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200000007

第7章 天文历法(2)

【闰月】

如果你常翻日历,你会发现阴历上总是出现闰月。闰月是怎么来的呢?

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个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在这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发生12次。所以,阴历的一年分成12个月,共有354天或355天。例如丙申年(1956年)就是354天(6个大月,6个小月),戊戌年(1958年)是355天(7个大月,5个小月)。阴历一年是354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0天多。

这样三年不是就要短30多天吗?为了适应气候冷热的周期,就要增添一个月。这个额外增加的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阴历年是383天或384天,如乙未年(1955年)就是384天(7个大月,6个小月),丁酉年(1957年)是383天(6个大月,7个小月)。

但是每三年增添一个闰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阴历每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只是增添了29天或30天,仍短3天左右,为此,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就是每19年中,有7个闰月。如此一来,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只有2个小时之差。

【旬】

旬是从古时候遗留下来的。那时用的是纯粹的阴历,把一个月分成上、中、下三旬,每旬10天。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10天的名称。但是小月只有29天,下旬是9天,所以壬是小月的最后一天,下月第一天依然从甲开始。

现在我们还习惯用旬这个名称,把一个月的前10天称为上旬,当中10天称为中旬,21日到月底称为下旬。

【朔望月、上弦、下弦】

当月亮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在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的西半边是明的,东半边是暗的,叫做上弦。

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这时月亮的东半边是明的,西半边是暗的,叫做下弦。

【漏壶】

古时,人们没有钟表,计时所用的仪器是漏壶,又叫壶漏、铜漏、刻漏、漏刻、铜壶漏刻或铜壶滴漏等。据《周礼》、《史记》等记载,周朝时,漏壶就已出现,至春秋时期已经被普遍使用了。

我国最早的漏壶是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小洞,壶中插一只标杆,叫做箭,它的上面刻有度数,箭下有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当壶里的水慢慢漏下时,箭上的度数开始陆续显现,古人就用这种方法来计时。这种漏壶也称为箭漏。

我国还使用过以滴水的重量来计时的称漏,最早制造于北魏时期,唐、宋时代盛行。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其记载最早见于元代,但使用得并不普遍。中国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还是箭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漏壶的制法也日渐复杂。起初的漏壶,在水逐渐减少时,水流的速度就会变慢,这也影响了计时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后来人们发明了补给壶,补充漏壶的水,使水流速度保持稳定。如果水速还不够稳定,人们就开始增加补给壶,这就形成了后来的多级漏。这种补给壶可能于西汉末年开始出现。东汉张衡已使用二级漏壶。晋代出现了三级漏壶,到唐代的吕才设计了四级漏壶。多级漏壶可以提高漏刻的稳定性,但漏壶总不能无限地增加。

怎样能使各级漏壶的水面保持恒定的高度,是漏壶发展史上的关键问题之一。北宋燕肃创造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到我国使用钟表计时以后,漏壶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

【日、气、朔】

中国最迟从殷商时代起就采用干支纪日。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轮流循环使用,所以中国古代没有星期这个概念,日的周期为六十天。

“气”是中国古历的阳历成分。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不尽相同,按时间等分的叫平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

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也就是天气晴朗无云却看不见月亮的日子。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不过,经过长期观测统计,可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称为一个朔望月,基本在三十天左右。很多时候,需要对朔望月进行日、月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

【古人怎么计时】

从西周开始,中国就根据日月运行规律定出了计时的方法,为十二个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跌、晡时、日入、黄昏、入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有的时候为了区分得更细,也有将十二个时辰中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段,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如此一来就和我们今天的一天二十四小时相像了。

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常见的有三种,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圭表是通过直立一根长柄形的物体,由土、玉、石制成,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日晷在现在比较常见,是由一根长针和一个带有刻度的圆盘组成,也是靠日影来判断时间,不同的是,它是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判断时间的,所以长针的影子就好像今天时钟的指针一样。

遇到阴雨天气,古代人民也发明了用水计时的漏刻,就是通过漏斗的水所流动的时间来计时,原理很像沙漏。小的计时单位常见的还有一盏茶、一炷香等,具体换算为:一时辰(十二时辰制)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所以一盏茶为十分钟,一炷香为五分钟,以此类推。

【二十八宿和三垣】

三垣、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颇似现今天文学上的星座。

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徽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或婺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宫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宫,如钩钤、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够等宿内,称为辅官或附座。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5日。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太好确定。

【农历】

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做阴历。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四象】

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或作四相)。

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分别称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中国传统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现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用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来表示,并与五行学在方位(东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应。

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来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习惯这种说法,但事实上中国历来对此四象并没有四圣的说法,一般所指的四圣乃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四个圣人。四象也指风、雨、雷、电四种自然天候气象。

同类推荐
  • 诗集传附录纂疏

    诗集传附录纂疏

    本书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

    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

    《诗三百》中有明澈、清新的篇章,也有古奥难解的诗句,因此,华夏国学书院编著的《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在每一首诗后都附上了拼音和注释,并对诗的内容进行了简洁的解说,以帮助读者扫清阅读的障碍。同时,在后世浩如烟海的研究和评点中,《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精心遴选了近当代多位大师(包括鲁迅、胡适、朱自清、闻一多、傅斯年、俞平伯、顾颉刚等人)的观点,单独设立了“大师导读”的板块,让读者能够在聆听大师独到、深刻、鲜活想法的同时,逐渐提升对诗歌的品读能力,丰富对诗歌背景、内涵、艺术妙处的理解和体验。
热门推荐
  • RoseBlood
  • 孙膑兵书

    孙膑兵书

    《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从《隋 书·经籍志》开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 传。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 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 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书》,共收竹简364 枚,分上、下编,各15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 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 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 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 大温帝国之崛起

    大温帝国之崛起

    一个帝国的崛起,一代王朝的覆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荣耀,每一个人都在前行与成长。她——林七若,生于乱世,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一生征战已白发,红颜枯骨已成沙。望尽天涯肠寸断,思卿不见云雪山。血染江山如画,荣华富贵如花,挥剑断天涯,相思轻放下,梦中我痴痴牵挂。
  • 圣诞夜惊魂

    圣诞夜惊魂

    选自狄更斯的恐怖小说,包括《圣诞夜惊魂》和《我的鬼屋经历》等两篇小说,这些故事都是狄更斯最受赞扬的作品,读者可以从中一窥狄更斯恐怖小说的天份。尽管有些故事读来让人不寒而栗,但也有些故事带有喜剧色彩。狄更斯在故事中插入代表性的诡异喜剧情节,安排最难忘的角色登场,包括人和鬼,让这些故事跃然纸上,成为一幅幅独具诙谐风格的浮世绘。
  • 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全集》收录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剧本、译文以及建筑方面作品,共分四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林徽因全集》。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四分比丘尼戒本

    四分比丘尼戒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都督

    都督

    一个习武天才,获毒王传承,修至高无上神功,一朝神功大乘,组建天龙卫。未央宫里,伊人美姬暗夜留香;玉女峰上,儿女情长英雄壮歌;九星殿前,一缕温柔盟海誓;天魔圣女,朝廷千金,爱恨情仇,江湖不平。三千年的恩怨,到底如何解决,这是天龙卫都督的传奇人生。
  • 暗示

    暗示

    《暗示》内容简介:打开生活,一把钥匙就够了;征服命运,拥有一件武器就够了——暗示的力量。石赟编著的《暗示》将告诉读者:最强的力量在内心,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教育者就是你!而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可掌握的,人人都可获得幸福,成功离你只有1步!人人都可延长寿命,疾病其实离你很远!每个父母都可以得到完美的孩子,这是教育的全部精髓!
  • 左庵词话

    左庵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民国鬼事

    民国鬼事

    据说民国年间有一年黄河发大水,从河底冲出一尊十丈高的大佛,可是却无一人能考究它的年代,而且凡是碰过它的人都一个皆一个离奇死亡,大佛则在一个暴雨的夜里离奇失踪,再没有任何踪迹。据说有一个叫清河镇的地方,地图上没有它的任何标记,可是去过的人却再也没人出来过,在一个夜晚一支军队奉命进入查明原因,却是依旧有进无出,直到一个月后的一天,一个士兵满身是血地出来,只说了一句“不能进去”就当场毙命……民国隐藏的无数秘密,即将展现在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