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失明,仅凭右眼写作的王火,紧接着写《战争和人》的第二部、第三部。经过艰苦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9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长达一百六十万字的《战争和人》三部曲成功出版。1996年1月,《战争和人》三部曲获国家图书最高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这是获奖图书中唯一的一部当代长篇小说。现在,《战争和人》三部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四川省作协推荐参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初评已上榜,终评尚在进行。
成绩面前,已于1987年离休的王火离而不休。他虚怀若谷,笔耕不止,频频在《人民文学》《十月》《四川文学》《红岩》《啄木鸟》等省内外主要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不时有新书出版。粗略算来,这些年已由花城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了《隐私权》《白下旧梦》《女人夜沙龙》《梦中人生》《西窗烛》《雪祭》《王冠之谜》《王火〈战争和人〉论集》《流萤传奇》《金陵童话》《浓雾中的火光》《王火散文随笔》等,可谓硕果累累。更令人可喜的是,王火的这些作品,没有因年龄日增而显出“老相”,显出衰退。恰恰相反,愈来愈显出一种生气、锐气和灵气。在表现手法上,他既保留了向来坚持的现实主义,又不排斥别的表现手法,时时有恰到好处的汲取和创新。正因为如此,王火的作品让人明显地感到,他还在不断地上新台阶。
作家的笔如鞋匠手中的锥,越用越锋利——这句哲语,用在王火身上恰如其分。已创作发表作品近六百万字、著作等身的王火,1995年,由于在创作和出版工作上的突出贡献,当选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全国劳模表彰会。1996年6月,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党委向他颁发了优秀共产党员证书。1995年9月,他接受了中国作协颁发的“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纪念牌。今年10月,王火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团出访捷克和南斯拉夫。这是他近年第二次出国访问。热爱他的读者和编辑期待着,届时,他一定会将一些原汁原味而又风格各具的散文、特写奉献出来,让人们随着他多彩多姿的笔触去心骛八极,感受这个斑斓的世界。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这就是著名作家王火。为山九仞,他不会功亏一篑的。
(原载《四川统一战线》1997年第12期)
花开时节又逢君
——成都访王火
钱勤来
临沂市政协组织我们去云、贵、川西部三省考察,历时半月。考察的行程事先已安排停当,要在成都留两个夜晚。第一个念头是要见见阔别近二十年的王火先生。这几乎成了我这次行程的主要目的。
王火先生的小说《在“忠字旗”下跳舞》出版后,我曾去过一封信,当时他任“大陆作家访台代表团”团长出访台湾刚回来。他也曾经给我回过一函,函不长,但信封却是很厚很厚。里面有台湾媒体对这次出访的相关报道及对那部被称为“文革回忆录”的小说的某些评价。我深知王火先生的为人,他是有信必复,热情有加,又虑及他十余年前因奋勇救人,头部受伤,左眼失明,不想再麻烦他,于是一再拖宕,三年了,未给王火先生写过一个字。然而,思念之情却愈来愈浓,忆想往事,感慨万千。
1965年,我初来沂蒙。那时临沂城各影院正在放唐山京剧团演的电影《节振国》,那正是根据王火先生的《赤胆忠心》改编而成的。我自然也看过。某星期日,我到临沂一中,问起了王火。他们说,他就住在前排。于是我只身前往,贸然敲门。王火一个人在家,是一位十分斯文的中年人,因为是初次见面,未能深谈,我是抱着拜访一位名作家的心态去见王火的。那个年代,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很重,决不是现在这个模样。我有些胆怯,也有些拘谨,但王火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了八个多月,“文革”风暴骤起,临沂一中是临沂地区“文革”的起始点,王火罹难,运交华盖,经历了他一生中大约是最为严峻的生与死的考验。然而,王火毕竟是坚强的、乐观的。他的处境刚有一点好转,就让一位学生给我捎来一张二寸字条,上书“老钱:请来谈谈”。是时,我的处境十分尴尬,正在一个又脏又臭的处所劳动。一天,我换上一件较整齐的衬衣,被邮电局的一个叫良良的女孩子瞅见,回家对他妈妈说:“钱叔叔好像解放了。”因为她爸爸跟我们一样也是打入另册的人。其实,我们离真正的“解放”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日子。接到王火的字条,我独自一人悄悄地到了他家,大难之后的王火平添了几分憔悴,但见了我还是很高兴,一副知音相逢的模样。我们互道平安,又虑隔墙有耳,谈话声很小,也不敢往深处谈下去。告别时,王火送我到门口,回眸相望,我突然发现,他的眼睛特别亮,很亮,很亮。这目光里,有期待,有企盼,有对生命的渴望,有对未来的憧憬。这一瞥日后成为我生命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久,梅开二度,我再次下放,到了郯南。但回临沂时,还抽空上王火家坐坐,王火和他的夫人凌老师对我总是关爱有加,嘘寒问暖。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中,一个天涯飘零的游子,心灵上得到了真诚的慰藉,自会有一种欣慰感,有一种自信力。
“文革”结束前夕,王火又继续了他的创作生涯,然而,这种写作,其实是属于“奉命”一类的,作家自由度很小,在框框里跳舞的文学是殊难有大手笔的文字问世的。十年的动乱结束,中国文学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此时的王火,十分活跃,作品一本接着一本问世。再去他家时,他笑声爽朗,神采焕发,口若悬河,语惊四座。他谈他的老师陈望道,他谈采访希伯夫人的细节,他谈重返冀东地区采访节振国的战友和妻子,他谈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他谈如何写作《浓雾里的火光》。谈得最多的是在“文革”中被抄家抄去的那一百多万字的书稿,他总是希冀着,有朝一日能突然飞回他的案头。有一次一位公安局的同志在场,这位同志似乎用了侦查手段来搜寻这本书稿,王火似乎也有点信心。可是最终还是石沉大海,只字无存。王火并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就在1983年,他决定赴川一年,执笔重写这部史诗。又历经十个年头,到1992年,终于出版齐了《战争和人》三部曲,童霜威这个典型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画廊中熠熠闪光。王火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战争和人》的创作,前后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当一个中国作家真是艰难啊,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浓烈的爱国心、坚强的意志力,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使我想起了歌德,歌德创作《浮士德》长达六十年,与他创作生涯始终相同步。然而歌德是有意而为之,而王火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中的甘苦,常人是难以体会的。《战争和人》问世,立即引起了文坛的巨大反响,后来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谁能料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西行成都之后在繁杂的行政工作和编辑事务之余,夜以继日,挥笔写作,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部厚重的史诗性巨著。继之,王火又出版了《霹雳十年》和随笔《带露摘花》等作品,自然还有许多我来不及拜读的作品……
我们考察团一行,4月12日动身,经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乐山、峨眉山、贵阳等地,于4月22日傍晚到达成都。暮春三月,草长莺飞,花重锦城,暖意融融。与王火通过电话后,由成都军区作家柳建伟领路,郑钦禹、高振、崔维志与我来到王火的寓所。王火夫妇已等候我们多时,十九年未见,容颜非昨,然而,王火精神饱满,凌老师文静如初。在出发之前的几天,我看过四川电视台对王火的专访,所以一见面,就有一种熟稔和亲和之感。王火见了我们,显得十分兴奋,滔滔不绝的谈话,亲切和蔼的笑容,愉快从容的合影,在成都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良宵。临别依依,王火送给每人一本近著,还执意要下楼送我们,临上车前,挥手作别,我再次回首,但见王火穿着一件鹅黄色的毛衣,腰板挺直,宽宽的肩膀一字形舒展,全然不像一位七十八岁的老者。健者,王火!幸者,王火!
明年,是王火先生离别沂蒙二十周年,也是他和凌老师虚岁八十岁,根据国人的习惯,这一年是要庆祝八十大寿的。明年,又恰恰是王羲之诞辰一千七百周年。我们邀请王火夫妇重返沂蒙。他们这一生中二十二年的岁月是在沂蒙地区度过的,对沂蒙怀着一种特殊的炽热的情感,我们殷切地希望王火夫妇能够故地重游,沂蒙山将伸出双臂热烈地拥抱他们!
(原载《临沂广播电视报》2002年5月29日)
走进王火
何悠
王火,原名王洪溥,1924年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做过记者、工会干部、重点中学校长,曾参加并主持创办两家出版社及三家杂志社,并长期在出版单位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名誉主席为巴金)。
王火喜爱读书,行万里路。在国内走遍东北、西北、华北、华南及大江南北、西南及中南诸省,游历过欧洲的英、法、奥等国。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和散文,作品逾600万字,出书逾30本,包括12部长篇小说、21部中篇小说、80多部短篇小说及4本散文集、3个电影剧本、2部回忆录。他的作品有被译介到国外的,也有被拍成电影、电视的。
王火的代表作为160余万字的史诗性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此书1994年被选入《世界反***文学书系》,同年获炎黄杯人民文学奖,1995年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中国国家级图书最高奖),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榜首,1998年获“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战争和人》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重彩浓墨全景式地真实描绘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广阔、悲壮的画卷,各阶层的人物在如磐战云下一一亮出了灵魂,多侧面揭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何能挫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世界反***战争做出巨大贡献而终于挺立,使读者强烈感受到特定时代的特定氛围,揭示了历史的走向及作家的思索。
王火笔触新锐,在作品中发扬了中国小说艺术的壮丽传统。他的作品非凡独特。他用独特的生活,独特的思考及发现,反对邪恶,追求崇高的人格与真、善、美,作品常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他用自己诗心和雄浑的艺术风格,解读和表达历史,达到了历史的诗化,史诗性的个人化,征服了读者。评论家认为《战争和人》是中国画式的虚实相映,重诗意,有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表现在美学上的一个独特境界,忧愤深广、沉郁顿挫、美丽隽永。铺陈出犹如唐诗宋词中才有的境界。
王火从不媚俗,喜欢吸收外国文学中经典著作的优点,有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精神。这是他整体人格的一部分。他前后曾以半个世纪从事《战争和人》的写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用十六年写成并肯定了的初稿被毁,他在五十五岁时又重新开始写这部巨著直到成功。人们敬誉他为“当代谈迁”(谈迁是中国明清之际的一位著名史学作家,花二十多年写成的巨著《国榷》初稿被窃贼偷走后,五十五岁的他又重新写成此书)。在重写《战争和人》时,他因跳下深沟救一个小孩而受伤失去左眼,《战争和人》及他的大量中短篇和散文是他用一只右眼坚持写成的。王火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中国当代受人敬重的道德高尚且有成就的老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995年曾获中国作协向抗战老作家颁发的“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纪念牌,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栏目中介绍他,中国数十家著名报刊、画报及人物辞典均热情介绍他。
王火历来欣赏一种清新优美如素面朝天的情调和文2笔,欣赏一些奇思妙想和崇高纯洁。他苦苦在笔尖上凝聚了自己的创作灵感、生活阅历和对人生及世事的体悟,以及他迷恋文学的深情。他的作品,既不浮躁,也不矫情,有返璞归真的风格,也有渗入文学意识历久而不会消失的芬芳。它们不是某种简单意义上的玩弄文字或文学的游戏。他是一个不善张扬的人,甚至常常拒绝电视台和报刊记者的采访,他更不屑于炒作自己,却总是用“真诚做人、积极生活、虚心写作”作为座右铭。有的著名评论家把王火的作品称为“王火艺术”,有的认为:“王火对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独有感悟,作品在文学史上将长留他的应有篇章。”
(原载《四川省情》2003年第11期)
文坛奇人王火
祖丁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