易战胜,最让一个人难熬的是食物的匮乏。自从范仲淹立志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他的衣食便很不充裕,食物极度缺少时,他便靠喝煮得很烂的粥来充饥。

对于如此艰苦的生活,常人很难忍受,而范仲淹却从不叫苦。他心里有一种远大理想的支持,从来就不以这种清贫的生活为苦,而以潜心于书中追求知识和智慧为自己最大的乐趣。正像《论语》中孔夫子称赞颜回一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如此苦读,十分佩服,便将他的事迹告诉了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是南京的一个大官,听说儿子有范仲淹这样饿着肚子做学问的同学,很受感动,便叫人给范仲淹送去许多可口的饭菜。

然而,令这位同学感到奇怪的是,经过许多天,饭菜都放臭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便问这是怎么回事。

范仲淹很认真地说:“老兄呀,我很感谢你的好意。不过如果现在我吃了这么好的饭菜,恐怕将来我就很难喝得下粥了。”同学听了更是感叹不已。

范仲淹经过努力,在1015年中了进士,后来官至副宰相,推行庆历新政,成为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并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成功从苦难中来,在经历苦难后实现。他在恶劣的条件下,独自刻苦学习钻研,就是他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良知就是“道”,最好的良知就是最好的“道”,也是每个人最初的“本心”。一开始,我们的心是毫无污垢并且宁静祥和的,它能感通万物。如果好好利用我们的“本心”,便可成就一番作为,实现理想。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经历了世间的事物后,有些人被物欲或其他的欲望玷污了“本心”,让它被埋于尘埃下,不被人所知,甚至连自己也无法感受到。

若是我们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目标,不想虚度此生,就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锻炼,久而久之,我们便能超越世俗,进入更广阔的自由境界,让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这就是寻找最好的良知必须走的艰苦之路,也是一条不断挑战自我、动心忍性、追求理想的成功之路。

“动心忍性”并不像字面上显得如此艰难。为了成功,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应该有的好的生活环境故意换成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只有愁眉苦脸才能做出好的学问,更不是故意不吃不喝去体会那种本不该有的饥寒交迫。动心忍性,其实就是让自己得到“苦”的锻炼。你可以把世界看成一个大熔炉,而你自己是一块需要打磨的粗铁。想象自己每天都在焰火里锤炼自己,像打造一把宝刀一样,每一次的火烧,每一下的敲打,都会让自己更强大一些,更精纯一点。

做到这样的“动心忍性”之后,心灵便得到锤炼,变得更加强大,能够接受在他人看来根本无法承受的锤炼和打击。这便是“待之以性,而不待之以心”的道理。意思是,世间的各种遭遇,都不要用感官之心来感知它,而是应该用“本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接受敲打和磨炼……

认识和锻炼自己的“本心”,就是要超然于各种境界之外,学会把控自己。要认识到,无论遭遇多大的困境,我们的心都是坚忍不拔、清澈明亮又不受杂物侵袭的,感到痛苦的只有我们的身体。

在生活中,无论我们遭遇了多大的痛苦,都需要保持心灵的平和,把淡定的心保持起来,怡然自得地感知内心,心平气和地处理每件事。这就是考验我们心性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动心忍性”的过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代诗人王维将磨炼心性描写得甚有意境:沿着山溪寻去,一路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源头,山已穷,水已尽,但当你静下心来,打量四下,却发现早已有氤氤氲氲的云雾在山腰冉冉升起,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在攀越险峰时才能看到的美丽景象。

锻炼自己的心性,也是需要经历险峰的。在磨炼心性的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各种烦躁和无法忍耐的感觉,但当我们跨越这一道道艰难险阻,来到山腰观赏到渺渺云雾时,心灵上的超然便会油然而生。

当生命的祥瑞之云在心间升起时,心灵也将随之清澈灵明起来,整个人也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这一切感觉都来自内心深处,这种感觉让人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获得“本心”的力量,让自己经受身体上的各种苦难,与此同时,心灵也变得更加强大。量变产生质变,只有心灵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考验,才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让自己的心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7.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王阳明《传习录》

比如,一个行走的人,不小心摔了跤,然后立即站起来就走,但最好不要装作没有跌倒的样子。

王阳明认为,人在遭遇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冷静、淡定。就好像一个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拍掉身上的尘土,看看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受伤后再继续行走,不要自欺欺人地装出一副不曾跌倒的样子,也不要因为摔了一跤,就站在原地不敢前进了。

每个人都会经历辉煌与低谷、成功与失败。但今日的辉煌并不能代表明日的成功,今日的低谷也不能代表明日的失败。而人生恰恰就是需要不同的经历来提醒大家,帮助大家塑造理想中的自己。因此,在低谷与辉煌、失败与成功转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容地面对每一次的风浪,唯有淡然以处之,勇敢地走下去。

人生在世,失败在所难免。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人生的际遇,而是思想的一刹那;当生活中遇到麻烦的时候,如果连继续走下去的勇气都没了,那岂不是要永远被囚禁在泥沼之中,痛不欲生?

一个看起来像秀才的人,漫步在满是尘埃的道路上,他摇晃着脑袋,背着诗词,很是惬意。

一年前,秀才进京赶考,但是考场失利,金榜无名。心情苦闷的他无颜面回家,独自一人在京城浪迹,整日借酒消愁、以泪洗面,很快几个月过去了。而就在两个月前的一天,秀才和几个朋友出游,偶遇一老者,两人相谈甚欢,随后秀才说出了心里压抑已久的苦闷,老人听后,问道:“昨天早上你最先和谁说话?”

秀才说自己忘了。

老人问他:“你明天会遇到什么人?”

秀才说:“明天还没来,我怎么会知道呢?”

老人继续问道:“此刻,你面前是谁?”

秀才说:“当然是您啊。”

老人微笑着点点头,说:“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明天的事还没有到来,只有现在才是能把握的,对往事,你又何必恋恋不舍呢?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而昨天也一去不复返,你何不放下挂念,淡然处之呢?你想想你失去什么吗?没有!你不过是重新开始而已。”

秀才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安静地听老人继续说下去。

老人说:“既然是新的开始,又何必执着于从前?就好像流淌的溪水,虽然有时被沙石阻挡,但它终究还是要流进万里波涛啊。你懂了吗?”

秀才真诚地点点头,而此刻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新的目标:三年之后,再考一次。之后,秀才告别京城的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

有人说,因为想得太多,所以害怕失败。而想得太多是因为情感丰富,秀才考场失利后的苦闷心情,就是这个道理。庆幸的是他醒悟得及时——心境重归于平淡,重新确定了目标。从秀才身上,我们领悟到的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无动于衷,而是重新踏上征程的豁然。从此,他不再执着于过去的遗憾,也不再幻想着未知将来,把心思放在当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某个作家说:“生命是个橘子,自己决定了生命,就像你选择买了这个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负责了。生命是个橘子,一瓣跟着一瓣,有时是甜的,也有时是酸的,但也要亲自尝了才酸甜自知。”生命就是一次旅行,每个阶段的行程都需要一个开始,通过你的亲身经历,勇敢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其实,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聪明能干,而是因为面对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很淡定,都要继续往前迈一步,即使只是一小步,成功也都会靠近一点点。而王阳明因为深知淡定地面对失败,是从失败转向成功最有效的办法,所以,他鼓励大家在跌倒后爬起来继续前进。

8.接纳苦难,与快乐交织并行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朗,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说:“圣贤们虽然另有真正的快乐,然而这种快乐也是一般人共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这样快乐,反而给自己找来许多忧愁苦闷,丢弃了真正的快乐。虽然在忧苦迷茫中丢弃了快乐,但真正的快乐并非就不存在了,只需念头明朗,在自己身上寻找,便能真正感觉到快乐。”由此可见,人人自身都有快乐。

生活中有苦有乐。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时,人即显得快乐;在低谷时,人便显得痛苦。而波浪永远都是忽高忽低,没有永恒的上扬,也没有永恒的倾泻,所以人生是痛苦与快乐交织并行,二者相伴相生,既矛盾又联系。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如果我们将痛苦与快乐看成绝对的对立从而加以逃避,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反而会变得更加痛苦,而我们之所以见苦畏惧,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苦乐观。

王阳明28岁举进士,之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当他要为朝廷出力的时候,政治劫难却降临到他头上。正德元年(1506),因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他得罪了宦官刘瑾,因受其所害,第二年被贬谪到龙场驿任驿丞。在赴任的路上,刘瑾又派人跟踪追杀。他侥幸逃过一死,之后又乘坐一只商船去舟山,不料遭遇飓风,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阳明本想隐居武夷山,却又担心刘瑾找父亲的麻烦,于是他到南京探望父亲之后,便辗转到达龙场。

当时的龙场是深山荆棘丛生,毒蛇猛兽出没,蛊毒瘴气相侵,苗彝杂居,属水西安宣慰辖地。王阳明初到龙场,人地生疏,就用柴草搭了一个窝棚居住。不久他的书童在离龙场不远的东面三里远的龙冈山上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们很是欣喜,即搬进洞里居住,这便是今天闻名中外的阳明洞。

阳明先生到达龙场后,钱粮困逼,常处于绝粮挨饿的状态,两个随来书童很是难受,先生便带着他们在附近开了几亩耕地种植庄稼,解决了吃饭问题。龙场南面一里路,有一个平地旷野中隆起的一座石岩下的小洞,可容纳数十人,阳明先生见了此洞很是满意,便进入此洞“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这便是玩易窝了。

阳明先生起初在山洞讲学,当地百姓见洞内阴暗潮湿,便在洞上山顶修造房屋,房屋修成后,命名为“龙冈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

阳明先生在龙场两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他到贵阳文明书院作主讲师,他在讲学中,对所讲“知行合一”学说甚重。他深悟《易经》“精粗一,内外合”的要义,将古人《支离决裂》的知行观统一起来,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的本体是同一的。强调“言行一致”,“笃实躬行”。与朱熹“吾理吾心终判为二”,“知在行先”,言行不一,流于空谈之论分庭抗礼,成为明代儒家理学一大宗派。

身处逆境固然让人痛苦,却更能磨砺人的意志,使一个人由脆弱变得坚强,变得有韧性。王阳明经历了磨难,心性比以前更加坚强。他开始了解群众疾苦,为生民立命,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最终构建了心学理论的大厦。

从长远看来,痛苦其实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哈密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乐在心上;苦巴豆比难吃的中药还要苦。然而,种瓜的老人告诉我们: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的果实来。

人们又说“不经风霜苦,哪得腊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做一件艰苦的事,我们不能埋怨。一旦有了成功的希望,有了奋斗的目标,知道苦尽甘来的道理,艰苦前行的人,才不会懈怠,不惮迎接成功的苦痛。

的确,人生的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

有这样一个关于“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立刻开悟了。

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看过著名油画大师凡·高故居的人都知道,那里只有裂开的木床和破旧的皮鞋。凡·高一生潦倒困苦,没有娶妻,但也许正是生活上的困窘,使他在艺术上有颇高的造诣,使他成为大师中的大师,使他的作品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对待人生与修行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这才是智慧的态度。苦瓜本来就是苦瓜,是连根都苦的。这是一个苦瓜的实相、真相。变甜只是我们虚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真正面对事物的真相,我们才能从中解脱。

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作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样,接受乐,把乐当作生命的历程,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当众生真的能接纳所有苦乐时,先前的苦乐“标准”立刻土崩瓦解,根本不再有苦与乐的分别,生命的波澜盛宴就此展开,大自在境界即在眼前。

同类推荐
  •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人物评传

    本书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孟子大讲堂

    孟子大讲堂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是中国人推崇的文化大师,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珍爱的宝物。本书以《孟子》为基础去观察孟子的管理思想,融注着真实感,文笔挥洒,是一部可读之书,对大家提升自己管理能力大有益处。孟子与孔子并称中华“双圣”,不管在做人还是在治国之道上,都极力推行“仁政”,孟子的治国之道当中,丰富的仁政管理思想对我们当今的企业管理思想是一个极大的启示。
热门推荐
  • 人脉心理学

    人脉心理学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 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

    徐晚江,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在物质与精神的漩涡中挣扎的女人。她和丈夫同为军区舞蹈演员,虽然贫苦但却是幸福的一对,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像样的生活,她与丈夫商量离了婚,嫁给了偶遇中结识的、有钱的美国老男人,十多年间,她不动声色地挣钱把丈夫和孩子都移民到了美国,在潜意识中他们期望攒钱买上自己的房子然后踢开老男人,过上属于自己的物质富裕的生活。但是,事实上他们做不到,丈夫花光了妻子的钱却投资失败了,只好失落地回国了。而晚江却得继续在绝望中煎熬,为了女儿或者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
  • 巅峰修神

    巅峰修神

    他拥有亘古罕见的体质,霸道强悍的功法,突破凝气、结丹、化元、通神、渡劫、封神,六个境界中无人能敌;他温柔、幽默,有时还会没心没肺,从不缺对手,却总能轻松来去,正所谓:各方敌手论强弱,有他笑看在云端!
  • 我的世界一起源

    我的世界一起源

    你孤独吗?这是我玩Minecraft时候问过自己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我为Minecraft编写了一个背景故事,我不只是希望让史蒂夫可以有一个过去和未来,也是希望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孤独吗?
  • 孕产妇健康生活指南

    孕产妇健康生活指南

    从优生学和生物学最新观念来讲,“座上喜”不利于优生。因为新婚蜜月期间,夫妻为筹备婚礼疲劳不堪,新婚佳期少不了陪酒吸烟,酒中乙醇、烟中尼古丁等都可间接或直接使发育中的精子和卵子受损害。加之蜜月期间性生活频繁,精子和卵子质量下降。这种受毒害而质量又不高的受精卵发育成胎儿,容易导致流产、死胎、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等后果。因此,新婚夫妇不宜在蜜月期间怀孕。
  •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Essays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Ess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婚成瘾:娇妻休想逃

    一婚成瘾:娇妻休想逃

    两年前,她一代清纯小明星,却被扔进监狱,自此,成为所有人不耻的对象。两年后,她绝地重生,挽着他的手强势归来。她要报仇,他帮!她要事业,他帮!她要逃走?“慕总,我们只是合作,现在合作完了,我该走了。”被男人逼到角落,却不甘示弱。“慕太太,你想都别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医起种田:农门医女山里汉

    医起种田:农门医女山里汉

    新书《田园蜜宠:神医撩汉种田忙》喜欢甜宠文爽文的不要错过呦。当又疯又傻又软弱的豆蔻拥有冷静的急诊医生灵魂爹重病,娘软弱,吃奶的弟弟和寄养在外的妹妹,再看看漏雨的草房,石头围墙,好一个家徒四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幸好咱有一手好医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一手好医术,带领全家医起发家。顺便360°转体啪啪打脸极品乡邻和白眼狼亲戚盖房,置地,一手医术横行乡里。看农家医女,怎么把家徒四壁过成财主地霸,翻身把山里汉子压。
  • 中国历史博览2

    中国历史博览2

    《中国历史博览》着重于引导学生探讨历史规律,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及从历史学习中汲取知识营养和智慧的兴趣。它既以生动有趣的文字激发学生对历史的丰富想像,又以极具历史价值的图片赋予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是一本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的典藏图书。
  • 山东竹枝词

    山东竹枝词

    《山东竹枝词》借用竹枝词这一古老民歌的形式,创作一部真实记录山东当代风俗史的作品,展现了山东的地域特色、人物风采、风景名胜等,作者在深入各地采风和考察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地域文化这条主线,突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引领作用。如济南的泉水文化,济宁的孔孟文化,淄博的齐文化,临沂的红色文化,聊城的水城文化,泰安的泰山文化,莱芜的钢城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东营的黄河口文化,青岛、日照的港口文化,烟台的海洋文化,威海的渔乡文化,荷泽的牡丹文化其中如泉水诗、渔家诗等还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即使地域文化特点并不突出的德州、滨州等地,由于选取从枣乡文化和退海之地的沧桑巨变等角度入手,同样写出了特点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