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心里很不高兴,心想,老部下江东孙策总该支持自己吧,不料孙策给他写信说:“董卓贪残淫逸,骄奢横暴,擅自废立,天下的人都痛恨他,你怎能步他的后尘呢?”还说:“你家五代都是朝廷名臣,辅佐汉室,荣誉恩宠,没有人能与之相比,理应效忠守节,报答王室,这是天下人所期望的。”袁术看罢,大失所望,还气得生了一场病。
由于追求皇帝骄奢淫逸的生活,袁术把富庶的淮南地区糟蹋得残破不堪。士兵不为他卖命,老百姓也不支持他,都纷纷逃走。左右部下也是离心离德,形成混乱状态。对此,曹操问袁术那边投过来的柯夔说:“听说袁术军中发生变乱,实有其事吗?”何夔回答说:“袁术无信人顺天之实,而望天人之助,这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失道之主,亲戚都背叛他,何况是左右部下!依我看,这变乱是事实。”曹操说:“为国失贤则亡,像你这样的有用之材,袁术都不善用,发生变乱,不是很正常的吗!”
第二年夏天,袁术实在混不下去了,便放火将宫室烧掉,带着一帮吃闲饭的人到徽山去投靠他的部下陈简、雷薄,不料遭到了拒绝。袁术手下的人散去的就更多了,他像一只丧家之犬,忧懑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把“传国玺”让给在河北的袁绍,仍然可以由袁家来当皇帝,自己也有个安身之处。
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派刘备和朱灵去截击袁术。袁术一到下邳,没想到被拦住了去路。
袁术只得掉头返回淮南。逃到离寿春80里的江亭时,终于一病不起。身边已无粮食可吃,询问厨子,回说只剩有麦屑30斛。将麦屑做好端来,袁术却怎么也咽不下去。其时正当六月,烈日当空,天气酷热,袁术想喝一口蜜浆,却怎么也找不到。袁术坐在床上,独自叹息了许久,突然一声惊呼:“我袁术怎么落到了这个地步啊!”
喊完倒伏床下,在吐血一斗多之后死去。
袁术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最终只落得个悲郁死去的下场。孔子也说“下交不渎”,与比自己低的人相交往,不要高傲怠慢,放不下架子,居高临下地发号示令,盛气凌人,人们必定会对他避而远之,朋友们也会越来越远离他。对别人态度傲慢的人,往往会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更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就这样夜郎自大下去,只会连一个朋友也交不到,如此下去连必要的合作共事都会有问题。千万不要以不恰当的态度对待朋友和身边的人,因为他们是重要的伙伴和力量,如果连他们也失去了,那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
宠辱不惊,在寂寞里成长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篇名叫《上善若水》的文章,文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官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大致的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因为水善于滋养万物,而水又不与世间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之处,这跟道很相近。待在一个自己应该待的地方,心里要向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说话要讲信用,忠于职守,用自己的业绩说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准确地把握事情的时机。
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强调的是“心善渊”“与善仁”“利万物而不争”的心境,是以平和宁静的心境来对待世间的事。寂寞就是一种平和无上的心境。
寂寞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通病,尽管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甩不掉的应酬,挣脱不开的世俗琐事,但人还会感到孤独,这是一种内心的寂寞。会惆怅过去,会担忧未来,甚至会杞人忧天,这些都是寂寞的根源。人要想在寂寞里不沉沦,不成为寂寞的俘虏,那么就要修炼一种平和无上的心境。
北欧西部地区有一座教堂,那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传说这个耶稣会对祈求的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
看守教堂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都要应付那么多人的要求很辛苦,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向耶稣表明了这份心意。很快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们就换一下,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无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不能出声。”
看门人觉得这个要求太简单不过了。于是耶稣下来,看门人上去,因为雕像本来就和真人差不多,所以来膜拜的人不会怀疑看门人是假的,看门人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善男信女们的心声。来往的人潮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千奇百怪。有祈福的,有求财的,有保平安的……有合理的,也有荒谬的。但无论如何,看门人都强忍下来而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他滔滔不绝地讲完以后,竟然忘记手边的钱便离去了。看门人看在眼里,想叫富商回来,但是,想到承诺他只能忍着不说。紧接着来了一位穷困潦倒、三餐不饱的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正当要离去的时候,他发现先前那个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口里念着“耶稣真好,有求必应”离去了。十字架上的假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穷人,这不是他的。但是,想到约定在先,他仍然忍着没有说。
之后来了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他是来祈求耶稣保佑他一路平安的。当他祈祷结束要离去的时候,富商冲了进来,不问青红皂白就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就里,于是两人吵了起来。这个时候,十字架上的假耶稣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话了。富商把事情理解清楚后便去找那个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真的耶稣出现了,指着十字架上的看门人说:“你下来吧!你没有资格站在那个位置上。”
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的那袋钱不过是用来挥霍的,可是那袋钱给那个穷人,却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就能保住一条命了,可是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认为自己的方法和方式不管怎么样都是最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使我们感觉到不公平。但我们应该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排。也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欢喜。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应认真地活在当下。马斯洛曾经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在当今物质纵横的世界里,一个人要做到心境的平和与安定关键要靠自身的修养。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忙碌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空虚、无聊、寂寞。要如何克服寂寞,怎样才能在寂寞里耀眼地绽放呢?那就把寂寞当做一种修养,把寂寞修炼成一种平和无上的心境,这样人就变得开阔了。
有一种人经常会自视甚高,眼里容不下别人比他优秀。这种人经常会夸夸其谈,认为没有人会比他强。心不静则行不精,没有平和宁静的心态,总是认为别人比自己矮了一截,看别人也是用俯视的姿势。这种人是寂寞的,寂寞到无聊的境界。他们没有在寂寞里修炼自己,更别说汲取寂寞的养分了,就连那平和宁静的心态都没有,怎么可能把寂寞修炼成一种平和至上的心态呢?
寂寞的人会空虚,空虚的人会想着法来刁难自己。跟别人比收入、看别人的新房子、羡慕别人的高薪工作……总感觉自己哪儿都不如别人。特别是拿世间俗物作为攀比的条件,与资历相当的同事比。当看到某人比自己早先一步得到提拔或者重用的时候,会愤愤不平,觉得自己
没有遇到伯乐。甚至出言不逊,在人家背后出言诋毁,这些话传到当事人耳朵里,便造成了双方的不愉快。领导知道后也会很不高兴,认为这个人经不起考验,在闹情绪,甚至有破坏团结之嫌。这样的人就是在为难自己,最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不跟别人攀比是保持平和无上的一种心境。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心动则行动,心静则心境。寂寞是黑夜里的一束花,只有不甘于寂寞,才不会被寂寞所吞噬。只有把寂寞当做一种享受,在寂寞里成长,享受寂寞的福气,才不会沦为寂寞的俘虏。只有怀有雅士的淡定,才能宠辱不惊,才能驱逐寂寞。
千帆过境,看淡人生得与失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选择,不管是得与失,还是取与舍,它们之间都有很多矛盾,如果一个人只想取不想舍,或者只想得不想失,那么一切都只是梦幻,在现实生活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当面对取与舍和得与失的时候,坚定自己的日标,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该得剑的心安理得地得,该失去的也坦然面对,这是一种认识,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有句古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人生的路上,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间,无须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挣扎,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个阿拉伯的富翁,在年轻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双手辛苦致富,很快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富翁。可是在一次大生意中,他因为对时局观察不清楚,导致亏光了所有的钱而且欠下巨额的债务。万般无奈之下他卖掉房子、汽车,还清债务,可就在这时,妻子嫌弃他贫穷,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此刻,他孤独一人,没有亲人,生活穷困潦倒,身边只有一只心爱的猎狗和一本书伴随他左右。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饥寒交迫的他来到一座荒僻的村庄,想找到一个可以避风的地方,哪怕只是一间破旧的茅棚,他也会很满足。走进村庄,他看到不远处有问茅草屋。他走了进去,看见里面有一盏油灯,没有光亮,叫了几声没有人回应,他想可能主人出去了,先睡下再说。于是用身上仅存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油灯,拿出书来准备读书。一阵风把灯吹熄了,四周立刻漆黑一片。他陷入了黑暗之中,曾经的所有经历涌上心头,顿时对人生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忽然看到依偎在身边的猎狗,它是那么的衷心,想到这他感到一丝慰藉,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沉沉地睡去。
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忽然发现自己身边的狗被人杀死在门外。看着心爱的狗死去,他内心的酸楚涌上心头,他突然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世间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了。他最后看了一眼周围的一切。
这时,他突然发现整个村庄都沉寂在一片可怕的寂静之中。他急步向前,一路走过去,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满地的尸体。这些迹象表明,这个村庄昨夜似乎遭到了匪徒的洗劫,而且村里没有一个人活下来。
看到这可怕的场面,他心里没有了结束生命的念头。他想:我是这里唯一幸存的人,看来这一切都是注定的事情。我虽然破产了,没有了金钱,但是我还活着,所以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我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虽然失去了心爱的猎狗,但是,我得到了生命,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有了这些我还有什么渴求的呢?
生命如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船,船上载着太多的诱惑和虚荣、功名和利禄,所以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困惑和迷茫。要想自己有一个顺利的旅行,必须有所准备,该舍的舍,该取的取,轻装上路。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今天得到了,明天也可能失去,所以对待生活就像对待人生一样,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就可以了。
小说《庞城末日》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意大利庞贝古城里有位名叫倪娣雅的卖花女。她自幼双目失明,但不自怨自艾,也没有垂头丧气地把自己关在家里,而是像常人一样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
不久,庞贝城附近的维苏威大火山爆发,庞贝城面临一次大地震,整座城市笼罩在浓烟和尘埃中,昏暗如无星的午夜,漆黑一片。惊慌失措的居民跌来碰去寻找出路却无法找到。倪娣雅本来看不见,但由于这些年走街串巷地在城里卖花,她的不幸这时反而成了幸运,她靠着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找到了生路,而且还救了许多人。因为她可以不用眼睛看就能如常人一样行走,她的残疾已成为她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