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在苏州任职不到两年,又卷入了督抚之争。陈被劾落职,再次入武英殿修书。胡陈在北京又见面了。陈告诉胡发生在苏州的一些故事。
“苏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苏州园林更是一枝独秀甲江南。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苏州文庙内有一块奇石,它高约两米五十,厚约七十厘米,不足二米宽。它既非传说中的女娲补天之石,亦非价值连城的玉石,但它却有着一个特别的名字——“廉石”。这块“廉石”颇有渊源,最初由东汉末年为官清正的郁州太守陆绩卸任后带回苏州故里,到了弘治九年,监察御使樊祉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场建亭保护,亲自提名为“廉石”。康熙四十八年(1709)我十分仰慕陆绩的清廉,又将“廉石”移至苏州文庙内,以作纪念,供时人观瞻,使得这块“廉石”的故事又予以延续。”
“我在苏州知府任上的另一件事是将沉于焦山附近江底已逾数百年之久的《瘗鹤铭》残石打捞上岸,使这被誉为“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的书法极品得以重见天日。”
“署江苏布政使不久的我,又得罪了两江总督噶礼这个小人。可叹啊!不过幸而皇上惜才,召我进京复入武英殿修书。”
陈鹏年的两次进京修书皆是皇上对其的从轻发落。溯其根源,则皆由小人陷害所致。不过,这次落难还远远没有结束。心怀怨恨的噶礼又生一计。噶礼又翻出陈鹏年在早几年写作的《重游虎丘》(其一、其二)两首诗,其原文如下:
其一雪艇松龛阅岁时,廿年踪迹鸟鱼知。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簿祠。雨后万松全遝匝,云中双塔半迷离。夕佳亭上凭栏处,红叶空山绕梦思。
其二尘鞅删馀半晌闲,青鞋布袜也看山。离宫路出云霄上,法驾春留紫翠间。代谢已怜金气尽,再来偏笑石头顽。楝花风后游人歇,一任鸥盟数往还。
噶礼向皇上密奏陈鹏年的虎丘诗流露出汉人的“怨望”,尤其是其中的“代谢已怜金气尽”一句,清初为后金,这就暗指大清的气数将尽,有明显的反清意向,实乃欺君枉上之罪。看了噶礼的密奏,康熙陷入了沉思:诗乃抒发胸中心意,原本是寄物言情,况我邦文字博大精深,典故颇多,寓意丰富,很难从一个字一个词上去臆断,怎可任意曲解?况这个噶礼“性喜生事”,此事还应谨慎处置。于是康熙御批道:“诗人讽咏,各有寄托。岂可有意罗织以入人罪?”陈鹏年因此而逃过一劫。
康熙五十年(1711),在审理江苏巡抚张伯行与两江总督噶礼互讦的江南乡试案时,康熙对众卿说出了当年自己处理陈鹏年虎丘诗案的想法:“噶礼曾奏陈鹏年诗语悖谬,宵人伎俩,大率如此。朕岂受若辈欺耶?”并让大家传阅陈鹏年的诗作。有幸的是康熙当时对陈鹏年的两次处置都是很英明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这位清官。
陈鹏年还有一个“吹气退鬼”的故事。某日,一女鬼“耸立张口吹陈,冷风一阵如冰,毛发噤断”。陈于危难之际忽生一念“鬼尚有气,我独无气乎?”,于是鼓气向鬼吹去。果然,鬼“顷刻如轻烟散尽,不复见矣。”这个故事,揭示出“正气在胸,则百邪不敢犯校”的道理。所谓清正在德,廉洁在志;身有正气,不言自威。正因为陈鹏年有一身浩然正气,才能够虽屡次为小人陷害,却终能化险为夷,在民间获得“陈青天”的美誉,并为百姓世代传颂。
勤廉是为官者的立德之本,两袖清风自能正气凛然。“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咏荷的千古名句寄托着人们对为官从政者的多少期盼和祝福。陈鹏年为官期间造福了多方民众,我们苏州的老百姓也有幸得此清官的庇佑。在他任职苏州知府的两年时间里,苏州的“民风为之一变”,后人纷纷为其立庙以表追思,如:苏州城西善人桥的穹窿城隍庙、葑门外的荡里村内的陈公庙。
在北京皇城,第二次担任皇太子殿下的胤礽曾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古今天下难道有四十年的太子吗?”而这时,康熙确实也不想再要胤礽这个皇太子了。于是,皇帝将那些阿附皇太子、替皇太子说话的部院大臣先后免职,有的还被问罪。比如刑部尚书齐世武被用大铁钉钉在天牢墙上,呼号数日而死。
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上从热河行宫匆匆返回北京畅春园。在皇上命令下,皇太子殿下和诸皇子都来到澹宁宫。皇上宣布,皇太子胤礽狂疾未除,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第二次废黜太子胤礽。并命令朝内外文武大臣不许再议立太子之事,违者重惩。
此时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和皇五子恒亲王胤祺都是皇储的热门人选。这三个皇子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都有所行动,但行动步伐有快有慢、有多有少。
胤祉是康熙第三子。生于康熙十六年,母是荣妃马佳氏。幼时抚养于内大臣绰尔济家中。胤祉年龄比大阿哥胤褆小五岁,比太子胤礽小三岁,比四阿哥胤禛大一岁。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诚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从目前各种材料来看,胤祉从小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出塞围猎时,胤祉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康熙征葛尔丹时,允祉领镶红旗大营。
胤祉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胤祉在熙春园23年(1707-1730),文化盛事频繁。胤祉的老师和门客全是知名学者和无甚功名的文人,如陈梦雷、杨文言、周昌言等。依靠这些文人学者他主持编纂了两部大书《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胤祉是个文化人,备受康熙喜爱,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康熙亲自给胤祉讲解几何学。康熙在畅春园蒙养斋开馆,派胤祉主持纂修《律历渊源》,集律法、历法和演算法於一书,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但胤祉不太热心争夺皇储,一门心思编书,命其门客陈梦雷纂集类书。
陈梦雷(1650-1741年),字则震,号省斋,号天一道人,晚年又号松鹤老人。清·闽县(今福州市)人。清顺治七年(1650年)生。陈梦雷资质聪敏,少有才名。12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陈梦雷回乡省亲。翌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在福建遍罗名士,强授官职,胁迫士人同反。陈梦雷遁入僧寺,因老父被拘,不得已入耿幕,但仍托病拒受印札。因京师盛传陈梦雷任耿精忠“学士”,又受到耿党徐鸿弼诬告,致以“附逆”罪被捕,入狱论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经刑部尚书徐乾学救援,陈梦雷免死,改戍奉天(今辽宁省)尚阳堡。到戍所后,陈病倒;家中父、母先后去世;妻子也在流放地亡故。陈梦雷万分悲痛,但仍手不释卷,刻苦读书和著述。在奉天17年,一面教书,一面著述,先后编撰《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九月,康熙巡视盛京(今沈阳),陈梦雷献诗称旨,被召回京师。次年,入内苑,侍奉皇三子胤祉读书。由于恪尽职守,甚得胤祉好感。在长期教学中,陈梦雷见现有类书,“详于政典”,“但资辞藻”,有许多缺点,因此决心编辑一部“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的大型类书。此事得到胤祉支持,特拨给“协一堂”藏书,并在城北买“一间楼”,雇人帮助缮写。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起,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图书共15000余卷,开始分类编辑。经过“目营手检,无间晨夕”的辛勤劳动,历时六年(也有说历时五年),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修成,共一万卷。但编成后没能刊印。当时,康熙对他十分恩宠,对其工作也十分赞赏,赐其住宅,还曾亲临陈梦雷书斋,并亲笔为其书斋题一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陈梦雷涕感之余,即以“松鹤”为其书斋名,晚年自号松鹤老人即缘于此。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胤祉奏报康熙,皇长子利用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用巫术诅咒废太子胤礽,康熙怒不可遏,在严惩了皇长子之后,因胤祉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亲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晋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五十一年,赐银五千西。因胤祉不太热心争夺皇储,暗中结交的文武权臣并不多,主要心思放在做学问上。陈鹏年与胤祉因为热爱文学而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