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旷源
一、古代海洋大国
中国是古代海洋大国。当世界还处于蒙昧状态时,中国的海船已扬帆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上。
法国汉学家Josephole Guignes出版于1761年的《中国人航海至美洲海岸及亚洲东部若干民族考》一书,早已指证:哥伦布发现美洲前二十五个世纪,来自中国的船队,已停靠在美洲海岸。
墨西哥学者胡安·贾舍·维托尔根据出土文物确证:三千多年前,中国商代船队到达了墨西哥。
姬发征殷。殷战败,纣王自焚而亡。残余在东南的十万大军,在侯攸喜率领下,由海路向朝鲜逃难,遭遇台风,被黑潮裹挟,半年后到达美洲。创造了奥尔梅克—殷商文明。数百年后,又催生了玛雅文明。这一切,均有墨西哥出土的甲骨文为证。
“公元前三世纪的邹衍则提出在遥远的海外有广袤不逊色于中国的‘大九州’。在美洲的殷商殖民地可能催生了蓬莱、方丈等仙山的传说。”(《殷商玛雅征服史》,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年)
今人考:扶桑即墨西哥。
英国学者巴兹尔·戴维逊论:
在后汉(公元25—220年),中国已经和红海有了海上联系。三国时代(公元221—265年)的作品,提到了广州和安南的中国船只,头尾装有索具,有四帆七桅。虽然那种中世纪的航海大帆船主要是在两宋时代(公元960—1279年)发展起来的,但公元600年前后有一个叫杨索的造船技师,已经能够建造有五个甲板的船只了。这种船从桅顶木冠到龙骨,长逾百呎。此后,海上贸易在唐朝得到了急剧的发展。9世纪的《唐国史补》一书引证早期的记载说,南海的船只出水颇高,必须攀登几十呎高的梯子才能上船……总之,12世纪前后,中国船只就技术上来讲,已经能够航行到任何船只所能到达的地方去了。
吴哥窟雕有1125年前后的中国船石刻。这是现有最早的海船模型。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指出:汉朝(220年前后),中国船只经常远达印度洋西端。纪元初期,中国货物已从海路运抵红海、地中海地区。(《古老非洲的再发现》,三联书店,1973年)
三国时,东吴海船征服台湾。
福建泉州,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
二、孟席斯如是说
美国凯尔·沟上文章《史上最强五大海军》(《参考消息》,2015年7月13日),谈及“1433年的中国海军”:
15世纪的中国海军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在明朝重臣三保太监郑和的率领下,中国海军曾7次下西洋。
明王朝初期制订了向外发展的政策,希望保护贸易航线,为一个不断壮大的中国进口奢侈品和原材料。当时,中国海军的技术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其造船技术已领先欧洲1000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非常庞大,由317艘船组成。其中6只被称为“郑和宝船”的船只长148米,宽60米,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总而言之,明朝时期的中国进行了7次远征。远征船队的航行范围令人吃惊,其中包括东南亚、印度、非洲之角和波斯湾。
英国海军舰长加文·孟席斯大爆冷门,2002年出版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自己返回。派遣洪保、周满、周闻率分舰队,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到达佛得角群岛的圣托安脱。然后,三将各率船队朝不同方向航行,绕地球一周,返回中国。
郑和舰队比哥伦布早72年、比麦哲伦早一个世纪,进行环球航行,并发现美洲。
证据是:
(一)哥伦布出发之前,从罗马教廷得到了郑和舰队绘制的海图,上面已明确标出美洲方位。
(二)美洲各地均有中国殖民地遗留。一说是建文帝逃迁后所建。时间大致在明代。
(三)加勒比海有9艘郑和舰队沉船。
(四)欧洲人见过郑和船队。
(五)郑和船队到达美国密西西比河谷,留下“皮艾萨”壁画,实即中国的双龙图案。
(六)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发现一处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明代建筑物。墓中有中国文字。
论者谓:“中国人海洋意识淡薄,对祖先的海洋成就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不自知。而郑和下西洋,则视为‘弊政’。郑和当年航海的档案资料,销毁一空,留下太多历史的空白。”(《马颖生史志论著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销毁郑和船队史料者,史有明载,乃中华民族千古罪人。
戴维逊论:郑和船队到达亚丁和东非。“至于他所领的船只,有几只甚至到过更西的地方。”他去东非这样遥远地方的原意,是为了护送1415年到北京的马林迪使臣平安归国。
但是,“公元1450年,中国朝廷中的‘陆上派’,断然击败了它那迷恋于海上事业的对手。看来有可能郑和远航的记载,被故意销毁掉了,使他们不至于遗留下来诱惑后来的航海者。仅当时寥寥几张航海图被保存下来,其中至少有一张是郑和到非洲海岸航行时遗留下来的。此外还有两块石碑。”
“这些航行是在中国海上冒险事业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进行的。无论怎么说,它们都是惊人之举。以后,中国的航海业就一落千丈了。1420年,多桅船的建造已经发展到必须成立专门的行政机构——提举司的程度了。但到了1500年,大造船厂都关闭了。建造两桅以上船只的犯死罪。公元1525年的一份告示,授权沿海地区官吏销毁所有两桅以上的海船,并逮捕擅敢继续使用这种船只的海员。”
“中国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过去许多世纪,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作过革命性的发现。他们的航海传统不间断地维系了一千五百年。欧洲人直到公元1450年才普遍使用三桅船,才有可能作发现美洲、非洲和远东的长距离航行。但中国的造船厂好几百年以前就已让这类船只下水了。13世纪他们所造船只的载重量经常超过七百吨。这些船只的航行性能也是久经考验的。李约瑟评论道:‘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每只船的平均载重量只有五百二十八吨。当时英国舰队每只船的平均载重量为一百七十七吨。’尽管如此,就在他们有了可能西入大西洋和红海时,中国人后退了。他们关闭了造船厂,遣散了船长,销毁了船只。”(《古老非洲的再发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
2008年,孟席斯再爆冷门,出版《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宣布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乃郑和舰队所赐。
1434年,一支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向罗马教皇尤金四世赠送了中国皇帝的大量礼品,其中包括当时欧洲所没有的世界地图、天体图和中国古代的科技典籍。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发明创造,其实都是从这些中国典籍中获取的灵感。因为,他们的许多机械设计图与中国古籍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补证:一张保存至今的中国人于1418年绘制的世界地图。
福建石碑:郑和船队到达了“西域之西最偏远的角落。按石碑上的说法,似乎郑和的舰队曾经抵达三千多个国家,还到过北极和超过北极极点范围以外的北美”。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出土了一枚明朝宣德皇帝的委赐牌。
中国人绘制并衍生了哥伦布出海前的所有世界地图与地球仪:马可·波罗地图、总督宫地图、山海舆地全图、1418年地图、肖纳尔地球仪、绿地球。“欧洲人发现美洲和第一次环球航行,是郑和的使者慷慨大方的直接后果。后者在1434年将中国人的全球地图,拱手送给了教皇。”
哥伦布的日记证明,他持有这些地图中的几种。1492年10月4日日记:“我们应该向西—向南,再向西航行,到达那里。在我曾看过的地球仪和那些世界地图上,那个地方(加勒比海诸岛)就在附近。”
1507年,一个巴西代表团到达中国。
汤普森《秘密航行》指认:1277年至1278年,忽必烈曾派遣马可·波罗去过美洲。在哈德逊湾登陆。
李兆良认为:出土于美国艾西维尔市的宣德朝大奖章,是明代使节送给美洲土著首领的。
结语:郑和船队给欧洲带来了先进文化。“在我看来,到了该重新评价欧洲中心论史观的时候了。尽管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理念,在文艺复兴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我仍主张中国知识资本传入欧洲是点燃文艺复兴之火的导火索。”
爱中国的是外国人,爱中国古代海军的英、美、法“联军”,不论孟席斯们的观点如何“爆炸”,他们在替中国人争光。而且,并非空穴来风。烧毁郑和船队的明朝官员,弃守海疆的清朝皇帝,一度置南海之域于不顾的大吏,面对这些爱中国的外国人,能不汗颜吗?
三、郑和与南华
准确地说,是郑和与镇南。
“郑和故里”在镇南说,源自我的腾冲老乡李根源。民国元年(1912年),李根源在镇南连竖三块碑,立此为证。
郑和与镇南史料,杨春茂先生的《郑和幼年流落镇南说——南华发现有关郑和姓郑的记载》(《云南文史丛刊》1987年第2期),已经大致收齐。后来的补充,只是小补。
郑和姓郑,是因为4岁时流落到镇南,被郑姓人家收养,遂袭其姓。明军入滇,追剿梁王、大理总管部到达滇西,在镇南俘获了一批儿童,郑和就在其中。
城西灵官殿,经李根源提议,改为郑和庙。匾联一度林立,此中应有考古信息。
民国初年,郑和养父后裔仍居县城西街。
郭荫超《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李至刚撰《马哈只碑文》时,郑和已出海。“天子赐姓”,将错就错,不能改动。明指“赐姓”为李至刚杜撰。
1992年,郑和下西洋587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
《述评》:“还有三篇文章就云南镇南县(今南华县)李根源所立的三块‘郑和故里’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争论。这三块碑的发现,县志的记载和一些传说,使得一些同志提出了郑和为什么姓郑的新说,即郑和在与家人失散后,由镇南的一位郑姓的收养,遂顺其养父姓郑。郑和从幼年到靖难之役以前这段历史资料奇缺,是一段很大的空白。由此提出了今南华县是郑和的第二故乡说。”
查附录,关于郑和姓郑的论文有五篇,即《郑和原也不姓马》(刘琨)、《郑和赐姓问题》(刘琨)、《郑和的家世及其主要功绩》(陈坤华)、《航海家郑和及其家谱与后裔简况》(郑云良)、《〈郑和故里和姓氏来源新说〉剖析》(徐克明),被选编者刻意删落。(《郑和论丛》第一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郑和姓郑,还有一说。《郑和家谱·序》:“数有功于郑州,因赐姓郑,改名为和……据说今之南京马府街,即昔日马三宝府第。因他有功于郑州,赐姓郑名和。”否定“赐姓”,聊备一说。(《郑和家世资料》,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黄懿陆先生文《郑和姓氏源自南华考释》(《三迤瞭望》,2015年7月17日),是一篇力作。全文共四节:
(一)郑和是什么地方的人?《马哈只碑文》谓晋宁县昆阳镇宝山乡和代村。“李根源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认为郑和故里在南华。”碑文发现之前,李根源已在《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中,明指郑和为“镇南人”。袁嘉谷发现《马哈只碑文》当年,李根源在南华连竖三块碑。
(二)郑和为什么姓郑?“马姓不能登三宝殿”,赐姓为“郑”无据。马皇后就姓马,乃朱元璋原配。朱棣庶出,却拼命伪造是马皇后亲生。马姓至高无碍。“马三保因为流落南华为郑姓人家收养改姓可信。”
(三)李至刚伪造了郑和姓氏由来罹罪降职。郑和与李至刚是莫逆之交。李在撰写碑文后不到一年,由礼部尚书降职为礼部郎中(部级降至司局级),即与造假(失实)有关。为此,还与高煦联手,害死了举报者解缙。(解上书斥李:“诞而附势,虽才不端。”)
李清升文《破译郑和之父马哈只碑铭》:赛典赤五世孙、元朝所封滇阳侯米里金,乃郑和亲生父亲。是武将,而不是单一的宗教传播者哈只。所以,碑文记:“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39岁战死。前朝重臣,株连九族,郑和根本不敢暴露真实身份。
(四)结论:
郑和之父亡故后,曾经在4到11岁之间,或因逃离昆明,或是其父未亡之前到南华托孤。总之,这段时间郑和流落在南华,被一郑姓人家收养改郑姓。其后被明军掳去南京,在燕王麾下担任太监。因为要保护自己,避免暴露自己为前朝命官的后裔,同时也要报答养父、养祖父的养育之恩,当时使用的应该就是郑和之姓名。
为了不暴露父亲为前元官员的事实,以免自己遭到不测,我想,从郑和生活在南华到被押解到南京燕王麾下,进入宫廷之前,其所使用的名字,可能就是郑和,而非马和或马三保。据此,李根源在南华留下的“郑和故里”碑和有关郑和流落南华的传说属实,不是虚拟的故事。
我的意见:
(一)同意第二故乡说。重建郑和庙,并筹建南华郑和公园。
(二)解题:“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高原湖:滇池、洱海、抚仙湖(一度为海军潜艇实验基地)等。世界海,五大洋。由封闭锁国,走向开放的世界。重建中国强大的海军,保卫祖国海疆。
(三)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是最早介绍郑和事迹的一篇文章,其中确实未曾提及郑和是楚雄人。但梁氏皇皇1400万字著作中,难保没有提及。望有识者教我。此说原出李根源,李与梁是朋友,应有所据。
梁文盛赞:“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英主”之说,我有同感。“旧史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于是有命和航海之举。”“郑和为海上生活者垂三十年,殆无岁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哥伦布等)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中国南方回族古籍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四)近日突发奇想:郑和之“郑”,根本就是镇南之“镇”。指地为姓,一音之转。“镇南”是用武力镇压南方,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南华——南方繁华。“和”亦有意。“和”乃和平。盼望战乱中的镇南得到和平。或竟是郑和父亲米里金生前留下的名字,也是他的愿望。不必坐实一家一户、民家皇帝。
2015年8月,火把节放假5天,3天完成此稿。
(作者系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楚雄州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