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邓小平视察了沈阳市机械工业生产工厂,针对当时辽宁机床工业产品落后、精密机床缺少的状况,站在全局的高度,肯定了沈阳机械工业生产在辽宁、东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并着眼于全国基础工业布局,指出:沈阳的改造要由国家经委、计委组织进行。要打破中央、省、市的界限,这样才能都提高。7月10日至11日,邓小平在吉林省先后视察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丰满发电厂和左家特产研究所,7月11日晚,邓小平在黑龙江省参观了平坊飞机厂和铝加工厂,又专程前往大庆视察。他们视察了油田、矿井、管理局,炼油厂。随后又参观了生产子弹厂和林区。22日,邓小平约李富春、薄一波、杨尚昆听赶来的罗瑞卿讲军事工作问题。这次东北之行,实际上是他到“一线”去了解情况,是为随后的三线建设战略决策所做的第一次重要调查研究。回到北京不久,9月5日,邓小平主持的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计划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三线建设要落实;一线调整要立即行动;基本建设投资,首先要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其他方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工业生产不论三线还是一线,都要发展。据此,国家计委修改后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案)》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二)三线建设要特别注意布局问题,像机械工业那样可以搞成协作网,这是邓小平于1965年11月1日至12月7日和李富春、薄一波等赴四川、贵州、云南,考察三线建设情况时反复强调的问题
11月2日,邓小平在成都听取二机部负责人关于后方核工业基地选址情况的汇报。在了解到对新铀浓缩厂厂址问题有不同意见后,他和李井泉、程子华、吕正操及二机部选厂组、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乘火车前往实地进行考察。考察后认为,新选厂址合适。接着,邓小平视察了七八四厂、七一五厂,川西南威远气矿威基二井的机房、钻台,观看气田构造图、井位安排图,观看气井放喷。10日开始,邓小平先后视察纳溪天然气化工厂、二五五厂。在重庆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三线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视察二九六厂、二五六厂,观看坦克表演。14日,邓小平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三线建设中的问题。视察第三钢铁厂和四五六厂。
在听取汇报的插话和谈话中,邓小平对如何搞好三线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1)三线建设委员会要特别注意布局问题,像机械工业,可以搞成协作网。除了搞大厂、主厂外,搞些小厂、卫星厂。机械工业的品种数量间存在着矛盾。一般的新产品不够,精密的、先进的产品更不够。机械工业要搞得快一些,特别是精密机床,不然被动得很。贵州的煤炭、云南的木材搞起来后,没有机械工业为其服务是不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二三亿投资,搞100万台机床,主要要搞关键机床,使精密机床的比例达到30%。(2)在谈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选址问题时邓小平指出:四川交通不便,放汽车厂不适合,应该放在外边。可以沿川豫铁路,在鄂西、襄樊、光华一带选址。17日,邓小平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继续研究三线建设问题,参观重庆钢铁厂天燃氧炼钢车间和中板厂车间。22日,他在贵阳听取七机部二院负责人关于七机部黔北基地建设情况的汇报。指出:上海要帮助西北、西南解决好人才、技术和材料方面所面临的困难。(3)贵州要遍地开花搞林场,沿铁路、水路造林。贵州不做到比四川富,工作就算未做好。还指出:贵州汞的开采和生产用土办法不行,要等把藏量摸准了,搞现代化开采。将来贵州一定是大工业区。省委除了重点抓农业,解决粮食自给外,非把乌江水电站搞上去不可。23日,邓小平接见西南铁路工程局职工代表。后乘专列前往六枝煤矿视察。途中,他听取三机部贵阳地区办事处负责人汇报三机部在贵州地区的建设布点、建设规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途经安顺时,接见铁道兵某部官兵。途经关寨时,视察滇黔铁路施工现场。(4)视察六枝煤矿,听取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汇报六盘水矿区生产建设情况。在谈话中指出:看到西南有煤、有铁,我就放心了。不然,建好多工厂也没有用处。有煤、有铁,办好西南两个大型联合企业就有希望。对六枝煤矿负责人提出的北煤不南调,六盘水煤炭基地建成后,年产4000万吨煤,东调2000万吨,供应攀枝花钢铁基地1000万吨,贵州留1000万吨的方案给予肯定。指出:南方的煤炭基础在贵州。参观期间,为贵昆铁路六枝至水城段中的小站——关寨站题写站名。(5)要尽快建设好攀枝花钢铁基地。12月1日上午,邓小平乘汽车去渡口市。(1965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先后视察一锌矿、兰尖铁矿、弄弄坪厂址。代表中共中央,批准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方案。在听取渡口市负责人徐驰、安以文的汇报时指出:煤钢联盟,中心是煤。攀枝花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在弄弄坪建厂,是非常理想的。(6)12月3日,视察昆明钢铁厂。在听取厂负责人汇报时指出:云南的发展重点,从长期看,是有色金属,因为云南这方面条件特别好,“宝”很多。云南要搞成一个有色金属省。邓小平听取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负责人汇报工作后指出:民兵是个很大的力量,要把民兵组织起来,结成一条国防线。5日视察昆明机床厂。在参观该厂研发成功的光学坐标镗床时他说:昆明机床厂制造的精密机床,在全国很有名气,但产量太少,目前我国的精密机床还要靠进口。今天我来,主要想解决生产精密机床的问题,不然天天叫进口,进口几千台还叫不够,日子不好过呀!要解决精密机床的需求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7)12月7日,邓小平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听取余秋里等汇报西南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在谈话中指出:工业还是以钢为纲。“三五”末期,西南西北的钢产量要达到500万吨规模,再加上二线生产的500万吨,打起仗来就不要紧了。整个工业质的提高,必须有一定的量做基础。昆明机床厂可以把普通机床的生产转让出去,集中力量搞精密的机床。还指出:“三五”期间,建设电站要考虑钢铁生产,考虑用户的需要。不要搞得点很多,很分散。
(三)1966年3月9日,邓小平和李富春、薄一波等离开北京到达西安,至4月4日返回北京
在20多天里,邓小平考察西北地区的三线建设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在询问西北机床生产能力后指出:总得要研究这个问题,要在三线建立机床生产能力。军工厂要向专业化发展,造点机床的零部件,还要做些民用的东西。搞粮食基地。西北粮食可以不调出,但每年要增加储备5亿斤,准备打仗。增加储备,是指放在国家粮库里;藏粮于民,是指生产队和群众增加粮食储备。群众手里有了储备粮就好办了。在兰州听到地方军工厂情况汇报时说:军工厂的产品价格,太贵了不行。要用低工资等办法来降低成本。要搞点民用产品,不然,要背上个大包袱。邓小平等还视察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酒泉钢铁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提出多培养一些干部,为发展第二套核燃料生产做准备。在视察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观看地空导弹的发射,视察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参观露天采矿作业时,肯定了金川矿山资源是个不可多得的“金娃娃”,是我国的“聚宝盆”。具体询问了镍的生产流程、总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他说:在国际上卡我们脖子、国内经济处于最困难的关键时刻,你们在祁连山下的戈壁滩上生产出国家急需的产品镍,真是为祖国争了光!你们要吃苦耐劳,向大庆人学习,争取多出镍,出好镍,为支援国防、加强战备贡献力量。在金银滩草原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邓小平参观基地模型厅、实验部、生产部、一分场一〇二车间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9-1904页。)随后,视察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以及钻机分厂、容器分厂。
事实说明,“三五”计划的制定和三线建设的展开,是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完全必要;对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本文论述是三线建设初始阶段,总的说,从决策开始到当中筹备,还是比较注意科学论证的,指导实施的新建、改建重点项目也是比较正确的。其成绩是包括在整个三线建设过程中的。
历史雄辩地证明,从总体上看“第一代领导”关于三线建设决策和指导实施是正确的。而对于三线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作为核心的毛泽东无疑起了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作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也都起了重要作用。许多正确思想和决策是毛泽东提出来,得到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支持;其他领导人提出的正确意见,也是在毛泽东支持下作出决定付诸实施的。有的失误或是由他提出或是由他支持,有的甚至是由于他个人决断,集思广益不够的结果。不过,无论是伟大成就还是不小的失误,都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探索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获得和发生的。正确地总结这些历史教训,也是在保存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正确评价三线建设意义重大
◎武力 王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而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尤其是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三线建设是一个不能回避、必须给予正确评价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三线建设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举措。由于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三线建设的评价看法各异,充斥着各种观点,其中有些以偏概全、歪曲丑化这段历史,有些不做科学分析,盲目赞美,历史虚无主义和“今不如昔”的调子并行。正确认识历史,是为了正确把握今天、设计明天的重要环节,是为了更好前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必须澄清浑水,驱散迷雾,对三线建设进行态度鲜明的评价,宏观的、历史的、科学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这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建设,是三线建设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三线建设的来龙去脉和得失
在分析三线建设的得失之前,必须首先厘清“三线”和“三线建设”这两个历史概念。所谓三线,指的是1964年至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根据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由中国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一线地区包括处于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三线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西南、西北地区俗称为“大三线”,各省份自己靠近内地的腹地俗称“小三线”。二线地区指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中间地带。所谓“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中共中央针对严峻国际形势和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周恩来、邓小平等亲自视察部署下,在三线地区进行的以建设国防工业为主导的大规模工业和交通建设。三线建设历时15年,共投资2052亿元。1983年开始,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又对全国三线企业进行了历时23年的调整改造,使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