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帅帅出生之日起,林可就盼着孩子何时能独立呢?在有电脑后,林可就盼望着帅帅何时能摆脱对妈妈的纠缠呢?独立意味着孩子心理的成熟,意味着妈妈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这有当妈妈的私心在里面。
因为与孩子基本是24小时的厮守,即便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也难以让一个人静静的呆在一旁,等平息了怒火再和颜悦色的面对孩子。林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难把孩子搁置在一旁,而孩子哪里明白妈妈的心情,孩子一如既往的围绕着妈妈转,想让妈妈陪他,妈妈对他理都不理。孩子为了获得妈妈的关注,不时的拽拽妈妈,有时会拽到妈妈的头发,又引起妈妈的勃然大怒。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可气的不是孩子,而是生云石的气。孩子与父亲本来就是很疏远的,现在妈妈不搭理自己,孩子无形中当了夹心饼干,除了委屈还感到到被妈妈抛弃的伤心。
在帅帅的小小世界里除了妈妈就目中无人了,身边也没有其他的人值得他去依赖,给他安全感,于是,他成了妈妈的小尾巴,妈妈走到哪里他都跟着他哪里。小的时候,林可上厕所都要带着他,在妈妈身边他内心才能平静,而如果一时找不到妈妈他就会着急的哭着找妈妈。记得住在娘家时,父母看不惯孩子黏人的场景,认为林可太宠惯孩子了,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他们断定,“孩子在你身边永远不会长大,离开你,孩子照样能长大。”而林可一直相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陪伴,只有在自己最信任的人身边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他的快乐才是发自内心的无忧无虑的快乐。
孩子的独立是一个成长过程中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而形成的质的飞跃,不是挣脱孩子黏人的小手就能让孩子独立的。这个过程需要有耐心,更需要有爱心,让孩子慢慢的长,而不能拔苗助长的方式来推动孩子走向独立,更不能用抛弃式让孩子被迫走向独立。林可做过这样的傻事,每天面对着纠缠的令她头疼的帅帅,她会控制不知自己的脾气,会冲着帅帅吼上几句,发泄对他缠人的不满。
在0—3岁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生活环境带来的压抑与不快,因为忙于日常琐碎的杂事,因为对教育的无知与茫然,林可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处在消极的应付状态中。这不得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现在帅帅3周岁了,0—3岁在成长与教育上存在的缺憾已经无法弥补与挽回了,面对着孩子的纠缠,情绪上的波动,不良的情绪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每每想到这里,林可都有几分惭愧与自责,可是回到生活中,理性没了,冲动就会占据主导位置。当情绪不佳的时候,说话的语气也少了平日里的和风细雨,孩子作为直接的受害者,对妈妈情绪上的波动还是帅帅还是敏感的捕捉到,这会让他感到委屈、伤心,用大哭来发泄不满。
3岁后,帅帅的独立性比以前强了,自己能玩较长时间,也知道如何去玩。有的时候,妈妈上网,他在家里玩,互不干涉。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一见到妈妈上网,立刻爬坐在妈妈腿上的那个黏人的小家伙了。
独立是个过程,有时林可也会把孩子黏人当成是孩子的问题,急于把孩子从身边推开。只有孩子获得了足够的依恋感,安全感,他就会懂得如何去玩,如果去做。孩子粘妈妈是正常的,不黏着妈妈才是不可理喻的,尤其是在3岁前。
如今已经脱离了身不由己的生活环境,来到了南京,林可依然全职着,但带着孩子的生活依然觉得累,因为生活中除了带孩子,还有很多事等待着去做,买菜做饭,刷锅洗碗,拖地洗衣等等,即使是云石下班后,林可要做的事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又有了多照顾一个人的责任。
一日,云石下班了,帅帅正在玩橡皮泥,帅帅兴致勃勃的对爸爸说,“和我一起玩橡皮泥吧。”云石毫不理会,抛来一句,“这有什么好玩的,你自己玩。”林可说,“你不应该对孩子这样说话,以后孩子很难邀请你一起玩了,孩子兴致那么高,你却泼一盆了冷水,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云石感觉无所谓,“这个有什么啊,帅帅还是很喜欢我的。”他对孩子的消极态度,让林可不敢苟同。中午睡觉前,帅帅对妈妈说,“我们一起玩积木吧。”他把积木搭成了大炮的样式,递给妈妈一个,自己有一个,然后玩进攻游戏,如果他的“大炮”被妈妈的“大炮”撞散了,他说,“帅帅大炮怎么不结实呢。”如果妈妈的“大炮”被他撞散了,他会把妈妈的大炮拼接起来,然后与妈妈继续“开战”,可惜有时候妈妈在玩的时候总不是在状态,不能陪着他尽兴的玩。
晚上帅帅一直闹腾到11点,依然没有困意,他要求妈妈讲故事,林可拒绝了,强行关灯,林可认为时间已经很晚了,现在需要立刻睡觉。帅帅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自是不开心,睡下来的时候,往妈妈怀里钻,还要枕着妈妈的胳膊,而林可因为云石在家里对孩子毫不关心,内心很郁结,而帅帅却总是黏着妈妈,看着这么大的孩子了,还是一直依赖着妈妈,林可的脾气一下子上来了,“你想枕胳膊,就就偏偏不给你枕胳膊”,然后背对着帅帅,帅帅见妈妈背对着自己,感觉受到了冷落与抛弃,“妈妈脸朝着帅帅,妈妈的脸朝着帅帅”,林可把脸朝着帅帅,帅帅渐渐睡着了,这样躺着也不能一动不动吧,稍微动一下,帅帅就会醒来哭着,此刻林可缺少耐心,蒙头不理他,他哭得更凶,没办法只好把脸朝着他,动一下他又醒来,又哭,“不是这样的”,林可也气,“睡觉是你自己的事情,怎么我连个舒服的姿势都不能做到”,以前会顺着他,刚一不顺,帅帅心里很委屈,哭闹着。如果睡觉前林可给他讲个故事,给他的信号是妈妈爱着他,他会安心入睡,可是遭到了妈妈拒绝,帅帅感觉是妈妈不爱他,所以他更要缠着妈妈,引起妈妈对他重视,孩子哭闹的根源出在妈妈身上。而如果云石下班后能陪着帅帅玩,能够讨帅帅的欢心,帅帅还会如此的黏着妈妈吗?林可把内心的不满发泄到帅帅身上,帅帅成了无辜的替罪羊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林可让帅帅穿着拖鞋自己去卫生间,然后喝水,帅帅坐在妈妈腿上,让妈妈抱着,催促了几次,他说,“妈妈抱着帅帅去”,又依赖妈妈,林可推开了他,他依然缠着妈妈,大哭起来。他越是哭,林可越想挣脱了他的纠缠,走进卧室,让他在外面哭吧,只听得帅帅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要妈妈,帅帅自己喝水”,林可把门打开,他自己喝水了,然后自己上卫生间。然后让妈妈抱着,妈妈抱着他,可是不能总抱着他,于是放下他,说,“该吃饭了。”他说,“不要吃饭。”不吃饭也不能总让妈妈抱着,妈妈还要吃饭呢。放下来又哭了两声,但很快好了。早上吃了一个鸡蛋,一个鸭蛋黄,一碗米粥。自己独自把饭吃完,边吃边说,“帅帅能把这一碗饭吃完”,果然把一碗饭吃完了。
越是想摆脱孩子的纠缠,孩子越会纠缠的更紧。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与孩子多着干,显然是很不明智的行为,而林可被愤怒气昏的头脑。其实从孩子的角度看,妈妈摆脱纠缠,仿佛像遗弃他一样,所以越想紧紧的抓住妈妈,渴望得到妈妈的爱。林可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是她的不当行为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成人的不当举动对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经过了几次的发火冲动后,林可意识到语气不对头会让孩子感到沮丧,事后在他心情不错的时候,林可会对他说,“如果妈妈做得不好的地方,帅帅可以指出来。如果帅帅做得不对的地方,妈妈也要指出来,好不好?”他说,“好。”
地上的玩具倒得到处都是,林可三番五次的催促收拾玩具,直到林可说:“这些玩具不要的话,妈妈帮你收拾到垃圾桶里”,帅帅才着慌起来,过来收拾。他说,“是妈妈做得不对。”林可问,“妈妈错在哪里?”他说,“妈妈没有耐心。”接着说,“我们大家都做得不对。”这样母子俩开诚布公的面对对方的不是,把对孩子的伤害降低到最低。以后,母子俩经常讨论谁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从相互的斗气到相互的指出缺点,并虚心地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