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
南华是古道文明的产物,千年五尺道至今见证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这是对“九府通衢”美誉的最好诠释。从“镇南”演变到“南华”,也是历史从沧桑到蝴蝶般蜕变华丽转身的一个过程。2013年7月,云南省作家协会组织20位云南作家来到南华,和本土作家一起用文字、用相机、用心灵把散落在山水田园间的文化擦亮,缀成南华大地上一串精美的珍珠。
滇中南华,汉属益州郡;三国时属建宁郡;晋时属爨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西宗州;637年去“西”字称宗州;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邱州;唐天宝九载(750年)南诏阁罗凤置俗富郡于沙却(今南华县沙桥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阁罗凤东征,置俗富、长州、石鼓等部;1256年立欠舍千户所;1285年改为镇南州,隶属威楚路;明朝仍为镇南州,属威楚府;清沿明制,仍属威楚府;1913年改为镇南县;1954年10月1日改为南华县,寓意西南美丽的地方。据2013年《郑和研究》第1期文载,明代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1371年生于晋宁(昆阳),被父亲马哈只米里金(滇阳侯)送来镇南避难,从4岁到11岁,有六年多时间就生活在镇南一个郑姓的回族家庭里,遂袭其姓,故名郑和。1381年,傅友德30万大军入云南,蓝玉、沐英率军经楚雄征大理,在镇南掳走了郑和。晋宁是郑和出生故里,镇南是郑和成长故里。郑和是云南人的骄傲,也是晋宁和南华人民的骄傲。
咸丰《镇南州志·艺文志》记载,镇南“虽元时未开文运,不闻哲士比肩;阅有明初破天荒,早见英贤接踵。于以宏寺观,整庙坛,东启巩华,南敞文明,西耸来远,北峙龙泉,变沐氏之庄……”可见,镇南在明代是沐英家族的后花园。古有“九府通衢”之称的南华自明洪武年间大量移民,屯兵、屯田、屯垦、屯商,文化经济异常繁荣,把一个偌大的镇南州城建成一艘大船的形状,就连四道城门也叫得很有气势:巩华门、文明门、来远门、龙泉门。
彝州十八怪,“西南赶考在明代”,镇南州是中国西南唯一一个明代科举制学府,自古就有“人文圣地”之称。明代万历庚子科举人张克俭和其子——崇祯壬午科举人张如凤的“父子两举人”,被后人广为传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省立镇南师范、鄂湘联中(由湖北武昌文华中学、希理达女子中学、汉口圣保罗中学、湖南益智中学四所学校搬迁到镇南组成的“鄂湘教区联合中学”,简称“鄂湘联中”)使南华成了人文荟萃的地方,演出过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老舍的《国家至上》、田汉的《放下你的鞭子》等。直到今天,南华仍是个崇文重教的地方,书香气息在楚雄州最为浓厚。
“九府通衢”的南华,人杰地灵,在历史上出了许多贤人名士,产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伟业,历史文化深厚。郑和,明代航海家,七下西洋;杨升庵,明代状元,在镇南留下千古名诗《垂柳篇》;陈元,清代镇南知州,南华修志第一人;杞彩顺,反清彝族农民起义领袖,屡次打败清朝军队;李根源,民国元老、辛亥革命先驱、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在镇南立郑和故里碑,留下诗作楹联;郭燮熙,号称“梅花老人”,晚清举人,文化名士;张舫,南华第一位中共党员,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刘尧汉,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其著述《中国文明源头新探》《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引起西方学者关注……
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州、大理州、普洱市三州市结合部的南华,从海拔2816米红土坡镇烧香寺山顶远眺,有东南走向的大中山脉、龙潭山脉、脑头山脉、马鞍山脉,有龙川江、马龙河、礼舍江、兔街河四条主要河流。大自然的恩赐让这里有了山的神韵、水的灵秀,是一片多元文化组合的整体。汉族、彝族、白族、回族4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把各民族文化的元素播种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从县城龙川镇始,逆时针走,雨露白族乡、沙桥镇、五街镇、一街乡、罗武庄乡、红土坡镇、五顶山乡、马街镇、兔街镇,就像是挂在大山与大山间一串串晶亮的珍珠,闪烁着这片土地上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光芒。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多彩的南华文化;众多的民族,形成了丰富的南华情韵;优秀的人才,传承了厚重的南华精粹。在南华,能时时处处深切地感受到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人造就了鲜明、独特、具有生命力的一方地域文化,而一方文化的继承、弘扬、发展、繁荣,成就了一方江山风光无限。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灵魂的神圣标志,是人类脉管中的血液,是照亮人类文明的灯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卓越的事业建筑于卓越的文化,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一个现实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不再仅仅是经济唱戏的舞台,文化本身已经在舞台上独占鳌头,高歌猛进。
我曾经走进南华五街的罗鲁文博园,园里收藏展示的实物出乎我的意料,罗鲁文博园承载了南华彝族的很多历史文化信息。这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的彝族企业家投资建设的,为地方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民族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是一项有心、有为的溯源之举。
十分欣慰的是,这次云南知名作家南华走基层采风活动成果显著,与本土作家一道撰写、整理了一套厚重的《南华美》丛书,分《灵秀南华》《菌香南华》《风云南华》《红色南华》《情韵南华》5卷,这套丛书收录了40多篇名家的作品。省作协主席黄尧先生的《南华影事》、老作家张永权先生的《南华菌香飘天下》、张昆华先生的《童话的家园》、李霁宇先生的《菌颂》、省作协副主席欧之德先生的《千古咏叹的〈垂柳篇〉》、省作协副主席杨红昆先生的《沙桥夜话》、《滇池》主编张庆国先生的《兔街的月亮》、《云南日报》报社文化生活部副主任李成生的《天上下钱的季节》、南华县委副书记和金星的《踏雪寻梅》、曲靖市作协主席吉成的《南华读古道》、女作家白山的《在天子庙坡拜谒滇缅路》等等,当是送给南华的大美之作。《一生墨梅两三枝》《月亮照在姑娘房上》《大地的盛宴》《南华的逆时针》《鹦鹉山记》《大地的本意》《远航》《夏季的候鸟》《南华短章》等多篇佳作,意境优美,笔力厚重。作为一套属于文学的、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旅游的佳作,值得任何一个南华之内或南华之外的人关注并倾注热情。这些从各地作家指端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张张南华丰富的表情。
“试看行吟分踏处,山花山草有余香。”透过作家富有灵性的笔触和摄影家们精彩的镜头,一个深藏大美的南华呈现在你的眼前。这是自然天成的美,是纯朴真实的美。用“九府通衢地、革命老区县、生态美食城、野生菌王国”这根线,将散落在山水间的文化珍珠串起来,那就是南华文化永远的芳华。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