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去了,然后被分在文科重点班。还和全校最优秀的文科生坐同桌,一坐就直到高中毕业。同桌数学长期考满分,英语长期也都在140分左右,我的压力太大了。每次成绩单揭晓,我总被甩出二十来名。
想来,那段时间大概是我过得最痛苦的吧。找老师申请调换座位,觉得那位置简直不是人待的。显然我那卑微的理由抵不过那当政治老师的班主任让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说教和批判。
我觉得自己拼了很多,我们都是同样的人,可我怎么也做不到他那样。他学费免费,老师义务给他补课。青春的热血和冲动,让我以为能够缩短距离,最终不过是徒劳。那三年过得并不是太开心。压抑来自我们之间永远无法缩短的距离。我承认我羡慕嫉妒恨,我承认我也希望那样,到毕业我也没能如愿,最后他去了厦门大学,我却与梦想的中国传媒大学失之交臂。
我终于认识到我渴望太多,而我的能力并不能胜任我的渴望。
曾经很多次抱怨,凭什么都是一样的努力,一样的学习,听一样的课,却永远达不到一样的成绩。我们很难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其实可能是自己不够优秀,不是他段位太高,而是你段位太low。而你还总是拿他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
三
大家都知道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我从初中开始就喜欢写作。当然在那之前的时间里,写作对我来说是巨大的痛苦。写作到成为作家之间的梦想,距离太长太遥远,遥远得你把它说出来,都会被所有的同学朋友笑话。
哈哈哈,你也可以当作家?!
但心里默默地不服输。高中的时候,开始流行青春小说,80后作家异军突起,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正当红。看了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觉得那种残酷青春多酷啊,自己也想写青春小说。
于是写了两篇短篇小说《狼》《楼兰梦》,只是在同学间传阅,并没掀起太大反响,有个别朋友给了友情价的肯定,我还得请他们吃零食作为回报。
后来投稿到《萌芽》的新概念大赛,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后来那两篇小说手稿去了哪里,不得而知。此后,写过青春小说,也不敢拿去投稿。
大一的时候,看到余华、苏童和路遥的小说,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先锋小说的实验性把语言玩得太黑暗,而路遥对乡土人文的描写简直无可匹敌。于是觉得自己应该写严肃文学之后开始写作,受到文学创作老师的肯定。随后仍然把小说存在自己电脑里,当时多多少少仍然心怀恐惧,觉得小说投出去得到的回应多半会是沉默。
后来蔡骏、李西闽等人的悬疑恐怖小说火得不得了。于是我又开始写起了悬疑小说。悬疑小说是我写得最多大概也是最得意的吧。朋友们看了也都纷纷地点赞。
学院有一个同学在悬疑小说圈子里已经成名,发表过不少小说,甚至还出了书,在学生时代已经相当了不起。某日他得知我也在写悬疑小说,让我把小说给他看看,互相交流。心想他是接受过市场检验的,给他看完之后,他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说这样的小说很难发表。我是相信他的,毕业后他去做了恐怖电影编剧,写的剧本也有多部已经上映。
最后自己所有的小说,都成为电脑里压箱底的那件新娘的棉袄,再也不敢开启。
每次某种类型文学火起来,自己都总想去尝试。好像是想把自己练成全才,别人可以,我也可以写写去投稿,可到最后除了文学梦想的幌子之外,那些小说一篇都没有发表。真正发表的,却是一些时事评论、散文诗歌。那时候却一直把小说当作至高无上的文学体裁,在上面栽了跟头。
到底是真的爱那些文学体裁吗?自己真的适合写那样的作品吗?自己的擅长和风格究竟在哪里?从来没有思考过。总是拿自己热爱文学来欺骗自己。觉得自己那么努力,可为什么写了那么多的东西,得到的不是否定的答案,就是莫名的恐惧。
这世界真不是努力了,就会有回报。命运总爱开玩笑,把那个穿着堂·吉诃德面具铠甲的战士,打得一无是处。是的,只有失败能够让你真正冷静下来思考。那一刻,我才真正留意到QQ好友里,有个朋友的QQ签名是:当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你的梦想时,你要做的就是多看书多学习。
自己追求了那么久的,根本不是文学梦,而是别人文学路走通透之后成功的光耀,让那个不知前路何处的自己迷了双眼,太急于将自己和可能背地里付出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我的别人等同。
要想明白这个道理很难,尤其是能明白之后把它当作思考的理由,重新上路。
四
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我以为我很早之前就已经明白,别人的人生从来不是自己的标准,而你的梦想也只是属于自己,不能拿来衡量别人。我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虽然曾经唐骏说,他的成功可以复制,但大家发现他的学历可以粘贴之后,也都对所谓可复制的成功失去了兴趣。
胖子是我很佩服的朋友。他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做事儿从来雷厉风行,进入辩论队就带领辩论队打入全校的决赛最终拿下冠军。他总能把自己做的每件事儿都做到极致。我没有去问过他,是不是他的体重给他带来自卑,所以他异常的拼命,但他的拼命确确实实是能看见的成功。
那时候的自己也在努力朝着优秀的目标奔去。写东西发表,写新闻评论,被各大媒体转载发表,拿重庆新闻奖,写很多很多的东西,不过是伪装自己弱小的内心。
毕业之后,我去了一家普普通通的网络公司。而胖子去了某房地产公司,每天加班到凌晨才回家。他的口才和人际交往以及策划运营的能力,为他在公司迅速夺得一席之地,几年下来为公司带来上百亿的收入,自己的收入也自然不菲。而那时候的自己,每个月的收入还不到三千。有时候自己也特别怨念,很羡慕他那样的工作,羡慕他的那份收入。
羡慕在现实生活的冲撞中变成一种压抑和不快。为什么?同班同学、朋友,却有着那样大的差距。其实那个时候的自己,只是简单地把自己和胖子以收入做对比,却从来没有把我们的能力、付出、特长、追求做对比。怨念成为难以消化的情绪,困扰了我很久很久。
尽管自己不会因为羡慕嫉妒而对朋友疏远和攻击,然而这却成为我生活不完满情绪的放大镜。
直到有一天,我依旧那么拼命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领域里走着。认识了很多出版同行,帮助他们也被他们帮助,在公司也拿到了部门优秀,甚至一度面临晋升的机会。后来有朋友约我出书,自己也觉着这是个莫大的机遇。生活中的怨念归怨念,可你不得不撑着继续前行。
某日,出版同行一个姑娘在QQ上和我私聊。大家平日里都是朋友。她那日突然说,每次看你写文章,都特别嫉妒你。她用的是嫉妒,但我知道她没有丝毫的恶意。她说,有那么多公司约你做书,真的是很幸福啊。她也是一个有着文学梦想的女孩,从农村来到北京这座充满梦想也充满幻灭的城市,渴望能够把自己的文字变成一本本属于自己的书。所以她接近了编辑这份工作,这个职业。
她羡慕我。我也不断地安慰着她,鼓励着她。在那一瞬间,仿佛突然顿悟。原来在你羡慕着别人的时候,也有人在羡慕着你。就像食物链一样,这也是个梦想链。别人的成功折磨着自己的梦想,不过是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梦想。我们总把有限的目光放在了别人的身上。其实,或许我们已经站在了曾经自己渴望的地方,或者正朝着那个方向走,只是我们总是不甘心,别人走得更远,或者别人选了一条看起来更好的路。但我们忽略了那条路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五
我们羡慕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在优秀的人那里找到目标,我们拼命我们努力为一个肯定而向前,到最后却是碰了南墙头破血流,梦想从来没有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答案。青春,好像一直都充满着疼痛和坎坷。仿佛最倒霉的那个永远是自己。而我们从来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那个一次次被打下低谷的你我,害怕这个时代里的一切,所以我们充满情绪地在微博上谩骂,以安慰脆弱甚至弱小的内心,好像有个强大的力量可以当作武装。我们努力地在扮演强大,却没有真正看清楚自己内心真实的模样。
我们害怕,是因为我们和想象中的自己相去甚远。我们害怕,不过是因为我们渴望的并非我们的“梦想”,而是“别人拥有的”。我们看到别人优秀,看到别人的好,就想自己也要拥有,我们却模糊了我们和对方的差距。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比梦想和方向都来得重要。我们努力追逐,觉得自己那么拼命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答案。我们用不完美的自己试图去追寻一个虚幻的完美。患得患失,在所难免。
当你承认并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你才能在沮丧中找到前行的路,直到你把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广。“所谓自信,不是认定自己无所不能,而是知道自己也有不足,勤能补拙。”坦然接受自己的位置,就算跌倒,就算结局糟糕,你被打倒了,也不会被打垮。那些支离破碎的失败,最终会是你前行的财富。
曾经我羡慕别人,曾经我怀疑自己,但梦想的光芒仿佛突然明朗起来。在我羡慕别人并以此怨念自己的时候,也有人在羡慕着我怨念着他自己。在他的人生中,也会有那样的人,成为他梦想的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一样。
你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努力
没有计划的奋斗,没有目标的努力,可能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很努力而已,他们就像糖衣炮弹,很容易骗过了世人,也骗过了自己。
每次看到新闻说起考研大军如何硝烟四起,总会想起一个人。
L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孩,普通得并没有太大的特别之处,说不上漂亮也算马马虎虎,家庭也不算富足。她从大三开始,就抱着一大堆书抢占考研自修室。那次我到自修室找朋友拿东西,那场景简直吓坏了我。高高低低的书,堆在桌子上,都被翻得很旧了,那场面丝毫不输于我们高三过独木桥时候的恐怖场面。
拿完东西回宿舍的时候,还看到L在她的桌前抱着书发呆。
每次碰到她都是在自修室旁边,她出来透透气,或者就是抱着数学、英语、政治,以及一大堆专业书去自修室的路上。看到她小小的个子,抱着那么多书,觉得她这么努力,肯定能够考个好学校。自从中学毕业之后,自己好像从来也没有一次带那么多书在身上。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在教学楼门前碰到她,她跟我吐槽,说她在一堂专业课上看书,结果书被老师收走了,还让她去前桌坐。她给气得不行,这哪是什么大学老师,完全像高中老师。其他专业课上,看复习考研的书都没有谁管,可这个老师非得要与人为难。
说完她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说不和我说了,她要去自修室了。然后我们作别,我回宿舍,她去自修室。
大四那段时间大家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她却搁置在一旁,那个冬天她过年都没有回家。可考试她并没有通过。后来,我工作了。听说她还考了一年,还是没有过。之后,便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了文案,心有不甘,可还是不得不向生活低头。
偶尔在QQ上聊天,她也会对我吐槽,说起自己的种种不甘,我也有些懊恼,像她这样努力的姑娘都考不上,天理难容啊。
可是我也找不到别的应答,只是安慰她,也许就是命运捉弄云云,或者再坚持一下也许就考上了之类。直到某次我在刷微博的时候,点到了她的微博,顺手拉了拉。在右侧的微博使用时间线那里,看到她的第一条微博。才发现,她的第一条微博发布的时间,正是她在复习考研那段时间。
那时候微博刚兴起,她是第一批微博控。从她的第一条微博,往后翻了几页,原来,在那段时间里,她花了好多时间拍她复习考研的情况、自修室里的硝烟、某天带了某本书或者真题复习资料。她把太多的时间,都花在了炫耀她复习考研的艰辛上,却不承想,她看起来那么努力,能够瞒过我瞒过很多人,包括她的父母,甚至她自己,却很难骗过佛家所言的“因果”。
现在想想,当初她抱着那么多书去考研自修室,不过是为了拍下那些壮观的场面,发在微博上,以惊吓更多不知真相的人,为她投去敬佩的眼光,甚至心里默默为她点了无数个赞,那时候微博的点赞功能还没有出来呢!
微博微信风靡的今天,它们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处处用着社交网络,却觉察不到它们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渴望被人关注、点赞,渴望被人看到更好的自己,于是社交网络像一个舞台,我们拼命在上面表演最好的自己,表演得好像我们的生活每天都真像是炫耀的一般。其实社交网络也不过是个缩影,它是我们生活的影子。我们处处都渴望被人关注,离开社交网络更是如此,所以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们显得格外孤独,因为那种幻想的关注不存在了。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表演。
写L的故事时,突然让我有些恐惧,有些害怕,因为我想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另外一个L。
某种程度上说,自己应该算是个文艺青年。爱看一些高逼格的书与电影,还会写一些文章,写小说书评影评等。
豆瓣网是个文艺青年聚集的地方,其实它就是个文艺版的社交平台。每次看了书、电影或者听了某个歌手的专辑,总会在上面标记。仿佛那就是自己在文艺青年的路上走过的每一步,那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小小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