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9800000003

第3章 心之所想,终能抵达

所谓志,古人解释为“心之所之,心之所向”。古往今来的学者,都十分重视立志,王阳明尤其重视。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那他即使有伟大的举动也称不上伟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学习圣贤的心性修养,那他迟早会达到圣贤的境界;而如果每个人都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幸福和成功。

1.不立志,即一事无成

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教条示龙场诸生》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起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于立志和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若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只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有所成。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是能够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立志要勤奋读书,以后成为圣贤之人。

有一次,年仅十二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竟持着怀疑的态度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

老师反问他:“那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做圣贤”这样大的志向正是出自少年王阳明之口,他认为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才是追求内在的修养,才能够永垂不朽。成年人看来,王阳明的口气未免有些张狂,和他的年纪相比起来,甚至还带着点滑稽与可笑。但就是这崇高的志向,对王阳明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常常以这为标准,来回答和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都有可能,所以立志十分重要。作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带动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即便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

《传习录》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萧惠向王阳明请教圣人之道。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很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总问我应不应该怎样,而不愿听我对生活的感悟。”

萧惠很惭愧,于是向王阳明认错,表示愿意听他说这一切。王阳明说:“你现在所说的并非发自内心,只是为了敷衍我罢了。还是等你真正立志要做圣人之后,再问我吧。”

萧惠不甘心,于是再三地请教。王阳明说:“我已经说了,只是你还没有领悟到。”

王阳明所说的就是要有一颗真诚的要成为圣人的心。坚定了志向,剩下的就简单得多了。

王阳明的学生应元忠有一个浙江籍学生,这个学生在跟应元忠学习后,因为对有些问题还是不明白,便长途跋涉去拜访王阳明,希望能从他这里得到开化,学习心学。

王阳明问他从应元忠那里学到了什么。

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他就只是每天都告诉我要有成为圣贤的决心,不要放任自流。”

王阳明听他这么一说,觉得这个学生已经学到圣贤之道的方法了,自己也没有什么可再教授给他,便回绝了他。

然而学生觉得自己并不懂圣贤之道,于是,再三恳求王阳明教他。

王阳明说:“你一个人从浙江过来,路途十分遥远,一路上你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你并没有因为旅途的坎坷而半途而废,是不是有人强迫你呢?”

学生说:“我因为对一些道理不明白,所以想投身于先生门下学习,虽然路途劳累,十分艰难,可我非但不觉得辛苦,还觉得内心无比愉快。旅途中的这点劳苦比起求学的决心,实在太渺小了,根本用不着别人来逼迫我!”

听学生这么说,王阳明抚须而笑:“你所说的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答案。你有投入到我的门下学习的志向,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告诉你要怎样来,你就越过千山万水,克服一切困难来到这里。如果你内心想成为一位圣贤,那你只要用这种坚持不懈的方法去做,就一定能达到。别人能告诉你什么呢?你为了到我这里来,克服重重困难的方法,没有人教给你,但你还是做到了。”

经王阳明这么一说,学生才恍然大悟。

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说,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因为一旦下定决心,人就会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它、完成它。

人的一生,既漫长又短暂,既复杂又简单。同时,人生又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牵制,被物质上的东西诱惑,从而迷失方向。因此,想要成为一个有能力、有决心、有所成就的人,要怎样做呢?

“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很多谚语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追求。不要总是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让自己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上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只要在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那么远大的四方之志终有一天会实现。

2.志向正确,人生才能走对路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王汝中、钱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传习录》

人生当立志,立志要正确。志向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确的志向,会使人生的道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志向,则会使人生的道路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我们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人生才能取得成功。

王阳明大师曾经与他的弟子们讨论过“正确立志”这个话题。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天,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陪着王阳明聊天,王阳明说:“你们的学问没有长进,只是因为没有立志。”李侯璧站起来回答说:“我也愿意立志。”王阳明说:“很难说你没有立志,只不过你立的未必是要做圣人的志向。”王阳明大师之所以倡导他的弟子树立做圣人的志向,是因为他知道人生只要走对了方向,即使以后做不了圣人,也会成为一名贤者。

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人驾着马车往北走,路人问他去哪儿,他回答说要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要去楚国,应该朝南走。这个人说他的马好,他的车夫技术好,会很快到楚国的。路人就更疑惑了:马跑得越快,车夫的技术越好,岂不是离楚国越远了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准备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慎重地考虑,务必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明知方向不对却还是不知修改,一错再错,那么就算潜能被激发,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常常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1993年,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在香港上映,因为故事扣人心弦,表演细致入微,武打场面非常火爆,这部电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欢迎。

在电影故事里,君宝和天宝是少林寺里的一对师兄弟,两个人因为偷学少林功夫而被逐出少林寺。这时,他们遇到了人生道路选择的难题。面对生活的困苦,天宝立志要手握大权,因此甘愿受宦官的玩弄,充当他们的走狗;君宝却因为生性善良忠厚,立志劫富济贫,加入反暴政义士行列。从此以后,两兄弟分道扬镳,各走各路。

天宝成为宦官的走狗后,为了荣华富贵,竟然出卖君宝等义士,并因此获得宦官的信任,掌握军权,实现了他的志向。而君宝虽因被兄弟出卖而备受打击,但他在大家的帮助下,反而因祸得福,领悟了太极的真谛。

故事的最后,由于天宝死不悔改,继续迫害忠良,君宝决定替天行道,杀死天宝。最后,天宝因生性残暴,被他的士兵背叛,死在了君宝的手里。

被逐出少林寺后,天宝立志名利,君宝立志侠义。人生的志向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从此,天宝走上了为宦官效忠、为虎作伥的道路,而君宝则走上了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道路。人生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不一样,天宝鬼迷心窍,出卖兄弟,残杀同僚,最后落得个失道寡助的下场,而君宝虽被兄弟出卖,但他宅心仁厚,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最后终于领悟到了太极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天宝和君宝同出少林寺,最后的结局却大不一样,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当初立下的志向不同。

古人云:“看其志向,便知其人如何。”因为每个人的心性和素养不同,所立下的志向也自然不同。有人反驳说这句话不对,他说:“难道一个杀人犯说自己要学做圣人,他的内心就一定是高尚的吗?”这句话粗看有理,其实不值得推敲。真正的立志不是随口一说,而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杀人犯如果真的立下学做圣人的志向,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向圣人靠拢,怎么会去杀人呢?真正的志向会给人们指明人生道路,而人也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使再苦再累,也有勇气和毅力一路走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他勤于反躬自省,时时发现本心,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当他被贬到贵州的时候,他没有放弃自己,他想做圣人,所以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的典故;他抓获了反叛的宁王,功劳却被其他人抢了去,他没有怨天尤人,因为他想做圣人,而圣人是不会计较这些世俗的名与利的。“学做圣人”这个志向为王阳明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让他能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淡然处之,完成心学的研究工作,最终成为世人公认的一代儒学大师。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正确的志向能够带来正确的方向和动力,二者结合,人生才能成功;如果方向偏了,没有动力会犯小错误,动力十足会犯大错误。人生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命运,志向正确,人生才能走对路。

3.有目标的人生才有动力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阳明全集》

人们常说,志向决定了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要展翅高飞,翱翔于九天之外,将天下尽收眼中;燕雀因为没有那么远大的志向,所以对自己能够触及榆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展开梦想的翅膀,立定目标,去追求人生成功的领域,在扬起双翼的同时,不必怀疑自己的能力,只要你的目标立得够远,就能够飞得更高。给自己的人生立个志愿,树个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去执行。成功的意识需要培养,要先立志,然后再与成功约会。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儒、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与他能立下的远大志向息息相关。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种种磨难,但也没能摧毁他的意志。其实,除了王阳明,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人都有远大的志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向着目标努力奋斗。所以,想成就事业,先立志十分重要。

年仅20岁的曹操,刚入仕途就已显示出其不安于现状,努力打开新局面的作风。在任洛阳北部县尉时,鉴于权贵横行,搅得社会很不安宁的现状,曹操到任之初就赶制了十数根五色大棒,悬挂在大门左右,示曰:“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权重势大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反规定,提刀夜行,巡夜的曹操拿住这位无人敢惹的太岁,毫不留情地以棒责打,“由是,内外无敢犯者,威名颇震”。

黄巾起义后,曹操率兵参与镇压,由于战功显赫受封为典军校尉。董卓专权,朝政日非,曹操在刺杀董卓未果后,逃出京城洛阳回到家乡。他一面假传皇帝诏书,号召各地讨伐贼臣董卓,一面在族人、友人的帮助下招募一支兵马,参加到了讨伐董卓的大军中。十八路诸侯与董卓小战之后,各怀私心,互相观望,任凭董卓劫持皇帝迁都长安。曹操对此大为不满,毅然率军追击。虽然兵败受伤,足见曹操与袁绍等辈不一样,是个勇于进取之人。曹操见十八路诸侯畏缩不前,不能成事,就率领残兵败将回到山东。青州黄巾军又起,曹操进兵镇压,得降卒万,选拔精锐,号为“青州兵”。以兖州为根据地,曹操招贤纳士,广揽人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接着,曹操在山东击败吕布,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除军事上拥有较强实力外,又把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此后,曹操东征西讨,逐鹿中原,开始了兼并群雄的战争。

军阀张绣败而降,降而叛,最终被曹操吞并;妄自称尊的南方最大军阀袁术也被曹操彻底消灭;败而复起、骁勇善战的吕布被曹操斩草除根;刘备数次东山再起,数次被曹操击败,以至于在中原无法立足;官渡之战,曹操以劣势大破袁绍,此后接连进击,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袁绍及其残余势力被消灭了,曹操夺得了冀、青、幽、并四州的广大土地。经过数年的征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又挥师南下,夺取了刘表据有的荆州。由于轻敌和急功近利,曹操在赤壁遭受孙权和刘备的沉重打击,然而曹操并没有一蹶不振。赤壁之战后,他不仅统兵入关,消灭了马超、韩遂势力,进军汉中,消灭了张鲁,而且一直没有放弃吞并孙、刘一统天下的努力。曹操在临死之时,对于自己一统天下的理想未能实现遗憾不已,他对曹洪等人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曹操的一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生。这也是他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并成为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首要因素。现代人在自身素质修养方面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曹操不断开拓进取的品格。

没有目标,人生就没有动力,就无法创立和发展事业。如果曹操在追击董卓失败后心灰意冷,卸甲归田,或是在占据兖州之后像刘表那样自我满足,就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分天下。

事实上,长久的原地踏步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人类,还是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着的状态。静止只是短暂的,相对的。事业也是如此,要想维持一定的状态,不进也不退是不现实的,不进则退则是必然的规律。假如曹操当上丞相后就坐享富贵,不思进取,那么,要不了多久,丞相的位置就会归属他人。因为比曹操强大的袁绍、袁术等人绝不会容忍朝政大权长久地掌握在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手中。如果曹操不增强实力,继续扩大地盘,那么他仅有的一点家底也定将败个精光。照理说,守业要比创业容易,但实际上守业也不易。明智的守业者往往要以攻为守,只有开拓进取,才能长久地守住已有的事业。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坚定目标,自强不息,就能奔向成功的彼岸。曹操就是凭借自己这一优势不断成长壮大,最后成就大业。给自己点信心,就会离成功不远。

王明阳认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代思想家程颢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有言曰:“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宋代文学苏轼则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认为,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即使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伟人。英国作家塞缪尔·迈尔斯也说过:“人若有志,万事可为。”由此可见,志向对人生的引导作用是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也推崇的。

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充实、有意义,就应该胸有大志,所以要早立志、立大志。

4.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冢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传习录》

王阳明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非常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正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的。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意识中,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只有做到了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人则难以排除杂念,不免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心之所想”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在奋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想”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份“心之所想”的动力,抑或受外界干扰而无法将之坚持到底,则难以发挥潜在的能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明朝后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段时期。此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

徐霞客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历史、地理、游记之类的书籍,并立志成人之后要遍游国家的大好山川。无奈父亲去世后,老母无人照顾,徐霞客只得暂停他的游览计划,因此终日闷闷不乐。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我留在家里。”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徐霞客远游的决心。

徐霞客有了勇气和力量后,便辞别母亲游历他乡去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胜,并且记录下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

几年后,徐母去世,徐霞客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游历考察事业上。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在湖南茶陵时,徐霞客听说这里有个深不可测的麻叶洞,便决心去探访。可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和妖精,没有法术的人不能进去。刚走到洞口,向导得知徐霞客不会法术,就吓得跑了出去。徐霞客毫不动摇,独自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当他游完岩洞出来的时候,等候在洞外的当地群众纷纷向他鞠躬跪拜,把他看成是有大法术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进行实地考察,晚上就借着篝火记录当天的见闻。三十多年里,他走遍大江南北,对曾走过的地方的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物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用日记体裁进行详细、科学的记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写下了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

然而很多人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为了“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我们总是会被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所干扰。

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成功需要在心有所想的同时排除外界的干扰,需要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虽然我们会有“下次考试提高二十分”“六个月减肥十公斤”“五年后就要买房子”等时候,但因为身边已经有无数多的人这么想,却同样有无数多的人无法实现,所以我们便不太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然而倘若我们就这样气馁了,放弃了,那我们离成功将越来越遥远。

相反,相信自己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奋斗,那我们离成功只会更进一步。只有时刻保持这种“想”的念头,才能彻底抛开所有阻挠它实现的因素。最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我想”,都变成了“我要”“我一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只有大胆地坚持心之所想,才能知道自己的潜力究竟有多大。

正如放风筝。风筝能飞多远,完全取决于手中的线有多长。如果线断了,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我们想要成功的心,就是牵着风筝的线,不要让线在风筝飞上云端之前断掉,更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

5.莫让好高骛远害了自己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传习录》

在王阳明看来,后世儒生大多不明白圣人的学说,不知道在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上体察扩充,反而去追求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去做自己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一味地好高骛远、爱慕虚荣。这就好像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有桀、纣的心地,却动不动要做尧、舜的事业,这怎么可能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直到老死都不知道干了什么,这样的人真是可怜!

王阳明的这番理论其实是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在确立人生方向时不好高骛远,而要量力而行,如此才不至于招致失败。

许多人在确定人生志向时给自己定下了异常远大、不切实际的目标,最后只能让自己的行动寸步难行,从而让自己对人生感到失望,挫折感倍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极限的事情,是很难做成的。

有一位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平时除了参禅悟道之外,对武术还颇有研究。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只见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出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是好高骛远。”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仅不容易受到挫伤,而且还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挑水如同练武,练武如同做人。只有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很难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我们必须在各自的阶段量力而行,从而做到循序渐进。小孩子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能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骤都需要时间和精力,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学写字,大至人与家庭、婚姻与社会的相处,莫不如此。了解了这一原则,才能少受挫折,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我价值。

道理固然简单明了,但生活中未必每个人都能真正地理解,并将此贯彻到自己的人生中去。我们知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想要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总在少数。因为,大多数人不能量力而行,总是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让自己陷入好高骛远的泥潭中。

人生如秤,对自己评价轻了容易自卑,重了则容易自大,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因此,我们在确定人生方向的时候,要时刻掂量自己,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德行和力量,不可好高骛远。量力而行,才能选对方向,获得成功。

6.坚持不懈的秘密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传习录》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志向,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台阶,也是一个人攀上顶峰的垫脚石,更是一个人向前迈进的指南针。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志向,就像雄鹰没有了翅膀一样,无法自由地翱翔于天空。

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树立自己的志向。但树立志向并不是最关键的事情,最关键的是我们该如何坚守这个志向走下去?王阳明对于如何坚守志向这一问题,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阳明大师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坚守志向就如同他心痛一样,一心都在疼痛的感觉上,哪里还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呢?由此可见,王阳明认为,一个人想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要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志向上,不能兼顾其他任何事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的智慧发挥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志向。

然而可能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坚守志向就像心痛一样让人痛苦,那我们换个容易实现的志向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死守着一个志向不放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经常变换自己的志向,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今天想要做这个,明天想要做那个,丝毫没有定性可言,这样又怎么会取得成功!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意志其实已经非常不坚定了,很多人经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自己坚守的理想。这也是人们经常抱怨自己不得志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倒霉”,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坚守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成功人士无不是为了自己的志向而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试问,这些成功人士在坚持理想的过程中就不痛苦、不挣扎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坚守的志向,而是咬牙坚持了下去。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人如若想取得成功,就一定得经受比别人更多的磨难,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经常变换我们的志向、道路,不懂得坚持不懈的道理,我们就永远不会成功。

一代儒学大师、“关学”创始人张载的人生经历,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载年少时,父亲就病逝了,全家以数亩薄田维持生计。虽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张载却很有志气,他自强自立,性格豪迈,尤其喜欢研究兵法。

范仲淹一见张载,便认为他是可塑之才,于是引导他说:“读书人自有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事情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并劝他钻研《中庸》。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专心致志地读了《中庸》后,受益匪浅。后来他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但他因为敢于直言,与当时的执政大臣政见不合,49岁时就主动辞去官职,专心讲学著书。

回到横渠后,张载虽有几亩薄田,但收入微薄,只够维持最低的日常开支。但张载对此泰然自若,根本不把外在物质条件的好坏放在心上。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每天粗茶淡饭,与众弟子讲学。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将外在的礼仪通过实践内化于心,要他们“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在讲学的同时,张载还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创作。他常常一个人坐在一间房里,闭门苦读,身边左右都放满了书籍。他时而俯下身子认真读书,时而抬起头来若有所思,有了心得体会还会马上记下来。他思考问题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深夜,家人都早已入睡,他却躺在床上思考着白天学习的问题,有时想到妙处,灵感迸发,即使半夜三更,他也会马上起来,取过蜡烛点燃,把想到的东西写下。

由于张载学问日高,声望日隆,便有很多青年学子慕名前来拜师求学。有些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他不但免去学费,还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吃住。

张载一生历尽坎坷,生活清贫却丝毫不以为苦,依旧一如既往地钻研学问,“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他立志做学问,苦读深思的精神,始终没有停止。正是凭着这种努力,张载才完成了《正蒙》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儒学著作。

这就是“持志如心痛”的真实写照。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的人生目标,也正是这个目标,使得他时时不忘自己的使命。张载和其他大儒能够忍受清贫的境遇,专心于学问与事业之中,其动力大概就在这里。所以,我们在事业上要想守持志向,就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全部的心力与志向融为一体。

有时候,人的意志比那些看似无敌的客观物质力量更具有威力。我国伟大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先生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坚守自己的志向和信念,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要忍受住,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就会有希望之光驱散绝望的乌云的那一天。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对王阳明的管教从小就非常严厉。年幼的王阳明每天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习武修身,非常辛苦。那时的王阳明非常喜欢下棋,经常因为沉迷于下棋而耽误了功课,父亲王华为此很伤脑筋。

终于有一次,王阳明又因为下棋而忘了学习,这惹恼了他的父亲,其父一怒之下将他的象棋扔进了河里。父亲王华的这一行为对当时的王阳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年仅12岁的他自此开始认真学习,还写了一首诗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幼时的王阳明常以诸葛亮自喻,渴望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做出一番事业来。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的收获。王阳明不仅经史子集、骑射兵法日趋精通,还可以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以文官之职掌管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最终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人。

有人曾经说过:“一生俯首拜阳明。”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这也正是无数后人尊重他、钦佩他的原因。

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达不到王阳明大师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学习他那种坚守志向的精神。对自己的志向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让自己取得成功,让自己的人生有存在的价值。

同类推荐
  • 谈判桌上的心理诡计

    谈判桌上的心理诡计

    社会就是一张大的谈判桌,在这张桌子上,你要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你想取得怎样的成果,全在于你对人性的认识,对心理的把握。本书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实例告诉你,如何在这个社会获得成功,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谈判高手,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近。
  • 阳光心态大全集(超值金版)

    阳光心态大全集(超值金版)

    无论干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希望尽量避免失败或走弯路。许多人总是把活得很心累、活得很窝囊、活得很贫穷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外界的客观影响,却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生活心态的好坏,面对人生失败的困境,屡遭挫折煎熬,丧魂落魄的无助,往往推诿为没有出身于一个好的家庭,没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没有适合自己的一个好工作。
  • 像富人一样思考

    像富人一样思考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激发心智的力量;第二部分是谋求财务的自由;第三部分是打开创业的宝典:第四部分是把握投资理念。各部分保持独立,同时又是一个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循环过程,以此编排以便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教育、文化、经济及行业背景的广大中青年读者的阅读需要。
  • 管理警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管理警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不瞎忙,不穷忙:哈佛时间管理课

    不瞎忙,不穷忙:哈佛时间管理课

    本书所涉及的方法简单易行、科学可靠,它们都是哈佛的学者,智者,各界成功人士经过大量的实践应用之后汇聚而成的宝贵经验。时间管理,并不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去做最多的事情,而是教会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让人生的分分秒秒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热门推荐
  •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朗读者系列)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朗读者系列)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适合传递对长辈的情义——唏嘘时光匆匆、歌颂岁月铿锵、表达对他们的关怀、抒发对他们的敬爱……《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一书除了收录著名作家的经典文字,对作者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也对文字所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还给读者提供了不少朗读的建议,让读者更立体地了解文字的内容,更顺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 江湖名人谱

    江湖名人谱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一首江湖逍遥曲,一段爱恨情仇事。此中善恶多为心,浪海浮沉不由人。 辨善恶,量天下 求而有所得,做而有所成, 自不负此男儿身。 百年之后作白骨, 亦有雄名在人间。
  • 7招赶超优等生

    7招赶超优等生

    学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成绩优秀的关键。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不会有成功的学校教育。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起。只有在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下,才可能取得好成绩。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早日赶超优等生。
  • 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

    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

    废材并不可怕,因她能变废为宝。佣兵是她的兼职,去死人家窜门是她的兴趣。穿越到异世是意外,天才的灵魂进入废材的身体是命中注定!!淡定的看待一切,终能变得强大,她还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黑白棋子,创造各种奇迹……且看她如何以废材之身玩转棋迹……
  • 繁华落尽始盛开

    繁华落尽始盛开

    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比谁好。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片阴影,它就像一座繁华的都市,处处充满着矛盾,侵蚀着我们的内心,而你只有彻底的将那份繁华褪却,内心才能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主角,她们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活。从她们的身上,我们也许多多少少的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故事没有多么的起伏跌宕,却能给我们很多的深思......
  • 说不上你哪里好,我却忘不了

    说不上你哪里好,我却忘不了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答应嫁给周竞存。结婚两年,他突然提出离婚。我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只为留在他身边,可他用最狠毒的手段对付我,甚至不惜.....他曾说:“夏远,我永远不可能爱上你这样的女人。”一次次的妥协只为了最后的锋芒,我发誓要让他付出代价尝尝我所经历的痛。我用最好的年华,换来一场爱恨纠缠的噩梦。我拼命想从梦里逃脱,可他却如影随形让我越陷越深.....
  • 大威怒乌刍涩摩仪轨

    大威怒乌刍涩摩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极速甜宠:隐婚总裁是车手

    极速甜宠:隐婚总裁是车手

    神秘车手CR竟然是她形婚的老公!星辰集团总裁=神秘车手CR?夏安然不淡定了,她要不要想办法打破形婚的僵局?
  • 莫默无闻祭吾生

    莫默无闻祭吾生

    身为天族的公主,自然是受家族宠爱,世人仰慕。当有一天,期望变成失望,“天才”变成“平庸”时,她不顾世人轻蔑的目光,毅然决然地踏上重拾信仰的道路……看似平静无波的大陆却有暗流涌动,一切从哪里始,一切又往何处去……小片段:“不管世人如何看待,你永远是我的女儿,我永远为此感到骄傲!”他站在凌阁的最高处,守望着那小小的身影,永远坚韧挺拔……“即使刀山火海,我也陪你一起闯!”她豪气一笑……“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够伤害你了。”他注视着她,轻轻的笑了……“为什么你们愿意放弃一切,也要护着那个人?”“因为她是我们的信仰啊!没有信仰,活着有何意义?”看着漫天血光,他们坦然向前……
  • 灼灼桃花仙

    灼灼桃花仙

    桃夭是一个修炼了500年的桃花仙,她一直生活在十夜山上的桃花林里,那里的人们单纯、朴实,没有所谓的勾心斗角,直到他闯了进来,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君喻笙,只愿来世相见形同路人,你我俩不相欠!”“夭夭,这世间没有你的地方,我绝不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