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000000002

第2章 经部(1)

【四书】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成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文中所引康诰、帝典和大甲等文中的内容基本非用其本意,体现了先秦人引用他文时“断章取义”的特点。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中庸》是《四书》中哲理最深奥的一本。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做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取名“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原311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据传为孔子编定。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尚书》

《尚书》原来只叫《书》,秦汉时开始通称《尚书》,汉时因《尚书》为儒家经典而被尊为经,所以又称《书经》。于是一书三名,通用至今。但汉儒对《尚书》书名的理解却有不同。

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授事相实而为名。

王充认为“尚”和“书”都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尚”指上古,“书”指书籍,《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记载:“以其为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取的就是这种说法;其二,“尚”指在上者,指帝王,指统治者;“书”是记,指在下者之所记,也就是史官的记录。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包括他所讲的话,史官都如实地记录下来。唐孔颖达取的就是这种说法,他引三国王肃的观点“上所言,史所书,故曰《尚书》。”统治者所讲的话,史官把它记下来,这就是《尚书》。

在古代,“尚”和“上”可以通用,“书”原是动词书写记录的意思,后来引申泛指一切书写记录下来的文本书籍。至于“史”之“所书”,在古代却是有分工的。《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统治者身边的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各有明确的分工。左史专记统治者之言,右史专记统治者之事,于是形成了儒家的两部经书《春秋》和《尚书》。

无论是统治者的讲话也好,还是公文也好,都是历史,左史所记的正是上古的历史文献,《尚书》就是这些历史文献的汇编。从这个意义上说,《尚书》就是“上古之史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

《尚书》的流传与现存的本子,情况相当复杂,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三种。

现存的真本《尚书》是汉朝的伏生(名胜)传下来的。伏生是秦博士,这个本子是他藏在屋子的夹壁里才得以躲过秦火流传下来。据传,经孔子删订的本子原有100篇,伏生夹壁里的本子因竹简断烂,只剩28篇,后加上民间所献的一篇《泰誓》,合29篇,伏生即以此传授门徒。伏生的本子原是秦通行的篆体,但他的学生以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录传布,于是被称为《今文尚书》,这是汉文帝时候的事。后来东汉的经学大师曾为这29篇作过注,可惜现在差不多都已散失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因扩建宫殿而拆除孔子旧宅,在夹壁中得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就有《尚书》,比当时的通行本多了16篇,这个本子后被称为《古文尚书》。据说《古文尚书》是由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的。

到三国末年,魏国的王肃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他把原先伏生的28篇分割为33篇,又新增25篇,合58篇,同时附一篇《尚书传》,著明是孔安国所作,这就是《伪古文尚书》。晋武帝时曾立博士传授门徒,其间虽曾因祸乱而散失,但失而复得,后来影响也逐渐大了起来,直至清初考据大家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后,才考证出这是一部伪书。

这就是《尚书》的流传和三个本子的大致情况。现在的通行本是今古文合编的,其中的篇目有分有合,和原来的并不完全相符。

关于《尚书》的体式,历来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孔颖达《尚书正义》的分类,分为十类“一曰典,二曰谟,三曰贡,四曰歌,五曰誓,六曰诰,七曰训,八曰命,九曰征,十曰范。”《今文尚书》中没有“歌”、“训”、“征”三类,都见于《伪古文尚书》,《夏书》有《五子之歌》和《胤征》,《商书》有《伊训》。孔颖达的这个分类概念不很清楚,所以现在一般多取刘知几《史通》所引王肃的六分法“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但这样的分类又不太科学,只是着眼内容,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文体分类,不很全面,然而作为传统的分类,也不妨有所了解。

就六分法而言:“典”是关于重要史实的记载,如关于尧和舜的记载;“谟”是谋划,记载臣对君的劝告或君臣的谋略;“训”是训导、训诫,记载臣下训诫开导君王的话;“诰”是告谕,是君王勉励臣民的文告和讲话;“誓”是誓言或动员令,多为军事行动前君王训诫的誓词;“命”就是命令,指君王的命令,包括嘉奖令。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及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周易》名列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用变易、简易、不易三种看法去读。从形式和方法上看,《周易》好像是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

中国人善于临机决断,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哲学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那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人们也就有理由相信,人类可以依据自然的变化来预告人类的前景。《周易》一书正是这一文化倾向的最佳实例。

正因为《周易》有着如此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就已经被人们看做“圣人之书”。人们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既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因素,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年复一年,易学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繁衍出种种流派,《周易》一书也得到了长期流传,而且久盛不衰。

同时,《周易》在民间的流传也是绵延不绝,它已经成了指导人们生活,规范人类言行的准则,成为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指南。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的文化人,往往以《周易》中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去认识和解释这个多变,而又异彩纷呈的世界,而下层民间,更多的是从“易用”角度,用之卜疑断惑,寻求行动上的引导。

《春秋》

《春秋》本是记事史书的通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其编者一般认为是孔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获麟,于是孔子有感于自己的主张不行于天下,于是取鲁国《春秋》进行加工编撰。全书纪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共242年。后人因此称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其书用鲁国纪元兼记各诸侯国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记事的目的是提倡道义和“礼”。而春秋本身的文字极为精简,所以后世流传有《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传来解释原文。

同类推荐
  • 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春秋左传》介绍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大权旁落,而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臭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而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对当时以及之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国学正义

    国学正义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热门推荐
  • Jiggle Shots
  • 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5

    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5

    小学生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只能从课堂之外大量而广泛地阅读精品。本册专门针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精选冯骥才、梁晓声、龙应台、肖复兴、叶开、李娟、蒋方舟、杨澜、几米等众多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以及小川未明、莫泊桑、V.M.希利尔、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等世界大师的经典名篇。通过阅读这些杰出作品,让小读者们享有语文课本不曾带来的阅读乐趣,培养孩子们在阅读中对比、归纳、联系的阅读和思维方式,大大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空间。
  • 安妮·穆恩与元素神器

    安妮·穆恩与元素神器

    上幼儿园时,我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只穿粉色衣服、整天吃薯条的老师。现在我成熟了,我的人生目标是,成为马普尔-夏洛克粉-绝地武士小姐。我是认真的,真的有那么一位小姐。我热爱故事,也曾经有幸在好莱坞工作过十多年。但现在,我与我的丈夫住在洛杉矶。我们的后院里有一棵看上去十分平凡的树,但它正是通往节枝区的入口!
  • 泷崎宫

    泷崎宫

    峙神夫人从三途河取来的并蒂曼珠,经过三百年培育,终于养育出一对背生双翼的孪生姐妹,姐姐优雅知性,美名远播,妹妹古灵精怪,恶名在外。前世妹妹阴差阳错,嫁给了姐姐的爱人,同根同源的姐妹,转眼了成仇人。转世投胎,几人再续前缘,然而,相亲相爱的姐妹,多年之后,忆起前世,又该如何面对现实?
  • 无双之域战尽天下

    无双之域战尽天下

    一个错误的认知,使得主角失去了至亲。但是好在,主角重新把握住了机会。这一次,他一定不会再让别人失望了。欲知情节为何,请看无双之域战尽天下自有详解
  • 雪球专刊第011期:小白投资20讲(基础篇)

    雪球专刊第011期:小白投资20讲(基础篇)

    投资,准入门槛最低,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出人性的方方面面。人生何处不投资?成功者,不仅仅是财富,身心也得到极大的舒畅,生活轻松惬意,人生水准稳步提升;失败者,毁损财富是小事,身心健康基本上被完全击溃,生活如入地狱,永不会有翻身之日。投资就是一种选择,选择你自己的人生之路。重视投资,也就是重视你自己。
  • 侦破故事

    侦破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女总裁的贴身助理

    女总裁的贴身助理

    做最底层的活,干最装的事!
  • 混沌印

    混沌印

    一个尘封在远古的神魔时代,造就了如今各个族群的成败兴衰!是什么原因使得当初一度繁盛的神魔文明消失在了岁月的尘埃中,冰山一角都难得一窥?神魔的背后又隐藏着那些?人族从何而来?为什么当初弱小之极、在远古只是各族食物的他们却在后世奇迹般地掌控了时代的命脉?一个神秘少年从大山中走出,将暗涌的洪波彻底搅开!是巧合,是机缘,还是注定的轮回?在少年前行的路上,这一切谜团的神秘面纱也随之慢慢掀开!
  • 修真女配桃花劫

    修真女配桃花劫

    唐宓穿越了,穿到了她还没看完的一本修真女强文里,这一边是霸气侧漏的男主,那一边是痴心绝对的男配,就连打酱油的都是温柔帅气的优质男好伐,唐宓左看看右看看,表示随便给我一个都可以,口水ing。可是骨感的现实给了她深深的一击,哦不,是很多击,男主、男配,就连炮灰都是女主的,你只是女配,你资质没女主好,你修炼没女主快,你长得没女主漂亮,你死的还比女主早,一出场就死了,唐宓生气了,气愤了,愤怒了,决定化悲愤为力量,化力量为食量,哦不,是奋发向上!坚定地握着拳头表示,绝对要抱住女主大腿,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