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多所学校工作过,有的学校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到吃饭时间,食堂里的嘈杂喧嚣声,丝毫不亚于闹市,教师和在街头大排档吆喝拼酒的人没什么两样,丝毫看不出作为教育者的素养。有些人讲话毫无遮拦,全无忌讳,一开口就粗话连篇,国骂不断,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样子。糟糕的是,他们说这些的时候,也不顾有的学生正坐在身边吃饭。我很担心,这些老师,在学生心里,还像不像他们自我感觉的那样良好。
自从担任校长后,教工在食堂里的用餐问题,我一直不敢掉以轻心。
我校教工餐厅在一楼,而学生餐厅在二楼、三楼,教工餐厅是学生用餐必经之地。教工的孩子,常夹在教工中吃饭。这些孩子之中有在我校就读的,也有些正在读小学和幼儿园。
教工们夙兴夜寐,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我希望他们能够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吃吃饭、谈谈话,这或许是他们一天之中为数不多的亲子时间。而且,不同年龄的教职工的孩子,一起吃饭,身边坐着一群人们称之为“教师”的优雅的知识分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获取教养的方式。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有幸生在教师家庭,而且能够从小就生活在校园里,生活在教师及其子女堆里,那这个孩子一定不容易低俗和平庸。
我时常提醒我的一些同事们,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你的举手投足都代表着教师应有的素养,要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们还在食堂里张贴了一些温馨的提示语,比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等,引导老师们注意养生、养心和养气的统一,并保持用餐时的高雅、优雅与静雅。我们希望,吃饭时候的老师们也能成为教育的一道风景。
起初,也有部分同事比较随意。筷子堆里挑挑拣拣,毫无顾忌地议论学生和家长,大声地吵闹,乱开玩笑,离开时餐桌上剩一堆残渣,用过的纸巾掉地上就径直走开,用过的餐盘随手一扔……
后来,我们反复提醒,也反复表扬那些在用餐中的优雅细节,不适当的行为逐渐销声匿迹。
现在,一旦有人把盘子放乱了,就会有人去收拾整齐;一旦有人把些许残渣掉在椅子上,就会有人马上拿纸巾擦干净,以便下一位就座。食堂里,渐渐显出文雅气来。
教师也只是凡人,生活紧张忙碌,充满压力。食堂是一个很好的放松、交流的地方。在用餐时,倾诉工作中的压抑,交流生活中的烦恼,探讨遭遇到的困难,彼此互相勉励和安慰、互相支持和帮助,有利于每个教工的身心健康。而适当的玩笑,自然必不可少。谈谈吃穿住行,议议收入高低,也在情理之中。教师没有必要时刻板着脸,装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但教师是这样一个职业:他的一切不仅是他自己的一切,还常常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当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他就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必须成为一道“风景”。教师出现的地方,就该是教育存在的地方。他不能胡言乱语,更不能随心所欲。因为,教育远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课堂也远不仅仅是科目。
教师在食堂里的样子,深刻地影响着他在教室里的样子,更深刻地影响着他自己的孩子和他面对的学生。
也说教师不读书
著名杂文家、语文特级教师吴非说:“教师只有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可能会‘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知道需要学习,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关于教师不学习、不读书的话题,一直没有停歇过。
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所以,忍不住还是说几句。
寒冬里的一日,经过教研组办公室,透过玻璃窗,恰好看到龚老师的桌上放着李希贵的《学生第一》。放假前,师训处让老师们自行挑选书目,学校购买赠阅,鼓励大家在假期时读点书。
龚老师是个年轻教师,工作才没几年,平日工作倒还认真,肯吃苦,不偷懒。那本书,从放假开始到结束,始终放在窗口。显然,他没有认真读过一页。
开学后,举行读书交流会,出乎意料地,他居然交了篇读书心得。后来他承认,并没有好好阅读,只是发下来的时候匆匆翻了翻,开学初,浏览了网上别人写的读后感,东拼西凑,算是交差了。
像龚老师那样的情况,每年都会出现。即便学校买了书赠送,一些老师也依然不愿花几天时间坐下来读一读。
顾黄初教授曾感慨,语文教师成了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不只是语文教师,其他各科教师的情形何尝更好?
读书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它该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由于不读书,我们就说教师不学无术,这有失公平。
因为学习的方式不限于捧书而读。认真琢磨每一堂课如何上得更好,每一个提问如何更巧,是学习;虚心地向身边的优秀班主任讨教如何把班级卫生搞得更好,是学习;坚持每周在老教师班上跟班听课,用心品味他人上课如何谋篇布局、驾轻就熟,如何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也是学习;定期写反思文字,是学习;主动向学生征求意见,听听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课堂,听听他们的期待和希望,努力克服弱点,改进工作,这同样是学习。
老师真的很忙,别说当班主任的忙,就是只教两个班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科目的教师,备课、改作业、谈话、辅导,已经够你累得腰酸背痛、眼冒金星了,更别说还有那么多的活动要组织,那么多的检查要迎接,那么多的资料要整理,那么多的家长要沟通,那么多的培训和会议要参加。
每天都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老师哪来心情和时间去读书呢?
也正因此,不读书成了众多教师们心安理得的选择。
我们无法否定教师工作的忙碌和繁杂,无法否认学校生活的紧张和充实,但我们同样无法否认,读书依然是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读书能够让人的心沉潜下来,能让人学到自己所不了解、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让自己走向一片更加深刻广阔的天空,能让自己站得更高、想得更远、走得更坚定。读书还能让人变得更加细腻敏感,并把这种特性转化为对学生的更多的尊重、理解、体谅和关爱。
我们也无法否认,只要你愿意,还是可以挤出时间来读书的。有意思的是,越是忙碌的人越有时间读书,他们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也懂得挤时间读书的门道。当挤出时间来读书的时候,愈加有味而快乐。
在读书交流会上,我曾说,当我们觉得读书像看手机那样重要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读书像打开电脑上网那样重要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读书像每天吃饭那样重要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读书像关注股票涨跌或者年终核计收入那样重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有充分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老师们都笑了。这是会心的微笑。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教人学习的地方,是学习者待的地方。学校是读书人教读书人的地方,是读书人教人读书的地方,是读书人共同生活的地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自己首先是个学习者,且始终是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他才可能帮助学生培养终身有用的学习意识、习惯和品质。教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展现的只是一个曾经的学习者的形象,那么,他不会比一台有声的录音机、一本无声的纸质书起到更好的作用。教育最具有魅力也最具有作用的地方之一,不是生动的言说,而恰恰是生动的展现。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老师,还在学习,正在学习,始终行走在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路上。
教师自己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教学生好学?教师自己不做刻苦的学习者,如何教学生勤学?教师自己不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如何教学生乐学?教师自己不善于学习,如何教学生会学?
台湾学者高希均曾经尖锐地指出: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某老师在一所高中当中层,自觉怀才不遇,于是托人积极周旋,终于调到了某机关当办公室主任。在去机关前,他清理办公室,把学校里下发给教师读的书籍,全都扔到了垃圾堆里。
食堂师傅偶然在他办公室走廊的垃圾堆里,捡了几本书,其中就有《你在为谁工作》《犹太人为什么优秀》《不跪着教书》《创造一间幸福教室》等,这几本书依旧簇新,没有丝毫翻过的痕迹。食堂师傅如获至宝,拿回家自己读,还给读大学的女儿阅读。
正在读师范的食堂师傅的女儿,无论如何都不明白:这么好的书,怎么就白白弃之于垃圾堆呢?
食堂师傅上班之余,捧书而读。有老师发现后,惊问:“为何你也读这个书?”
他回答:“这个书很好看,读读很受用。”
之后,他又坦言,这是某老师丢在垃圾堆里,我捡来的。
老师听后,不再言语。
这位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我同样无话可说。这时候,任何语言,都显得滑稽和多余。
据说,这样一位不爱读书的人,自身“综合素质”很出色,到机关后竟如鱼得水,势头正劲,前途无量。
这样的人到机关当领导之后,会给机关的作风带来什么影响?
这样的人有一天回到教育系统当了领导,或者说到某所学校当了校长,他会给教育、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这样的人当父亲,又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这样的人以前当老师的时候,是如何引导学生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热爱学习的人的?
我想都不敢想。
你会评价别人吗?
学期结束,学校按照惯例,在学生中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效率、师德垂范、作业批改、思想引领等情况,并列入教师个人考评。这些评议进行汇总后,又发给教师,供其对照反思。
有老师拿到结果,情绪激动,万分委屈,认为一些学生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令人气愤和心冷。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评价,拿到问卷,觉得报复教师、给自己出口恶气的时候到了,不管这位教师平时是否敬业精业,只要曾经让自己“不爽”的,就一律打最低等级的“不满意”或者“差”。
幸好,这样的学生并不太多,这些年来,总体而言,学生的评价大致能够反映出教师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且学生评价只是教师综合考评中的一部分,比例并不大。教师们大可不必如临大敌,如坐针毡,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待之即可。
有的教师,因为个别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否定学生评价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是未成年人,不懂得分辨好坏优劣,其评价不足为信。
这未免有失公允。孩子们的内心,总比我们这些成人更单纯公正些,就像一面洁净的镜子,还未蒙上更多的尘垢,能更为客观地照出物体的真实面貌。倒是我们这些成人,有时因为太过世故和自我,反而容易带着更多的成见和私心,常不能公允地看待他人。
学校每年都要在教工中开展各种民主测评,比如干部提拔测评、领导班子年度评议、班主任工作民意测评、先进荣誉推荐测评、职称评聘测评、名优教师考核测评等等。
每次测评,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是对某个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全面否定,有时是对整个班子的全盘否定,有时是对被推荐为先进个人的教师或参评中高级职称者的悉数反对。
统计人员觉得不可思议:哪里会有一个部门或领导什么工作都没做好,百无一是的?哪里会有一个老师无论师德和能力、业绩什么都是差的?哪里会有所有参评的领导和老师没有一个称职的?
有一回,我们推荐一位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异常出色的教师为先进个人,这位教师每天最早进班级,最迟离开学校,对学生关心爱护,对工作一丝不苟,从不马虎,所带的班级不仅学习好,其他各方面也都非常出色,学生和家长也非常敬重和喜欢她。就是这样一个班主任,在教职工民主测评中,居然有好几张对其全部否定的差评票。工作人员看到后大吃一惊,甚至有些义愤填膺,说:“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这样优秀的老师都好意思全部打差?如果这样的老师都一无是处,我们学校哪里还有更好的老师让他们满意?”
人难免有自己的好恶与喜怒,并因此影响对他人的评价,但是,评价他人,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定性,而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即便对象存在许多不足,我们评价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提醒而非为了打击。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对他人做出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坚守良知,抛开个人恩怨好恶,学会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视和评判。就事论事,不偏不倚,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避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以情害理。
我们是成人,是教师,我们需要在对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和方法上,为学生做出成人和教师应有的人格垂范。我们自己断不能和个别无知、幼稚的学生一样出于个人恩怨借机报复、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