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经营云贵十多年,在昆明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昆明西郊的五华山上,原本坐落着明黔国公沐氏的府邸,后来又成了南明永历帝的宫殿。吴三桂看中此宫,但嫌其显得过于狭小,遂大兴土木,进行增修扩建。工程前后持续十余年,终成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远远望去,只见殿阁崇峙,溪水淙淙,回廊百转,曲径千折。吴三桂不仅要府邸富丽,还要设计巧妙,以新奇闻名天下:他在城内莲花池畔又修建一座宫殿,名曰安阜园。园内开凿渠道,两岸楼台对峙,高百余丈,中间建桥相连。园中遍植花木,其中不乏奇花异草。四季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为建造这座园子,王府耗银不计其数,还毁坏和占用了大片百姓的庐舍、墓地。
吴三桂的**达上千人,与封建皇帝比也不逊色。前期专宠绝代佳人陈圆圆,后圆圆年老色衰,便宠爱“八面观音”、“四面观音”两位美姬。拥有这些绝代佳人日夜陪伴,吴三桂还不满足。安阜园落成后,又命侍从江南采买优伶四十余人,个个年方十五六岁,朝夕歌舞。每当宴会之际,三桂吹笛,宫人美女们伴以歌舞。歌罢,吴三桂命人给赏银钱,立刻珠玉金帛堆堂前,歌姬们嘻嘻笑笑,一拥上前争抢。
为了满足纸醉金迷的生活,吴三桂凭借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权势,贪婪而疯狂地聚敛财富。这位贪心王爷几乎是一进昆明,就把明黔国公沐天波的七百顷庄田占为己有,作为藩庄。耕种七百顷地,需壮劳力二千人,另给他们每人地三十亩以养家糊口。这些庄丁共得地六万亩,加上藩庄地,实际占有土地达六七万亩之巨。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又借满清大臣圈地之机,以兵丁口粮不足为由,将云南府所辖州县的卫所公田尽行圈占。所圈土地上的百姓,被强令徙往他地,无力迁移者便成了藩庄上的佃户。
此时吴三桂不愿失去拥有的荣华富贵,与其党正日夜加紧密谋造反。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礼部左侍郎哲尔肯、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傅达札等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等赴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谕,会同该藩及督抚商榷移藩事宜。九月,清廷命陕西总督鄂善总督云南军务,宁夏总兵官桑额提督云南军务。
梁尚书临行前与胡献征等家人告别说,此行路途遥远,撤藩之事实属吉凶难料,大家要多多保重。
侍郎哲尔肯、学士傅达礼等既至云南,催促起行。吴三桂表面拜诏,而屡迁行期,反谋益急,而难于举兵之名。欲立明朝后裔以号召天下,但缅甸之役及杀害永历帝无可自解;欲行至中原据腹心之地举兵,又恐日久谋泄。
冬十一月初四日(己已),平西王吴三桂表面上疏言:“臣部下官兵家口,三十年来蒙恩豢养,生齿日众。恳将赐拔安插地方,较世祖章皇帝时所拔关外至锦州一带区处更加增廓;庶臣部下官兵,均沾浩荡之恩矣”。得旨:“王所属官兵家口迁移远来,自应安插得所,俾有宁居,以副朕怀。此所请增赏地方,著速议具奏”。
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反,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会台湾郑经,邀约响应。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至镇远,被副将江义以兵包围,甘文焜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十二月二十一日(丙辰),差往贵州备办吴三桂夫船芻糗事务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荫穆哈发奏章往京城,奏称云南贵州总督甘文焜向臣等言:“吴三桂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杀云南巡抚朱国治,以所部兵反。前差往搬移吴三桂家口侍郎折尔肯等被留,臣等星夜驰驿来京”。上召议政王大臣等面谕曰:“今吴三桂已反,荆州乃咽喉要地,关糸最重。著前锋统领项岱带其佐领前锋一名,兼程前往,保守荆州,以固军民之心;并进据常德,以遏贼势。前往官兵,若沿途住歇秣马,必至迟误;著派九部贤能司官于每日宿处,齐苗草豆应付。其陆续遣发大兵往剿之处,著议政王大臣等速议具奏”。
二十二日(丁巳),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疏报:“吴三桂反,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甲寅为周王元年。贵州提督李本深叛应之;前同党务礼差往贵州兵部主事辛珠与笔帖式萨尔徒不及行,俱不屈死。云南贵州总督甘文焜闻变,仓卒出贵阳府,将十余骑自随,日夕行数驿;十二月初八日至镇远府,镇远桥守将已应贼,率兵围之。甘文焜度不免,手刃其子,遂自刎。笔帖式亚图、华珊亦自杀,贵州巡抚曹申吉降贼。贼兵遂逼镇远,渐入楚境”。疏入,报闻。上命停撤平南、靖南二藩,召梁清标、陈一炳还。
此时,户部尚书梁清标正与平南王尚可喜在广州办理撤蕃事宜。不想,平西王吴三桂接到三藩全撤的圣旨后,起兵反清。康熙帝命令尚可喜留镇广东,并加封尚之信为镇南王,加封平南王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次年二月,梁尚书接到朝廷停撤广东平南王藩的诏令后动身返京。历时二个月,碾转回到京城。
此时京城已处于风雨漂摇之中,动乱不断,谣言四起。梁尚书交待胡献征,值此多事之时要格外小心,家中晚上不准开院门,要多派家丁巡守宅院。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联络一千多人,图起事。事情败露,起隆逸去,捕诛其党。诏奸民作乱已平,勿株连,民勿惊避。朝廷又逮捕吴三桂儿子额驸吴应熊。吴三桂原部下现河北总兵某者图起事,被告发后伏诛。一时间京城附近已是腥风血雨。幸好梁尚书和胡献征家安好无损。
平西王吴三桂发动了叛乱,康熙帝遣人赍旨入藏,命藏方出兵配合作战。**喇嘛敦促皇帝与臣下罢兵言和。为使国内战乱平息,天下太平,**喇嘛命色拉、哲蚌、甘丹三寺做了大量免战法事。“自天子顺治王登基至今,对我恩宠有加,我亲揭皇宫,瞻仰圣颜,皇帝赐我封号与职位,我亦竭忠心,为皇帝江山稳固,国家太平而做法事。即使倾全藏之兵至内地及霍尔地区助战,亦于事毫无补益。厄鲁特蒙古之兵虽善战,但桀骜不驯。且天气火热,痘疫流行,令人望而生畏”。
同样,平西王派人入藏请求军事援助,**喇嘛说:“贵君臣失和,黎庶涂炭,甚为不美。满族皇帝和以前二朝(清太宗和顺治),即三朝之间,与藏地福田、施主关系极为密切。我去晋谒皇上,皇上对我宠命优渥,王当知之。我做梦亦未敢违背皇上,若有违背皇上,不但上天不容,即您亦不了耻于我。祈王切勿触怒上天。望给予回信及回话,并遣返派去之使人。”
我们从**与康熙帝的周旋特别是关于吴三桂问题的处理上可见识**五世的自我保护能力与水平。吴三桂叛乱后,康熙帝“谕喇嘛大兵分路进讨。若吴三桂势蹙投降,喇嘛其即执送。”“若三桂穷迫,窜奔边外,蒙古兵即擒获解送。今一面令**喇嘛发蒙古兵,入四川松潘等处边界进剿。蒙古兵到处,地方官员军民人等,即迎降剃头,作速备办粮饷草料供应。如有以兵马城池纳款自效者,即于领兵**巴图鲁台吉等处报明履历衔名,事平论功叙录,如抗拒不顺,不供应粮饷者,许即攻取。大将军等到日,蒙古兵所得地方及投诚有功人等,查明收管,仍令蒙古兵各回本地。爰颂敕旨通行晓谕。尔等皆朕之赤子,即或从前一时逼迫,陷于逆党,但能悔罪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喇嘛兵协剿逆贼,已令申明纪律,约束兵丁,所过并无骚扰。尔等各宜安分自保,革心向化,勿得复怀疑虑,以贻后悔。”
**五世表态:“吴三桂背主负国,人皆恶之,不来则已,来则缚之以献。吴三桂曾取结打木、扬打木二城,今已发兵攻取,防守沿边。若欲征兵深入,惟候诏旨。”接着提出要求,“**台吉故居土伯特,今遣居青海,令其有事则相援,无事则钤辖其部属。”这是防范自己布兵东部而西部被人攻击,所以让清廷谕旨他人各安其所,以保护自己。实际上,吴三桂起兵的工作已经准备多年,包括安定藏族在内的周边关系,而五世**为生存需要,也一直与云南在内的周边和睦关系。
这一点清廷很清楚,“吴三桂曾指使其侍卫占达力,带书信及礼品送与**喇嘛;**喇嘛也遣使回赠吴三桂以珊瑚、琥珀等。今又闻,吴三桂与**喇嘛于四川打箭炉(康定)以茶马互易。”
所以,执行清廷命令的时候,“**台吉辞以松潘路险,未进四川”,这个问题由**喇嘛间接反映给了清廷,“****匆忙到此,问及军队可否从内地经过。秋冬天气寒冷,军队如从陕西走,最为适宜,因走云南,恐水土不服;走四川,恐松潘地方交通不便;从边外走,又恐马力不足。”并说明,具体详情或需要亲自证实,则“一切事宜,皆由****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