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邑姜(姓,姜);
性别:女;
祖籍:若是按照她的父亲(姜太公)来算的话,祖籍大概在:东吕乡(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日照县附近);
身份:⑴.周武王之妻;
⑵.周成王、唐叔虞(晋国的第一位王)之母;
⑶.姜子牙之女;
备注:与殷纣王的宠妃妲己正好相反,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是周武王治乱之能臣之一,武王曰:“予有乱(上古“乱”与“治”同)臣十人”!意思是说:“我有十名能够帮助我治理乱世的能臣。这十人就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和邑姜。
但是“宪章文武”的孔圣人要把邑姜排除在外,归根到底是孔老夫子对女人抱有偏见。他认为“有夫人焉,九人而已”(《论语·泰伯》),其原因是:那九个男人是主外的,而邑姜是个女的职能主内,故而不算数。
对于这段话中的“有妇人焉”,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作注时,就是遵从的前人之说,认为所指的就是邑姜。并说在武王的十位“治乱”之臣当中,是“九人治外,邑姜治内”。
故事:姬昌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又追其父为文王。武王姬发承其父之志,欲伐暴商,取而代之。武王任命太公望(姜太公)为太师,周公旦做辅相,连同召公、毕公等共九人辅于外;武王又得知姜太公有个女儿,名曰:邑姜,生的美丽且又贤惠,故而娶了她做了正宫娘娘,佐于内。历经十数载,武王在众多贤臣与贤内助的共同辅佐下,终于成功的革了商纣王的命。(对于姜太公是否有个女儿叫邑姜,历史上有所记载:《春秋经传集解》里说:“邑姜,晋之妣也。”杜预注:“邑姜,齐太公女,晋唐叔之母。”《帝王世纪》也说:“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
可惜,灭纣的第二年武王生了重病。这时,天下还没有统一,大臣们非常担心,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更是斋戒沐浴,祷告上天,为武王消灾除邪,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去代替武王。奈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乃天数,岂是人力所能为也?没过多久,武王就撒手轮寰了。
武王驾崩后,他和邑姜生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此时的成王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小屁孩而已,与邑姜也算得上是孤儿寡母了。这个非常时期,周成王的皇帝位做得很不稳,因为周武王的兄弟很多,况且还有着一个“兄终弟继”的古老说法。
周成王很幸运!因为在朝廷里,他有一个一心辅佐他的母亲。邑姜以王太后的资格,掌管朝廷大事,辅佐成王安顿京师。她教导成王,尊重大臣,治理国家,爱护人民;在朝廷外,他又有父亲留下来的一帮一起扛过枪,一起杀过人的“铁哥们”支持。例如:周公带兵东征,诛武庚、斩管叔、放蔡叔,平定叛乱;又以王权之尊,以大政治家的身份制礼作乐、定军法、建制度;太公威震东夷;召公、毕公保卫王畿……所以,尽管此时对成王的皇帝宝座暗中窥窃的人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都是有贼心没贼胆。
周成王在一帮忠义之士的辅佐下终于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候,使得暗流汹涌的西周王朝保证了安定,并且使得这个新的王朝日益繁荣起来。在邑姜的教养下,周成王与兄弟之间也是兄敬弟恭,彬彬有礼。
话说,姬诵和叔虞乃是同父共母的亲兄弟,在姬诵为成王之后,与弟弟叔虞依旧亲密无间,互为伙伴。一日兄弟俩玩耍,成王削桐叶当玉圭,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封你。”为此史佚请择吉日立叔虞,成王说:“我与弟弟说着玩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便将唐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
说到成王的这个弟弟叔虞,他的出生颇有些玄异色彩:
《左传·昭公元年》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史记·晋世家》里说得更为详细:“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周成王的这个弟弟便是晋国的第一位皇帝了,故而邑姜也就是晋君之母后了。
成王是个好皇帝,不幸的是成王又早逝,他的儿子姬钊继承了王位,就是康王。邑姜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又以老太后的资格教导康王,把他调教成了一个好皇帝。在成王、康王之际,天下安宁,一切刑罚都放置一边,四十年不曾使用。
圣母邑姜即是成王之母,又是齐国的祖姑,还是晋开国之君唐叔虞的生母。从她的儿子周成王到她孙子的周康王两代,前后约四十七年(前1042年—前896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历史早就做了结论:在周武王去世后,初创的周朝不但没有败亡,而是更加稳固、兴旺、强盛了。周初的国泰民安,当然有很多文武大臣辅弼之功,而邑姜也起了重大作用。直到现在,山西太原尚有圣母邑姜庙,晋人千秋万代不忘邑姜之懿德,故而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圣母邑姜,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妇女,当永垂青史。
三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在发掘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中,有五件的铭文涉及到了“王姜”这个人。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王姜”就是“邑姜”。它们分别是旟鼎、令簋、叔卣、缳卣、臬伯卣。
关于王姜到底是不是邑姜的问题,相关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主要存在着:武王后(周法高、郭沫若),成王后(陈梦家),康王后(刘启益)和昭王后(唐兰)这四种不同的说法。
杜勇、沈长云二位先生曾发表的《金文断代方法探微》,力主王姜是成王的皇后。该书从“时王生称说”、“康宫问题”以及“考古类型学”入手,论定了王姜既非昭王后,亦非康王后,论辩慎密,令人信服。
然而,他们在论证王姜为成王后的时候,就显得不足取了:由于“王在干”诸器只能置于康王时代,便证明王姜不会是武王之后。因为武王死时“年五十四”,则王姜当时的年龄应相仿佛。另据《史记·周本纪》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则成康二世不会低于四十年,到康王十九年王姜至少也有八、九十岁了,外出活动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所以王姜也不会是武王之后。
武王死时“年五十四”源自《古本竹书纪年》,学界多无异词,无须细说。但是,说“王姜当时的年龄应相仿佛”就属于臆测了。我们知道,在古时候王后比王年轻是常有的事,“一枝梨花压海棠”的艳史也是不少。
最现成的例子是武王的父母——文王和大姒。《尚书·无逸》说“文王受命唯中身”,《周易·归妹》卦里所说的“帝乙归妹”和《诗经·大明》里说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即帝乙把小女儿大姒嫁给文王为妻,只能是在文王“中身”受命之后。也就是说,文王比大姒大十几岁,甚或二十几岁都是可能的。据此可知,说王姜若系武王之后就该在年龄上“相仿佛”,既不一定符合常例,也是对王姜的年龄缺乏具体研究的表现。
另外,周法高先生虽然主张王姜为武王之后,姜太公之女。但对王姜的年龄也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他说:有人认为王姜是邑姜,但“十九年”是康王十九年,(杜正胜说),我觉得也不大可能;因为《论语》称“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在武王时,王姜已经立有大功,年龄至少在三十开外。经过了成王二十四年到了康王十九年,年已将近八十,还要带兵遣将,未免太老了吧!
说邑姜年近八十带兵遣将“未免太老了”,我们觉得未必见得。最现成的例子,邑姜的父亲姜太公,不也是在八十岁的时候,还在牧野战场上“时维鹰扬”吗?此其一,其二:和上述“相仿佛”的提法一样,说“在武王时”王姜的“年龄至少在三十开外”,也是臆想的成分过多了。因为我们首先会问:“已经立有大功”的邑姜,为何就不能是“二十开外”呢?
这算粗说。说细点,《论语》中所引的“予有乱臣十人”,应是来自古本《泰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词”。所谓“在武王时”“三十开外”的邑姜,究竟是指牧野大战之前,还是指武王驾崩之前,也很模糊。一句话,要想确定王姜就是邑姜,关键是在邑姜的年龄问题上,要找到令人满意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