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3000000002

第2章 新红梦评论 十一

新《红楼梦》第十一集

【蒙回前诗:群艳大观中,柳弱絮春风。惜花与度曲,笑看利名空。】

“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知道为什么要探春抄录不?其实探春算的上是个书法家,字写的特别的好。而迎春呢?棋下的好,周瑞家的送宫花那回,探春与迎春在下棋,所以就一起给了,而新版中说是探春与惜春在下棋,那一集闹了个笑话。惜春呢?画画画的好,刘姥姥游大观园之后,贾母即命惜春把大观园中主要景色人物都画出来,所以,惜春可以称得上是位画家。那么,元春呢?琴弹的好。推断出来的。

其实,从他们各自的丫鬟的名字来看,也可以知道这一点。探春的侍书,迎春的司棋,惜春的入画,元春的抱琴。琴棋书画。

中间又省却一点情节,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的安排没了,还有,贾芸的安排也没了,安排贾芸去大观园种花,而后,贾芸和小红的爱情故事也发生了,这是一个铺垫。贾芸和小红在八十回后有重头戏,贾府衰败之后,他们对宝玉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宝玉见了贾政就像耗子见了猫一样。严父。

金钏一把拉住宝玉,【庚辰侧批:有是事,有是人。】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庚辰侧批:活像活现。】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金钏的第一次出场?送宫花时,原本就有金钏的戏份,但却被无情地删去了!有人说这个场景是金钏在勾引宝玉,我不认同。更觉得这是金钏在打趣宝玉,因为大家都知道宝玉有爱红的毛病,并且喜欢吃人嘴上的胭脂,另外,从这个说话的场景来看,是宝玉被贾政叫去,宝玉正惶恐不安之时,因此,这也应该能说明是金钏在打趣宝玉。

原文“你还奚落他”偏要被改成“你还取笑他”。意思也许是一样的,可我实在是找不出改动的理由来?或许吧,改习惯了,见到个东西,就想改动!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庚辰侧批:“消气散”用的好。】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庚辰侧批:批至此,几乎失声哭出。】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蒙侧批:为天下年老父母一哭!】

说实话,这里的宝玉,看不出半点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只知道一味地展示出宝玉怕贾政的样子!这也是在刻画人物时,不仔细!只抓住了主流,却没有看到分支。本来贾政也有心理思想的,依据前边的旧例,这里旁白偷懒了。新版的在刻画时,总是有些过了头。是依据后人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和印象来刻画的,比如说宝玉怕贾政,新版的就极力地在“怕”字上作文章,但是,有很多时候,宝玉是不需要怕贾政的,新版的在这些地方都是极端地刻画,不好。

在试才题对额时,宝玉为何在贾政面前说话说的那么流利无拘无束?!要知道,那时,宝玉可真是鱼肉,贾政是刀俎了!而这时,在贾政面前,有了王夫人在场,宝玉还会这么怕贾政?!说话竟说的吞吞吐吐!总之,这里这个时候的宝玉不应是这种神态。因为还要跟贾环相比较!

说毕,断喝一声:【庚辰侧批:好收拾。】【蒙侧批:严父慈母,其事异,其行则一。】“作业的畜生,还不出去!”王夫人也忙道:“去罢,只怕老太太等你吃饭呢。”

严父慈母的鲜明对比,新版为何要删去呢?

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迎春在出嫁之前又搬到了紫菱洲,宝玉曾作有紫菱洲歌怀念,其中最有名的两句是“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大观园里景色看起来确实好看,跟在网上流传的圆明园3D复原景色有得一拼,可惜,终究是虚幻的!看了阿凡达的幕后制作说明,我才知道,这些所谓的精美图画,只要有技术就成了。外表的繁华终究是那过往的云烟,瞬间即逝的。正如女子的容貌一样!而,只有内涵好,才是最重要的。现在那些喜欢八七版的都是喜欢它的内涵,它比较不错地反映了《红楼梦》的原味,内涵很丰富。而那些喜欢新版的,都是喜欢这种暂时的奢华,暂时的精美,终究是站不住脚的,他们也很快就会发现,视觉疲劳来了。当大量的运用最新特技的电影电视剧被拍摄出来的时候,新版《新楼梦》也就该进入冷宫了。

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庚辰双行夹批:八字写得满园之内处处有人,无一处不到。】

这谁在涂胭脂?!嘴又不好看,那么大,还来特写!唉!审美品位!

总是喜欢在这等不知表现了什么内涵之处作文章!只能惹得一些贪图一时欢快之人的羡慕罢了!还能有什么?!

总感觉,这些东西表达的内涵毫无,很不是原著的味道。看了这么多集了,总感觉太艳了(秦可卿),太悲了(贾母,王夫人),太欢了(宝玉),太冷了(黛玉),太假了(宝钗等人),太柔了(凤姐),味道跟读原著很是不同。

睡觉之时都还想看,有必要这么刻画吗?原文中稍稍带过,这里又作文章!总感觉很做作。完全就是拍戏用的手法!没点意味。不知道如此刻画人物,究竟有何好处?何况,宝玉看的这些书在那些仕宦家庭中根本就是禁书,后文宝钗也说道,说她们小时候看那书时都是偷偷摸摸的。新版里,宝玉得到那些书之后,在入睡之后,都还要在床上点着蜡烛来看,这刻画的明显又是过了头,

这桃花都是假的?根本就不是从树上落下来的,而是从桃树之上的天上落下来的

景色太假了,看起来虽美,却觉得不自在。《红楼梦》本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组成的,只要你把它的内涵展示出来了,即使那作为映称的景色再丑,那也是极美的。可是,如果没有展示出它的内涵之所在,景色再怎么个美法,那也弥补不了,只能是丑的。这里的美与丑皆是从内涵上看来,而不是一般的庸俗之人,只知道从外表来看!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锄上挂着花囊,【蒙侧批:真是韵人韵事!】手内拿着花帚。【庚辰眉批: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庚辰眉批: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笏叟。】

好一幅美人葬花图!简单几句,黛玉的神态尽现!

可惜,剧中没有出现黛玉葬花的那个场景。(看到最后,新版的不仅有,而且有两处)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庚辰侧批: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庚辰侧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

黛玉葬花的原因,其实常人所能想到的?此等细腻心思,岂是常人所能有的?黛玉葬花葬的不是花,是一种情。

原文“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庚辰侧批:顾了这头,忘却那头。】”剧中呢?“待我把书收了就来帮你收拾”,出差错了!

因为,宝玉一直是把书拿在手中的!所以原文中才会说“待我放下书来”。而剧中宝玉竟然是早就把那书放在石凳上了!

我们试着讨论和分析一下,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优劣:

原文中,宝玉拿着书,然后说要放下书,引起黛玉的注意,由于二者之间距离很近,所以,宝玉才会“慌的藏之不迭”,最后,给黛玉看了,这本是一气呵成的,极其自然的。

但是剧中,宝玉先就把书放在石凳上了!后来,宝玉来到沁芳池边,把花倒到水里去,再后来,遇到黛玉,注意,这个时候他们离石凳还有一段距离,而他们之间说了那番对话之后,宝玉要帮黛玉收拾落花,这个时候,他身上本没有书,可以直接去收拾就行了!可是,宝玉说“待我把书收了就来帮你收拾“,这于情于理,通吗?书在那石凳上放的好好的,你怎么去“收”了书?你准备把书放到哪去?不是没事找事么?从剧中情节的安排来说,不就是故意想引起黛玉的注意么?这就显得非常生涩了,而且,不合情理!虽然只是一本书而已,但是,那本书在身上和放在石凳上,与那句话“待我放下书“和“待我把书收了”是有着极大联系的!并且,放下书,是指,宝玉拿着书,要帮黛玉收拾落花不方便,所以要放下。而“把书收了”含有什么意思?甚至有点拿起来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我们通常所说“把书收了”不就是要把书拿起来再作处理,或是安放在某一处地方,或是把书拿在手中么?另一个,剧中,黛玉问是什么书时,她也随着宝玉来到了石凳,(显然,是为了待会坐在石凳上读书作准备),这就很明显地看出了是配合下一场戏的意思,这样衔接的就有点别扭了!而原文中的衔接是相当顺畅的,极其自然。剧中表现出的,可以说,扭曲了这场戏,因为这个小症结,影响到了后面情节即共读《西厢记》的自然性,让人觉得很是做作了。

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处理不好,也还是会出问题的。这本是最重要的一场戏,但却也出了这么个问题,真不应该!

再说一次,不要随便去修改原著中的情节,原著中人物是怎样表现的,电视剧按着那样表演就行了。凡夫俗子,修改《红楼梦》,真的有点蚍蜉撼大树的味道。毕竟,人家是倾注一生心血在上面的,十年披阅,增删五次,不是闹着玩的。曹雪芹追求的是他心中的艺术!不是追求的金钱,名声!

这宝玉像是个孩子般挨在黛玉身边看她读书!不过,相对于黛玉来说,这剧中的宝玉本来就是个孩子!

这宝玉扫描黛玉的眼神,没一点精神,没一点情在里面!看不到痴情,至情。从背后看,宝玉与黛玉之间的距离有点远了,剧中的宝玉身子都是半倾斜着了!

总感觉不是味道。宝玉演的不行。宝玉的眼神无情,眼光是直的。再说了,一直就有个问题,不觉得黛玉穿的衣服,在脖子下有点露了么?特别是在特写的时候(从书本一直往上,直到她的嘴),表现的特别明显。宝钗和其他几姊妹的穿着好像没黛玉露的这么多吧?

八七版的那幕戏,真的很棒,那场景几乎成了经典了。特别是现在所流传的共读《西厢记》的那副图画,那个角度很美。可是,我仔细地观察了几遍,发现新版中读西厢记的所有镜头中,找不出一个能很好表达这种场景的图画。不知道,那宣传画是怎样的?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庚辰侧批:看官说宝玉忘情有之,若认作有心取笑,则看不得《石头记》。】

这本是宝玉忘情而说出来的,而且也应当是极其自然地就说了才出来,并且是笑着说出来的。可是,剧中的宝玉压低了声音,深沉地说,说完还傻笑,真令人受不了。新版中有几个特点,总喜欢把原著中表明是笑着说出的话,用严肃的口吻或者,毫无表情的语气地说出。却不知,一颦一笑都是美的,都是关键的,都能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情感。新版中演员说话就像是在背台词!台词有时都还说不准,说的跟字幕都有差别,贾政说话时曾发现过一处,是把字的顺序给调反了。新版的演员在演这戏时,根本就没有入戏,或者,就是不知道怎么入戏,即使入戏了,那也是与原文中的味道相差太远。比如说,刚才的共读《西厢记》,宝玉很明显就没有入戏,一副痴痴的样子,可原文中根本就不是要这么去表达的。宝玉是至情至痴之人,新版的宝玉能够表现出宝玉的痴,这是谁都可以做到的,痴其实很傻相差不远,傻的过了头了就是痴了!宝玉的情根本就没体现出来,情的表现主要应当是要靠眼神,俗话说“以眼传情”嘛!新版中对于人物的眼神描写不是很多,更别说是给什么特写镜头了。刚才的共读《西厢记》中,宝玉哪是在读嘛?根本就是在明目张胆地看黛玉,那眼神,也是相当地没有感情倾注进去。眼神直直的,“眼里物多情”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而对于黛玉,那个近距离的特写,也只是从书本上,然后从胸口一直往上,到了嘴唇,鼻子都只到了一半,就没了,竟然没有黛玉的眼神的描写。

另外,宝玉的年龄小,脸面过于稚嫩,黛玉与之相比明显要老很多,根本就像是弟弟在看姐姐读书一样,看起来很不是感觉!要么,就让黛玉的年龄也缩小,用小女孩来演,别用这么大年龄段的,或者,就把宝玉的年龄提高,用大宝玉来演。总比这样看起来不是滋味的好。

相比之下,八七版的要好得多了!我觉得成功有几点:第一,两个人的空间位置很好,新版的宝玉离黛玉太远了,而老版的很好,老版的黛玉是低着头的,那样子很是迷人,本来新版的宝玉要比黛玉高些,但由于距离远,宝玉竟显得比黛玉要矮许多,像是宝玉依偎在黛玉身旁似的,而老版的体现是宝玉对黛玉的呵护。第二,老版的镜头取景要好,那个恰当的角度,拍出来的剧照,已经成了经典了,新版的镜头则一直在换来换去,没找到一个可以称之为美的图像。不知会不会出现经典剧照呢?第三点,老版里面对人物面目表情有到位的描写,对人物的嘴角和眼神的描写,尤其是眼神,比较到位,宝玉和黛玉的眼睛都特别的大,很容易把情感从中表达出来。这是新版所不及的。第四点,老版里的宝玉黛玉几乎都进入了角色,虽然书中的描写只是那么几句,但是从老版里所反映出来的,以及人看了之后的感觉,再与书中人物去细细对比,可以找到不少书中人物的影子。但是,很可惜,新版里的演员,可能是演技有问题,或者,就是没有把握好书中人物的精神,没有体会到书中人物的情感,在整个戏中,宝玉的情感流露是最差的,几乎没看到什么真情,而只是一种痴而已,宝玉的眼神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相反,还给他增添了不少的不好之处。

原文“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剧中的黛玉不知是反映慢还是怎么地,总之,孕育积蓄了好一会儿的情感,有好几秒钟的时间,然后,才发作,其实,连发作都算不上,原文中写的那些毫无体现,原本黛玉应该是轻微发怒了的,但剧中的黛玉,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更别说什么“带腮连耳通红”“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了。去看看老版的黛玉在这一情节上的处理,确实要好些的多。

这一情节的主要失败之处,就在于黛玉的迟缓反映和毫无表情。甚至,迟缓反映比毫无表情更为严重些。因为,任何一种情感的流露,如果不是需要时间来孕育的话,那它就应当是体现的越快越好些,因为这样才更显得自然些。因为,人很少有迟钝的,想宝玉黛玉之人更不会是这样,一般人也很少会是反映迟钝的,或者自然的好的反映,最差的就是那种失礼的反映了,或者大怒或者大吼,也就是那种反映最为激烈暴躁的。剧中黛玉不仅反映不够及时,而且反映的程度也很不够,因为这句话,宝玉说的是忘情之语,而那话明显也就是冲撞到了她的。黛玉的表现太过于和缓了,而应该是激烈的。

黛玉的眼神在四处游离,明显的是在看镜头旁边的剧情提醒告示牌或者是其他在场人员。这种飘忽不定,或者叫走神的眼神,很令人反感。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庚辰侧批:虽是混话一串,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此誓新鲜。]】

宝玉果然是宝玉,如此一番话,真能逗也。

原文“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庚辰侧批:看官想用何等话令黛玉一笑收科?】揉着眼睛”,“嗤的一声笑”是怎么个笑法?应该是最美的笑法了,绝不是这剧中黛玉笑的那么开心的笑。“揉着眼睛”表明黛玉是真哭了,先前是真恼了,这也是自然的动作,但是,剧中的黛玉可曾揉过眼睛?这虽然是在演戏,但是,最好的或者最高的演戏境界便是让人看不出这是在演戏,以那种极其自然的情感的流露来“欺骗”人们这是真的,可惜,剧中黛玉,演戏的成分太多,情感很不自然,不自然的体现主要就在于态度转换上!一下子由这个神态立马转为那个神态,虽然符合了情节的要求,但在这上下两个神态的转换也即衔接过程中,有一种停滞,不是自然的,显得“隔”了很多(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关于“隔”的叙述,此处不作解释了)。

“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庚辰侧批:[更借得妙!]】”。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要省却中间那个“呸”字!黛玉说出那个字的时候,那神态想必是这一系列场景中她的最可爱之处(黛玉的娇憨之态,尤为可爱)。黛玉说话的语气也是跟原文中所写的不一样的。前面还刚在哭,现在就在笑,而且笑得那么开心,这就已经很假了。或许,正是因为剧中黛玉说话的语气根本就不对,所以,就无法加进去那个“呸”字了,可以想象,在剧中黛玉说话的语气中,说出“呸”字是显得很尴尬的。

感觉这黛玉说话的语气像是在看韩剧,或者那种青春偶像剧,那些男女主角说话的语气语调,阴阳怪气的,男的说的太柔,听不出半点男子汉气概,女的说话则像是唱出来的,幽幽地说,升调降调用的特别的多,很嗲的样子。这里的黛玉说话虽然还不嗲,但是,语气很难以让人接受,因为,这跟原文中黛玉说这些话的味道相差太远了。

原文中“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要知道,黛玉葬花,是与那装花的绢袋一起埋葬的,不是什么直接把花倒在花冢里!什么叫做“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样直接把花倒在花冢里,然后,上面直接就来泥土覆盖了,这花瓣可就全都陷入泥土的包围之中了啊?这岂不更是污染了花么?倒在水里,说是漂流出去,会被污染,可那至少还在水里浸泡过,有可能来不及流出去被污染就已经腐烂分解化了!剧中根本就是在胡闹!还黛玉倒花,宝玉在一旁痴痴傻傻地看和笑,真的忍受不了。!

新版根本就没明白葬花是个什么意思!黛玉为什么葬花?她吃饱了没事干吗?剧中那样葬花,还不如不葬呢?!连葬花的本意是什么都没弄明白!只顾着好看,就胡乱地弄!

原本这是个相当好的场景,偏偏被弄成这样!

葬花还笑?黛玉葬花还笑?难不成后面的《葬花吟》是以一种欢快的语调唱出来的?《葬花吟》是一首很悲伤的曲子,《葬花吟》也是黛玉在一种非常伤感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黛玉伤感多愁的原因之一。

葬花,是因为黛玉不想看到这些花儿被泥土所玷污,不想这些花儿被人所践踏,她是想保住这些花儿的纯洁干净。黛玉爱惜这些花儿就如爱惜她自己一般,或者说,她与花儿有某些相通之处,即,都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黛玉葬花,肯定是在思及己身的情况下葬花的,怎么可能会很欢快呢?!

可怜了那些花儿了!

把桃花葬在桃树底下不是更好么?落叶要归根,落花不行么?剧中那是把花葬在了什么大树底下?

黛玉葬花竟然不用个绢袋装着,而是直接倒在土坑中,然后直接用泥土掩埋。这是最能体现出新版的根本就不懂《红楼梦》的一幕戏。根本就没读懂原著的内涵。

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反映出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从此,以这个缺点,可以永远地贬低新版了。

这种戏曲够多的了!殊不知,这般东西,一两次就厌了!看曹雪芹在书中提及戏曲时,可曾用过一样的手法来描写?新版却总是这般,早就雷同了!

【庚辰:前以《会真记》文,后以《牡丹亭》曲,加以有情有景消魂落魄诗词,总是急于令颦儿种病根也。看其一路不迹不离,曲曲折折写来,令观者亦自难持,况怯怯之弱女乎!】

【蒙回末总评:诗童才女,添大观园之颜色;埋花听曲,写灵慧之悠娴。妒妇主谋,愚夫听命,恶仆殷勤,淫词胎邪。开楞严之密语,闭法戒之真宗,以撞心之言,与石头讲道,悲夫!】

原文“你这会子打那里来?”被换成新版的“你来这里做什么?”可乎?演的是古装剧,说话却全是现代人的习惯,这是明显的就不行的。即使要说的是让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但是,那种古代人与现代人说话的习惯是不能改变的。即使是现代,“打哪里来”也是无可非议的现代用语。

“香菱嘻嘻的笑道”,香菱也是个美人胚子,嘻嘻笑道该有多么可爱?新版中又把人家的“笑”没了。

这么老的姑娘在上边唱戏,还说是什么十一二岁的小孩子,戏子有这么早熟的?!这个时候随便找几个小孩子应付一下也行,何必弄些年龄差这么大的呢?

果然凤姐儿送了两小瓶上用新茶来。林黛玉和香菱坐了。况他们有甚正事谈讲。【庚辰侧批:为学诗伏线。】不过说些这一个绣的好,那一个刺的精,又下一回棋,看两句书,【庚辰双行夹批:棋不论盘,书不论章,皆是娇憨女儿神理,写得不即不离,似有似无,妙极!】香菱便走了。不在话下。【庚辰眉批:是书最好看如此等处,系画家山水树非褊志惚,末用浓淡墨点苔法也。亥夏。畸笏叟。】

在这一回中,就已经在为后面香菱学诗伏线了,真可谓“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但是,令人气愤的是,新版的竟然省去了香菱学诗的情节!!!这取舍弄的。

“果见鸳鸯歪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呢”,是歪在床上,不是坐在桌旁的椅子上!小细节。

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庚辰侧批:胭脂是这样吃法。看官可经过否?】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新版的在这里故事情节没弄清楚。这剧中演的是个什么?!跟前边的哪个情节有些雷同了。而且,这剧中所表示的,跟原文中写的相差实在是太大了!弄得鸳鸯是在跟宝玉打情骂俏了!很不像话。

鸳鸯便叫道:“袭人,你出来瞧瞧。【庚辰侧批:不向宝玉说话,又叫袭人,鸳鸯亦是幻情洞天也。】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我就不信这鸳鸯说这话时有剧中那么地开心了!

这宝玉要吃鸳鸯嘴上胭脂这一节,严重地背离了原文中的原味。特别是鸳鸯,演成了个什么样子的鸳鸯!

在这一情节中,鸳鸯本来就只说了这一句,单就这句话的意思,和前后语境来说,鸳鸯是严肃地对待宝玉要吃胭脂这件事情的。剧中鸳鸯的话太多了,特别是笑的太多了!话多失言,更何况笑哉!不该笑的时候却又笑了,该笑的时候却是极其严肃。叹叹!另外,笑这么多,还不惹得宝玉越发地得寸进尺啊!

你再这么着,【庚辰侧批:此五字内有深意深心。】这是袭人对宝玉所说的话,这些话与前边花解语是相照应着的,五个字,也蕴含了多重意思在里面。

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摩挲抚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庚辰侧批:千里伏线。】

邢夫人笑道:“你且坐着,我还和你说话呢。”宝玉只得坐了。邢夫人向他两个道:“你们回去,各人替我问你们各人母亲好。你们姑娘、姐姐妹妹都在这里呢,闹的我头晕,今儿不留你们吃饭了。”【庚辰侧批:明显薄情之至。】

由于众人的溺爱,导致宝玉成了遭人下毒手的对象!

那个千里伏线,伏的便是贾环用烛泪烫宝玉,和诬陷宝玉强奸金钏的事。

中间那么多的情节哪去了?贾芸的那么多事情,全都没了?也没讨好凤姐了,不知道他的那园子里种花的工作是怎么来?靠贾琏?贾琏那么怕老婆的人,这事是凤姐管着,贾琏能过得了凤姐这关?自作主张给贾芸工作?贾芸也是个八十回后非常重要的人物,与宝玉的诸多情节有关。新版的一味地删减,实在是不应该。

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一路思量,想出一个主意来,便一径往他母舅卜世仁家来。【庚辰侧批:既云“不是人”,如何肯共事?想芸哥此来空了。】

卜世仁即“不是人”也。《红楼梦》一部分人名字的妙处在于,看到名字,就能了解这个人了。

醉金刚倪二的故事也没了,要知道这回的回目“醉金刚轻财尚义侠”,醉金刚可是主角!回目中提到的,一般都是极其重要的情节,不然,曹雪芹完全没有必要再回目中这么写,不同的版本在回目上也有出入。可见,回目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醉金刚倪二这个情节,对于《红楼梦》这整部书的内涵有很大的充实作用。书中并不只是单单地写到宝黛的爱情故事及贾府的衰败。其中,写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还有许多其他的小情节,都极大地丰富了这本书的内涵。另外,是否可以这么说,《红楼梦》的写作意图甚广,诸多后人在评价这部书时,竟只了解其一二?

我推断,醉金刚在贾府败落之后,会是个重要的人物。而且应该跟巧姐有关。

看原文中“天气黑了,也不让茶让酒,我还到那边有点事情去,你竟请回去。我还求你带个信儿与舍下,叫他们早些关门睡罢,我不回家去了,倘或有要紧事儿,叫我们女儿明儿一早到马贩子王短腿家【庚辰侧批:常起坐处人,毕真。】”。马贩子王短腿,曹雪芹不会随随便便写这么个人物,由他的职业—马贩子,其实,贩卖人口的事肯定也有。我们可以推断,后文巧姐被拐卖,跟他有关。推断而已。

【庚辰:夹写“醉金刚”一回是书中之大净场,聊醒看官倦眼耳。然亦书中必不可少之文,必不可少之人。今写在市井俗人身上,又加一“侠”字,则大有深意存焉。】

【靖:“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余三十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惜不便一一注明耳。壬午孟夏。】

新版的省却这些地方,应该是没看过这些批语,不知道这些情节的重要性。另外,新版的删去的那些情节,就显得新版是个光秃秃的树干而没有树枝了。

这小红也显得太有心机了瞧那眼神!小红的眼神很不对。小红有才,亦有不甘于屈才之心,但是,新版里,如此刻画小红,倒弄得小红挺奸诈的了。不及小红给宝玉倒茶来的自然。新版在这个地方,刻画有点过了头。

前面旁白中说过的,在人物对话中又要重复一遍,总不觉得重复?好几处都是这样了!

忽见走出一个人来接水,二人看时,不是别人,原来是小红。二人便都诧异,将水放下,忙进房来东瞧西望,【庚辰侧批:四字渐露大丫头素日怡红细事也。】【庚辰眉批:怡红细事俱用带笔白描,是大章法也。丁亥夏。畸笏叟。】原文中,小红是出来接水了的,剧中,小红却溜走了!弄得书中小红更加难堪了!小红是后文的一个关键人物,“狱神庙慰宝玉”方式正文,本应是个挺不错的人物,但在剧中,小红的形象咋样?从先前那没进宝玉屋子前的偷偷摸摸地探望,后来,又溜出去。这,这根本就与书中要刻画的人物形象相反了!

新版如此篡改,真的太失却原味了。试想,以书中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后文的狱神庙慰宝玉是有可能的么?叹叹!

原文“走到那边房内便找小红,问他方才在屋里说什么。”也是在房内问的小红,不是在院子中了。这都是新版的那个“小红溜走”的失误所造成的一连串失误。

那红玉急回身一跑,却被门槛绊倒。【庚辰侧批:睡梦中当然一跑,这方是怡红之鬟。】

是被门槛绊倒!剧中怎么就成了掉进水里去了?这些细节之处也不能遵从原著么?!

【庚辰:《红楼梦》写梦章法总不雷同。此梦更写的新奇,不见后文,不知是梦。】

新版中写戏曲却总是雷同!《红楼梦》中写到梦很多,有宝玉的梦,凤姐的梦,以梦起,以梦收,最后再归结为红楼一梦。

【蒙回末总评:冷暖时,只自知,金刚卜氏浑闲事。眼中心,言中意,三生旧债原无底。任你贵比王侯,任你富似郭石,一时间,风流愿,不怕死!】

弄混了很多情节,删去很多,然后又混夹杂了许多在一起。所以,倒不好评说了。

谁知宝玉昨儿见了红玉,也就留了心。若要直点名唤他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寒心;【甲戌侧批:是宝玉心中想,不是袭人拈酸。】二则又不知红玉是何等行为,若好还罢了,【甲戌侧批:不知“好”字是如何讲?答曰:在“何等行为”四字上看便知,玉儿每情不情,况有情者乎?】若不好起来,那时倒不好退送的。

宝玉对每个女孩子都留心!都是从那些女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至情至痴之人。

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甲戌双行夹批: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

如果是新版的描写刻画的话,见不到那人才怪呢?!新版根本就不知道《红楼梦》的这些妙处所在,所以总是犯那种错误!也所以,把这些情节给删除了。

展眼过了一日,【甲戌侧批:必云“展眼过了一日”者,是反衬红玉“捱一刻似一夏”也,知乎?】

新版根本就把这个给省却了,更别说什么反衬了!

这本来是贾芸小红的正文,却被新版给删去了,只给了聊聊数笔,而且,对小红这个人物刻画的还相当的不成功。关于下层人物的

可巧王夫人见贾环下了学,便命他来抄个《金刚咒》【甲戌侧批:用《金刚咒》引五鬼法。】

只有彩霞还和他合的来,【甲戌侧批:暗中又伏一风月之隙。】倒了一钟茶来递与他

后文,彩霞竟然还替贾环去偷王夫人的东西,惹出一大番事情来,孽债!

彩霞咬着嘴唇,向贾环头上戳了一指头,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甲戌双行夹批:风月之情,皆系彼此业障所牵。虽云“惺惺惜惺惺”,但亦从业障而来。蠢妇配才郎,世间固不少,然俏女慕村夫者尤多,所谓业障牵魔,不在才貌之论。】【庚辰眉批:此等世俗之言,亦因人而用,妥极当极!壬午孟夏,雨窗。畸笏。】

两人正说着,只见凤姐来了,拜见过王夫人。王夫人便一长一短的问他,今儿是那几位堂客,戏文好歹,酒席如何等语。说了不多几句话,宝玉也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说了几句,【甲戌侧批:是大家子弟模样。】凤姐和宝玉不是同时进屋的,更没凤姐那句“要不是我把他拖来,这会子还在那闹呢?”!新版总喜欢弄些这个!这应该是第二次了!前面还有过一次,两个人本来不是一起来的,偏要把人家弄成是一起来的,还要加些没嚼头的话!这些往重了说,都是不尊重原著的做法。

关于贾环,刻画的有点过了头,特别是关于贾环故意失手碰翻蜡烛,在这之前,竟然还有贾环想要拿砚台来砸宝玉的镜头,原文中对这些都是细描淡写的,新版的又故意加强了!显得有些多事!贾环的形象本来就不好,这么一弄,更臭了!新版是想“墙倒众人推”啊!有落井下石之嫌!

同类推荐
  • 说好在一起就不分开

    说好在一起就不分开

    同一所医科大学,他是优秀帅气的医生,她是相貌平平的护士,分分合合,兜兜转转,惟愿曾经说好的一切都能如愿,他们不分开,一直一直在一起。若她停下,那就换他走来。
  • 我看见的那个学校

    我看见的那个学校

    我叫白夜焚,我看见了那个学校,她们的挣扎...所有的呐喊只能存于心中,所有的恐惧刻骨铭心...一味地挣扎,却只能陷入更深的沼泽中,我本渴望阳光,但身处地狱是不可能有阳光的...【校园ql】
  • 笑的像花儿一样

    笑的像花儿一样

    只是简单的爱,留给简单的你。从你出生到现在,每时每刻都陪伴在你的身边,听到你哭,看见你笑,从你第一次发脾气,到你晚上安静的像个天使,因为你,生活更加甜蜜。你永远是我的心肝宝贝。
  • 何而安

    何而安

    一壶酒,一条路,一段往事流云。所有的悲欢离合最后不过赋予说书人……
  • 冷帝的炫酷魔妃

    冷帝的炫酷魔妃

    阳佟夕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人背叛,这个意外就让她穿越到了一个名,为国都的地方,在哪里开启了一场玄幻的旅行……
热门推荐
  • 办公室里生存的230个小诀窍

    办公室里生存的230个小诀窍

    如果假设自己能够身临其境在别处,或是所遇到的是不一样的工作、环境或人事,生命的一切就会完全改观。但事实上,并不是因为环境、工作,而使我们活得有声有色。真正使我们不枉此生、扭转乾坤的,是个人特有的生命物质、处事态度,以及曾经耕耘、付出的多少。一个人的事业成功,80%来自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趣味横生的小故事阐述了简单的人生真谛,寓意深刻。
  • 仙武召唤系统

    仙武召唤系统

    老王新书开启,幼苗需要呵护,喜欢召唤流的书友可以入坑了。 新书《诸天群雄召唤系统》小说交流群:476981650
  • 通天机要

    通天机要

    在修真界里混,修为一旦有了一点成效,难道就要到处去装逼,直接怼天怼地怼空气?然后打了小的,来了老的,打不过又继续修炼,一旦有了一丝长进之后,又一脸牛逼哄哄的去报仇?这样,才显得自己有多么的热血,多么的牛逼?别闹了!在“杨大扫把”的世界观里,趁你病要你命,打不过就背后甩闷棍,闷棍不成就跑,才是无往不胜的真理!所以,做人要低调!低调,才是王道!本书QQ交流群,933815289,有兴趣的大佬可以进来相互交流一下哦!
  • 故事会(2017年9月下)

    故事会(2017年9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7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我的情缘是大佬

    我的情缘是大佬

    她是全服公认的女神,为了帮闺蜜驳回面子而被送进地牢,一个奇怪的华姐成了她和大神认识的桥梁,一场误会就莫名其妙捞了一个情缘。“老大,你被大佬悬赏了!”“老大,大佬发传音通缉你。”“老大,大佬——”“够了!这委屈谁受得了!”“大佬我错了,咱有话好好说,你缺腿部挂件吗?”“不缺,我缺情缘。”本文为网易手游一梦江湖同人,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重生之废后夺权

    重生之废后夺权

    她费尽心思助他打下江山,他登基后,却一心的算计她,废了她的皇后之位,害死她腹中的皇儿。她爱他入骨,他却视她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她重生为人,势要夺他的江山。
  • 下一场

    下一场

    自09年以来,朴茨茅斯四年内两度被迫进入托管状态,短短五年经历了三次降级,曾经的英超王牌球队就此沦落。在2011年末的这个关口,海德沃德依靠非法手段得以上任,来挽救这支风雨飘摇的球会。群号:206120365
  • 浮沉

    浮沉

    这场“百年一遇”的大雨来得真的不是时候。柳成荫正铆足了劲,准备在黑高荡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方面大展拳脚呢,老天爷却送来了一场雨。报纸、电视、电台先是说“百年一遇”,后来口径改了,称“百年未遇”。1989年7月2日,天倾东南,暴雨如注。楚县,顿时成为一片“泽国”。阳山公路两旁出现大片沉田,楚东公路两旁出现大片沉田,北盐公路两旁出现大片沉田……7月5日,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持续升级。到23时,楚县水位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楚城全面围水受淹。
  • 至尊商女千千岁

    至尊商女千千岁

    重活一世,欠她的,算计她的,她一个都不会放过。刚重生,爹娘被害,整个京城的人都在觊觎着云家的万贯家财。这一世,她不会被歹人蒙蔽,是善是恶,定要分个清楚。
  • 误认亲爹:异能儿子灵医娘

    误认亲爹:异能儿子灵医娘

    世上还有比她更倒霉的人吗?走路摔进都市陷阱,醒来身处古代枯井。穿越就要替人临盆,孩子他爹不见踪影。生完拉去祭祖沉潭,幸得宝宝拥有异能,关键时刻救娘性命。她的娃,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不是一条小青龙?传说她夫不详,水性杨花被人唾骂!传说他父不详,却天生拥有强大力量!救了娘,烧了房,带我娘亲去找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