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为力〗
【释义】自己能力低下,不足以做别人的仆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齐国的齐顷公曾派兵进攻鲁国,包围了鲁国北部的小城龙地。齐顷公有一位宠信的将领卢蒲就魁,他想争夺战功,就首先去攻击龙地的城门,但龙地的守兵很英勇,经过一番厮杀,反而把他抓住了。齐顷公非常着急,赶忙派人送信说:“你们别杀死卢蒲就魁,我答应不进入龙地,愿意与你们讲和。”可是龙地的将士们不听,将卢蒲就魁杀死,并且将尸首放在城墙上,让城外的齐军观看。为此齐顷公十分气愤,他亲自击鼓督战,齐军拼死作战,爬上城墙,只用三天时间就攻入龙地,接着又占领了巢丘。
卫国和鲁国比较友好,卫侯眼见鲁国受到侵犯,便派孙良夫、石稷等领兵前去援救。
卫军在路上与齐军相遇。石稷看到齐军很强大,心里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孙良夫不同意,说:“出兵救鲁,还没有打一仗,遇到敌人就回国,怎么向国君交待呢?现在既然已经遇上敌人,就该攻击他们。”
卫军与齐军交战不久,便败下阵来。石稷说:“再打下去恐怕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如果损失了军队,回去无法向国君交待。请孙先生先带军队撤退,我先抵抗一阵。”
孙良夫撤退了,齐军却咬住不放,幸而新筑人仲叔于奚阻止了齐军,救出了孙良夫,使他免于遭难。
孙良夫回去,不肯罢休。他跑到晋国去请求援兵。正巧鲁国也派大夫臧孙件来求救晋侯。当时晋国的中军统帅是克,他掌握着晋的朝政。克本来就与齐顷公有怨仇,他向晋景公请求率兵去援救鲁国和卫国。
晋景公同意,说:“就用700辆战车的兵力吧!”
可是,克嫌战车数量太少,请求晋侯再多派一些。他对晋景公说:“700辆战车,这是从前晋文公时候‘城摧之战’的战车数目。那是因为有晋文公那样的英明国君,还有像先殓、狐偃那样机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胜利。可我呢?与他们相比能力远不如他们,我就是做他们的仆役恐怕还不够格呢,所以我要求派800辆战车!”
晋景公答应了克的要求,派了800辆战车给他,让克率领中军,土燮辅佐上军,栾书指挥下军,韩厥为司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开去。
齐顷公与克在靡弃山下摆开战场,你来我往,2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晋帅克腿部受了重伤,想要退却,他的战车的御者解张说:“我背部中箭,折断箭杆,未取箭头,继续驾车,哪敢说受伤。全军都在注视着我们,努力吧!”说完提缀击鼓,飞一般冲向齐阵,三军备受鼓舞,一拥而上,大败齐军。
晋国打败齐国后,齐国献出许多宝物,并割让大片土地,晋齐双方并在爱姜结下盟约。
〖牛刀小试〗
【释义】初次任事,就表现出才干。牛刀,比喻才能出众。
【出处】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
苏东坡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气势雄伟,深得人们的喜爱。他一生写了不少赠送朋友的诗。一次,他的一位姓欧阳的朋友去韦城做官,苏东坡便写了《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在诗中有这样两句:
读遍牙签三万卷,
欲来小邑试牛刀。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指这位友人读了很多书(牙签指书卷,三万卷是虚数,表示多),才高八斗,如今到韦城这个小地方去做官,不过是牛刀小试、略显身手而己。
〖王祥卧冰〗
【释义】想尽一切办法以尽孝道。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
王祥是西晋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取了朱氏为妻,尽管王祥对后母非常孝顺,可朱氏却经常想办法虐待他。
王家院里有棵李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甜,非常可口。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爱吃李子,担心鸟雀来啄食,叫王祥在院里赶鸟雀。一天夜里,空中突然刮起大风,一会儿,又下起倾盆大雨。不少李子经受不住风吹雨打,一个接一个地落了下来。王祥抱着李树,痛哭失声。朱氏看了不觉感动起来。
一年冬天,朱氏忽然想吃鲜鱼。当时河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渔民无法下网捕鱼。王祥跑了几条街镇,买不到鲜鱼,便拿了渔网和木棒,跑到河旁,准备把冰击开,然后下网。冬天衣服太厚,不便用力,王祥脱去外衣,用力敲冰。冰太厚了,一时很难敲打。他想可利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于是,他真的在冰上躺了一会。不久,他又继续起来打冰。他不断地使劲敲击,最后终于在冰上打了一个大窟窿。王祥撒下网去,第一网就捕获了两条金色的大鲤鱼,他连忙把这两条鲤鱼拿回家,孝敬后母。
朱氏终被王祥的孝顺所感动,她终于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王祥了。
〖见利忘危〗
【释义】“见利忘危”用以告诫人们:见利忘危,则危在旦夕;反之,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
【出处】此典出自《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一天,庄周在雕陵栗园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面飞过来。这只鹊鸟翼长七尺,目大径寸,从庄周面前飞过,竟然触到他的额头,也不理会,最后落在栗树林中。
庄周奇怪地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这么大,却飞不远;眼睛这么大,却看不清?”
于是撩起衣裳,快步走上前去,手拿弹弓,准备寻找机会弹射它。这时,又看见一只知了,躲在浓荫下,悠然自得地乘凉,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旁边,一只螳螂隐藏在一片树叶后面,蠢蠢欲动,得意忘形,准备捕食知了。那只奇异的鹊鸟一心想捕食螳螂,以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邓攸弃子〗
【释义】“邓攸弃子”比喻以义为贵的精神。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
石勒过了泗水,邓攸逃走了。他挑着自己的儿子和侄子绥,考虑到不能(同时)保留两个小孩,就对他妻子说:
“我的弟弟早已去世了,只有这个儿子,按理不能让他没有后代,只能抛弃咱俩的孩子了。如果我们能幸运地活下去,以后还会有儿子的。”
妻子哭泣着答应了他,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儿子抛弃了。
〖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三国时期,蜀国国力最弱。自从蜀国丞相诸葛亮死后,蜀国国力一落千丈,大不如昔,蜀将姜维虽然骁勇,但也不能抵挡强大的魏军。
司马昭见蜀国日益衰弱,立即命钟会、邓艾为大将,兵分两路进攻蜀国。姜维接到军报,马上率军在阳平关抗守,使钟会20万大军受阻不能前进。
邓艾避开姜维正面主力,抄小路偷袭阴平,阴平陷落,魏军长驱直入,逼近成都。诸葛亮的儿子率军抗敌,不幸战死,刘禅被迫开城投降。
刘禅被俘后,来到魏国都城许昌,司马昭建议魏主曹髦封他为安乐公。
刘禅的随行大臣正为他献计,说:“如司马昭问起你,想不想回蜀国,你就说‘父母的坟墓都在那里,哪有不想回去的道理’,然后你就痛哭流涕。司马昭也许心一软,会放你回去。”
几天后,司马昭举行宴会招待刘禅,酒席间,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把正教的一席话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然后装出很悲哀的样子,用衣袖掩住眼睛,假装擦眼泪。
司马昭听了刘禅的回答,不动声色地说:“我听这话好像是正的口气。”
刘禅吃惊地放下袖子说:“是正说的,您怎么会知道?”
司马昭很欣赏刘禅的诚实,没有往下追究,放松了对刘禅的戒备,并关照手下人好好照料他,安排好饮食起居,刘禅的生活优越,心情非常愉快。
过了些天,司马昭再度举行宴会,请刘禅及蜀国归降的官员一同赴宴。宴会上司马昭特地命人演奏蜀国音乐。蜀国官员听到故乡音乐,都黯然神伤默默不言,惟独刘禅谈笑风生。
司马昭又问刘禅还想不想蜀国,刘禅很满意地说:“在这里很舒服,蜀国有什么好想的。”
〖仕数不遇〗
【释义】“仕数不遇”说明遇不遇与贤不贤,是两码事。只要才高行洁,不要管他什么逢遇与否。
【出处】此典出自《论衡·逢遇篇》:“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滋于涂者。”
从前,周朝有一个人几次想当官都没有找到机会,后来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走在路上痛哭流涕。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
这个人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没有得到机会,自己哀伤年岁大了青春已逝了,所以才在这里哭啊。”
有人又问他:“做官为什么碰不到一次机会呢?”
这个人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学习礼乐制度。等到礼乐教化获得成就,快要担任官职了,可是君王却喜欢任用老成人。喜欢任用老成人的君王死去了,后主又偏爱武勇兵法,我便改习武勇兵法。等到武术兵法学好了,偏爱兵法武勇的君主又死去了。少主刚刚登基,又喜好任用少年,可我年岁却老了。因此我一生没有遇到一次当官的机会。”
由此可知,担任官职是要碰机会的,不是可以强求的呀。
〖以德报怨〗
【释义】以恩惠来报答怨仇。形容不记前嫌反给好处。
【出处】汉·戴圣《礼记·表记》。
宋就是魏国的一个小县令,他管辖的范围是靠近楚国边境的一个小县。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看上去新鲜得多。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这件事后来被魏国的瓜农看到,非常恼怒,他们纷纷地跑到县令宋就那里述说楚国村民的罪恶行径,请县令给他们作主,他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
“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
“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
“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
“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感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宋就也因此事受到魏国国君的赏赐,当地百姓更加敬重宋就了。
〖出类拔萃〗
【释义】比喻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伊尹是商初的名臣,先后辅佐了汤王、外丙、仲王,德高望重。仲王死后,太甲即位,太甲昏庸无道,伊尹把太甲放逐,直到太甲悔悟自新,又重立太甲为王。孤竹君是商王朝所分封的一个小国诸侯,他有两个儿子,即伯夷、叔齐,孤竹君命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兄弟二人便去投奔西伯侯姬昌。武王伐商,伯夷、叔齐坚决反对。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伯夷、叔齐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后饿死。兄弟二人重情于同胞情谊、冷淡功名富贵的情操享誉后世,深为后人称道。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询问孟子:
“能不能将伊尹、伯夷与孔子相提并论,同称为天下圣人呢?”
孟子回答得非常干脆,他说:“当然不能,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惟一的圣人,谁也没资格与孔子相比。”
公孙丑又问:“那么这三位贤人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孟子回答道:“有,而且不少。比如伊尹甘冒篡位反叛的恶名,放逐了太甲,使商汤王的社稷不致倾覆。这件事,孔子会作,伯夷也会这么干。伯夷不愿违背父亲的意志,放弃了诸侯的封爵,甘愿忍受贫寒,孔子与伊尹会采取与他相同的办法。这三位贤人如果当了国君,他们都有能力统一天下,使天下诸侯按着规定的礼节来朝见;如果让他去做一件违反道理的事,他们都会拒绝,如若让他们去杀无辜的人,哪怕会因此获得天下,他们也同样会拒绝做的。这就是他们相同之处。”
公孙丑追问道:“既然他们都不做坏事,那还有不同的地方吗?”
孟子继续回答道:“不同的地方差别就太大了。你应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学生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宰予说:‘我的老师比尧舜高明得多。’子贡说:‘我的老师能够从一国的礼制来判断它的政治情况;听到一国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品德教育水平。我老师的治国思想是千秋万代的君主所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谁违背了我老师的治国思想,他就治理不好国家。’伊尹和伯夷都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贤人,他们没有功垂百代的治国思想,跟孔子相比,他们相差太远了,事实上孔子比他们优秀得多,他们根本就没法跟孔子相比。”
公孙丑觉得老师孟子评论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