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假如陈子昂真的用上述一、二、三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我们作为读者,就不可能体验到诗歌中的独特感受了,对吧?
“一、二、三”和“念天地之悠悠”相比,虽然两种写法都对作者当时的感受有歪曲,但后者比前者的歪曲更小,所以陈子昂选择了后者。
老庄的著作也是这样。
老庄认为,那些不大容易明白的“怪话”,比有条理的话更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所以就把书写成这样了。
到目前为止,老庄的这些主张都没问题。
后面就有问题了。
问题在于,陈子昂的诗是文学作品,是追求美的。美这种东西可以求同存异,你自己体验到舒服就行。
但老庄写的是哲学作品,是求真的。要求真,就必须辩论出是非对错。一个观点,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含糊,否则这个学说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要想讨论对错,就需要逻辑语言啊!
研究老庄的玄学家们,都写了一些学术论文阐述自己对老庄的理解。这些人的观点不一,有时互相矛盾,所以需要辩论。
可我们说了,玄学偏偏拒斥语言,认为语言是对真理的歪曲。《老子》说:“不言而善应”[10],《庄子》说:“辩不若默”[11]。这些话的意思都是,在辩论中,不说才是最高的境界。
那么在玄学辩论中,处于下风的一方就可以跟对手说:
“你呀,就是嘴皮子厉害,你越能说,你离老庄的真谛就越远啦!”
如此一来,玄学讨论就变成了越说越错,说的越多离真理就越远。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学习玄学的人都在那里笑而不语,都觉得自己领悟了最妙的思想,但是什么东西也表达不出来。一想说话就得赶紧捂自己的嘴——差点就输啦!
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魏晋的“清谈”到了后期,内容往往让人听不懂:两个不讲逻辑的人,两个认为谁善辩谁就愚蠢的人,他们能谈出什么?可不就谈了一个外人莫名其妙嘛。
或许有人会说,拒斥辩论又有什么不好呢?
假如《老子》、《庄子》和《周易》是距离真理最近的文字,那学习者能领悟就自己领悟了呗。他自己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和别人交流。更没必要再写新的著作给老庄添乱啊。
这话有道理。假如学者从老庄中能直接领悟到真理,心满意足,那这的确是很棒的结果。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
学者们研究玄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心满意足了吗?
在魏晋时代,人们研究玄学大致出于两个目的。
一个是用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家经典,试图发现定国安邦的真理。
在这点上,玄学显然是失败了。人们用玄学,并没有培养出格外多的政治家。崇尚玄学的东晋和南朝统治得都不怎么样,最后是被来自北方的王朝所灭。后世的儒学家们,也都放弃了用道学解释儒学的思路。
但除了治国外,玄学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用来追求个人解脱。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生活不得志,又没有未来可以奋斗的时候。他会想到自己生而为人有种种痛苦,对世间万物有种种困惑,自己能力有限又老之将至,必然会去思考“我应该怎么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之类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
而玄学正好是来研究形而上学的。
因此,当一个玄学学者说“啊,我的人生好幸福!我心满意足,对人生不再困惑!”的时候,他的研究目的也就达到了。
那么,老庄能够实现这一点么?
既然玄学拒斥语言,我们就没法亲自问一问那些学者他们自己的感受——我一问,他们准得笑而不语。但我仍旧敢说,老庄基本上没完成这个任务。
我的证明如下。
假如修行老庄,有很大的概率能实现“对人生不再困惑,心满意足”,那么这是一件很棒的事。因为对人生的困惑是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痛苦,而且老庄的作品又不长,人人都可以阅读。那么通过学习老庄来解决人生困惑就应该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就像用手机联络在今天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因此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一样。老庄和玄学也应该被广泛推广,人们只消按照前辈的方法学上一学,就能获得幸福了。
但事实是,今天老庄和玄学并不是显学,就算有人学,其中还有不少只是附庸风雅。在大众的精神领域里,用来解决人生痛苦的主要方式并不是老庄玄学,而是人生小感悟和心理医生。与此同时,现代人仍旧常常陷于各种人生困惑中。空虚和恐慌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城市上空,时不时狠狠击中某一个正在思考人生的凡人。困扰着魏晋玄学家们的问题,仍旧困扰着我们。
根据以上证据,虽然我不能亲身体验玄学家的感受,虽然那些自命领悟玄学的聪明人大可以嘲笑我“你不懂!”“你没悟!”,但我仍旧可以推理出:学习老庄并不能轻易解决人生的种种困惑。它费力不讨好,因此才会被势利的普罗大众弃而不用。
这就是玄学的问题:
首先,老庄认为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导致老庄的著作都是一些让人难以看懂的怪话。
其次,老庄鄙视逻辑语言,导致玄学家们也大都在说一些怪话。玄学研究没法辩论对错,也就等于这门学问不会有进步。
同时,实践证明,直接领悟老庄著作也难以解答人生困惑。
那这门学问还有什么价值呢?
【三】
或许有人会不服气,他们坚持认为老庄在改变人生观、追求事业成功、管理公司等领域,有着了不起的作用。
那么,老庄到底都说了什么呢?
我现在试着用不多的几句话来概括一下老庄的大意[12]。
对于世界的起源。《老子》认为世界的起源没有名字,《老子》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道”[13],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4]
因为万物都由“道”产生,所以万物就都含有相同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叫“道”。基于这个理论,所以中国人才会有“阴阳”、“五行”之类的说法。认为无论是宇宙大地、社会国家、动物植物、还是人体、还是学术研究,全都能用“阴阳”、“五行”等同一套理论来分析。这就像物理学家们认为,无论是宇宙星辰还是人体细胞,都要遵守同一套物理定律一样。
正因为人和天地同根同源,遵守同样的规律,所以老庄认为人的行为应该效仿天地。
这叫做“人法地,地法天”[15]。
——讲到这里插一句嘴。
有一些人喜欢不求甚解地引名人名言。
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6]被引用次数很多,看表面意思,好像是在呐喊:“天地啊!你太没有仁慈之心啦!百姓都如猪狗一般的偷生哪!”特悲天悯人似的。
实际上,老子说这话,是在反对儒家的“仁”。儒家把“仁”当做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道德准则,而老子认为万物的本质“道”,是不包含“仁”的。“仁”就像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人类后天才产生的东西。因此,老子要对儒生说,老天爷那里是没有“仁”的概念的,你们主张“仁”没有道理。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万物对于老天来说,都是一样的。”
常被误用的还有一句“道法自然”。
从字面上看,这好像是在说“道家的思想无所拘束,顺应自然”。有些网络小说把这句话当做某种充满了奥妙力量的哲言,或者是道家修行的高级境界。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
四句句式一模一样,前三句中的“法”显而易见是个动词,大意为“效法”或者“顺应”。“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效法自己”,也就是“道不需要效法谁”。换句话说,“道”不依赖于其他事物存在,是永恒的,是终极真理。
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就是终极真理。”[18]
因为天地都遵循“道”,所以老庄认为,只要人的一举一动也符合“道”。就和天地没有区别了,就会“天人合一”。那是人生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但是自从人类拥有了思想、文化和社会以后,人们会做出很多违反“道”的事[19]。
比如,人们不断地追求奢华的生活,因此去压榨、侵占别人的财物、引发战争,给别人带来苦难。等追求到了财物,人又会产生追求更多财物的贪欲和担心失去一切的焦虑,自己白白承受痛苦。
因而老庄主张,人应该抛弃掉理性、欲望等外在于“道”的东西[20]。做事顺其自然,不做作、不刻意[21],心态要回到初生的婴儿那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
光不做作还不够,最好还要修行。
因为真正的“道”是超越语言、超越理性的。所以要回到最终得道,人还需要通过静坐等手段,抛弃一切理性和语言[22]。慢慢就可以接近于“道”,和天地化为一体。
如果不听从老庄的主张,去刻意追求欲望,那会怎么样呢?
那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老子认为“道”在不断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23]。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阳早晚会变成阴,阴早晚会变成阳。盛早晚会变为衰,衰又早晚会发展为盛。
所以如果人过于积极的生活,那么反倒会加快自己的毁灭[24]。那么还不如尽量停留在生命的原点,永远不前进,那样才可以尽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社会也是一样。老子认为,社会过于强盛会生出种种弊端,引起战乱,走向毁灭。
所以老子提倡“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5]
——也就是说,老子提倡社会应该回到原始部落的状态,什么都不发展,有新技术也不用。这样就不会有犯罪、战乱,社会不会由极盛而走向毁灭,人民就可以永远安宁地生活了。
这是老子的理想社会。
老庄讲无为,有它的历史背景。
中国本土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都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不是巧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经济发达了,读书的人多了。
那是个贵族和平民有天壤之别的时代,能读书的基本都是贵族,读书人都是某某诸侯、某某士大夫的亲戚。按说在贵族时代,贵族的亲戚都有资格做官,但是因为读书人太多,官不够做了,就有很多读书人赋闲在家。这些人为了出名当官或者教学生赚钱,就有动力去著书立说。
第二个特点是旧的贵族制度崩溃了。
原本周朝的制度是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分封下来的贵族制度。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大家相安无事,一片和平。但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们强大起来,不再听周王室的话,自己互相乱打,称王称霸。诸侯下面的臣子也不再听诸侯的话,有的家臣轰走自己的国王,瓜分了国家。
这幅样子在旧贵族看来,就是大灾难时代了:贵族们原本过着一辈子荣华富贵的生活。而这时的贵族时刻有性命危险,老百姓也日夜陷于战火之中。
那么,贵族知识分子们就会去思考: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怎么才能回到当年周王一言九鼎,天下和平的时代呢?
这时产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学说,基本是对这个问题的各种反应。
比如孔子讲“克己复礼”,他认为天下大乱的问题就在于人们都不遵守“周礼”了。只要好好办教育,让贵族们都努力学习周礼,让人人都遵守周礼,这世界又会回到原来的和平局面。
法家呢,他们不像儒家那么理想主义,不去幻想“咱们回到以前就好了”,而是“面对这个新局面,咱得迎难而上啊”。于是他们就给争霸的诸侯王们量身定做了一套成功学,讲如何利用权术驾驭群臣、统治百姓。他们认为,新的时代是权术的时代,只有让一个最有力的君主掌握了最高级的权术,这个世界才能重新恢复秩序。
站在这个历史背景里,就很好理解老庄的思想了。
老子认为世界的问题出在哪呢?他认为是国家经济太发达了。
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所以打破了和平,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发展了。因为钱多了,诸侯国才有能力组织庞大的军队。有了军人,诸侯就不再安分,总想吞并别人的领土。这就破坏了旧的等级制度,还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战争。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子,从中总结出了“经济发展反而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的规律。再结合他对一日昼夜、一年四季、万物生老病死的观察,他就得出了“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循环”的结论。
那么解决方案很简单了,我们要打破这个循环,就不要进行经济发展,不要积累财富,不要改进技术,这就一直保持周朝的和平状态了。
这种“主张回到过去状态”的思路,其实和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是很像的。
以我们今天的历史观念看,老子这种拒绝经济发展的思路是大有问题的。假如我们的祖先真的听从了老子的观点,拼命限制经济发展,那别说是扛不过鸦片战争了,估计在匈奴崛起的时代就被灭掉了。
但是也不用苛责老子,因为那个时代人们缺乏历史经验,对未来一片茫然,能想出一套解决方案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而且老子的“无为之治”在古代还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老百姓有限的产出无法维持一个庞大的政府。所以尽量精简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民间的干涉和索取,对发展经济有一定的好处。
在汉初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统治者采用老子的政治观点,就取得了很不错的政绩。只是等到经济恢复到一定程度,民间积累了足够财富之后,民间有活力了,就需要政府对民间进行干涉来维持社会秩序,老子那套无为之治就不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