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3200000007

第7章 美国:去了又回来

1.最迷茫的时候

范:说说你第一次去美国吧。

杨:我是1989年9月份去的,带了一万多美元。起因是美国驻上海的一个领事,1988年他看了“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后,非要我为他夫人画一个肖像。他夫人长得特别漂亮,特别有气质。我画完后他说,我去美国时找他们。

范:你在美国待了多长时间?

杨:一年零两三个月。我先去的是旧金山,在那儿待了将近40天。那里有个老板希望我跟他合作,我就住在他公司的那个地方。但我觉得待在那里毫无意义,那儿的博物馆没有特别有价值的作品。

范:在旧金山没见到什么熟人?

杨:见到陈丹青了。他那时脸色绿绿的,成天抽烟熬夜,我们两人一见面满眼泪珠。我们坐在一个咖啡馆,一人弄了一杯咖啡,他在那儿追问国内的事,我们俩问的和说的都是伤心至极,还不知道此行能不能再回去,感慨了半天。

范:没遇到什么新鲜事吗?

杨:遇到了,就像当时出国的大多数人一样,我也进了教堂,看他们给婴儿施洗,看他们的婚礼,一起唱圣歌,神圣而又高贵。我对比了一下,在中国我也进过很多庙,但觉得很不一样。以前觉得耶稣是个神,那时觉得耶稣在历史上是这么具体的一个人,他又是神。

第一次看到给一个婴儿施洗,我也不懂那是施洗,大家的穿着都特别庄重。看到把一个婴儿放在那样尊贵的位置,很震撼,看了之后整个感觉很自卑。周围人的那种状态像是真正的精神贵族,而我是刚刚流亡出来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体会太深了。

范:我才到美国,也有这种感觉。

杨:在旧金山还遇到了一次地震,七点几级的。那个老板住在山上,有一条专门的路通到他的住所,房子很高级。这么强的地震来了,屋里的东西乱七八糟地都倒下来了,花瓶、电视、书架全都倒了,但房子却没事,只裂了几条缝。我想帮他收拾一下,但他不让动,说得等保险公司来看现场,索赔。在那儿几个星期都不动,一片狼藉。

范:然后你去了纽约。

杨:一到纽约,老朋友、老同学、老哥们儿、老师、老前辈几乎全都在那儿。去了之后首先就得租房,在皇后区先租一个房子住下来。然后找生活的方法,我能干什么?就画画呗。

范:你没去找美国驻上海的那个领事吗?

杨:找了啊。他家里还有别的人也希望我给他们画肖像,给的钱还不少。画完了一张画还开晚会,好多人过来,一张大长桌子上,点上了蜡烛,很有情调。

为了画肖像,他那个亲戚还让我跟他去挑衣服,走到哪儿就跟那儿卖衣服的说:“我要买衣服,因为他要给我画肖像,这是艺术家,我们来要选衣服。”他特别重视。他给我做模特,他们家里面做了很多好吃的饭,然后画肖像。像画出来了,他们很满意。

范:这样你的名气就出来了。

杨:反正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让我给他们画。他们真把肖像看得很珍贵,好像是他们生活中很隆重的一件事,很排场的。吃他们美国老户人家做的饭,头一次觉得外国做的炖菜真好吃。

范:我一开始最喜欢吃他们的烤肉,就像水浒好汉一样,大块地吃肉。

杨:虽然是这样的情况,我的画画得挺好看的,他们的回报也很丰厚,但我却非常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当我第二次看自己的画时,竟然会觉得这不是我画的,就是他们外在的东西都很容易画,形体和色彩都很好看,可是他们心里面的东西我进不去,情感上进不去,和我画中国人太不一样了。那个感受很强烈。最有意思的是,画完了我还拍了一些照片,过了一段时间拿出这些照片看,我觉得非常陌生,我怎么画了一批这样的画啊?!

所以后来我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一个画家面对着你要画的对象时,你最激动、情感投入最深的时候,那也是你的理性上升到最高的时候,因为你必须用理性把你那么激动的情感转变为色彩和造型,使你的表达深入而确切,这样你画出的画面才具有生命力。

范:如果他们是华人,讲中文,你也许投入的感情会深一些?

杨:也许吧。但就是那样,在异国他乡也挺痛苦的。从艺术上来说,我以往的经历让我与眼前所画的很生疏,如果你画的不是你有感受的题材,如果它与你的经历脱节了,那么,哪怕形体和色彩再好,你也不可能把你的感情倾注到画里面。就连画风景也是这样,一点人烟也没有的纯自然风景,你是没办法画好的。

范:是你自己没办法画,还是别人也这样?

杨:大概所有画家都这样吧。比如说让你画个月球上的什么景,恐怕你画不出什么感人的东西来。中国的山水画也好,油画的风景画也好,它们都不是那种纯粹的风景。它可能会有一条路,有船,有一排树,有一些房子,有一些牛羊,等等,都多多少少有一些人文的东西,这样,它才能勾起人内心的感动。

范:一个画家如果不能画出令自己激动的画,一定是挺痛苦的。

杨:是的,那一段时间是我最迷茫的时候。那时出国不像徐悲鸿先生那代人那样,是为了救国。许多人到美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好生活,再加上那时美国的报纸成天说国内怎样怎样,我真的是非常苦恼,我并不想在外国定居,觉得美国跟我没有关系,语言也不愿意学,画画心也不定。当时,我就连画静物与风景也找不到契合自己情感的东西。

范:我到美国最初的那三年也非常苦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留在这里。

杨:因为苦恼了,就去买书,到唐人街能买到各种学问的中文书,主要是海外的书,许多书在国内看不到。然后看书,去博物馆,自己一个人待着,反复思想,反思。

2.我很感恩

范:我也是到了美国后,待在家里看了许多书籍,特别是灵性方面的书。

杨:现在回头看我很感恩,那时看了很多在国内没时间看的书。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什么都接触,什么气功都练,还让父母练瑜伽,也接触过佛教,但最后都放弃了。到了美国后,我就看书。我看尼采,看孔子传记,有一本书叫《四大圣哲》,讲了耶稣、佛陀、苏格拉底和孔子。

范:我在社区大学读英文,还比较过耶稣和孔子。

杨:一个艺术家的道路不升华到信仰的层次是不行的,文学艺术的深处跟信仰是分不开的。如果不了解基督,那你要想了解西方绘画艺术的核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范:能看到画面之上的灵性之光,这首先要自己进入灵性的世界里。

杨:对。我们中国人学西方,一开始看到洋务实业,后来看到民主制度,却始终没有进到深处,无法进到西方文化后面的价值观、心灵世界这个层次。而如果不进入到这里,你就不可能把握灵性,彼此就无法相互理解。否认灵性的人,他们听不懂这个道理。但你如果不进入到灵性中,你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就是非常有限的,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的层面上。

范:你到纽约后听了木心的课?

杨:我去了之后,和陈丹青、黄素宁、金高、李全武、曹立伟、王征华他们一起听的。他们告诉我,木心给他们讲文学史。有这么个事,那太好了,晚上我就去听了。听课的人几乎全是画家,有的我认识,有的不认识。半个月讲一次吧,一次课交40美金。因为木心在那儿生活不容易,大家交点讲课费是属于帮助性的。

木心讲课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史、文学史,他又是画画的,每次都写几张书法在那里。他讲的课,正是我们这辈人非常缺乏的知识,我是恶补。像他这么有学养、修养和才华的文学老师,在国内我好像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他讲课很有意思,把古今中外的文化拿到一起比较,比如讲到莫扎特,他就把中国的唐伯虎拎出来;说到《红楼梦》,就把西方文学中某一个对应的作品拎出来比较。

范:在美国期间,你创作了吗?

杨:作了一点,但我现在感觉不满意。

范:《瞬间的静止》就是在纽约画的吧,你说那是有一天在无意中看到的?

杨:对。那天我在那儿跟芃芃聊天,聊着聊着她一回头,手把眼睛一挡,我没有见过她这么一个动作,特别灵,特别美,又特别有内涵。就这么一回头,那个鲜活的东西就在瞬间产生了。我画了十多天,后来就变成了一种更加自觉的努力。其实,只要心情好了,你随处都可能发现画意,哪里都有产生灵感的东西。

范:从画面上能透露出你旅居美国的感情?

杨:当然有一点寓意,其实就是要把那个瞬间画成一个具有恒定美感的绘画。因为这个动作不是常态,它是偶发的,但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意义,这个抽象意味还不能用概念完全说清楚。

范:《西北的云》也是在美国创作的?

杨:西北一直是我心里的家乡,或者从小的家乡。在西北我感受最多的就是远山上有一些云。一个女孩,头巾这么扎起来,后面有一些云。现在画肖像,更多的好像不是画具体的像,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具体的形象去表现肖像背后的内涵和审美。这个内涵有的时候真的说不清楚,所以用了《西北的云》这个名字,就是故意把人引开,不让他去猜这个女孩在干什么,增加画本身的审美性和精神上的内涵。

范:这个内涵就是心灵的家乡吗?

杨:画《西北的云》实际上是去美国我弟弟家,带了一些资料和画具,就在那儿画了。它不是写生,而是根据记忆,根据写生的经验把它们画到一起的。在国外时更加怀念中国。小时候看到的北方女孩,很喜欢梳辫子,扎头巾,这种头巾只有在内蒙古才有。云又是故乡的云。把这一切集合在一块儿画,特别美好,故乡,心里的故乡,很纯真的感觉。画完后回来他们很喜欢那张画,很快就被人家买走了,之后买家弄了很多印刷品。

范:芃芃一开始没有跟你一起去美国?

杨:一开始她没去,我去了8个月后她才来的。她先去了英国,她妹妹在那儿。她在英国签了几次都被拒签了。没办法,我都准备回去了,我把箱子都打包好了。

范:又怎么留下来了?

杨:给我办H1签证的那个人特别希望我留下来,在那儿跟他合作画画。他曾跟我说,我将来的画至少能卖到5万美元。我说,你做梦去吧。

范:那个人还是很有眼光的。

杨:他很厉害,很有头脑,他们去了北京,一下子就把主要的油画都买走了。听说我要回国,他说我给你办成芃芃的签证。他还真的办成了。芃芃过来了,我只好把打包好的箱子又拆开了,我和她还一起听了几次木心的课,就这样又待了几个月。最后我们决定把东西先寄回中国,坐飞机先到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看博物馆。

范:听说靳尚谊先生也劝你回来。

杨:靳先生打过一次电话,说现在单位正在分房子,我要是回来的话,还能够分上一套房子。我当时一口就答应了,因为我那时候都已经准备回国了。现在回想这些老事,先生们还是挺看重我的,他们都希望我回来。

范:如果留在美国,你这辈子也就毁了。你说你那时就能挣那么多钱了,十多万美金啊,芃芃居然不动心,还要回国,那时有谁不想在美国留下啊。所以你真得谢谢芃芃老师。

杨:芃芃也是神对我的带领。其实她要是想留在美国,我也只能待在美国了,我是绝对不可能与她分离的。

3.你要是挑一个画家来崇拜的话

范:欧洲的大博物馆你们几乎全看了?

杨:是的。到了意大利坐火车看窗外的田野,就感觉跟中国很像,古老的国家。但到了城里面,古罗马的那种遗迹,佛罗伦萨的古城,很震撼,那种环境被画家们带入到了作品里面。

范:去梵蒂冈了吗?

杨:必须去的啊。我去了几次梵蒂冈的大教堂,当圣乐一响起来,那种音乐就好像是从天上浇灌下来的声音,从你的脑门子上一下子灌下来,使你产生了一种神圣感、庄严感,内心变得非常纯净。

范:你肯定去了西斯廷大教堂。

杨:怎么能不去呢,看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时,太震撼了,非常激动。那种激动不是某个具体的画面,实际上是整个教堂,整个城市、国家,它的文化,加上壁画,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的力量。这种力量产生的感觉很不一样,它让你想到上帝。

范:那佛罗伦萨的《大卫》呢?

杨:第一次看《大卫》是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博物馆里面,排了好长时间的队。围着米开朗基罗的这个雕塑转,就是止不住地惊叹:人类历史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雕塑!这样的力度,只有古希腊的维纳斯与它有一种遥相媲美的力度,它感人至深。

范:我也是,站到《大卫》塑像前,傻了,就想摸一摸,想哭,太震撼了。

杨:看了《大卫》之后,再看其他的雕塑就都觉得小了。在那个博物馆还有很多古希腊的雕塑,很棒,但一比就不行了。《大卫》太棒了,太有力量了,太经典了。

范:在佛罗伦萨还看过美第奇家族陵墓的群雕了吧?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日》《夜》《晨》和《暮》那四个雕像。

杨:这组雕塑完美至极,它们是极具震撼力的。就在那个教堂里,青色的大理石,整个的大小比例都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太棒了,那是米开朗基罗最震撼人心的创作。

范:我那天是刚开门就第一个进去了。就我一个人,待了20多分钟,非常安静,就一个感觉,想哭,大哭一场。

杨:你要是挑一个画家来崇拜的话,那就一定是米开朗基罗了。他表达出的神性、超越性、力量、震撼力,对你灵魂的冲击力,没有任何一个画家能与他相比,单用英雄主义都很难概括他。在他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上,神性彰显出这样的一种力量,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真是太了不起了。它们让人感觉到是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生命。

范:那个陵墓里是禁止拍照的,我尽力抑制住了拍照的冲动,但还是忍不住用脸去贴了一下。

杨:完全可以理解。那四个群雕真是令人激动不已。我还看了文艺复兴时期提香的画,对我震撼也非常大。提香的画特别丰美、耐看、厚重,有点像中国盛唐时期的壁画,人物饱满、雍容大度、丰满、高贵,但又很朴实,不是那种高贵了以后的浮华,而是高贵的华美和健康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拉斐尔的肖像则是一种优雅的美。

范:又一次看到自己敬仰的这些大师的杰作,你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杨:这一次看大师的作品,已经不像上次到卢浮宫那样了,在技术上琢磨不透。却产生了一种更强烈的感觉,就是这些油画的元素一经过大师们的妙手,就让你不能不感动,太奇妙了。

范:这是什么原因呢?

杨:就是无论这些大师是什么风格,他的作品中总有一个点把你整个人都吸引住了。这个点你可望而不可及,它是艺术家的心灵、情感和才能的综合体现。在他们的画面背后有一种很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非常有力,单单用精神和技巧都是说不清楚的,我感受到了那种力量,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4.我被大师征服了

范:除了上面说的感受到了名作后面的力量之外,第二次出国在艺术上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杨:大大地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以前我关注的主要是文艺复兴绘画,这次也关注了印象派、后印象派和现代部分的作品。我不再封闭自己了,我努力去理解其他流派,并从它们当中寻找滋养艺术生命的优质营养。

范:这次看印象派的作品,打动你的主要是什么?

杨:就是它带有强烈韵律的一种色彩表达力,它在最普通最平常的事物上表现的色彩、色调的和谐,或者是色彩对比当中的美感。他们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那种绘画艺术的美,那种艺术气息、色彩、光,简直就是一组赞美诗。仔细想想印象派画家的那些画,那是一种纯粹的美,但这个不是人的那种美,这是他自己亲身沐浴在阳光里,在大街上遇到的普通人、野地的花的美,是凭着色彩表达出来的一种非常鲜活的生命力。

范:有人说印象派最主观。

杨:它不主观,它是太写实了。早期的印象派,他们强调的是看了这个事物之后,闭眼留在脑子里的那个印象。这个印象是留在人心里面的整体感,它还不是盯着看的整体感,而是留在心里的。这是他们印象派最珍贵的部分。它能够在每一个人心中产生共鸣。

所以第二次再看印象派,我先前的成见全都被破除了。先前觉得他们不过就是画一些普通的街道,画点田间直观的景色。但这次去看就太不一样了,你清楚地感受到了那个不可争辩的力量,它有征服人的魅力。

范:在莫奈的《谷仓》、凡·高的《向日葵》中,大自然成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圣殿,我觉得当他们挥起画笔,就像巴赫一样,是在画布上抒写彩色的赞美诗。

杨:还有就是诚实。中国一些人批判印象派,说他们直接对着那个东西画太笨了,太死板了。这完全是歪曲了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画家不是照相机。他们不是在阳光下拍照片,他们不是画照片,他们是画画!他们画的是照相机绝对捕捉不了的东西。同一个街景,同一条海岸,同一朵花,他们画出来的和拍照出来的绝对不一样。那些杰作是经过他的爱、他的关注和他的天性过滤出来的,就像清洁的水是通过一个过滤器过滤出来的,一模一样。

范:是否可以说是有选择性地过滤?

杨:当然。比如说毕沙罗,他过滤出来的就是更加质朴的结构感。莫奈是一个更诚实的眼光,他的眼光极其正确。印象派是把莫奈作为代表的,他一辈子忠实于这个眼光。西斯莱是跳跃式的,节奏感很强。他们几个人就很不一样。到了后印象派的塞尚、凡·高,他们就把印象的这一块更确切了,也可以说是更深入了,塞尚的每一笔都更加强调它的永恒性,凡·高的每一笔都更加强调他的情感,达到饱满。

范:这是不是你平时一再强调的,画画要往深里画?

杨:是。其实深入并不是细致,深入一定是你的观察深入进去,你的情感深入进去,整个心灵都深入进去。这挺难啊,因为你自己必须在里面,但是你还得要有这个对象。为什么?因为要是没有这个对象,你就不能和人交流了。万物都是有形有象的,人要看的就是形和色。要是你把形象抽掉了,就像那些形式主义,他一辈子也就是画了一个样式。

范:看莫奈、凡·高,你会闻到花园里的花香,听到向日葵成熟的声音。但有些现代派的东西画得太抽象了,你看来看去,不知道看到了什么。

杨:这就是难度啊,难在哪儿呢?你得在里面,是个特殊的形象,但又特别抽象。当我们看到一个特别纯美的婴儿,那时没有别的了,只有生命的纯粹感动。但是一个老人呢,他的生命经过生活、自然、生存,一生的岁月痕迹全都在里面了。

范:这些年我特别喜欢“更丰盛的生命”这个概念。

杨:人的真正生命是丰盛的。当1989年我再去奥赛博物馆的时候,站在大师的画面前,有时都得坐下来看,激动得站不住啊。那些画的力量让你觉得你比他差得太远了,你说那是强大的生命力也好,情感也好,精神力度也好,境界也好,反正那就是他们征服你的东西。我被大师征服了。

实际上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生命本身的美好。有什么样的生命,才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有些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只能做三流艺术家,原因就在于心。像米勒、凡·高这一类的艺术家,尽管他们有那么熟练、细腻的技巧,但后来他们把表面的技巧全都淘净了,只展现出他们生命的本色。像凡·高这样的真诚,对绘画火热的情感,我们差得太远了。

范:那次我在奥赛博物馆看到了米勒的《晚祷》和《拾穗者》,看了很长时间,泪流满面。

杨:米勒非常虔诚,如果没有他那样的信仰是很难理解他的。我看过几次米勒的画。法国的学界当时特别兴奋,学者们很激动,米勒、柯罗的艺术让他们觉得第二次文艺复兴来了。可惜没有形成那个力量。但米勒影响到了凡·高,凡·高一辈子都高举米勒。

范:看《拾穗者》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一到农民收割庄稼的时候,我们就跟狗一样地站在旁边等着,他们把粮食一弄完,我们就赶紧冲过去,捡点穗子,挖点土豆、地瓜。

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在米勒的这幅画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印象派,色彩已经灿烂了、辉煌了,但米勒的色彩基本上是脏的、灰的,似乎没有什么技巧。可是,虽然他表现的大都是穿木头鞋的劳苦人,像乞丐一样的拾麦穗的人,但他把人性的尊严表现得很伟大。《拾穗者》是为劳动者写的颂歌,最美最感人的颂歌。

米勒说:“我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不是恨的艺术。”这话说得多好!他夫人怀孕,小孩子吃不饱,自己每天还得下地干活,但他能画出这样的画,对人间没有半点怨恨。他真是一个虔诚的圣徒。

范:你一再说到,像凡·高、塞尚这些人,他们把附加在绘画上的文学性啊、社会性啊、叙述性啊,甚至宗教属性啊,统统都去掉了,使绘画彻底而纯粹地回到了它的本体。

杨:是啊。在印象派之前的绘画,还要担负文学功能、记录功能、图解教化功能,等等。但这些都不是绘画本身的本质功能,而是它的附属功能。在印象派之后,这些附属功能就很自觉地被抛弃了。现在说到记录功能,那照相机是干什么的?宗教功能,有《圣经》,有教堂。这些功能一方面是绘画它自己去掉了,另一方面也是被这些功能抛弃了。

只是到了印象派,人们才回到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绘画是什么,它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绘画?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不会说话,不会写字,就能涂鸦,就会看画。甚至在原始的洞穴里面也能看到人画出的岩画,它其实就是表达,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人类的生命里面,绘是一种描绘,是一种表达,那它在传递什么呢?就是在语言、文字甚至音乐都不能达到的地方,人用绘画来沟通、传递感情。这就是它的本质,它的存在价值。

范:我大学老师邹化政就说,人类把握世界有不同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彼此是不可取代的。绘画首先是满足眼睛的功能,无论大脑里思考多少,眼睛里看的就是形状和色彩。

杨:绘画如果提供不了色彩和形状,眼睛就不用看画了。还有一点就是,视觉功能它是一个普遍功能,人眼睛一睁开,想看的、不想看的,你全都看见了。听觉不一样,你能听到的声音是很有限的。所以视觉有时会处于一个不很敏感的状态。在这个点上,视觉艺术家格外需要提炼、专注,看什么,怎么看。你看到以后究竟有没有什么反应,怎么反应?因为视觉是很廉价的,你要是把看见的全都表达出来,那绘画就毫无意义了。

范:实际上也不可能,你根本不可能把你眼睛看到的全都准确地表达出来。

杨:所以叫注视嘛,视是和关注有关的。

范:印象派是一场革命。

杨:一直到塞尚才把这场革命完成了,告诉你绘画就是绘画,绘画有它自己的价值,它可以像古希腊雕塑艺术那样永恒,你在自然里面看到的东西可以进入永恒里。

范:所以你一直强调绘画艺术取决于你怎样看。

杨:印象派其实也让我反思,要逐渐进入绘画的本体里,从绘画本体里出来的应该是形式、结构、色彩、节奏、强弱、美感。安格尔之所以被现代主义流派的人关注,就是他重视这些方面。在他那里,形式结构比内容和故事更重要,他的形式结构完全从美感出发,那是整体的、典雅的、带有高贵的美感。有人觉得他的画苍白了一些,那是因为他太强调这个部分了,他自己其实也有喜怒哀乐啊。

后来的结构主义,或者是新古典主义,都很尊重安格尔,觉得安格尔是进到纯粹绘画的里面了。

范:我们生活的青少年时期,整个文化太强调绘画的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学性了。

杨:现在还强调绘画的政治性,实在没力量。绘画没有这个功能。你说齐白石画点虾,有什么政治性!你偏要他去表现,他顶多给你画个和平鸽,画个寿桃,只好这么象征了,用绘画来直接表现政治,功能不对。

绘画就是绘画。

同类推荐
  • 传奇将军祁致中

    传奇将军祁致中

    1927年清明节刚过的一天上午十点多钟,几挂马车驶进了佳木斯。从车上下来一群闯关东的人们……他们背着行李卷,熙熙攘攘地走进城里。此时,在一个广场上,站着十几个东北军军人,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矮胖子军官。他望着一群下车的小伙子们大声喊道:“南来的,北往的,都听清楚了!奉天城大帅府有命令,东北军要扩军,今个儿在这旮达招兵。乐意吃粮当兵的男子汉,马上来报名吧!现在报名,马上就去穿军装,吃饭管够,一天两顿大馒头一顿大饼子,三天一顿肥猪肉,五天一顿饺子,月饷三块现大洋,寄回老家孝敬爹娘……”
  • 华盛顿传

    华盛顿传

    乔治·华盛顿的一生,就是美利坚独立自由之路的缩影,他从平凡少年成长为美国总统,在回归田园,开创了美国独立宪政之路,被尊为“美国国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华盛顿在世之时,就已经被刻画成一个传奇,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和理念的象征,成为道德的楷模。本书要展现的是,华盛顿身为一个人是怎样的,他到底是依靠何种性格魅力而被推上神坛。
  • 中国大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大科学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公关策略术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公关策略术

    20几岁,初涉世事,没背景,没经验,没银子,没平台……如何成功?本书是一部求生、求胜的公关必备心法,是为你迎接辉煌30岁而准备的人际战略。
  • 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

    本书从莎士比亚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作出的伟大作品及为世界文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再现了莎士比亚依靠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登上世界文学宝座的传奇人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并体会他对理想执著不懈的探索精神。
热门推荐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 君王笺

    君王笺

    永乐八年,王室衰微,大业将末,武林骚动,江湖暗涌。乱世纷扰,天下易主。沉寂多年的“君王笺”之言重现江湖:若得“得城”,齐禹苏三州任得其一;若得“得人”,齐禹苏三军任领其一;若得“得心”,无需城军,便得天下。然成大业者必有根基,无地无兵便得天下实属荒谬,人可胜天,胜负难别,故又传道:三笺得其二,天下归一。而今纵观天下大局,齐禹苏三州三足鼎立,齐民团结,禹民富裕,苏民善战,孰得天下,未可知也。江湖能人志士接踵摩肩,纷纷择木而栖,或自立为军,或入驻三州。一时之间,天下如水,一分为四。
  • 俟梓

    俟梓

    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医学世家,七岁时,父亲不顾家人反对强行将她送入日本某神秘保清组织,她与世隔绝。十年后,她出落成一个极其美艳的女子,被组织派遣回国,但物是人非,父亲惨死,母亲卷家产不知所踪,医术精湛的爷爷沦落为军阀家族家丁,奶奶身染重病……她离开的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她该如何去寻找家族没落的真相……?她该怎么去保护爷爷奶奶……?某天执行任务时,她遇到一个身材高大俊朗非常的军官,她惊讶他帅得过于常人的外貌时,同时用枪抵着他的脑袋。男人露出了邪魅的笑容,轻浮地调戏她道“:女人,惹了我,就跑不了了。”
  • 余生有你便足矣

    余生有你便足矣

    “宝贝,乖,就亲一下!”“不要,我要去上课了……”一觉醒来,他发现睡在旁边的她早已逃之夭夭。再次见面,他誓要用尽手段将她捆绑在身边,并且签订一张令人羞羞的协议。婚前,她总想着跑路,却不想刚一出门就被男人逮了回去。传闻,他冷酷暴戾,却唯独宠她一人,让她成为他的女人……新书《隐婚老公,宠上天!》已发布!高甜爽文炒鸡好看~
  • 寒毒王妃

    寒毒王妃

    这年头,穿越不奇怪,说白了,那是赶流行。只是穿越得太没天理,居然被一刚进门的小三给害得穿越了。早上进门,下午杀人。她发誓,这辈子跟小三界的人势不两立。而且还穿了一不受宠的王妃身上,不受宠也就算了,还中有寒毒,终年忍受冰寒之苦。话说他不是小鱼儿大哥的小仙女,也不是赵敏大姐的张无忌。怎么这种事会碰上她呢?想当初她可是个万能健康宝宝,说白了她就是流年不利倒大霉了。*风澈夜:“玉清颜,本王告诉你,好好的做你的王妃。想让本王拿正眼瞧你,你就再等八辈子吧。”某人不耐烦的掏掏耳朵,朝旁边的某个下人招呼了下,“你,过来。”立马就上来一人听候吩咐。“你给我大声的告诉某位王爷,就说老娘我也瞧不上他。”
  • 儿童趣味脑筋急转弯

    儿童趣味脑筋急转弯

    本书精选了近千条适合孩子阅读的脑筋急转弯,选条注重健康、趣味、巧妙,同时每页还设有幽默有趣的小拦目,让你在紧张的挑战中得到快乐与智慧的双重收获。
  • 藏地密码5

    藏地密码5

    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了解西藏,就读《藏地密码》!十年经典,强势回归!火爆热销10周年!数千万粉丝的真爱之选!藏獒之王海蓝兽之谜。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宝物埋藏,随后将其秘密转移,他们修建了一座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1938年和1943年,希特勒曾派助手希姆莱两次带队深入西藏;上世纪63年代,斯大林曾派苏联专家团前后五次考察西藏,他们的秘密行动意味深远,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多年之后,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封信,里面是两张远古神兽的照片……不久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 宫主飘了昂

    宫主飘了昂

    她是一届精英,——继母的欺压——哥哥的离世——父亲的绝情“哈哈那就同归于尽好了”“我爱的只有你,从始至终都是你一个”千凝伤说道,“为什么你要背叛我,为什么你要骗我”殇君哭着大声的质问着他,“我的孩子没了,都是拖你的福,呵呵呵,你喜欢我什么?脸吗?那我就毁了它,权势吗?”“哼,宝宝伐开心”男子说道,“那怎样你才能开心呢!”女子问道,“媳妇抱抱我,我多美啊!最近你都被那臭小子弄得常常分心”千凝伤嘟着嘴说道,“他是你儿砸”殇君说道,“哼,跟我抢媳妇就是他不好,赶紧给他找个媳妇吧!不然,他就来粘着你,我吃醋”千凝伤趴在她怀里说道——(周六周日不更新,第二本《夜伤晨星》已上线欢迎围攻它去)
  • 砚史

    砚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为将之道:世界名将的成名之路和领导艺术

    为将之道:世界名将的成名之路和领导艺术

    战争是指挥的艺术,这是战争最大的魅力所在,将领是的灵魂,是战争艺术的创造者,走入战争,领略名将的指挥艺术,追寻名将的成名之路,清晰定格名将成名道路上的点点滴滴,透过成名之路与领导艺术,品味世界名将的为将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