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开府长沙,日理万机,十分繁忙。“日间接见文武将吏,出入亲近兵民”,长沙幕府随即形成并开始启动,其成员纷纷奔赴各地,对清军收复地区实行有效管理。他们的身份大多为“军前供事”、“军前效用”或“随征”人员,都是洪氏出京携带及一路吸收的幕僚,湖南当地的幕客较为少见。
这些新加入长沙幕府的成员,大都在明朝已博取功名,且各有所长,不是能征善战的果敢之士,就是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有的还在南明身居高位,是抗清队伍的中坚分子。他们转变立场,进入长沙幕府,也许各有不同动机,或为追求进一步功名,或者为有所作为,但无论如何,洪氏的感召也起了不小作用,说明招抚策略还是成功的。在长沙幕府中,有专职从事招抚活动的幕僚,他们的任务,就是利用新招徕幕客的社会关系,前往抗清武装活跃的地区,进行招抚工作。周师忠,镶白旗下阿达哈哈番。顺治十年六月洪承畴“请旨调发随征”,十一年三月到达湖南,“专用以力任招抚”,在十一年七月内,招到南明总兵胡跃龙等多人,又招到南明将军李有实等,受到嘉奖,升职广西分守左江道参议。周师忠所招到的南明将军李有实,是湖北黄州山寨武装的领导人之一。
黄州府位于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省交界地带。湖北的蕲水、黄州、麻阳、罗田,安徽的潜山、太湖、英山、霍山,河南的光州、固始、商城、汝宁等州县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具有地势险要的共同特点,“皆阳渎而阴岳,左扬而右荆……其出入径道,隘仅错趾,悬崖左右,列河环之,路阻谷深,摇骇心目。”易守难攻,山寨武装就此兴起,在明末盛时有“名寨四百八十九”,蕲黄四十八寨最为著名。“寨有长,充之者大都缙绅儒流,其能自达者则受大吏札付而行事,或奉明宗姓,声其王公之秩以镇之,至今有寨王称。”黄州山寨的组织者,大都为各地士绅名流,各寨之间也都有联系,要瓦解山寨武装,只有提纲挈领、从山寨领袖下手。周师忠就是抓住这条线索,顺藤摸瓜,在招抚黄州山寨中频频得手的。功劳虽然记在他的身上,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有一个人,这就是洪氏幕客、长沙遗民陈宏范。陈宏范入幕后,曾“招抚黄州山寨,论功授偏沅副将”无疑他在招抚黄州山寨的过程中多有贡献。正因为利用投诚人员进行招抚活动卓有成效,所以洪氏对投诚人员的反复行为,处理十分宽大,这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孙可望总兵欧正福,桂阳州人,顺治十二年赴广西总兵马雄处投诚,被送交洪承畴安插就绪。十三年欧正福将准备反叛,被张万福等设法拿获。今正福志在耕田,似应随其便宜。对于投诚以后又想反悔的人,没有格杀勿论,仍然放回耕田,可见洪氏招抚南明武装用心之深沉、手段之狡诈、希望之迫切。
对抗双方的军事实力大致相等,短时期内在双方对峙的正面战场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双方斗智斗勇,可见高下的恐怕还是战场以外的领域,是双方所依托的人力、物力、财力、地理优势等等。洪承畴对如何从相持转入反攻,无疑具有通盘考虑,他的指导思想“不招抚必不能平贼,不真剿必不能成真抚”中就蕴含了将进行持久战的信息。不招抚就不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加强自己的力量;不招抚就无法铲除抗清武装的社会基础,夺取对方的军事基地,建立稳固的防线。这些都是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双方力量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有效手段,是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成功的可行之路。
洪承畴利用长沙幕府进行招抚活动,取得了重大成效。首先是弥补了清军兵力不足、在复杂地形中无法发挥战斗力的弱点。顺治十三年兵部有一题本,提到荆州总兵郑四维鉴于荆门近逼“寇锋”,建议将安陆驻防移至此地。但安陆所属的钟祥、潜江、景陵、沔阳等州县,因为四面环湖,“素称绿林出没之所”,东、北面的黄州、德安,也有“各寨伏莽耽耽思逞”。洪氏只得采取折衷方案,将安陆驻防一分为二,一移荆门,一留安陆。显然湖北各地抗清武装占据有利地形,打击、骚扰清军,使得清兵防不胜防,守不胜守。不惟兵力不敷,即使拥有优势兵力也无从发挥,“从来满兵所到,贼即败亡”,“但鸟道羊肠,马匹不便驰骤”。湖广总督祖泽远“为此不敢吁控”满兵前来剿贼。派出幕客单刀赴会,则往往可以寓奇于胜,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取得千军万马所无法达到的成功。这一点,在陈宏范等招抚黄州山寨、廖文英招抚连阳八排山寨的活动中都有典型的表现。
削弱对方有生力量,加强自己的力量,为转入进攻阶段奠定军事基础。通过这一阶段的战斗,清军逐渐肃清了与云贵抗清武装相呼应、作为湖南战场依托的湖北山寨武装,广东、广西各地的苗瑶武装和抗清基地,取得了较大成果。顺治十二、三年之间,湖北蕲黄山寨武装、湘粤赣交界的苗民武装已被分化、瓦解,销声匿迹。郧襄一带活动了十几年的姚黄十三家农民军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抗清武装的有生力量和社会基础确实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和削弱。长沙幕府的活动,“既为招抚榜样,更足离散贼心。”削弱抗清武装的军事力量只是洪承畴的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招抚活动,达到“离散贼心”,使对方出现政治分裂。这是洪氏战略思想的精髓。
洪承畴不仅利用长沙幕府的招抚活动,作了较为充分、全面的政治准备,还通过艰苦、细致的战备工作,为进行军事决战准备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开府长沙之初,湖南几乎是个废墟的世界,“城皆瓦砾,公招降流移,兵民始聚。”洪承畴及其幕府成员首先必须招集人民、恢复社会秩序。湖南酃县经过明清战争,户口几乎减少了一半。清军要在湖南站稳脚跟,恢复经济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长沙幕府同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湖广军前的屯田,是当时全国性屯田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洪承畴接受幕客建议,普遍在各地推行屯田,作为恢复社会经济的基本措施之一。到达长沙之后,洪氏“念赋重土荒,分遣屯田,官给牛、种,岁征子粒,贷其赋三年,增赋十数万而无损于民。”湖南在清初经过几次反复,饱受战争破坏,经济凋敝,人民逃亡,生产几乎处在停顿状态。在逼人的现实面前,幕客张旭初提出的屯田建议受到了重视。
在经略西南期间,洪承畴在所能控制的区域内增收田赋,这就是“洪饷”,也称九厘银。
为最后消灭南明永历政权,洪氏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以长沙幕府为核心,一方面从政治上进行招抚工作(包括直接针对抗清武装及争取湖南士绅、间接破坏其社会基础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努力完成战备任务。“以守为战”中多得贤良、安民劝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洪氏最终完成了决战的准备工作,建起一个四面防御的军事体系,这就是“以战为守”的内容,是洪氏开府长沙期间完成的又一项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