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000000002

第2章 经部(1)

【四书】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成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文中所引康诰、帝典和大甲等文中的内容基本非用其本意,体现了先秦人引用他文时“断章取义”的特点。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中庸》是《四书》中哲理最深奥的一本。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做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取名“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原311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据传为孔子编定。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尚书》

《尚书》原来只叫《书》,秦汉时开始通称《尚书》,汉时因《尚书》为儒家经典而被尊为经,所以又称《书经》。于是一书三名,通用至今。但汉儒对《尚书》书名的理解却有不同。

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授事相实而为名。

王充认为“尚”和“书”都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尚”指上古,“书”指书籍,《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记载:“以其为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取的就是这种说法;其二,“尚”指在上者,指帝王,指统治者;“书”是记,指在下者之所记,也就是史官的记录。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包括他所讲的话,史官都如实地记录下来。唐孔颖达取的就是这种说法,他引三国王肃的观点“上所言,史所书,故曰《尚书》。”统治者所讲的话,史官把它记下来,这就是《尚书》。

在古代,“尚”和“上”可以通用,“书”原是动词书写记录的意思,后来引申泛指一切书写记录下来的文本书籍。至于“史”之“所书”,在古代却是有分工的。《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统治者身边的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各有明确的分工。左史专记统治者之言,右史专记统治者之事,于是形成了儒家的两部经书《春秋》和《尚书》。

无论是统治者的讲话也好,还是公文也好,都是历史,左史所记的正是上古的历史文献,《尚书》就是这些历史文献的汇编。从这个意义上说,《尚书》就是“上古之史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

《尚书》的流传与现存的本子,情况相当复杂,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三种。

现存的真本《尚书》是汉朝的伏生(名胜)传下来的。伏生是秦博士,这个本子是他藏在屋子的夹壁里才得以躲过秦火流传下来。据传,经孔子删订的本子原有100篇,伏生夹壁里的本子因竹简断烂,只剩28篇,后加上民间所献的一篇《泰誓》,合29篇,伏生即以此传授门徒。伏生的本子原是秦通行的篆体,但他的学生以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录传布,于是被称为《今文尚书》,这是汉文帝时候的事。后来东汉的经学大师曾为这29篇作过注,可惜现在差不多都已散失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因扩建宫殿而拆除孔子旧宅,在夹壁中得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就有《尚书》,比当时的通行本多了16篇,这个本子后被称为《古文尚书》。据说《古文尚书》是由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的。

到三国末年,魏国的王肃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他把原先伏生的28篇分割为33篇,又新增25篇,合58篇,同时附一篇《尚书传》,著明是孔安国所作,这就是《伪古文尚书》。晋武帝时曾立博士传授门徒,其间虽曾因祸乱而散失,但失而复得,后来影响也逐渐大了起来,直至清初考据大家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后,才考证出这是一部伪书。

这就是《尚书》的流传和三个本子的大致情况。现在的通行本是今古文合编的,其中的篇目有分有合,和原来的并不完全相符。

关于《尚书》的体式,历来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孔颖达《尚书正义》的分类,分为十类“一曰典,二曰谟,三曰贡,四曰歌,五曰誓,六曰诰,七曰训,八曰命,九曰征,十曰范。”《今文尚书》中没有“歌”、“训”、“征”三类,都见于《伪古文尚书》,《夏书》有《五子之歌》和《胤征》,《商书》有《伊训》。孔颖达的这个分类概念不很清楚,所以现在一般多取刘知几《史通》所引王肃的六分法“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但这样的分类又不太科学,只是着眼内容,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文体分类,不很全面,然而作为传统的分类,也不妨有所了解。

就六分法而言:“典”是关于重要史实的记载,如关于尧和舜的记载;“谟”是谋划,记载臣对君的劝告或君臣的谋略;“训”是训导、训诫,记载臣下训诫开导君王的话;“诰”是告谕,是君王勉励臣民的文告和讲话;“誓”是誓言或动员令,多为军事行动前君王训诫的誓词;“命”就是命令,指君王的命令,包括嘉奖令。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及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周易》名列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用变易、简易、不易三种看法去读。从形式和方法上看,《周易》好像是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

中国人善于临机决断,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哲学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那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人们也就有理由相信,人类可以依据自然的变化来预告人类的前景。《周易》一书正是这一文化倾向的最佳实例。

正因为《周易》有着如此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就已经被人们看做“圣人之书”。人们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既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因素,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年复一年,易学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繁衍出种种流派,《周易》一书也得到了长期流传,而且久盛不衰。

同时,《周易》在民间的流传也是绵延不绝,它已经成了指导人们生活,规范人类言行的准则,成为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指南。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的文化人,往往以《周易》中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去认识和解释这个多变,而又异彩纷呈的世界,而下层民间,更多的是从“易用”角度,用之卜疑断惑,寻求行动上的引导。

《春秋》

《春秋》本是记事史书的通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其编者一般认为是孔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获麟,于是孔子有感于自己的主张不行于天下,于是取鲁国《春秋》进行加工编撰。全书纪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共242年。后人因此称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其书用鲁国纪元兼记各诸侯国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记事的目的是提倡道义和“礼”。而春秋本身的文字极为精简,所以后世流传有《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传来解释原文。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四种被广泛认为最具有代表性、最优秀的蒙学读物。这些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教材,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背诵,培养识字书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历史上发挥了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作用。本书广泛参考、借鉴了国内新近出版的蒙学类著作,吸取众家之长,每篇蒙学经籍前都加有导读说明,便于读者了解该典籍的文化背景与主旨。内容兼有实用性和典藏性,适合国人借鉴学习。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本书分析阐述了红楼梦作者当时的社会思想、著作的版本问题、前八十回中的某些特殊框架结构组合、后四十回及其作者、作品中的两大疑案等问题。
  • 国学正义

    国学正义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热门推荐
  •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一书收录的都是胡适最为经典的名篇佳作。其中“第一辑:哲学探微”收录的是胡适探讨中西哲学的经典文章;“第二辑:人生命题”收录的是胡适探讨人生观的经典名篇;“第三辑:四十自述”收录的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讲述了作者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作者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
  • 咕噜烧烤

    咕噜烧烤

    天桥盛产故事,是否与这地方的流动性过剩有关?我没把握,先说一个来听。三十年前,我们清都城有了第一座天桥。从它胯下轰隆隆穿过的火车,飙远了,让人想起娃崽们的胯下之物——他们喜欢夹一根竹篙,在晒谷坪里蹿,把自己想成火车司机,满嘴吆五喝六,牛皮哄哄,下一站,武汉都不停,直达北京。仿佛就在转眼问,我们胯下骑过了玩具车、单车、摩托,少不了时软时颠的女人,我们飙得比三十年前更远,却回想不起自己怎么就胡子拉碴了。过天桥人行道,大家都走得快,脸色像煤油灯罩子,一桥灯照着,更显烟熏腊肉色。
  • 特色莲藕

    特色莲藕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主要讲述了种植特色莲藕的一些基本知识。
  • 红靥

    红靥

    他是性格乖戾总是让人琢磨不透的A大校草,亦是A大理事长的儿子,学科优异,是A大女生们的假想情人初见,她莫名其妙地被他所认知,“我只想认识你,夏北北”再见,她被人推下湖中,醒来时在他的怀里为躲别人追捕,他拿她当了挡箭牌.她以为总得说一句谢谢,得到的却是他的你我两清她以为只是命中过客,却不想被他骗来做了专属保姆他肆虐的欺负她,玩弄她,不想却把捉到她心底的那股悸动......她是他的傀儡娃娃别人不可以随意欺负他,只有他可以===★☆☆★===他性情阴晴不定,主仆为名.让她承受痛苦.她百般容忍,渐渐日久生情.想爱却被他冰冷的否决,他让她痛不欲生.她决定放弃的那一刻,他却痛得撕心裂肺.他放下所有的恨,陪在她的身边哪怕那一刻她已经把他忘记,在另一个人的怀中.她是不知,命运已经把他们紧紧捆绑,至死不渝===★☆☆★===开始,你把我绑在身边不肯放手后来,我跟着你,不弃不离【喜欢收藏哦~大大的动力的撒~】
  • 史前世纪:梦回的故乡(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史前世纪:梦回的故乡(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本书介绍了远古的计算机、奇妙的史前壁画、不可思议的史前艺术、撒哈拉沙漠壁画、奥克洛原子反应堆、玛雅蓝色涂料之谜、神秘的水晶头盖骨、千年冰封坟墓之谜、最早的宇航飞船之谜、神秘的复活节岛石像、直刺蓝天的金字塔等内容。
  • 缘聚陌上情

    缘聚陌上情

    风打残菊,窗骤开,疑是君又至。一袭嫁衣,两人情伤,负君相思意。念君难忘,音渺茫,天涯无处觅。曲阑深处,梦醒唯见残红舞,一纸红笺朝谁寄。辗转成灰,泪撒香尘,浮生瞬息,追忆当年景。原以为与爱情会永远绝缘,没想到意外穿越到初唐,却是桃花朵朵开。一个情深似海,一个生死相随,一个爱恨交织。
  • 新婚成劫,容少莫反悔

    新婚成劫,容少莫反悔

    本是亲密无间的爱人,却因为一场车祸,带走了他的冷静和深情。他强势,因为他恨她。她软弱,因为她爱他。可当某天所有的误会解开时,面对着遍体鳞伤的她,他再也无法坦然面对……
  • 饮水自知

    饮水自知

    这是差不多十年前写完的文,现在看来有很多想要修改的地方,忍着没改,不仅是故事,写出来的这个过程,好像也是我逝去的青春,所以一起走了那么久,回过头:哦,那,就是我的青春了。
  • 罗伦萨的狗(外一篇)

    罗伦萨的狗(外一篇)

    到底我有没有唱歌,我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是一间隔音很差的屋子,男生和他的哥们眼睛里满是梦想的闪光。我的故事结束了。我望着陆医生。陆医生似乎意犹未尽,顿了一下说:“放心,我会治好你的——”他没有说完,我已经站在他身边,吻了他的脸颊。“夕阳真好啊。”我离开时,陆医生依然错愕地看着我。过几天,过几天就去佛罗伦萨。突然,我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看见一只夕阳下的狗,对着一棵树,扬起了金色的腿。
  • 赠予一生相思

    赠予一生相思

    被照顾四年,成为兼职拳击手,转身一张高考准考证,将我送回无以遁逃的现实生活,为报复不惜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