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我说这话的时候是周五。也就意味着,这个恰好要搬家的周末,我还必须看稿子。虽然辛苦,我还是二话没说地应承下来。结果周二一大早把稿子发给了编辑。
有时候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把自己的底线看得太低,就算趴在地上了,都没有碰触到底线。没有底线,没心没肺地活着,那当然可怕。庆幸的是自己还知道可怕,知道自己懒惰,知道再这样下去迟早要成为废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也肯定充满艰难。现在不艰难,可能等待的是一生的艰难。很多事情真是这样,你现在努力去做了,以后就真的可以避免再去做这些事儿。
理想的生活破壳总是艰难的。当你确定自己的理想生活时,就准备好给自己一个漫长的痛苦时间吧。当你想要安逸的时候,比如想刷微博、玩游戏,你就好好告诫自己,那不过是懒惰给你的糖衣炮弹。
这个艰苦的过程和跑步是一样的。刚开始奔跑的时候,你会觉得艰难,会觉得浑身疼痛,可当你跑起来之后,你会发现运动挥洒的汗水,会让你找到成就感,找到继续向前的动力。在追求理想生活的时候,刚开始会很艰难,久了你也会找到快感。比如你是学生,你想做一个媒体人,每发表一篇文章就靠近这个梦想一点,每多一次发表的经历,你就越快乐一点,越距离梦想的生活更近一点。
要想让自己从懒惰的自责中走出来,做好坚定理想,准备吃苦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动起来。大道理太多,其实就是三个字:动起来。行动起来,一切都变得简单了,一切都变得轻易了。
打倒负面情绪,哪怕只是一点点,你都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有些事情,不必让所有人知道
星星之火究竟是燎原还是摇摇欲坠,很多时候就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有段时间特别流行日本杂物管理师山下英子的书《断舍离》。很多作家、大V都不吝推荐,到处都看得到这个概念在传播。
记得字幕网站射手网关闭的时候,主页的公告就是《断舍离》。现在“断舍离”这个概念被作者延伸,又出了很多本书,《心灵篇》《工作篇》《年龄篇》等等。这个概念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自然也有它的道理。山下英子确实想通过一定的思路让我们理清我们的生活。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从整理杂物开始,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整理整理我们的情绪。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你会渐渐发现一个问题。毕业之后,我们相处的时间少了,要么变得不爱说话不爱表达,要么渴望自己被别人理解,渴望找人倾诉。
有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偶然聊起天,她总是在絮叨自己的工作。抱怨自己经常熬夜加班,花了很多时间做一项策划,只不过因为老板一句话,“明天开会要讨论”。她一个人独自耗在公司里,整理各种资料,考虑方案的方方面面。弄完之后都已经夜里10点多,晚饭还没有吃,一个人可怜兮兮地在罗森里买了不知道是哪天的关东煮,泡在汤汁里的部分都发白了,肉丸子露在外面的部分黑漆漆硬邦邦的。
还有一次她出外场活动,穿着贴身的裙装,走路不太方便,必须迈着很淑女的小碎步。可她还不得不扛着很多领导丢下的道具,汗水顺着脸颊直流。在偌大的会展中心,她打车都艰难,有说不出的无助。
她说她领导们都像是瞎眼了似的,没有人看到她的努力和付出。
她讲这些的时候,我感觉她眼睛里的不完全是恨意或者抱怨,还有一些其他说不清楚的东西。或许她只是想说说而已。我问她,既然那么辛苦,有没有想过离开啊。她叹气说,若不是待遇还可以,可能早都走了。
那一刻,我知道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
我想,在她公司里,肯定也有那么一两个要好的同事,她也常常会向他们抱怨,总觉得自己好像承受了很大的痛苦。自己承受的痛苦似乎比所有人都要多。
这种委屈、自恋、求关注的情况现在应该不在少数。因为曾经我也是那样的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为什么老板就是看不到。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工作中,我想之于感情也是一样的,尤其是面临问题时的感情。
好像我们的辛苦,我们的努力,只有得到别人的回应,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们太乐于给别人分享自己经历的痛苦与艰难。我们很想要别人都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努力多么的不容易。别人知道了,嗯,好像自己做的东西价值才真的得到了体现。
和这个朋友相似,或者说完全相反的还有另外一个朋友。
这个朋友从读书时代以来,就一直是偶像级别的人物。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牛,获得了各种各样优秀的奖项,总是能够拿下各种校级的、国家级的奖学金。奖状拿到手软,奖金数到手软。
不管做什么,都感觉他像是打了鸡血似的。
可工作之后,他像是完全变了个人。
毕业那阵子,我们所有人都投入到找工作的硝烟之中去了。
我身边很多的朋友都找到工作了,我是属于比较后知后觉的人,很晚才找到一个网站的工作。那时候,那朋友还没有找到工作。我想,应该是他太优秀了吧,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后来听说他去了一家商贸公司,做起了普通的职员。
在那里,他过得并不是太开心,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
聊天的时候,他总是会讲起当初他在学校里的时候,拿下某个大笔赞助,在学校里搞了一场多么盛大的晚会。那场晚会我现在还记得,跳街舞的那个节目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那个赞助商还出席了那次晚会。
常常大家一起聚会,都会听到他回味当初的往事。
也能听到他偶尔的抱怨,觉得外面的社会很无奈,和校园时代很不同了。言辞里都是无奈的情绪。我想不只我觉得吧,他自己也觉得,应该发挥出更好的水平,有个更好的工作,做出更多的成绩。可总是事与愿违,怀才不遇。
再后来,这个朋友好像去了外地。最后他在做什么工作,我也并不知晓。长时间没有往来,我们便失去了联系。
那个工作辛苦,长期抱怨却又并不愿意真正离开那家公司的朋友,和这个曾经校园时代辉煌,终究在郁郁不得志中失去联系的朋友何其相似。他们就是我们两类人的缩影。
有的人平凡,努力,工作吃苦耐劳,却总是需要不断诉说自己的艰辛才仿佛能找到存在感,另外一些人则是把太多的心思都放在了过去,觉得自己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渐渐迷失了自己。
有时候过多地把自己的心思放在那些需要被别人关注的苦难上,或者过去骄人的成绩上,我们渐渐就失去了能够左右当下内心深处的目的地。没有目的地,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所有的心思都聚焦在如何让人看到我们的艰难困苦或辉煌成绩上,路就已经走偏了。
如此看来,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在如今显得尤为必要。
断掉繁杂,舍掉不必要,离开那些应该被废弃的东西。
有些事情,不管是苦难也好,成绩也罢,过去终究是过去的,我们要把过去当作肥料或者垫脚石,为后面的每一步铺垫好向上的阶梯,而不是不断地回头,不断地遥望自己经历过的困苦与获得的成绩。
尼采说:“你遭受了痛苦,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他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我想,我们做出的成绩也一样。在不断的复述中,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骄傲。不管是苦难还是成绩,都应该默默地成为心底助推的动力,而不是牵绊我们的魔咒。
舍掉那些渴望被关注的念头,回归平凡,静下心来找到起点和终点,我想也许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艰难、我们的成绩,自然会浮现出来,也更容易被人看到。因为努力的人,总会发光。
星星之火究竟是燎原还是在飘摇中摇摇欲坠,很多时候就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你的人生,不应该被别人指手画脚
自己的人生路自己首先得清楚,因为这个世界不乏那些指指点点的人。不管你是想做个拯救世界的奥特曼,还是做个默默挨打的小怪兽,你都得准备好迎接他人的口舌。
突然喜欢上了董桥的文章。
简单,不赘言,说一是一,却能让你联想到二三四,以及更多。
那日买了一套董桥的书。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作者,你会恨不得每天都去读他的书,了解他的生活与往事。
书到了之后,拆开,拿出一本《景泰蓝之夜》。蓝色的布面精装,反复抚摸特别舒服。闭上眼睛闻着书香,身心无不舒坦。这时候女朋友打电话来,叫我去接她。我便抄起这本封面鲜艳的书出门了。一路走,一路翻看。
董桥的文章短小,读起来不费劲。经过一条林荫道时,迎面走过来一对情侣。女孩经过我身旁时,发出了冷笑,说:“我也是醉了。”在她说这话的前一秒,我眼睛余光看到有人,便抬起头来,准备避让。刚好撞到了女孩的眼神和那句话。
顿时我站了那么几秒钟,一是避让,再是思考她那句话的意思。我知道她是在感叹我读书这事儿。而后我掏出手机发了条状态,书写了我的疑惑:
我看书,走在人迹罕至的路上,不为表演给谁看,不想装不想作,就只是看书,如此而已。这行为很奇葩么?还是书不适宜在外面读?还是现在的人都不爱看书,还是觉得看书到书痴的程度是傻?她那样说,我没有半点不开心。平时在轻轨地铁上也是抓住机会看书,此外已经很少有大块看书的时间了。
后来想想,我看我的书,去计较她的话干吗呢?
我的爱好,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一切都是我的,你的议论,你的评价,你的冷嘲热讽,你的好心建议,都是你的。人生都是在“我的”和“你的”之间摇摆,被左右着前行。如若知道自己去哪里,方向坚定,那种来自“你的”的外在影响对人生产生的左右力就越小。
小时候,我们不懂事,或者说我们的经济命脉都掌握在老爸老妈手里。不管我们是否分好坏,是否对未来有认知,我们的人生都是父母约束下的人生。父母的出发点自然都是好的,可方式方法未必都对。
我爸是乡村医生,当时很多的亲戚都认为,我一定会读医科大学。医生这个职业好像在任何时代都是个很能挣钱的工作。在三姑六婆的眼里,只有读医科大学才是我的人生正道。然后都建议,我要继承老爸的衣钵。
当时我的两个姐姐都跟着我老爸开始学医了。后来大姐还去了卫校接受较为专业的医疗教育。这样一来,我的人生也没什么好纠结的了。他们都对我说,你看医生的收入多高多高,那谁谁家的儿子,现在就在医院,每个月收入多少万。
钱这玩意儿,说得我也动心。多少万啊,这可不是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