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层次是守法。即模范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在这点上也有不少人尚未达标。比如,赌博、酒后驾车、体罚学生、向家长索贿、有偿家教等,媒体的报道中不难看到此类教师的影子。有些人即使违反法规,学校也因为担心会把事情“搞大”,砸了教师的饭碗,也伤及集体声誉,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师德考核依然满分。
第二层次是守纪。严格遵守学校和上级部门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学校规定的各项制度。这些制度从不同角度审视,未必全部合理,但大都是为了维护本地区教育或学校的根本和整体的利益,并立足于地区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是当地教育和学校文化与传统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理当自觉遵守。但也有部分人喜欢打游击、打擦边球。比如上班和上课常迟到,升旗仪式上爱讲闲话,上班期间打游戏、干私活、串门聊天等。这些问题,也从来不是师德修养问题?
第三层次是守德。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为人真诚、善良,真诚地希望别人好,也努力成人之美和成人之善。教师要懂得合作,顾全大局,不能过于自我和自私。当然,更重要的是,凡事要有责任感。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自觉,明白自己对于学生、学校和家庭、社会的一份责任。不需要他人提醒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日常行动中,凡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富有主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能积极自觉去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能够达到这个层次的教师,自然也是多数。但也有教师批改作业草率马虎,上课备课匆匆忙忙,批评学生、同事和学校尖酸刻薄,时常贪占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便宜。这些教师能够得满分,显然也不妥当。
第四层次是守礼。《礼记》云:“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又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仪看似只是外在的行为修养,其实它是内在的思想道德的展现和升华。礼仪的核心是尊重,懂得真诚地尊重他人,真诚地尊重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作为教师,要懂得在和学生、家长、同事、上级以及其他人的交往中,做到温、良、谦、恭、让。教师更要慎独,严于律己,勤以修身,无论何时都要力求举止得体、彬彬有礼,做到知识分子应有的高雅、优雅、儒雅。教师应当自觉学习现代礼仪,无论是接电话,还是排队购物,还是在食堂里放一个餐盘,还是在校园里向学生回礼问好,都要始终做到“为人师表”这四个字。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中谦恭礼让、嘉言懿行的标杆。从这个层次上说,言辞粗鲁、举止粗野、待人傲慢、自负自私、不修边幅、动辄红脖子或拍桌子等无礼行为,是不是也该列入师德考核扣分的范围里?
再上一层是守心。这个心,主要指的是心态。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具有积极的思维品质。有的教师心态很不好,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或者愤世嫉俗、片面极端,这种消极心态不仅最终影响教师本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将祸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人,不感情用事,也不喜怒无常。走进校园后,教师的心情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教育、关乎教师职业素养的事情了。孔子在赞美颜回的时候,就把“不迁怒”作为两大美德之一。我无法想象喜怒无常的人会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师者。最主要的是,教师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有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观、师生观等,不要把教育仅仅当作谋生手段,而要将其视为自己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基石,视为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和方式,从心底里真正热爱教育。这是教师拥有良好职业心态的基础和保障。
教师看待工作,当如洛克菲勒所言:“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够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教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富有感染力,才能给你所身处的这个集体,特别是给正处于青春期困惑的孩子们以前行的正能量。教师阳光了,学生才会阳光,教育才会健康。
就这一点而言,听听我们周围那连绵不绝的抱怨、莫名其妙的牢骚、愤世嫉俗的叱骂,究竟有多少教师真的做到了?
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教育工作是无比复杂的,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师德修养的要求自然也相当丰富。上述五种境界,显然是就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而言的。
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不仅教育教学上没有问题,而且绝不允许任何人说自己师德修养有任何问题。这种认识,实在是过于狭隘和自欺。孔子到了去世前两年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难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早早就修炼到此种境界了?
于漪老师曾说:“我教书已经整整60年了,最深的体会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德高望重、优雅博学的教育大家尚且如此,我们何来这么大的自信呢?
老师,你能接受批评吗?
凡人都爱听好话,不愿听批评和指责之辞。
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想要克服这种弱点,不容易。
据传,孔子的学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邹忌讽齐王纳谏》向我们展现了同样闻过则喜的古代明君:在聆听了邹忌一番动情规劝后,齐威王竟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谏”倒也常见,但“面刺”“谤讥”,可都不是听着舒服的话。前者是当面不客气的指责和批评,后者是背后的议论和牢骚。齐威王倒好,居然都受下了,而且还给赏赐。齐威王贵为诸侯,对吏民有生杀予夺大权,居然能够主动讨骂,其胸怀和智慧令人称道。
虚心接受批评的结果如何呢?
一开始是提批评意见的人“门庭若市”,后来是“时时而间进”,最后竟“虽欲言,无可进者”,终至于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后来的唐太宗,也同样善于接受他人的批评,由此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接受他人批评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些缺陷和错误,看起来无伤大碍,也无关“面子”,人们能乐于承认,如算错钱,认错人,走错门,拿错东西,做错了题目。但在另一些方面,比如在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上,或者在思想和修养上,愉悦地接纳批评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种情况在校园里见怪不怪。
有教师,因为学生在学校测评中,说他“整天凶巴巴的,让人看着害怕,真不想进这个教室”就勃然大怒,根据笔迹揪出学生,大骂一通,害得学生战战兢兢了很久;有教师,因为学生在网络上表达了对她的不满,说她像是到了“更年期”,心情“阴晴不定,难以捉摸”,就勒令该生做出选择——“要么在我班读书,要么你自己转班级”;有教师,在评课活动中,对坦率提出意见的老师心存芥蒂,久久难以释怀;有教师,在处理和家长的矛盾时过于冲动,惩罚学生简单粗暴,上课方式呆板落后,接受临时任务斤斤计较,监考纪律松散随便,上班时爱串门聊天,但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一旦有人坦率地对他进行批评,甚至只是在会上对此类现象做了不点名的提醒,他就大为光火,不但找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还对此耿耿于怀,认为别人是故意跟他过不去,于是闹情绪、发脾气,在工作中出工不出力,或者明里暗里以各种方式诋毁和报复他人。
在校园里,见得最多的是老师尖酸刻薄地训斥学生,学生毕恭毕敬地聆听教诲,然后真诚地写说明书,努力地克服缺点。很少看到有老师诚恳坦荡地接受他人的批评,认真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和失误。或许是老师习惯了师者的角色,总想让自己看起来“完美”一些,却忘了自己也是一个会犯错、需完善的普通人;或许是老师日常课堂上的能说会道,让他习惯性地在他人的批评面前总是“能言善辩”——每种职业的从业者,都会自然地带有该职业独有的一些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在我看来,特别好面子,不容易看到自身的过失,不容易接纳他人的批评,应该算是我们老师易犯的毛病。
我年轻时,也是如此忌讳批评,至今,也还未能完全做到闻过则喜。因为寝室管理考虑不周,我被校长当着家长的面大声训斥。当时,我气血上涌,立马反驳校长。后来,校办主任提醒我说:“你工作的确很努力,也很辛苦,但这不代表你已尽善尽美。校长批评你,即便场合不大妥当,你也应该虚心接受,否则,你还怎么进步呢?”后来,我当了主任、副校长和校长,工作涉及面广了,理解了校长等角色所承担的巨大压力。而随着岗位的变化、所承担的责任的增加和在各种场合讲话的增多,我犯错误和暴露错误的机会自然多起来。这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不公平的,有些则非常尖锐甚至尖刻。听到批评,我本能地感到愤怒和憎恶。我曾一再辩解、否认,甚至反过来指责那些批评者。但我发现,这让我变得自大和封闭,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现在,我渐渐明白,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往往和他能够接受批评的能力成正比,当然,他成长的可能性和速度也与此成正比。诚如毛主席所言:“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
我日渐体会了“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深刻含义。我发现,即便那些听起来仿佛缺少善意的批评,也能促进我的深刻反思,帮助我发现自己忽视或者无视的一些过失。不管如何,作为一名教师和校长,我努力提醒自己,要多听反对意见,多听批评的声音。我深信,绝大多数的批评,无论是来自家长、学生或同事的,都是出于善意的。我更深信,所有的批评都可从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角度中获得裨益——这或许就是古人分外珍视“诤友”的缘故吧。
一个人的进步是从他发觉自己的无知开始的。如果我们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批评,就意味着我们不仅无知于自己的无知,还无知于自己的狂妄、狭隘与怯弱。
每当看见教室门口,或者办公室里,或者是校园的某个角落,教师和学生相对而立,教师义正词严,学生惶恐恭敬,我就忍不住猜想:教师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批评别人的职业,却同时也是最容不下别人批评的职业了。
食堂里的样子
早晨,我独坐在角落里用餐。
两位班主任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轻声交谈。
他们在谈期末家长会如何组织的事情。一位是三十多岁的优秀班主任,另一位则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那位老班主任,在教他如何分层次召开家长会,并提醒他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家长会的组织和召开过程中来。
中餐时,我依然坐在那个角落里用餐,阳光从南边的窗户洒进来,把盘子里的菜都照得亮闪闪的。五六位老师在我身边坐着,同样小声地交谈着。
靠近我的几位,一边感慨现在的生源质量日趋下降,离异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心理和品行有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难处理;一边讨论如何尽可能做好关心、沟通和疏导工作。而其中一位五十来岁的老教师,则像导师一样指点他们如何去关爱这些孩子,努力让他们重新燃起自信和希望。
“其实,这些孩子本身就很不幸、很可怜,他们也是家庭问题的受害者,我们帮助他们就是在行善。”他满怀慈悲地说。
离他们稍远的几位同事则在那里谈如何制作蛋糕,其中一位据说在制作西餐方面很有研究。而我身后的一张餐桌上,几个人在谈假期旅游的体会和这次寒假的出游计划。说着说着,大家都笑了,笑得灿烂而优雅。
用餐后,他们一一起身。走到餐盘回收处,依次把纸巾扔在一个塑料桶里,把剩菜剩饭倒在另一个桶里,然后把餐盘整整齐齐地码好,又把勺子和筷子轻轻放在另一个塑料筐里。而后,他们到水槽边,接了自来水漱口。
饭后,我在校园里散步。三位在我校蹲点的校长,从教学楼前的樟树林里踱出,向我走来。
“校长,你们学校的老师素养很不错。”
“何以见得?”
“从餐厅吃饭、谈话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放盘子时轻轻的,而且放得很整齐;说话都轻声细语的,谈话的内容都有分寸、不出格。特别令人惊讶的是,有一些教师还在谈论业务问题。”
一位校长坦言,在他们学校,每到吃饭的时候,咋咋呼呼的,像一窝蜂,声音大不说,还经常开些比较低俗甚至非常露骨的玩笑,好像每餐饭时不说一说,菜吃起来就没有味道。
一位校长则认为,食堂很容易成为一些心态不好的老师发牢骚、生是非的地方。他们学校有的老师甚至中层干部,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总是几个人凑在一起骂待遇低,骂学生差,骂管理严,骂校领导无能,骂教育局无知;有的则是小题大做,捕风捉影,东家长西家短,搞得教研组内部不和、班子不团结、干群关系不睦,唯恐天下不乱。
校长们认为,食堂里,可以看得出一群教师的综合素养。
这个说法,我是有着深切的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