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27200000065

第65章 ,皇上诏选博学鸿儒。

作为清初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诏举的“博学鸿儒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康乾以来,就不断有文人学士对此加以抒述和探赜。清人李富孙撰有《鹤征录》、秦瀛撰有《己未词科录》,二书辑录了大量档案、笔记、文集、方志中的相关史料,为后人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资料基础。本来,博学鸿儒科是一种迥异于平常之制科的考选形式,故又称为特科。唐宋以来,它一直是历代帝王粉饰太平、炫耀文治、遴选人才的政治策略和手段。然而,康熙时期之博学鸿儒科,显然非既往之特科所可限囿,更非寻常之制科所可比拟。清廷诏举“鸿博”的谕旨颁发于康熙十七年正月,这是一个非常时期,平藩战事正酣,清廷正疲于应对。如此严峻、敏感之际

究其本事,先是皇帝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继而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然后是王渔洋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康熙十七年(1678年)户部郎中王渔洋受到皇帝的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亦入值南书房”,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充词臣的第一人。

皇上又下旨全国荐选文学人才,是为博学鸿儒特科。制科者,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唐、宋设科最多,视为优选。清代科目取士,垂为定制。其特诏举行者,曰博学鸿儒(或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若经学,若巡幸召试,虽未设科,可附见也。康熙皇帝敦崇实学,康熙甲辰、丁未两科,改试策论。既廷臣以古学不可猝办,请仍旧制。

康熙十七年正月,皇帝特诏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

康熙十七年下半年,大江南北嗣膺荐博学鸿儒人员纷纷至北京,诏户部月给廪饩。康熙十八年三月,召试体仁阁。凡百四十三人,赐燕,试赋一、诗一,帝亲览试卷,取一等彭孙遹、倪灿、张烈、汪霦、乔莱、王顼龄、李因笃、秦松龄、周清原、陈维崧、徐嘉炎、陆葇、冯勖、钱中谐、汪楫、袁佑、朱彝尊、汤斌、汪琬、邱象随等二十人。二等李来泰、潘耒、沈珩、施闰章、米汉雯、黄与坚、李铠、徐釚、沈筠、周庆曾、尤侗、范必英、崔如岳、张鸿烈、方象瑛、李澄中、吴元龙、庞垲、毛奇龄、钱金甫、吴任臣、陈鸿绩、曹宜溥、毛升芳、曹禾、黎骞、高咏、龙燮、邵吴远、严绳孙等三十人。三、四等俱报罢。命阁臣取前代制科旧事,查议授职。寻议:“两汉授无常职。晋上第授尚书郎。唐制策高等特授尊官,次等予出身,因有及第、出身之目。宋分五等:一、二等皆不次擢用;三等为上等,恩数视廷试第一人;四等为中等,视廷试第三人;皆赐制科出身。五等为下等,赐进士出身。”得旨,俱授为翰林官。以光禄少卿邵吴远为侍读。道员、郎中汤斌等四人为侍讲。进士出身之主事,中、行、评、博,内阁典籍,知县及未仕之进士彭孙遹等十八人为编修。举、贡出身之推、知,教职,革职之检讨、知县及未仕之举、贡、廕、监、布衣倪灿等二十七人为检讨。俱入史馆,纂修明史。时富平李因笃、长洲冯勖、秀水朱彝尊、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皆以布衣入选,海内荣之。其年老未与试之杜越、傅山、王方穀等,文学素著,俱授内阁中书,许回籍。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康熙帝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开考的博学鸿儒特科,旨在通过争取士心来争取民心。与试者,不论已仕未仕,皆由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总督、巡抚等大吏先行荐举,然后汇集京城,统一进行殿廷考试,录取者授翰林院官。

康熙帝的人才选拔政策,使得一年之间,北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对于来京的名士,康熙帝想得很周到。他下令户部每月发放太仓大米,把这些人才供养起来,度过天寒日短的冬天再说。等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正是北京阳春三月的和暖季节,清代第一次,也是最为盛大的一次博学鸿儒科考试,在太和殿和体仁阁隆重举行。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考试,究竟在哪里举行?有说在太和殿,也有说在体仁阁。《清史稿?彭孙遹传》记载:召试太和殿,赐宴体仁阁。当时参加考试的尤侗也记作:“太和殿御试,赐饭体仁阁下。”这是第一手材料,应当较为可信。

康熙朝博学鸿儒科考试,参加考试者143人。考场地点,太和殿和体仁阁,环境不错,华丽殿阁,遮挡风沙。考场条件,有桌子可凭写,有椅子可坐着,还为考生提供笔墨等。考场氛围,特地撤去护军监场,消除考生紧张情绪,使其“吟咏自适”。考试题目有两道:一道是赋——《璇玑玉衡赋》;一道是诗——《省耕诗》,五言二十韵。考试时限,也灵活,答完即可出考场,答卷慢的发给蜡烛,最迟可以夜里再交卷。可想而知,各地士子考生经历如此厚待,怕要终身感戴皇恩不尽。考生饭食,答卷中宴会,康熙帝买单。

考生宴会怎样举行呢?据考生施闰章回忆,到了中午,听到宣示:“馆选廷试,例不给馔。嘉尔等学行名儒,优以旷典。”就是皇帝要破格赐宴了。据另一位考生毛奇龄回忆,当时在体仁阁设宴,考生四人一桌,共五十桌,都赐座位。光禄寺负责准备饭食——先上两道茶和四道时鲜果品,再上十二道菜,都用精致的大碗盛放;主食有四种:馒首、卷子、红绫饼、粉汤(面条),都是面食。大概考虑到考生以南方人居多,又上“白米饭各一大盂”。这让南方考生尤其受用,不仅浙江萧山来的毛奇龄念念不忘,安徽宣城人施闰章也特地写道:“治南馔,张椅坐,盖前所未有也!”就是说给桌子椅子,吃南方口味的饭菜,这在清廷还是头一回发生。据说这餐御赐宴会,价值四百两银子。饭吃完了,又赐茶,然后继续答题。

博学弘儒科考试结果,考取一等第一名彭孙遹(yù),一等20人,二等30人,共50人,都授为翰林官,到史馆纂修《明史》。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尤侗有诗写康熙博学弘儒科云:圣主垂衣雅好文,征书早染御炉熏。九天龙凤飞千尺,万国鹓鸾集几群。(鹓鸾,音yuānluán,指朝臣)彩笔拟从前席献,铏羹先向大庖分。(铏,音xíng,盛羹的器皿)自怜风雨蓬茅下,白首重瞻五色云。

蒙天子特诏,见达官显贵,著锦绣文章,吃珍馐御宴——就算白了头发,在风雨中蜗居茅草屋,还神往那紫禁城上的五色祥云呢!康熙帝借开博学鸿儒科笼络士心的目的,算是圆满达到了。

康熙帝在太和殿及殿前庭院东侧的体仁阁,亲自举办考试、批览试卷,选拔博学鸿儒,更为明清两代六百年历史所仅见,堪称文坛盛事。

在太和殿举行的博学鸿儒科考试,其“和”字理念,对于消弭满汉文化冲突、协和满汉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博学鸿儒中,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士人,他们身为明朝遗民被荐举,却坚决辞试,拒绝承认清朝的统治。这批抱道守节的坚决辞试者以黄宗羲、顾炎武、魏禧、徐夜、李颙等人为代表。他们在鼎革之际和清初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没有放弃复明的希望,就算眼见复明无望,也从未承认清朝的统治。他们虽以维系汉族文化命脉为己任,以民族志士的身份屹立于清初诗坛之上,但已经属于当时汉族士大夫阶层中的“极端分子”。他们在明王朝的领土已经消失殆尽的情况下,代表着大明王朝的尊严,是明朝精气未亡的象征。但是,当时天下名士,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外,其他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润章等大都应选录取,入翰林院纂修《明史》。这不仅保证了这部史书的编写质量,而且对于消弭汉族士大夫的反满思想,促进满汉统治阶级的进一步合流,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清代博学鸿儒科考试仅两次:康熙举办过一次,乾隆又举办过博学鸿词科考试一次,士子能赶上一回是很不容易的,但有位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自己考上了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他的孙子朱稻孙又考上了乾隆朝的博学鸿儒科,祖孙入选,世所仅见,有清只此一例,传为文坛佳话。

胡献征与江浙籍的博学鸿儒比如朱彝尊、秦松龄、严绳孙等,交情甚厚,往来密切。

同类推荐
  • 大知漾的情感论

    大知漾的情感论

    这里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在某个时刻,可能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其实并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就只是单纯的突悟,想要表达的自己内心想法的念头十分急切,而过后可能又会很迷茫,面对这样的自己,我只能慢慢等待。
  • 不若深海蓝

    不若深海蓝

    走出校门的80后女孩若木在社会中苦苦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天地。海蓝是她一直仰慕的神秘歌手,在杂志社中做狗仔的生涯让她有机会去寻找和遇见,然而心存善念,却让她不断地得到与失去……黑佑是她曾经最爱的人,却没有在一起,他,永远是她无法触碰的角落……再见亦是天涯。故事发生在碧海蓝天的海南,灯红酒绿的深圳,还有不知名的北方小城………
  • 抬头即光明

    抬头即光明

    本书主要讲述一段孽缘换来的是美好的人生的故事!!
  • 无用的脑子

    无用的脑子

    如果有一天我忘了自己,忘了曾经,忘了透进我生命中的人。是不是会急切需要一些证据,证明我的本心,证明我的曾经,证明留在我身边的那些人。本想叫《记忆碎片》,奈何已被人摘走。反正是出自于自己已经锈痘的脑袋,那便就叫自己的脑子吧。
  • 有你便是暖冬

    有你便是暖冬

    本书又名《校霸说要罩着她》。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她和校霸成了同桌。老师还把辅导他成绩这个重任交给了她,众人都没太当回事儿,就干啥啥不行、惹事第一名的高冷校霸会学习?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但让人不可置信的是,太阳还真就从西边出来了,高冷校霸竟安分守己的坐在座位上认真的听起了课!众人惊,就连老师们也都是一副见了鬼的模样!以前不交作业的高冷校霸是这样的——直接一个冷眼过去。现在不交作业的高冷校霸是这样的——“不会写,要不你再给我多讲几遍?”“……”(注意,本书不虐!真心不虐,保证!不要被开头误导了!只是一个铺垫!保证!)
热门推荐
  • 宦妃当道

    宦妃当道

    斗兽场上,她被关在笼中,亲眼看着稚子被丢在虎口之下,昔日情意绵绵的郎君转眼变成了食子的饿狼;怀中拥着她最亲最爱的胞姐;睥睨的看着她,低声说道:“你的孩子我不想要……”心头滴血,利刃锥心;踏血重生,她势要改天……再睁眼,回到十二岁的时候,眼前那张忧心忡忡的嘴脸让她恶心,一张张虚假的面孔令她生厌,可她再不是以前的秦羽蜜;虚与委蛇,只为让所有欠她之人自食恶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读故事练口才

    读故事练口才

    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做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口才、金钱、电脑”看成是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宝。而“口才”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见其作用和价值。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的确如此,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口才都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
  • 一世安稳

    一世安稳

    穿越一次要不混得风生水起都觉得对不起自己,顾清晚就决定对不起自己一回,她表示:这样的年代,作为一个女人还是安稳一点比较好!被恼羞成怒的大伯母拉去替嫁,顾清晚想了想,纵观各种小说电视剧里面所有的替嫁新娘最后都很幸福,那么,我嫁!不过嫁之前怎么都得给自己谋点福利吧!
  • 青蚨计划

    青蚨计划

    1939年随枣会战前,鄂西北仙江市,时局动荡,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海外游学归来的青年刘牧楚,在与父亲返家的途中,莫名遭遇持枪匪徒的袭击。但对方却明显不是针对富豪刘爷的劫财或仇杀。侥幸脱险之后,刘牧楚立刻意识到,这场截杀可能是针对自己,确切的说,对方也许是想要从自己身上拿回一只钢笔。那只钢笔毫无特别之处,只是外壳上刻着一只别致的小虫图案。父亲告诉他,这是“青蚨”,传说中有钱财永进的寓意,所以自古许多钱庄都以此为标记。刘氏父子并没意识到,刘牧楚已经被卷入军统为了对抗日军伪钞乱世而制定的“青蚨计划”中。仙江市伪钞逐渐泛滥,刘家也被波及,大战在即……
  • 王爷放马过来

    王爷放马过来

    第一世,“只有你死,我才能坐上那个位置,娘子,要是有来世,为夫定不弃你。”。。。。。。第二世,“娘子,来世我们再做夫妻。”。。。。。。第三世,“夫君,这一世让我来守护你,陪你登上大宝。”。。。。。。女主三世为人,都遇同一渣男,既然老天如此安排,命运牵扯。女主决定强以自身,与天斗,与地斗,与小三斗,与后宅斗,其乐无穷。
  • 后阴门

    后阴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个人的好天气

    一个人的好天气

    《一个人的好天气》描述了一个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的故事,走向自立的一名女孩在工作、生活和恋爱中的种种际遇和心情令人揪心,小说写尽了做一名自由职业者(“飞特族”)的辛酸。作者青山七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想告诉他们,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自然会有出路。”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帮助他们“迈出第一步”。
  • 养一斋李杜诗话

    养一斋李杜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悍妃在上:妖孽邪王轻点爱

    悍妃在上:妖孽邪王轻点爱

    经历几年地狱般的折磨,她才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真心不一定可以换来实意。好心收养来的姐妹,将她当成垫脚石,抢了她的未婚夫,抄了她的家。她一心喜欢的男人,为了登上皇位,杀了她的父兄,让她顶着逆贼之名遭万人唾骂。她踏着自己的血肉,浴火重生,重新回到过去。此生她势必要擦亮双眼,看清人心,成为主宰生死的刀俎,保护父亲和兄长。谁知,妖孽邪王纠缠不休,将她宠在手心。谁敢欺她,来一个灭一个,来一双灭一双。重生pk穿越白莲花,看满负仇恨的她如果翻身做主,今生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 尼采的人生哲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尼采的人生哲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是对尼采及其哲学的全新解读。全书围绕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展开,即反对神权及一切“旧社会的权力产物”,伸张自主权力,激励人们摆脱奴性,超越自我,奋发图强,焕发生命的璀璨光华。全书从总体上把握尼采的思想体系,多方面系统介绍尼采的学说,客观点评其观点论断。它名为哲学,实则旁及方方面面,涉及不少学科和知识领域。它还将尼采的思想观点加以演绎,并且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掌故和逸闻,既反观历史,也针砭时弊。因此,它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