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沅州知州又带领胡献征游览龙兴讲寺。沅州城西北角的龙兴讲寺,系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敕建,用于教化蛮民,堪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院,比著名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还早建348年。这座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年下旨修建的古寺,不仅由于其建造年代久远和规模宏大而声名远播,还在于它真真实实地体现了大唐帝国威加四方、海纳百川的泱泱大气和古代极为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艺术。所有门窗棂格皆雕刻而成并加以彩绘,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花样繁多,特别是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精美之至,为国内罕见之物。
《尚书序》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由此可见,讲寺之所以用龙兴为名,是比喻帝王之业的兴起。唐太宗之所以敕建江南讲寺并赐名龙兴,是有深刻政治含义的,其希望藉文化传播,达到感化“判服无常”的西南群蛮,实现教化一方、稳定一方的政治策略。
古寺依西虎溪山傍沅江而立龙兴讲寺位于沅陵城西虎溪山麓,依山而建,俯瞰沅、酉二水,气势恢宏。龙兴讲寺经历朝历代不断扩建,形成了今天由黔王宫、龙兴讲寺、虎溪书院等古建筑组成的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大型古建筑群。它是湖南省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保护最完整的寺庙之一,甚至在整个江南也是屈指可数。
参观从虎溪山山脚开始,前面就是龙兴讲寺的头山门。头山门是砖砌的单檐平房,门额上有石刻的“龙兴讲寺”四个大字。有的朋友不禁要问:为什么要称为“讲寺”呢?讲寺实际上是一种专门培训和尚的寺院,相当于现在的佛教学院。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对称、和谐,龙兴讲寺也不例外。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建筑都是沿中轴线对称的。沿中轴线往上穿过山殿、二过殿、天王殿,就来到龙兴讲寺的核心部分了,首先看到的是二山门。二山门和头山门在建筑风格上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装饰美化,二山门都显得比头山门精致;而且这种越来越精致美观的趋势从头山门到二山门,仿佛是一路渐进,越来越明显。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它暗示着越向前深入,佛教教义也就越博大精深呢?这门额上“敕建龙兴讲寺”中的“敕建”就是皇帝下命令修建的意思,也就是说龙兴讲寺是皇帝命令修建的。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少林寺的十三棍僧是立了大功的。
在历史上,唐朝的帝王们十分重视佛教,各地经常大修庙宇。但是,为什么皇帝要在沅陵下令修建一座龙兴讲寺呢?这与沅陵当时的地理和政治地位是分不开的。沅陵从先秦开始就一直是五溪地域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是该地区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当时“五溪”包括的范围很广,湖南的西部和贵州、重庆的一部分都属于五溪地域。所以,在沅陵敕建龙兴讲寺,教化一方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这拱门上方匾额中“幡盖云从”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幡”是古时候的旗帜;“盖”是马车上的顶篷。“幡盖云从”的意思就是前来龙兴讲寺求学取经的人特别多。当时五溪地域所有僧人的剃度和培训都在龙兴讲寺进行,寺里香火十分旺盛。
跨进二山门,来到了韦驮殿。韦驮殿的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原来是和尚们起居用膳的地方。韦驮殿正对着龙兴讲寺的主体建筑,也是龙兴讲寺中最值得骄傲的古建筑——大雄宝殿。
东西厢房各自将大殿掩了一部分,只突出大殿中心最雄伟的部分。如果把大雄宝殿看作是发号施令的天子,那么东西厢房恰恰是俯首听命的文武大臣。这是封建等级思想在古建筑上的体现。
大雄宝殿是龙兴讲寺的主要建筑物,建在宽阔的石台阶上。殿内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以便于佛事活动。整个大殿飞檐翘角,精美玲珑,琉璃金瓦,流光溢彩。其殿脊高11.8米,檐高5米,面阔5间共23米,进深3间17米,总面积达391平方米。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唐宋时期寺庙建筑风格,尽管历经明、清多次修葺,但是主体内的木构架、柱、櫍、梁、枋等,据文物部门鉴定仍然是唐宋时期遗存下来的。说起这大雄宝殿的建筑艺术,有两绝:第一绝是结构精巧绝伦。整个楠木大殿竟然不用一枚铁钉,全凭梭柱、斗拱支撑,而且历经千年不倒,非常罕见!第二绝是融唐以后各朝代风格于一体,是考察中国古代建筑的活标本。大殿从整体上来讲是唐代建筑风格,部分结构如大殿上方的藻井、柱与柱基之间的莲花覆盆式木櫍就分别是唐宋时的实物,特别是木櫍,是研究唐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同时,大殿在明清等时期的修葺中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唐宋的古朴端庄,明清的秀丽俊美在大雄宝殿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抬头看大殿二檐口“眼前佛国”的匾额,这是明朝礼部尚书董其昌的手迹。这个匾额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传公元1637年,董其昌奉旨到沅陵巡察边防情况,不幸患上眼疾,后来接受龙兴讲寺一位高僧的草药治疗。在解掉敷药的纱布那天,住持特意将董其昌抬到大雄宝殿前。当饱受眼疾之苦的董尚书重新睁开眼睛时,映人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庙宇、栩栩如生的佛像和络绎不绝的香客。他不由地感慨万千,信笔写下了“眼前佛国”四个大字,以表示对高僧的感激和对龙兴讲寺的赞美。
走进大雄宝殿抬头看天花板,也就是刚才介绍的藻井以及支持大殿的头拱、梭柱,体会一下它们的精妙之处。大家知道吗,这殿里的大柱为什么叫梭柱?请大家注意看,每根柱子是否都是中间大、两头收缩,如纺纱用的梭子梭柱的名称也就是由此而来的。使用梭柱是唐宋建筑的一大特色,梭柱除了可以减轻大柱承受的压力外,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注意看一下大殿中央的这座石雕。这是一座莲花石雕,由上下五层组成。整座石雕用镂空技法雕刻而成,图案精美细腻,雕刻工艺精湛。这座莲花石雕又叫做讲经莲花座,当年的得道高僧就是坐在这个宝座上传经说道的。据资料记载,龙兴讲寺里讲经说道时的场面十分隆重热烈,能够到龙兴讲寺讲经的都是国内各大名寺的高僧。当主讲人坐上讲经莲花座时,本院要击鼓为乐,表示欢迎,下课休息时也有仪式,千万不可乱了礼数。明隆庆二年即公元1586年,太后李凤姣亲赐千佛袈裟给龙兴讲寺。袈裟上绣有九百九十九个和尚,连同穿袈裟讲经的高僧总共是一千个和尚。
穿过木制屏风,来到龙兴讲寺的后院。与大雄宝殿正对的是观音、旃檀和弥陀三位菩萨的殿阁,它们分别叫做观音阁、旃檀阁和弥陀阁。注意看这三座殿阁,从屋顶上看都是重檐或三檐歇山式,上檐和屋顶用琉璃瓦装饰,典雅高贵。这三座阁楼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飞檐翘角幅度大,结构匀称得体,气势雄伟之中又不乏清闲秀丽,是比较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众官又来到了虎溪书院的门前。虎溪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为纪念王阳明先生在沅陵讲学而修建的。王阳明即王守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明朝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他在从贵州龙场去卢陵任知县,经过沅陵时,受到了当时沅陵文人的热情接待。他很感激沅陵文人的诚挚,也欣赏他们的才华,于是暂时留在虎溪山讲学,传授“致良知”的学说长达一个多月。岁月沧桑,明代修建的虎溪书院已不复存在,但是沅陵人的耳边依旧回响着旧日那朗朗的书声;沅陵人的眼前依旧浮现着一位长须峨冠的夫子;沅陵人的脑海中依旧萦绕着“杖藜一过虎溪头”的诗句。葱茏翠竹间的那尊阳明先生坐像就是沅陵人感情的融注,因为那份怀念与敬仰,原本冰冷的石头仿佛也有了灵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众官怀兴而来,尽兴而归。
当晚,沅州知州又安排了一个媾火晚会,跳傩舞。傩舞是植根于中国南方的古老宗教信仰,起源于先民以面具为神灵,以驱鬼逐疫为功事,寄寓迎祥纳吉的一种宗教仪式。沅州、溪州之地的人民以苗家、土家少数民族为主,傩舞盛行。
只见十几名舞者戴着各式面具,上插羽毛,手持刀剑斧叉,按迎神、拜神、舞鬼、扮王和奉王的先后程序,分别上演。旁边旗幡飘荡,锣鼓喧天,爆竹声一阵紧接一阵,间以空灵、脆亮、悠长的凤笛声在空气中流转与激荡。众官民围着十数堆媾火观看傩舞表演。
迎神迎的是盘古诸神,扮王扮的是伏羲氏秦王楚王及夜郎王。这些圣王以天子身份替天行道,驱除降服人间一切妖魔鬼怪。夜郎王是此次傩舞大戏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服饰最繁锁,面具最狰狞。只见他手持利斧,向左右各劈一斧,象征斩断妖怪的孽根,又在每个舞者身上各刮上一斧,象征消灾祛疾。这时傩舞大戏达到高潮,胡献征、知州与众人都起身与傩者共舞,象征追随圣王,以祈求太平吉祥丰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