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早年习儒,又在禅学上下了很大功夫。被贬到贵州龙场之后,驿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并在此艰难困境中顿悟儒道之简易博大,“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因此创立心学一派。
为什么我们会在滚滚红尘中失去心的本体,再也不认识自己,再也感觉不到心跳?王阳明认为,人之所以会迷失自己的本性,是因为外界的利益诱惑太多,而自己的内心又做不到“一日三省吾身”,把持不住自己的良知。外物的纷扰犹可抗拒,内心的芜杂却需要长时间的梳理才能平静。
人之所以觉得幸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多么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多么超群,只是因为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内心,不为暂时的困厄沮丧。
1.心若被困,天下处处是牢笼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
——《传习录》
有一学者患有眼病,心里十分忧戚。王阳明先生说:“你呀,真是贵目贱心。”
王阳明的这番话,足以让看不破的人顿悟。当眼睛有病时,我们会担心忧虑。因此,本是眼睛的事情,现在却要让心受摧残,不正是看重眼睛而轻视心的做法吗?
王阳明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关注眼前的小损失,而忽略了更有价值的事物。我们应该看清大局,珍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因一些琐碎的小事情而影响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犯这种毛病:为了挣钱,拼命地工作。年轻时用身体换钱,老年时又拿钱来治疗因拼命而落下的疾病。我们往往顾此失彼,抓不住人生的重点,经常为了得到鱼目而丢掉手上的珍珠。就好像那些自杀的人,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为了一些眼前的烦恼,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有人会问,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我们能说他不勇敢吗?不能。但话说回来,一个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的人,我们能说他勇敢吗?不能。我们只能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什么事情比活着更重要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因为遭遇高考落榜,女朋友背叛,于是一心寻死,父母朋友都来劝慰,可他就是听不进去。无奈之下,他的父母只得对他日夜看管,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
幸好,父亲认识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连忙将他请到家中帮忙劝解儿子。
心理医生见到年轻人后,笑着说:“年轻人,你的勇敢感动了我。但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选择自杀。第一,自杀并不能令你金榜题名,进入象牙塔。第二,为了一个不爱你的女孩放弃生命,那么,那个爱你的女孩的委屈,谁来安慰?你要是继续活着,或许情况就变了。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作为你父亲的朋友,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会为你的父母感到难过,他们即将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我甚至已经看到他们风烛残年时的凄凉。”
心理医生说完这番话,就静静地坐在那儿看着年轻人。
此时的年轻人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情绪已经开始慢慢平复下来。又过了良久,年轻人终于明白过来,决定不再自杀了。
这位心理医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年轻人,人生除了前途、爱情之外,还有生养自己的父母,以及更多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生命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然而我们的心总是被世间的俗事所困扰。迷茫、彷徨,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毫无归属感,这多是因为内心被羁绊。有时候,一点得失都能令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此时的我们不正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眼病,害得心也跟着受累吗?只要有心去治,眼病可以治愈,但若因为眼睛而失了心,我们的眼睛还有什么用呢?
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心若被困,天下处处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人间天堂。”一个人的心若没有栖息,到哪里都是流浪。
有人说,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幸福的人,并不是他们的人生道路多么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多么超群,只是因为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内心,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能在一败涂地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看到美好的将来。不幸的人,也并不是缺少运气,更不是老天无眼,给自己的庇佑不够多,只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被羁绊、行为被困阻,所以才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还是个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哲学家说:“朋友们住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哲学家一个人,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数之不尽!”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觉得,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
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环境,而在于心境。”
福由心生,境由心造,很多人常常被外境所困,以至于自己的心也常常被困在其中。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态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而你的内心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拥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能量,而这种能量将决定你是否能获得幸福的人生。现在,还在漂泊,还在为未来担心,还在感到前途无望的你知道该怎样迎接以后的人生吗?
2.看破繁华,不动于心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传习录》
孔子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外面的风吹雨打就都可看作过眼云烟。就其对“礼”的阐释:“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繁杂,不如节俭,正如丧礼那样,与其在仪式上准备得隆重而周到,不如在心里沉痛地哀悼死者,因为心中之礼比外在形式更重要。
求心安,即保持一颗安定、清净的心,不因外界的打击和诱惑而摇摆不定,不过于狂热地去追求心外之物。然而真正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著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如果人因为对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而由此生出烦恼心、欢喜心,那么这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曾向他请教:“为何天地间的善难以培养,而恶却难以去除呢?”王阳明告诉他,是因为心中有善恶之念,引发好恶之心,才导致为善或为恶。王阳明在回答中举出“花草”的例子:当人们想赏花时,就认为花是好的而它周围的杂草都是恶的,因为那些杂草影响了赏花的效果;而当人们要用到那些杂草时,则又认为它是善的。这样的善恶区别,都是因为人的好恶之心产生的,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王阳明指出,应该心中无善无恶。他所讲的无善无恶,是告诫世人不要从自身私欲出发而产生好恶之心,也不要随感情的变化而动了本心。
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一起往上爬。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然而一旦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他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如果它的腿断了,那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要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起了个茅草屋,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虽然过得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并在纸上胡乱画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起来,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名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写作,不久,他就以其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突然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心中无我才能超越。
更高的善在我们心中,只有心中无我,人才能攀越眼前的这座高山。人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心中动了歪念。倘若因内心摇摆不定、狂热偏激,而动了歪念,继而做错了事情,这个时候就只有倒空自己,才能发现虚无。
一位佛学大师曾说:“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悟的器官。我们看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我们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无常,我们看世间的生住异灭、轮回流转等,都会因心的触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现。”世间的风动幡动,其实都是因为心动罢了。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静态时候的表现,有善有恶是气动的表现。在起心动念间,如果我们自己内心茫然,就会不知所往,甚至连自己究竟是对是错都分辨不清。因此,唯有秉持一颗安定、清净之心,才能将世情看破,才能身处繁华闹市而不为所动。
3.以坦然之心面对人生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
——《传习录》
有人问王阳明:“良知恐怕也存在于声色货利之中,这种观点对吗?”他回答说:“当然,但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境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让其成为心灵上的负累,才会依照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事实上,王阳明最强调的是要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这是一种具有人生大智慧的表现。佛家认为,人们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执著、太多的贪欲。整天惦记着如何才能得到声、色、名利等外在的东西,心里受尽煎熬,这是求不得苦;假如得到了这些东西,又害怕自己不能永远拥有它们,这是分离别苦。总之,不得也苦,得也苦,人生就在这样一种贪欲的火堆上煎熬着。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富翁整天忙着赚钱,钱多得不得了,但他仍然感觉不到快乐。他的邻居是一位穷小子,不过令富翁感到奇怪的是,这个穷得叮当响的邻居却过得很快乐,每天都能听到他那开心的笑声和歌声。
自己那么有钱都不快乐,而这一穷二白的邻居却很快乐。富翁十分郁闷,便问他的管家是怎么回事。
管家老于世故,回答道:“这位邻居这么快乐,是因为他有一份坦然的心境,能够安贫乐道。不过,你可以用个法子让他失去快乐。”
富翁好奇地问:“什么法子能让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人失去快乐?”
管家说:“很简单,你只要送给他100块金币就行了。”
富翁当然不相信。他想,一个人穷成这样子都能这么快乐,如果能凭空得到100块金币,还不把他乐死了?100块金币对富翁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于是他决定用100块金币来做这个试验。
第二天,富翁便和管家一道,把100块金币送给隔壁的穷小子,怕他不相信,富翁还特意声明是无偿赠送的,并当场立下字据。
100块金币对这位穷邻居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穷邻居简直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等富翁他们走后,他不禁高兴地大声唱起歌来。
隔壁的富翁在听到他的歌声后,苦笑地看着管家,意思是说,瞧,人家还是这么快乐,看来这100块金币是白送给他了。
管家很有信心,淡淡地一笑说:“主人,过两个时辰我们再看看吧。”
穷邻居的高兴劲儿一过,便开始犯愁了,他心想,这么多金币,放到哪里才好呢?放在家里,万一被小偷偷去怎么办?存到钱庄去,利息又太低不合算。拿去做生意,一旦亏本就全完了。想了一晚上,穷邻居决定在床铺下挖一个坑,把金币埋在里面。
这天晚上,富翁只听到邻居家传来叮叮当当的挖地声,第一次没有听到邻居那快乐的歌声了。
第二天,发了财的邻居哪里也不敢去,他守在家里,生怕自己的金币被别人偷走。但同时,他又为另一个问题而烦恼:金币用一个就少一个,要是自己用完了这100个金币该怎么办?穷邻居整天想着这些恼人的问题,最后变成了一个忧心忡忡的人。
聪明的人会采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那就是王阳明以身作则,教给我们的一种处世风范:“虽处富贵,常有烟霞物表之思。视弃千金,犹如土芥,藜羹珍鼎,锦衣缊袍,大厦穷庐,视之如一。”虽然身处荣华富贵,却能从中超然而出,不为这些名利所羁绊。看待常人所珍视的千金如同土粒,酸涩野菜和美味佳肴、华丽的锦衣和破旧的棉袍、高楼大厦和穷庐草屋在他眼里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东西。
也就是说,一个重视心灵修养和成长的人,对待外物采取的是一种豁达的态度,若拥有了这些东西,就是顺应机缘,也就是顺乎自然地使用它们;若失去了这些东西,就是事物与自己缘分已尽,自然而去,而自己也应该安于时势、顺应变化。悲哀与欢乐都不能进入人平静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人才能实现心灵的快乐与自由,生活得更潇洒些。
有些人之所以不能摆脱外在的束缚,是因为他们被外界事物拴住了心。但事物不能超越于自然规律,俗话说,“世之不如意事者十之常八九”,有些事情靠人力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一事实,让自己活得超脱些,这样心灵才能得到恒久的自由。
4.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传习录》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过得更舒适快乐些。然而,生活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更多的时候,它是一条布满荆棘与陷阱的崎岖小路。每个人都会在这条路上遇到困难,然而有些人跨越了障碍,奋勇向前,而有些人不仅没有跨越,反而还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悲的怪圈,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抱怨上。
王阳明21岁就在浙江考中乡试,但以他的天资和后天的努力,这份成绩并不是老天爷的抬爱,而是等价交换。明朝的国考(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乡试,考场设在地方的省会;第二级为会试,必须要到北京来考试;第三级为殿试,主持者是皇帝本人(明朝的皇帝大都喜欢龟缩在深宫里,所以主持这一考试的多是宦官和大学士),然后由考试委员会分出一二三等来,成绩最好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科举考试的保密是非常严格的,考生写的试卷为墨卷,然后由专人来抄写试卷内容则为朱卷。朱卷上面只有编号没有名字,考官根据朱卷改卷子,批成绩。尤其是在乡试卷子里,考生填名字要从曾祖的名字写到父母的名字,以及叔伯兄弟等,然后是考生的老师。乡试的考题是从朱熹《四书集注》中挑选三句,三句话就是三道命题作文,考生作答,第四道题是给考生一个韵脚,做一首律诗。
据说,乡试时发生的神秘事件给王阳明日后的国考和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作了一个预言。考试第二天,考场突然出现两位穿着大红衣服的人,说了句“三人好做事”就凭空消失了。考生们听到这话后,连卷子都不想做了,专心思考起那句话的寓意来。王阳明自然也不例外,但他“格”了很久,也得不出合理的解释。多年以后,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给出了答案。这一次乡试,有三人脱颖而出。分别是:胡世宁、孙燧和王阳明。宁王谋反时,胡世宁屡屡揭发宁王的奸谋,宁王顾忌太多;孙燧总跟宁王过不去,让宁王分心极大,后来被宁王砍了脑袋;王阳明则平定了宁王之乱。有好事者说,“三人”就是指的这三人,“好做事”就是平定宁王之事。
所有人都认为王阳明在第二年的国考中会一鸣惊人,王阳明本人也信心满满的。但意外发生了。1493年,22岁的王阳明在国考中再次名落孙山。老天爷像是故意要苦他的心志,劳他的筋骨一样,偏偏要让他走一段弯路,或者是让他暂时停滞下来。
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很多读书人看来是十分耻辱的事情了。然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在他看来,有上榜之人,就有落榜之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两面,不必过于在意。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应该被认真对待。而我们只有调整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
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本不是一个好地方,但娇弱似水的柔奴却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并且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
“此心安处是故乡”,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如此一来,即便身处泥泞之中仍能遥看满山花开。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不懂得身处泥泞之中而遥看山花烂漫的人,并非为泥泞所累,而是被自己的心态所拖累。
有人曾经问过一些饱受磨难的人,他们是否总是感到痛苦和悲伤?有人答道:“不是的,很多时候都很快乐,甚至今天我有时还因回忆它而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从心理上战胜了磨难,他们从磨难中得到了生活的启示,所以他们会感受到快乐。换句话说,生活本来就是充满快乐的。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一起谈论什么是快乐。
穷人说:“快乐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漏风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快乐呢?我的快乐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然而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也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
炎炎夏日,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快乐?”
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生活有时候还是会显出它不公平的一面,然而,那些不公平不过是生活中一点或酸或辣的调味品,如果只将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那生活反而会变得毫无希望。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多想想过去那些令人振奋的人和事;当我们情绪消极的时候,要多想想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而当我们将内心痛苦的负累转化为积极乐观的力量的时候,我们便能在不幸的悲剧之中重新找到幸福的人生。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苦亦有甜,不一样的只是他们的心态。与其在埋怨中度过,不如转变心态。埋怨只能证明无奈,然而生活不相信懦弱。
5.不忙不乱,不骄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传习录》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正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分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欧阳崇一问:“平时意念思想常常很忙乱,有事的时候固然会忙,无事的时候也忙,这是为什么呢?”王阳明回答说:“世间万物的变化本来就没有瞬息的停止。然而有了一个主宰之后,变化就会有所依据,有秩序可言,虽然千变万化,但主宰的却一成不变,人只有有了这个主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人世间生存。如果主宰恒定不变,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永不停息,即使日理万机,却也从容自在,这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没有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由此可知,要做到“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即要有一颗不忙不乱、不焦不躁的“主宰”之心。具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就是要用心去体悟繁杂中的快乐,学会用一颗平静的心去享受忙碌的价值。
现实当中有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而盲目地工作,以此来填充自己不完整的人生。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不断侵蚀着内心的安宁,让人倍感焦灼,于是渐渐地,人的身心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慌乱之中,完全理不清头绪。此时,唯有让自己的心闲下来、静下来,才能转变观念,学会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仅仅是赚取金钱、谋取地位的工具。如此,才不至于将人生变成炼狱。
如道家所言,将自己的心放到天地间,去体悟自我的渺小与天地的广大。与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相比,包容天地万物的大自然,更能令人身心舒畅。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将自己的内心倾向自然,正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当我们走进自然的怀抱,沐浴春风与阳光,尽览山河之宽广与博大,自然会明白,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身外之物,皆由一颗远离自然的心而起。若我们身处自然之中,便能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博大胸襟,感受到万物的和谐共处,从而在大自然的安逸与恬静中把握心中那份从容与自在。
忙碌的生活虽然令人身心疲惫,但也可以充满乐趣,成为一门令人愉悦的艺术。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放慢脚步,让自己的心松口气。正如攀登高山,若一心只想着登上顶峰,难免疲惫不堪;但若能静下心来,欣赏沿途美丽的风光,那将会是一种别样的感受,更是一种忙而不乱的人生。
人的内心既是一方广袤的天空,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也是一片宁静的湖面,偶尔会泛起阵阵涟漪,更是一块皑皑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纵然世间的纷纷扰扰难以平息,生活的智者总能在心中留一江春水,淘洗忙碌的身躯,以一颗闲静淡泊的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6.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传习录》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传习录》中记载,有人就“有所忿怒”一说向王阳明请教。
王阳明先生回答说:“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当有而已。平常人在动怒时,控制不住感情,便会怒得过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所以,心有所愤慨,便不能做到端正。如今对于忿怒这些不良情绪,它们来了,不要过分加自己的主观愿望在上面,只是个顺其自然,心境自然不偏不倚、廓然大公,从而能够中正待物。比如在外面看到有人互相斗殴,对于他们不正确的地方,我心中也会动怒。不过虽然动怒,此心却仍然冷静清明,不会失去理智。如今对别人生气时,也必须如此行事,这样才能保持心体中正。”
心胸狭隘的人,往往放不下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的怨恨。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因为情感纠葛、他人对自己的诽谤中伤,或是竞争对手的打击而深受伤害,心中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并耿耿于怀地痛恨着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其实,怨恨是一种极为被动的感情,它不仅不能缓解心中的伤痛,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能对对方形成影响,仅有的用处,便是伤害自己、折磨自己。怨恨就像一个不断扩大的肿瘤,挤压着生活中那些名为快乐的神经,使人们失去欢笑,整日愁容不展,最终为怨恨付出巨大的代价。
苏不韦是东汉人,他的父亲做司隶校慰时得罪了同僚李暠,被李暠借机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年仅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草草下葬后,又把母亲隐匿起来,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发誓复仇,但几次行刺都没有成功。这期间,李暠反而青云直上,最后官至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终于把洞挖到了李暠的卧室下。一天,苏不韦找准时机,从李暠的床底下冲了出来,不巧李暠上厕所去了,于是他便杀了李暠的小儿子和妾,并留下一封信就离去了。李暠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设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暠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暠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暠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暠因一点个人私怨就将苏不韦的父亲置于死地,结果不仅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连老婆、孩子都跟着倒霉,甚至是死去的父亲也未能幸免。而苏不韦,为报杀父之仇,从十八岁就开始精心谋划,此外什么也没有做成。这两个人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一个宽大的心胸。人有时候如果能宽容一点,将干戈化为玉帛,不但能为自己免去毁灭性的灾难,还可以放下心灵的包袱,让自己变得轻松,而生活也能变得更加幸福、祥和。
心胸狭隘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祸患,而心胸宽广则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藉心灵。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我们都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只有时刻保持心胸宽广,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重拾笑颜,才能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共同进步。也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心中的豁达就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赵简子有个卫兵,名叫少室周。少室周力大无比,在一次比武会上,有五个士兵围攻少室周一人,却都被少室周摔倒在地。少室周因此得到赵简子的赏识并被任命为贴身卫兵。
没过多久,一个叫牛谈的人找上门来要与少室周比试摔跤。摔跤的结果出人意料,少室周连输三回。
少室周满面羞愧地将牛谈带到赵简子跟前,对赵简子说:“请您任命他为您的卫兵吧。”
赵简子很奇怪,问道:“先生的勇武名震四方,很多人都想取而代之,为什么你要推荐他呢?我并没有这样要求你。”
少室周回答道:“您当年看我力气大,才让我当卫兵,如今,有了比我力气更大的人,如果我不推荐他,天下人会嘲笑我的。”
赵简子很赞赏少室周如此胸怀宽广,最后让他们两人都当了自己的贴身护卫。
豁达是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正所谓“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我们凡事都喜欢斤斤计较,终日锱铢必较,久而久之,不但心胸会变得狭窄,而且常常会对别人产生嫉妒和愤恨,这对于身心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只有敞开胸怀,才不会被俗世尘埃所扰,才能安心地关注当下,保证身心的纯净。只有做到待人处世不胡乱猜忌,面对摩擦和误会能放下心中的愤恨,心胸宽广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不为凡尘琐事所扰,不为痛苦烦闷所惊,才能包容万物、容纳太虚,才能获得轻松潇洒、舒心自在。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王阳明说:“不要着一分意思。”就是说,要开阔胸怀。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天地何其宽,只要拥有了宽广的胸怀,我们便能在其中自由地翱翔。
因此,普通人若能学会抛开杂念,使内心纯净空明,那么即便才能有高下之分,也同样可以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