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38200000007

第7章 沙漠里的奇遇

一年又快到头啦!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青天。人们用胶糖把灶王爷的嘴巴糊上,让其回天宫向玉帝“言好事”,再等着其“回家降吉祥”喽!

不知从哪个朝代起,人们就学会了“讨好”的本事。一张纸纸,印两个人人,就成了“灶爷”和“灶奶奶”,又是烧香,又是磕头。“灶王爷”的嘴巴糊弄甜了,老说好的,不说坏的,回来后还要把“吉祥”带回来。看样子,灶王爷不但经不住诱惑,而且还是个是非不分,两面讨好的“和事佬”。一块胶糖就能把嘴巴给糊上,坏的也成好的,难怪世上有人把干坏事当成了“谝闲传”。照此看来,玉帝也是一个只听信“灶王爷”的一面之词,从不搞明察暗访的“浆子官”。既然是“灶王爷”说好,那就好吧,你好,我好,大家好,天下都好,不正是玉帝所要的“太平盛世”吗?

就这么一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过年,年年如此。好人还是好人,坏人脑上也没写坏字。

石冲子进城学手艺快半年了。名义上张铁匠是以打马掌为主,其实其他铁器也打,农具呀,菜刀呀。在这半年里,石冲子要干地事就两件,一是拉风箱,二是抡大锤。脸红了,皮黑了,胳膊上的肌肉也更有劲了。在这里,人们都不叫他“石冲子”,呼其还是陈老侃给他起得大名“石忠山”。

冲子大石诚义活着的时候,就把陈老侃尊为兄长。闲时,冲(喝)上两盅盅,拉拉掏心窝子话,相处到无话不拉的地步。陈老侃也知道石诚义人老几辈子就爱和树木打交道,也没少给他接济过。培育个小苗圃,给点买树种钱。反正陈老侃是一个人吃了全家饱,有点钱就该用到正事上,更重要的还是陈老侃心底里有一个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的“谱”。

石诚义死后,陈老侃对冲子娘俩照顾的更是周到。三天两头过来,看看是否少米了,缺柴了,油盐够不够?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冲子也从来没有把陈老侃当成外人,在他的心目中,陈老侃就是一个值得敬重的长辈。某种程度上,也并不完全是平日里对他家的接济,更深的层次是陈老侃的为人。因此,嘴上常是陈叔长、陈叔短,把个陈老侃美得后脑巴子的二道毛也快扎成小辫啦。有人提议,干脆认成个干儿算了,老侃却说:“人心上有人,叫甚都逑一样。”

他也专门来城里看过冲子,还提了两个卤熟了的猪耳朵。把个师兄爱得直夸奖:“你大对你可真好!”弄得冲子脸通红的辩解着:“不是大,是叔。”师傅和师兄都笑了。

随着腊月二十三的一阵阵鞭炮声把灶王爷送上天后,浓浓的年味便扑面而来。冲子和师兄、师傅一大早就起来,拿上扫帚,把烟火熏得漆黑的铁匠铺子里里外外、角角落落、旮里旮旯积存的赃物从顶到地做一彻底地清扫,迎新须辞旧。然后又在铺面两旁贴了一副对子,一边写着:“半间东倒西歪屋”,另一边写着:“一个千锤百炼人”。横批是:“丁当世界”。甭问一看就知道是个打铁的。

打扫完后,石冲子咥(吃)了两碗黄米山药粘饭,又拧了一碗燕麦炒面,冲了一口米汤,这才打着饱嗝和师傅、师兄话了别。还不忘把弹弓揣在衩衩里,再打算购置些年货,回家好好地过个年。

过年是娃娃们最盼望的时刻,街道的台阶上,几个娃娃们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地念着盼望过年的顺口溜:

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拆洗衣被扫房子。

二十五,生了豆芽,磨豆腐。

二十六,蒸了馍馍,再煮肉。

二十七,老汉娃娃把头剃。

二十八,写了对子,贴窗花。

二十九,倒上几斤好烧酒。

三十,一家团圆捏扁食。

初一穿上新衣拜年去。

街道上,不少铺面都开始清扫着。只有杂货铺的生意比往日更显红火,城里的,乡里的,都在赶置着年货。街道的人流更是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一个地方,一种习惯。这里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除了杂货铺、鞋铺、布店外,其他的铺面就算是一年到头了。清扫清扫,图个干净利落,来年生意更兴隆。该要账的要账,该还钱的还钱。尤其是欠人家账的,一般不拖过年去,主要是图个吉利,今年不还完,来年还要欠。事情办完了,往家一盛,不过正月十五不开门,有的甚至过了二月二龙抬头,才开始了新的一年。将近一个月的光景,吃喝玩乐,逍遥自在,走亲串友,相互往来。用这几句话来形容:

冰糖奶茶润口唇,

瓜子仁仁落花生,

你来我往拉家长,

烧酒盅盅戆天红。

喜欢娱乐的人们正月十五再弄上一班“社火”,欢天喜地,红火红火,年才算是过完,也就该“新搭台子重开锣”喽!

石冲子买了几张大红纸、鞭炮、香、表、烧纸,打算路过他大的坟时,顺便给死人也送点“银钱”。年,活着的人要过,已故的到了那边的人也要过,过年上坟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风俗。顶甚哩?烧几张纸哄鬼哩,无非是寄托一下活人的思念罢了。年货置办得差不多了,特意又买了两锭墨锭子。这是陈叔安顿的,回去写对子用。

记得有一年,过年写对子没有墨,只好把锅底子的黑煤子刮下来凑合着用,没等过了初五,就让风刮的没了字,只剩下了红纸。最有趣的是王老二,本人不识字,又不请人写,干脆用碗在红纸上扣了些圆砣砣,惹得众人哈哈大笑,老二却说:“谁家的圆,也没有我家的圆。”

置办好年货,石冲子已无心在城里逗留,肩搭毛线褡裢出了城门,沿着沙路大步流星地走了。

乳白色的炊烟,在农户家土房子的上空,轻飘飘地浮动着、缓缓地上升着,渐渐地又消失在大气层中。

石冲子一点也没觉得寒冷,只是甩开大裆裤,迈着大步地走着。

走过了杨寨子,又穿过了七里滩,老远就照见边墙(长城)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黑带子升向了十里沙。

石冲子走到他大石诚义的坟前,由不得鼻孔一阵阵酸楚楚的感觉。因长期的风沙,坟堆只剩下一点点,如果不是前面立着那块大青城砖,上面刻着“石诚义之墓”,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地底下还埋葬着一个遥望沙漠滚滚而心不甘的灵魂。坟的周围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沙蒿,将坟也紧紧地包裹起来,仿佛是在保护着一个曾经为沙漠换装又喜欢绿色的人。

沙蒿是这里一种特有的天然植物,不高大,不壮硕,姿态也谈不上优雅。叶子是细细的长长的针形,有利于保存稀有的水分,抵抗粗粝的风沙。一丛六七个枝杈,叶枝上再长芽,好像人类繁衍后代一样,新长出的芽儿就算是大枝的子孙了。灰褐色的籽儿一抓一抓的,闻闻,有一股子草药味。尤其是根部,仿佛是个永不屈服的人一样,露出地面一大截,打着弯,扎在沙土中,吸吮着有限的一丝水份,还要和暴风骤雨、严寒冰雪叫劲、抗衡。在有的人眼里,沙蒿天生无非三种用途,一是供女人们做鞋用“铺衬”打浆子用。抓一把比小米粒还小的沙蒿籽,搅和在面里,和成水水,打出来的浆子又粘又好用。再把“铺衬”,一块一块、一层一层地粘在门板上,太阳晒干后,就成了很好的做鞋原料,这里人叫“褙子”。二是吃荞面饸饹和擀杂面时,放上点蒿籽,压出来的饸饹和擀出来的杂面又长又光又有劲,吃到嘴里更爽口。三是用镢头刨回家当柴烧,这里人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垛一垛沙蒿柴。烧火炕、做饭都用沙蒿柴,火焰足,火力旺。还有的人把干了的沙蒿捆成捆子,拉到城里去买钱,买上个三元五块的,换回些油盐酱醋添补添补家用。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片片沙蒿刨掉了,另一片片又长了起来,老也不断根。

然而,冲子大石诚义在世的时候却不这么认为。沙蒿的用途不只是那么一点点,更重要的是耐旱,固沙好。只要是沙蒿成片的地方,再大的风也扬不起沙来。

无非植物也通人性?不然为甚,沙蒿将他大的坟裹固的这么严实,就连周围的沙蒿也比其他地方长得旺。

石冲子一阵怆然,虔诚地跪在他大的坟前,从褡裢里掏出香、表、烧纸和供品,嘴里叫着:“大呀,寻钱来!”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地掉在了地上,滚进了沙土里。

沙蒿蒿也仿佛懂人心思似的,陪着冲子,迎着微风,晃动着身躯,一起一伏着,像是在叩首作揖。这是标准的见景生情,其实冲子也明白,这里是坟地,别的地方沙蒿可以刨,唯独埋死人地方的沙蒿没人刨。这地方水土硬,谁敢在死人脑上动土,就等于太岁头上动土,有个好歹还了得?

冲子爷爷活着的时候就念叨,人的一辈子有时候还不如一株草木。活着时,争名夺利,勾心斗角,死了后还不是化为“黄土一抔”。遇上好一点的儿女,四逢八节到坟头上添把土,点上几张纸,寄托一下活人的哀思。遇上些不孝的儿女,早把“老骨殖”撂在脑后了。人记人,最多不过两茬人,到了孙子辈下,谁还记得老祖宗到底是个甚模样。不像树木一样,只要不砍不伐,就是老死了立在那里,也是一株端正正的木桩。一生默默的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与世无争……

石冲子烧完纸,站了起来,又想到十里沙那边看看。还是春天的时候,就把柳树苗子栽在那块沙窝子的下湿地里。进城学手艺之前看过一回,基本上都活了。这半年多也不知长成了甚?牲口和人侵害了没有?

俗话说得好,“爱甚的务甚,要饭的务棍”。石家人不知从哪辈子起,偏爱在这沙窝子里栽树,就连那寸草不长的盐碱滩,也要务出个道道来。

原本进城学手艺就不是冲子的本意,无奈他大石诚义有过交代,就连陈老侃也说: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手艺总比没有手艺强。但他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

春天栽的柳树大部分活了,株距和行距排列得齐刷刷的。柳枝正在迎风摆动着身姿,仿佛夹道欢迎着给予它们新生的主人。

冲子将褡裢放在一簇沙柳丛中,挨住看着自己亲手培植的每株树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的感受。

突然,沙窝子里传来了人的说话声,还夹杂着女人的哭泣声。

冲子提起褡裢,爬上沙梁,循声而下,发现一溜马蹄印,从这个沙梁翻过了那个沙梁。顺着马蹄印爬到了沙梁上一看,吓得冲子倒吸了一口冷气,连忙缩回了脑袋。

沙窝子里,三个土匪正准备“祸害”(糟蹋)一位年轻的女子。冬天里,沙子凉,土匪也不知是心疼自己还是心疼那女子,竟把一件崭新的皮大衣铺在了沙土上,那女子坐在皮大衣上哽咽着。没有拴的三匹马难得清静地低着头,津津有味地啃着沙窝里的草。看样子,这是三个散匪,不知从哪里抢的这个女子,弄到这里准备“祸害”。只听一个土匪给另一个土匪说:

“鹞子哥,你是老大你先来。”

还有一个随合着:“对对对,也让我们哥俩看看老哥的真功夫!”

“承让啦!”那个叫“鹞子”的抱了抱拳:“老哥那个马上的功夫你们都见过。”鹞子用手指了指正在啃草的一匹马,回过头来又指了指那女子:“今天,再叫你们见识见识这个‘马’上的工夫。”说着就逼近了那女子。

“不!”那女子尖叫着,一只手紧紧抓着自己的领口。

“嘿……”鹞子呲着一口黄牙干笑着:“小宝贝,别害怕,一会儿就让你美得叫干大哩!”

“哈……”站在旁边的两个土匪肆无忌惮地一阵子狂笑。

石冲子本想悄悄离开,转念又想:不行!眼见一个良家女子让三个土匪白白祸害而不管,我石冲子是甚人啦?可管,又咋管呢?打,是肯定打不过三个土匪,再说土匪还有枪,弄不好,那女子救不了,还得白搭一条命。又听见那女子刺耳地尖叫了一声:“不!”鹞子已经把女子搂在怀里,臭嘴头子就像老母猪拱窝似的正在那女子的脸上、嘴上“哼哼”拱个不停。旁观的两土匪狂笑得前仰后合着,把个石冲子急得直抓耳挠腮。猛得,他下意识得触及到大裆裤的衩衩,心里一亮:“有啦!”

本来大裆裤是不留衩衩的,他一再央告他妈给留个衩衩,为的就是好放弹弓,没想到今天真的派上大用场啦!

石冲子一阵兴奋,从褡裢里拿出一炷香,点燃后,又寻出了几根“开门红”(大炮),把褡裢藏在一丛沙蒿林里,向着另一个沙梁跑去。选好了位置,掏出了弹弓把大炮放在弹弓上点燃后,射向了远方。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快而麻利。

随着“啪啪”的两声脆响,把三个正准备寻欢作乐的土匪惊呆了,正在啃草的一匹战马,惊慌地扬鬃竖蹄嘶叫起来。

“哪里打枪?”三个土匪丢下女子,慌忙翻身上马,跑了起来。他们心里最清楚,时局对他们越来越不利,共产党来了要灭土匪,马鸿奎来了也喊着要灭土匪,天下已经没了他们的立锥之地。早起刚散了伙,路过王家滩时抢来了这位女子,打算再快活最后一把,三个人也就分道扬镳。没想到好事让人给搅黄了。

石冲子躲在沙柳林里看到土匪的样子,由不得掩住嘴巴笑了,又翻过了几道沙梁,如法炮制地又弄了两个脆响,这才又转回身来回到了原地方,一看那女子还呆孤孤地坐在那里发抖呢!

“瓜(傻)子,还不快走,等着让土匪再来祸害?”

石冲子心里骂着,急得探出圆脑袋直向那女子摆手。

那女子也看见了冲子,愣过神来,如梦初醒似地站起来就跑,跑出几步后,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返身把那件皮大衣也给掂走了。

冲子望着女子渐渐消失在沙漠里的身影,这才长吁了一口气。

等到冲子回到家时,天已经快黑了。浓浓的肉香味在他妈有节奏的推拉风箱声中蔓延出来,馋得冲子直咽口水。在沙窝里日捣(戏弄)土匪救女子的事早就丢到后脑巴子喽,取代的是他妈思儿心切,特意为儿操办的一顿香醇可口的晚餐,自然也少不了要把陈叔叫来。

同类推荐
  • 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全集)

    明代大智者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人生大智慧的一生,是成功运用人生大智慧的一生,是学做圣贤的一生,是成就圣贤的一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王阳明》全书约108万字,分《学做圣贤》、《龙场悟道》和《我心良知》三部,从王阳明在浙江余姚出生写起,以其五十八岁在江西大余青龙铺逝世为终。全书依据王阳明亲传弟子钱德洪等人编排的王阳明年谱,依照《王阳明全集》所提供的诗赋、奏疏、文章等资料,参照多种史籍以及各种研究资料,结合作者的儒学和佛学修行实践,以求学人生大智慧和运用人生大智慧为核心,力图描述作为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的王阳明的一生。
  • 沉默的证人

    沉默的证人

    年迈富有的阿伦德尔小姐从楼梯上跌了下来。每个人都把事故原因归咎于小狗鲍勃留在楼梯顶层的皮球,可是阿伦德尔小姐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她相信这不是一起意外,而是某个血亲试图谋杀她。阿伦德尔小姐把自己的怀疑写下来寄给波洛。这封语焉不详的信马上引起了波洛的兴趣,但他永远失去了这位委托人,因为阿伦德尔小姐已经去世了……
  • 惊天绑架案

    惊天绑架案

    安徽省最北部的梨乡县城。一处新开发的小区豪宅前。外墙上已装上了四台空调,第五台正在安装中。一名空调安装工站在竹梯上,用冲击钻在往墙上打眼。他西装革履,身高一米七五左右,三十多岁,外表英俊。在小区的道路上,他边走边打量小区内的住户,目光果然落在了这栋最豪华的三层上。他径直奔三层豪宅走了过去,站在附近看了一会儿空调安装工人施工,然后在冲击钻不响时,走过去故意问那名工人:“这是不是什么单位的办公室?”
  • 夏了夏天

    夏了夏天

    曾几何时,少年和少女们不知忧惧地穿梭在夏日校园,升学率、排名等词汇只是生活的镶嵌,真正连绵成广阔世界的是真实、单纯与爱。总有人说,初三能让人一夕成长,但是,这样的成长,是否也是最后青葱岁月的心灵的祭奠?少年和少女们在校园里穿行,分数已经成了生活的镶嵌,充盈他们的是真实、单纯与爱。只是最后,他们终将离开。
  • 河边的钟子

    河边的钟子

    邵丽,生于1965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创作小说、散文近两百万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全国大型刊物,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争鸣》《新华文摘》以及各种年选等选载。有部分作品译介到法国、日本、希腊等国家。曾获《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双年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拉力赛分站冠军,全国百家媒体“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称号。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获中国作协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试图述说别人的生活是一件十分吃力不讨好的事,这常常令我们非常沮丧。实际上,有时即使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要说起来也是惊心动魄的,何况是那么漫长的一生,更何况是变幻莫测的内心。如果这一生是放在中国那些急剧变化的年代,就更是朝云暮雨,变幻无常了。
热门推荐
  • 无名皇后

    无名皇后

    我待你如初恋你虐我千百遍若我得不到的那便毁了吧
  • 剩女不打折:总裁,别追我

    剩女不打折:总裁,别追我

    ‘撞’出来的情缘!黄金剩女安心如遭遇‘高富帅’罗明博,他对她是一见倾心,想尽各种招数去追美女,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锲而不舍!而她却是见招拆招,偏偏不上钩,对有钱人不待见!为此他苦闷不堪,但绝不放弃对她的追求!初恋男友的突然出现,令她措手不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谁会是她的如意郎君呢?
  • 赝城(谭元亨文集卷8)

    赝城(谭元亨文集卷8)

    古都修复与拓展,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时间观,不是整旧如旧,认为古迹是不可以再造的,而是整旧如新,以此标榜新的朝代重新开始。由此,众多的古老的建筑技艺传统大都成了绝响,连彩绘、胶漆、颜料、木刻等均已失传。后人以不断的更新为自豪,以随时可以替换的非恒久性材料取代本可以永久存留的古迹。几番“修复”,真品也就成了赝品,古都也同样成为了赝城——到时候,你就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古物,连每一片砖瓦都是不久前修复时才烧炼的。当人们高奏“现代化进行曲”之际,作为一位建筑学者,我却在古都感到一种植根于历史深土中的恐惧,有那么一天,我们...
  • 狂女要翻天

    狂女要翻天

    数万年的暗涌,上千年的等待,风云将起,与天争!与命斗!大浪淘沙,无数天骄群起。幸生于群星璀璨的时代,吾辈自当不悔至死。她,有对酒当歌的意气!她,有生死与共的伙伴!!她,有只手翻天的狂傲!!!锦绣河山,何处不留下她的足迹。风云乱世,理应有她的一席之地。她,来自异世,却在此地寻觅归属。她说:“为他,翻了这天又如何?”后来,无数个日日夜夜,哪怕星辰斗转,山海颠倒,那个一如初见般沉默寡言的少年,他只道:“为她,杀尽天下又如何?”
  • 像军队一样去落实

    像军队一样去落实

    培训员工高效落实能力的经典读本,打造优秀组织基业长青的通告法则。像军队学习,把落实的种子植入成员的血液。并转化到日常工作的行动中,那么,这个企业就是一个落实型的企业,它拥有的员工就是落实型的员工,它也就成了长久屹立于优秀企业之林的“常青树”。
  • 魔兽战神3:战神苍龙

    魔兽战神3:战神苍龙

    少年战无命偶得前世的战神记忆,自魔兽森林杀出,手持天辰棍,座下玄冥虎,冲向那五彩缤纷的武者世界。他炼真丹,控魔兽,抓傀儡,败尽各界天骄,一步步走上武道巅峰。战无命将踏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越自我。无论为人、为灵、为兽、为仙、为神,他定要突破天道,掌我运程,控我命魂。战无命发誓,即使拼却魂飞魄散,也要消灭一切曾经陷害自己、背叛自己、出卖自己的人。他一路遇神杀神,遇魔杀魔,纵横三界六道,成就最强魔兽战神!
  • 赠从弟冽

    赠从弟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托起将星的人们

    托起将星的人们

    本书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真挚质朴的笔调,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示了后勤指挥学院党史专家邵维正教授、后勤理论专家杨少俊研究员、军事仓储专家王宗喜教授、后勤管理专家李祝文教授等11位知名专家教授的教书育人之路,热情讴歌了军校教员在三尺讲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而创新、拼搏、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 梦中还你太平盛世

    梦中还你太平盛世

    穿越:爱拼女自白:相公,我只想相夫教子.在现世中她只是一个边远小渔村的平平淡淡的女子,怎奈为了贴补家用狠命挣钱,活了三十年,遇上的男人没几个却只落得个爱拼女的称号.一朝穿越,居然成了天赐女太子,肩负着一统天下的重担.这可叫她一个没有啥本事的讨厌战争杀戮流血现代人怎么办?~~~~~哎呀呀,前世今生唯一的心愿,就是嫁个好人,生个乖娃,做一把贤妻良母的愿望能实现吗?我只是个小小女子,心不大的,管个家是可以的,但是天下,吼吼,真的有困难....
  • 折翅的老根

    折翅的老根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