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梦》第九集(上)
总感觉花解语前面宝玉与袭卿那番话说的很没有感情。只是单单地在演戏而已,没有进入角色。或者说,没有把握住书中宝玉的情吧,书中宝玉说这番话,明显的是饱含着他对女儿的爱惜怜悯之情。他的那一番话听起来是觉得很怪诞,但都是至情之言,书中宝玉的一些情在剧中看不出来或者没表现出来。
宝玉喜欢“红”,所以“绛云轩’”“怡红院”等,都带有红。见到女儿之后也必有一番言论,而且,都是些很怪异的话语,一般俗人见了都会觉得宝玉说的很荒唐可笑,但若是从曹雪芹给宝玉安排的情榜上的称号“情不情”来看的话,若对“情不情”有所了解,并且自己也是个至情知情之人的话,对宝玉那番话的理解自然就会与一般大众不相同了。
性情中人看《红楼梦》更能够感受到宝玉“情不情”的深意,更能够好好地读懂《红楼梦》,更有机会去读懂宝玉黛玉。其实,人生在世,做个性情中人,即使多愁善感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或许,有时候会更痛苦更心烦,但有时候的快乐不也是加倍的么?不也更能体会到平常一般人体会不到的欣喜么?一花一草,一走兽,一飞禽,都有它们自己的情感,加入他们也有“自我”知觉的话!或许,在我们看来毫无情感的那些草木禽兽那儿,我们人才是最没有情感的东西呢?!世界大善出至人,世界大恶亦出至人!人,本就应是情感特别丰富的动物!
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庚辰双行夹批:妙号!后文又曰“须眉浊物”之称,今古未有之一人始有此今古未有之妙称妙号。】倒生在这里。”
正因为看了《红楼梦》,听了宝玉那番关于女儿男子的言论,便也给自己起了个叫“须眉浊物”的别称。以此来提醒自己,自己不过一浊物耳!
为了更好地了解宝玉黛玉,看看下面这番批语吧:
【庚辰双行夹批:此皆宝玉心中意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今古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光明正大,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前面花了大量时间来描写袭人家里人要赎袭人出去,我原以为后面袭人不会再提到了。
但是,剧中却又要提到这个,不显得多余了么?
其实,袭人是必须要向宝玉提及她家人要赎她出去的话的,因为这样才能引出后面的“花解语”。可是,这样一来,又显得重复多余了。可见,前面那段戏根本就不需要,显得累赘了!试想,曹雪芹不肯浪费一字一句,会愿意在前面用文字叙述了袭人家人赎她的话,后面又如此提及嘛?
书中有哪些是重复的?就连试才题对额,贾政每次让宝玉题对联,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然后以不同的方式结尾。看看后文中,宝玉与黛玉那么多次闹矛盾,有哪次书中写的落入重复?矛盾产生的原因哪次不是多种多样的?矛盾结束的方式也从没有一次是相同的。
曹雪芹写出这几十万字的巨著,花费十年时间,期间增删五次,难道是没用心么?
旧版《红楼梦》才36集,新版的有50集!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场景,新版中都是一笔带过!比如试才题对额!元妃省亲离去!贾雨村与甄士隐的中秋对话,还有宝黛钗相会,凤姐弄权铁槛寺等等,这些书中都有描写,甚至花费了重要笔墨,但在新版中硬是简单简单再简单。而对于那些书中数字就描写过去的,比如贾政生日,宝玉游梦虚幻境之前的在宁国府的喝酒,还有很多地方本是不屑一提的,就好像那个袭人家人赎她出去的戏份,本就是可有可无的,新版却花费大的精力来刻画描写,这算是怎么一回事?
五十集的怎么来?经典的片段有多少?杂七杂八的又有多少?这些都是很有必要关注的。而这些也都是评价一部电视剧是否成功的主要考量因素,而关于那些幕后制作,这些都是次要的,画面的精美程度能说明了什么?新版的画面精美靠的是什么?是科技!是最新的科技!你现在能够精美,那么,几年之后呢?十年之后呢?几十年之后呢?当那些你现在运用的技术已经大量普及的时候,你的精美还有吗?我们看那些十年前的电影电视剧,甚是二十年或者更远之前的,比如说《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白娘子传奇》,它们在他们那个时代难道不算是精细的么?在他们那个时代难道画面不是精美的么?可是现在呢?
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取舍问题!也要注意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在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主要矛盾却视而不见!要对自己负责!对观众负责!更要对原著负责!
超越应该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对于影视制作来说,更应该是如此,你现在在制作的精美上超越了老版,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你现在的科技比那个时代都不知要发达多少了!更应该注意的是在内涵上要超越!你现在在外表注重超越,随着时代的发展,你就会被打入历史的冷宫!你现在注重内涵的超越,随着时代的发展,你永远也会站在时代的前沿!
一大早,情感比较丰富,说的有点多了。但都是肺腑之言,都是忠言!希望以后再有翻拍《红楼梦》这部名著的,多多注意点,别又犯了这个新版的死毛病!
原文“宝玉听了,自思道:“谁知这样一个人,这样薄情无义。”【庚辰双行夹批:余亦如此见疑。】”怎么又被省去了?一句都容不得?五十集的时间是怎么凑出来啊!
原文“乃叹道:“早知道都是要去的,【蒙双行夹批:“都是要去的”,妙!可谓触类旁通,活是宝玉。】【蒙侧批:上古至今及后世有情者同声一哭!】”
被改成“早知今日”,我倒想学着黛玉也问一句“今日怎样?当初怎样?”(葬花之后,宝黛有此对话)
原文“早知道都是要去的”。虽然看似简单几个字,却是’“早知今日”几个字意思意味都大不相同了。“早知今日”意思显得单薄,把说话的含义仅限于宝玉袭人二人之间了。
而原文中那句“早知道都是要去的”,其实也包含着一种暗示,到了最后,都是要散的,这是个悲剧的必然要求。那句,也透露出宝玉的无限多愁善感,也透露出对人世别离的无奈。
特别是,看了批语,作何感想?
那两句到底谁的意思更丰富些?更能反映出曹雪芹这部著作的主旨?更能引起天下有情人同声一哭?
宝玉在这里不哭出声来,表达效果更妙了!书中宝玉流泪的多,哭的少,流泪不一定就要哭!至情之人,多愁善感之人,见到某些触动情怀的事物,流流眼泪是很正常的。可是,动不动就哭,那就有些不耐烦了!或许有人会要反驳,黛玉只是还泪而已,那就流泪好了,有必要哭吗?其实,这里有蹊跷的。黛玉在情榜上是“情情”二字,即只对自己情感所寄托的自己所爱的人用真情感,黛玉的至情不是我说前面所说的至情,黛玉宝玉都是至情之人,但二者之间的至情是有很大差别的。宝玉见了世间万物,所想到的是世间万物本身,偶尔也思及己身,如见到紫菱洲残败的景象,蛛丝儿结满雕梁的潇湘馆,是能够思及到己身,但很少,或者几乎就不是以自身来衡量这一些,他是情痴,把情用在这些世间万物上,他是从这些物体身上出发来思考问题,为这些物体着想,为这些物体动情。而黛玉呢,她虽也是至情,她哭的也多,她见到残败的花柳,欢乐的人群,她也多愁善感,但她是思及己身而来的,黛玉的身世很凄惨,在贾府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寄人篱下,没有一个真正的亲人,只有一个真心知己宝玉,这是她唯一的情感寄托了。黛玉是情情,也是基于她自身的这种身世所造成的,所以,她就会经常地哭的多了!对黛玉来说,哭是主要的,眼泪只是副产品而已!也有很多人哭不流泪的,就跟流泪不必要哭,是一样司空见惯的,是一样的道理。
这段花解语的戏,除了小部分的细微之处略有瑕疵之外,其余还算可以。对于新版的,也只能作这么要求了。要求太高了,折磨自己也难受。
整个红楼梦中,最喜欢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场戏要来了,且看,且看。
好一幅睡美人图!可惜周围景色暗淡,搭配得不妙。
宝玉揭起绣线软帘,进入里间,只见黛玉睡在那里,忙走上来推他道:“好妹妹,【庚辰双行夹批:才住了“好姐姐”,又闻“好妹妹”,大约宝玉一日之中一时之内,此六个字未曾暂离口角。妙!】才吃了饭,又睡觉。”将黛玉唤醒。【庚辰双行夹批:若是别部书中写,此时之宝玉一进来,便生不轨之心,突萌苟且之念,更有许多贼形鬼状等丑态邪言矣。此却反推唤醒他,毫不在意,所谓说不得淫荡是也。】
“黛玉听了,嗤的一声笑道”,这该是多美的一副画啊!可惜黛玉冷冰冰的,看看八七版,那林妹妹,真绝了!新版的在这几个美图上又没有捕捉到。
“宝玉出至外间,看了一看,回来笑道”,新版的宝玉却就一直呆在那,就那么地挨在床沿,感觉太懒了。宝玉要枕枕头,不可能直接就枕黛玉的,肯定是得去看看,外边虽有枕头,但宝玉嫌那不干净,所以,才顺水推舟地,枕了黛玉的枕头。
黛玉听了,睁开眼,【庚辰双行夹批:睁眼。】起身【庚辰双行夹批:起身。】笑【庚辰双行夹批: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庚辰双行夹批:妙语,妙之至!想见其态度。】。这又是一副绝美的动画。脑海中细想那画面,黛玉娇憨之态犹在眼前,这里的黛玉先本就是睁着眼的,没意思!另外,黛玉说那句话的时候,也应该是那女儿特有的娇憨的笑。剧中却没体现出来。感觉淡淡的,没滋味。
黛玉给宝玉枕头时,那个回眸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很不对味。与原著中的味道差了许多。
这宝玉笑起来有点淫荡了!根本就不是那种至情痴情的人笑出来的。另外,两个人年纪不一样大,演起来,看着很别扭。
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庚辰双行夹批:想见其缠绵态度。】。剧中表现的不够力,很一般。似乎演员没有进入角色。
宝玉侧身,一面躲,【庚辰侧批:对“推醒”看。】那个侧身和躲,正表明宝玉在黛玉身边还是有所顾虑的。也可以看出宝玉对待黛玉的用心之处。
说着,便找手帕子要揩拭。黛玉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拭了,【庚辰双行夹批:想见其情之脉脉,意之绵绵。】口内说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庚辰双行夹批:又是劝戒语。】干也罢了,【庚辰双行夹批:一转,细极!这方是颦卿,不比别人一味固执死劝。】
剧中黛玉表现的很一般。与看书时心中所呈现出来的场景的差别很大。跟原著的滋味也是不同甚多。
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庚辰双行夹批:“大家”二字何妙之至神之至细腻之至!乃父责其子,纵加以笞楚,何能使大家不干净哉?今偏大家不干净,则知贾母如何管孙责子怒于众,及自己心中多少抑郁。难堪难禁,代忧代痛,一齐托出。】
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庚辰双行夹批:正是按谚云:“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余今续之曰:“美人忘容,花则忘香。”此则黛玉不知自骨肉中之香同。】
“说着翻身起来,”剧中的宝玉起身早了!明显就是为后面的作准备了!
说实话,这宝玉弄的,感觉怪怪的,像是个流氓似的!
说着翻身起来,将两只手呵了两口,【庚辰双行夹批:活画。】。这是宝玉的一幅画。
“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胁下乱挠”。这些都是极有趣的图画,但是,新版的由于镜头给的不对,而且这两个演员演的味道太浓,所以,看起来很不是滋味,很不自然。
这黛玉躺在床上,镜头不该是从正上面给的,从斜上,或者,干脆侧面好些。另外,黛玉扭动的姿态有些不雅。虽然是装出来的,但也看得太明显了。
“口里说:“宝玉!你再闹,我就恼了”。这才是黛玉应说的话,而不是“好哥哥,我不敢了”。这里,用个“宝玉”比“好哥哥”显得更合理些,因为“你再闹,我就恼了”这句接在后面。剧中改为“好哥哥,我不敢了”,我觉得这样处理很不当。因为,后面还有,
宝玉方住了手,笑问道:“你还说这些不说了?”。宝玉住了手。可见,宝玉也不是一味地胡闹,宝玉是极其低尊重黛玉的。凡事皆以黛玉为中心出发来考虑。新版的,很明显的,就没有这层意思的体现。新版的,倒像是在耍流氓了。
“宝玉住了手”,这句极为关键。因为后面“黛玉笑道:“再不敢了。”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黛玉还有个理鬓的动作。这是一个相当美的画面,但剧中却没有。说的那句“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说出来也很不是味道,因为,这个时候宝玉还在挠,黛玉在一边转动身体,一边说出这番话,显得是很不经意的,是在玩笑中说出来的。前文中探宝钗曾有过宝钗的“冷香丸”的香味。这明显就是黛玉吃醋而说出来的。
剧中的黛玉表现真的很一般,甚至说不行。那些反映几乎都是演出来的,而不是在参透了原著人物之后,在对人物的细腻把握之下,自然低流露出与原著人物相同的情感。
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庚辰双行夹批:一时原难解,终逊黛卿一等,正在此等处。】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庚辰双行夹批:是颦儿,活画。然这是阿颦一生心事,故每不禁自及之。】
“便拉了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这本是宝玉强拉过黛玉的袖子去闻的,这也显出女孩的矜持嘛!剧中竟然是黛玉主动递过去的,还说“给!”。这个“给“字把这一切都给毁了。弄出了个完全不是味道的味道。黛玉的娇羞完全没了体现。黛玉成了主动配合宝玉的调戏的形象了。
总结这前面的,说实话,很不怎么地,黛玉的表演很糟糕。一系列形态动作话语都没演到位。场面混乱有于而活泼不足,黛玉娇羞未见而矫揉过甚。
“黛玉也倒下,用手帕子盖上脸。【庚辰双行夹批:画。】”这是整个“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面,最好看的画面,看看八七版的便可知,可惜,新版里,黛玉用手帕子盖脸的姿势不怎么雅观,主要也是由于镜头在正上方的问题。
何必要有宝玉那番话?虽没说出来,却作为画外音,听着很不行!宝玉的心思,你有时候用一个眼神就能很好地表达了!何必需要画外音?旁白不是什么都能替代的。有时候,一个眼神能够表达出不知多少文字不能描写出的东西。新版的几乎没怎么注意过人物的眼神交流和表情。八七版的在这上面做的却是不错。八七版给人的很深映像便是,其中有着非常细腻的人物眼神的特写,这是八七版的相当成功的地方。
“咱们说是来了这些时日,却至今未曾倾谈”,胡闹!原文中的这几幕场景就已经是一副最好最美的一副活着的画卷了。那人物台词动作表情都是设计好的,翻拍,只需要重复原文的就可了!偏偏加上这么一句话!想想,这话说的有多么别扭!多么不得当!“倾谈”一词都“用”上了!真的胡闹!原文中若是加上这么一句的话,那这原文的可观赏性就大大降低了!试问,依宝黛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说得出口吗/?原文中说了他们未曾倾谈了吗?需要来个这么武断的结论?原文中没说过,难道就一定没发生过?原文中,好多地方都是以点睛之笔,点出他们那几日今日的情况来,只是,在新版中毫无体现罢了!比如“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甲戌侧批:此句妙,细思有多少文章。】”
曹雪芹是万万不会加上那句话的,因为,这显得宝玉是故意引出这后面的“玉生香”的故事来的,甚至,显得宝玉来这,就是为了“倾谈”来的,不是为了什么替黛玉解闷的。加此一句,文不成文了!在剧中加这么一句,也显得很突兀!再说了,小儿家子。如何就会想到去“倾谈”了?宝玉黛玉之间的情感不是在什么“倾谈”之间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平素日常生活中,一滴一点,慢慢积累形成的。情由心生,更是自然产生的。若是故意地以什么“倾谈”来增加情感的话,那就好比是吃激素!两个人之间的了解不能靠什么几次“倾谈”来解决,更重要的是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丝丝缕缕地断断续续地缓慢形成。吃激素长大的鸡好吃吗?吃激素培养起来的感情可靠吗?
这是这幕戏中目前为止的最大的一个败笔!
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庚辰双行夹批:先一总。】黛玉总不理。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黛玉只不答。
这些场景大家尽情去想象吧!说些鬼话,不理,叽叽喳喳地问,不答。这才是笔力!哪像那些俗人写的!本来宝玉是想这为黛玉解乏的,这看着剧中,宝玉把那些话改了再说出来,想起前边“一字师”的故事,这宝玉竟像是求学似的!那种神态也与从书中看到的心中所想象出来的大不相同。
“便哄他道:“嗳哟!【庚辰侧批:像个说故事的。】”。这嗳哟一声,想象那场景,宝玉该是多么地故作惊奇,多么地可爱!看剧中,就变成了个“嗳”,而且声音也是很低沉的,那“嗳哟“应该是高声地说出来的,有惊奇,有惊喜。要活像个说书人似的!例如:“嗳哟,列位看官,您们瞧瞧,瞧瞧,这慕容公子突如其来的一个飞镖,打得那江洋大盗从那马上是一飞三丈远啊,嘿,那剩下的那些喽啰们,见了,全都一溜烟,跑啦!嗳哟,那精彩的场景啊!列位看官是没亲身经历过,要是经历过,哎呀,那可了不得了,终生难忘啊,对那慕容公子的钦佩之情那可真就是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啊!嗳哟,啧啧,真精彩!”(胡编乱造的一段评书,是为了说明这“嗳哟”两个字的妙处!
“便忍着笑顺口诌道”。原文中,这场景甚是好看。这场景也似曾相识。
这宝玉的故事讲的甚无乐趣!一点都不精彩!很像平常叙述一般事情般。看看八七版,那欧阳奋强的表现,活泼乱跳,如见如画,传神!那才叫精彩!这小演员演技终究还是不足,另外,想必也是对书中宝玉这一形象把握的不够。
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庚辰侧批:玉兄,玉兄,唐突颦儿了!】
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庚辰双行夹批:凡三句暗为黛玉作评,讽得妙!】
【庚辰双行夹批:前有“试才题对额”,故紧接此一篇无稽乱话,前无则可,此无则不可,盖前系宝玉之懒为者,此系宝玉不得不为者。世人诽谤无碍,奖誉不必。】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
剧中又把动作与话语的顺序弄反了。如果按原文来,黛玉先爬起身,在说那番话,那场景就有趣多了!剧中却是黛玉先说那话,再爬起身来,就显得有些木偶和呆滞!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说着,便拧的宝玉连连央告,说:“好妹妹,饶我罢,再不敢了!我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黛玉笑道:“饶骂了人,还说是故典呢。”【庚辰眉批:“玉生香”是要与“小恙梨香院”对看,愈觉生动活泼,且前以黛玉后以宝钗,特犯不犯,好看煞!丁亥春。笏叟。】
这“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场戏,仔细看了再看,终觉索然无味,与原文所要表达的,实在是相差远了!也与八七版的比较,呆板木讷!八七版这出戏是很成功的。堪称经典。
【蒙回末总评:若知宝玉真性情者,当留心此回。其于袭人何等留连,其于画美人何等古怪。其遇茗烟事何等怜惜,其于黛玉何等保护。再袭人之痴忠,画人之惹事,茗烟之屈奉,黛玉之痴情,千态万状,笔力劲尖,有水到渠成之象,无微不至。真画出一个上乘智慧之人,入于魔而不悟,甘心堕落。且影出诸魔之神通,亦非冷冷,有势不能登彼岸。凡我众生掩卷自思,或于身心少有补益。小子妄谈,诸公莫怪。】
评说的这么好,我知道,原文写的这么好,我也知道,只可惜,这新版终究是刻画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