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内瑞拉人拉菲尔·杜德拉正是凭借这种灵活变通而发迹的。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就建立了投资额高达10亿美元的事业。
20世纪60年代中期,杜德拉在委内瑞拉的首都拥有一家很小的玻璃制造公司。可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做这个行当,他学过石油工程,知道石油是个赚大钱和更能施展自己才干的行业,因此,他一心想跻身于石油界。
有一天,他从朋友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是阿根廷打算从国际市场上采购价值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杜德拉认为自己跻身石油界的良机已到,于是,他立即前往阿根廷,想要争取到这笔生意。
去后,他才知道早已有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两个老牌大企业在频繁活动了。杜德拉自己对石油业并不熟悉,资本又不雄厚,而这两家公司更是十分难对付的竞争老手,要做成这笔生意难度很大。但杜德拉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决定采取变通的迂回战术。
一天,杜德拉从一个朋友处了解到阿根廷的牛肉过剩,急于找门路出口外销。他觉得幸运之神到来了,这等无异于给他提供了同那两个公司同等竞争的机会,对此杜德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杜德拉随即去找阿根廷政府。他虽然还没有完全得到丁烷气,但他确信自己能够弄到,他对阿根廷政府说:“如果你们购买我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我便买你2000万美元的牛肉。”阿根廷政府急于将牛肉销售出去,便把购买丁烷气的投标给了杜德拉。
投标争取到后,杜德拉立即筹办丁烷气。当时的西班牙有一家大船厂,由于缺少订货而濒临倒闭。西班牙政府对这家船厂的命运十分关切,想挽救这家船厂。
这则消息对杜德拉来说又是一个可以把握的好机会。他当即飞往西班牙,找西班牙政府商谈,他说:“假如你们向我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我便向你们的船厂订制一艘价值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
西班牙政府官员对此求之不得,当即拍板成交。杜德拉马上通过西班牙驻阿根廷使馆,与阿根廷政府联络,请阿根廷政府将杜德拉所订购的2000万美元的牛肉,直接运到西班牙来。
杜德拉把2000万美元的牛肉转销出去之后,继续寻找丁烷气。他到了美国费城,找到太阳石油公司,说:“如果你们能出2000万美元租用我这艘油轮,我就向你们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气。”
太阳石油公司接受了杜德拉的建议。从此,他便打进了石油业,实现了跻身石油界的愿望。经过苦心经营,杜德拉也终于成为委内瑞拉石油界的巨子。
杜德拉是具有大智慧、大胆魄的商业奇才。这样的人能够在困境中变通地寻找方法、创造机会,将难题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创造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哈佛人认为:固执的人庸俗、无知,喜好虚荣而舍弃真理,偏爱理由而忽略功效。杰出人士或由于能预见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或由于能事后修正自己的立场,总是与真理结盟,不与偏激为友。这种理智,总是能帮助他们在竞争中获胜。
10.没有了自我,一切真理都是虚伪的假象
人必须要有主见,学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哈佛大学箴言
在哈佛的课堂上,教授们常常会给自己的学生讲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父子二人赶驴去市集,途中听人说:“看看那两个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赶路,但是却在自己走路。”于是,父亲让儿子骑驴,自己走路。不久,他们听到有人说:“这儿子不孝,让父亲走路他骑驴。”儿子羞愧,便让父亲骑上驴,自己牵着走,没想到又有人说:“这老头身体也不错呀,让儿子在下面累着。”最后,父子俩决定一起骑驴而行。谁知他们又遇见一群人,其中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懒骨头,把那只可怜的驴都要压坏了,肯定没有人愿意买它。”父亲和儿子又商量了一番一下,最后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前进。
临近黄昏时,只见父子两人走到镇上附近的一座桥,累得气喘吁吁。原来,他们绑着驴的四蹄,将驴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可是,就在过桥时,愤怒的驴子挣脱束缚,坠落河中淹死了。
这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必须要有主见,学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我,一切的快乐都是虚伪的假象。他人的批评、否定、攻击,并不代表你的自我受到了否定与质疑,因为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那种容易受别人的批评影响的人,注定要跟快乐说再见。
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就会有意见和批评。因此,如果你想生活得快乐,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批评。太在意别人想法的人,不仅不能使自己快乐,也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更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掌控,没有谁可以轻易左右。
这是一个关于新西兰女作家简奈特·弗兰的真实故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简奈特·弗兰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长大。也许是生活艰苦的缘故,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强悍而有生命力,只有她恰恰相反。简奈特·弗兰从小在家里就极端怯懦,有时宁可被别人嘲笑也不肯轻易出门。小时候,兄弟姐妹一听到爸爸下班的脚踏车声,就会兴高采烈地跑到院子里缠着爸爸要一些糖果。有时不够分,站在后面那个伸出手来却总是落空了的,肯定是她。她的状况很让父母担心,他们也经常在弗兰面前叹气,叨念着这孩子如何如何不正常。
她从小听别人说自己不正常,也渐渐相信自己不正常了。入学年龄到了,她又被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和其他同学相比,她几乎还处在哑哑学语的阶段。其他的同学很容易就相互成为可以聊天的朋友,只有她例外。她也很想交朋友,可她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为了帮她调整心态,父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给她转换学校,但始终没有太大改观。
大家都觉得她是个奇怪的人,总是用一些奇怪的字眼来描述一些极其琐碎不堪的情绪,也就被认定是不知所云了。家人猜不透她的想法,同学也搞不清楚,即使是她最崇拜的老师也先入为主地认为那只是一堆呓语与妄想。
为此,父母也没少带弗兰去看医生。最开始的时候,医生给她的诊断是自闭症,后来,也有诊断为忧郁症的,再后来,她脆弱的神经终于崩溃了,她住进了长期疗养院,又多了一个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她惶恐着,逃避着,默默地接受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治疗。
入院伊始,父母还会每个月千里迢迢地来探望,后来却半年也不来一次,似乎是忘记了她的存在。别人就更不用说了,谁愿意经常来探望一个奇怪的“精神病人”呢?
医院的日子是落寞而空虚的,好在医院里摆着一些过期的杂志,是社会上的善心人士捐赠的。有的杂志教人如何烹饪;有的杂志谈一些好莱坞影星、歌星的生活;有的杂志则是写一些深奥的诗词或小说。她没事的时候就翻着看看,有些文字自己也很喜欢,在医院里过着茫然而无聊生活的她,索性就提笔投稿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在家里、学校或医院里,总是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上刊出并获了奖了。
医院的医师有些尴尬,赶快取消了一些较有侵犯性的治疗方法,开始竖起耳朵听她说话,仔细分辨是否错过了任何暗喻。家人有些得意,才发现自己家里原来还有这样一位女儿。甚至旧日小镇的邻居都不可置信地问:“难道得了这个伟大的文学奖的作家,就是当年那个古怪的小女孩?”
她出院了,并且依凭着奖学金出国了。
她来到英国,带着自己的医疗病历主动到精神医学最著名的MAUDSLY医院求诊。就这样,在固定的会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过了两年,英国精神科医师才慎重地开了一张证明她没病的诊断书。
那一年,她已经34岁了。
一个从小被认为“不正常”的小女孩,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经过了漫长的时光后,她终于挣脱了别人言论的樊笼,成为新西兰伟大的作家。
一个人如果总是在意别人的想法,以别人的方向为方向,当然很难超越别人。要想和他人活得不一样,有所成就,就需要坚信自己,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巴黎科学院曾发起一个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刚体绕固定点旋转。征文条件如下:应征论文的作者除提供论文外,还要附上格言。在众多应征论文中,其中一篇附有“说你知道的话,干你该干的事,做你想做的人”的格言的论文,最终被一致认为是科学价值最高的论文。这篇论文就是出自当时38岁的俄国著名女数学家苏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之手。
的确,柯瓦列夫斯卡娅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做自己想做的人。在19世纪,妇女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而她却成了走进法国巴黎科学院大门的第一位女性,成为数学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人生只属于我们自己,那些一味地遵循他人的思想与意见,不敢面对真理的行为是懦弱的表现,这样的人生是一种悲哀,我们应该走自己的路,让自己成为主宰自己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