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云贵,进据湖南省的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则退驻湖北省的荆州、武昌、宜昌一带,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四处受敌,顾此失彼,毫无战绩。
吴三桂的大军攻入了湖南溪州土司彭超龙的地盘。彭超龙不愿背叛满清朝廷,与吴军拼死作战。吴军兵强马壮,重炮强弩,一路胜仗。彭超龙不敌,丢城失地,本人及家属和大部分将士战死。只剩下千把兵士突围逃了出来。这千把残兵败将聚到二酉山龙书观,一定要彭云龙还俗,出山接任溪州土司一职,替彭超龙报仇雪恨,收复溪州土司的地盘。彭云龙只好下山,带领这千把人投靠沅州清军。清朝授予彭蟠(彭云龙)参将一职,带领这这千把人随清军作战。此时,此部清军无一次取胜,接连退守常德、荆州,直叫人憋气。
吴三桂想以恢复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为早已昭昭于人耳目,所以恢复明朝的旗帜并不能骗人。吴三桂不但得不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连明朝尚存的遗老也无人出来理睬他。不过,吴三桂的发难,也鼓动起一次很大的反清浪潮。吴三桂军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川。四川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总兵谭宏及吴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尽入吴三桂之手。
吴三桂兵锋甚锐,一时响应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广东有总兵刘进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广西有将军孙延龄,在陕西有提督王辅臣,在湖北襄阳有总兵杨来嘉,在河南彰德有总兵蔡禄。这样一来,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火弥漫十数省。
吴三桂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以锐不可当之势,十几万大军出云贵占领湖南四川两省,饮马长江,四方响应。吴三桂志得意满,欲一鼓作气直捣幽燕。吴三桂向康熙皇帝发出讨伐檄文,要康熙做好滚回东北建州的准备。
康熙皇帝和百官岂肯束手就擒,座以待毙。康熙在应付吴三桂这一挑战中,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采取的对策是,集中主力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康熙皇帝首先将居在北京的吴三桂长子应熊和长孙世霖处死,以震慑吴三桂一伙。吴三桂闻听此信息后,气的茶饭不思,吐血不止。
在前线战场上,康熙皇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八旗主力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皇帝又放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吴三桂大军立即收住了攻势,不能渡江前进,只得转而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势力不能出湖南一步。吴三桂大军长时间止步长江以南的宜都、公安和岳州等地。吴三桂欲与清廷划长江而治,淸廷不允许和谈。
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突质上是虚弱的,内部各派势力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军事攻击与政治瓦解。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吴三桂大军局促于湖南四川云贵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吴三桂势力由此由盛转衰,在战略相持中失去了进取中原直捣幽燕的机会。
王辅臣本姓李,河南人(又说山西大同人),少为宦官家奴,后参加农民起义,被王进朝收为义子,改姓王。有吕布之勇,别号马鹞子。清兵围大同时,辅臣乘黄骠马,冲锋陷阵,往来厮杀,如入无人之境。乃至清兵远望黄骠马驰骋奔突,便惊呼“马鹞子来了”,撒腿逃命。降清后,辅臣随英亲王阿济格入京都,被编入汉军正白旗。“都中满汉,无不以一识马鹞子为荣矣。”洪承畴经略黔滇收服明朝残部时,王辅臣为右营总兵,辖云南东部,驻曲靖府(今云南曲靖市)。后,洪承畴还朝,辅臣辖地遂隶属于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爱王辅臣之英勇无敌,待之“有加于子侄”,“有美食美衣器用之绝佳者,他人不得,必赐辅臣”。
王辅臣很爱护部下。有一次,王辅臣奉平西王命征讨乌撒,与诸将会聚马一棍营中。席间饮酒薄醉,一将见辅臣饭盂有死蝇,呼曰“饭有蝇!”马一棍待属下极严厉,犯者常一棍立毙,故得号“一棍”。辅臣恐其因死蝇而杀庖人(厨师),故曰:“我等常经历刀枪炮火,有饭吃就好,哪有那么多挑剔,战斗之际,死蝇也曾随饭而下”。庖人得以不死。
后王辅臣被引见给康熙,改隶旗下。康熙九年,擢辅臣为甘陕提督,驻平凉。临别时,康熙召见云:朕欲留你在朝,只因“平凉边庭重地,非女(汝)不可。”又说:元宵节到了,陪我看花灯后再起程不迟。行前入辞,“温语良久,授以方略,重加赏赐”。又取御前蟠龙豹尾枪一对,对辅臣说:此枪乃先帝付朕,今昔对比分一枪以赐你。你镇平凉,见枪如见朕,朕见枪如见你。
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给王辅臣信,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当时康熙嘱咐王辅臣和张勇统领陕西军务,王辅臣没有和张勇打招呼,就让儿子王吉贞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康熙见信后大喜,封王吉贞为太仆卿。张勇的军功本来在王辅臣之上,就此和王辅臣心生嫌隙。四川提督郑蛟麟因为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康熙遣重臣莫洛出京担任大学士管理经略事宜,莫洛是原来的鳌拜一党,康熙赋予他全权调动山西陕西的兵马,王辅臣之前和莫洛有过节,而莫洛和张勇关系又好,莫洛一开始对王辅臣就很不友好,处处掣肘。
康熙十三年腊月,王辅臣奉旨南征吴三桂,军行至秦州(一说宁羌,即今陕西省宁强县),部下袭斩经略莫洛。“然初非辅臣本意,方其下之谋为变也。辅臣以死自誓曰:‘宁杀我无(勿)负朝廷’”,但事已至此,朝廷只能视辅臣已反。康熙召辅臣子王吉贞入内,安慰说:“朕知女(汝)父忠贞,决不及此,由经略不善调御,平凉兵变,胁女(汝)父不得不从耳。女(汝)宜亟往,宣朕命,女(汝)父无罪,杀经略罪在众人。女(汝)父宜竭力约众破贼立功。朕赦众罪,不食言也。”吉贞赶回平凉,时辅臣尚驻秦州,留守平凉诸将正技痒难耐,奉吉贞为总兵。吉贞亦将康熙旨意置诸脑后,促成王辅臣叛清,随即退保平凉。王辅臣先后攻破兰州等地,陕甘危急。豫亲王多铎之子董额用兵无方,攻平凉八个月不下。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皇上立不到二岁的二皇子胤礽为皇太子,颁诏中外,加恩特赦。皇上希望通过建立储君和颁布特赦来争取天下民心。册立皇太子诏书中说:“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康熙十五年初,皇帝请大学士图海出前往陕西平叛。皇帝在太和殿亲授印信,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辖全秦军事。
图海号令全军:“仁义之师,先招抚,后攻伐。今奉天威讨叛竖,无虑不克。顾城中生灵数十万,覆巢之下,杀戮必多。当体圣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于康熙十五年五月攻克虎山墩,平凉震动。图海的幕客周培公攻心为上,招降王辅臣。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七日,陕西的王辅臣投降清朝。
王辅臣投降后,康熙仍然授给王辅臣太子太保的封号,授靖寇将军,命令和图海一起镇守汉中。朝廷对那些随王辅臣叛乱又归顺的将弁,都原谅了,不再追究。但是王辅臣本人内不自安,曾经自杀了一次。康熙严令图海保护好王辅臣。图海还师西安时,王辅臣遣散妻妾,以酒自尽。
先前王辅臣在大同时,结发妻因城破自缢。后娶妻妾7人。平凉被困时,7人也自缢。再次降清后,复官加爵,又娶一妻。康熙二十七年,诏图海带辅臣入朝,辅臣自知此去必死。于是与妻反目,密语其岳丈:速领你女远嫁他方,以保全性命。
有工匠随征多年,呈文请假省亲,辅臣说,何须请归,走便走,逢人不可道一“王”字,命取银赏之。后又将库存银两,分赐亲随人等曰:你等长期跟我,“东西南北奔走,犯霜露,冒矢石,亦良苦!女(汝)等宜速去……”夜里,与尚在的数十人酣饮高歌,泣对众曰:“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贵已极。前迫于众人,为不义事,又不成。今虽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岂肯饶我。大丈夫与其骈首戮于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绳死、药死,皆有痕迹,则将遗累经略(指图海),遗累督抚,遗累汝等。”遂嘱待醉后以纸蒙面,冷水噀之可致死,与病死无异。可说我暴病致死。众哭劝之,辅臣怒欲自刎。众从其言,天明以厥死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