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陈鹏年又出任苏州知府。胡送陈出京。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至四十八年三月,皇太子储位之争掀起第一次高潮。清朝康熙年间,诸皇子间的皇太子位之争,其激烈、残酷程度,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是异常突出的,而康熙三十三年(1694)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二十年间,斗争尤烈。康熙帝玄烨,为了清帝国的千秋基业,遵太皇太后与皇太后之命,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立皇二子允礽为皇太子。康熙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虽被称之为封建社会的“复兴”,但封建社会所固有的劣根性,给康熙帝所带来的难以避免的隐患,使这个被誉为“圣明”之君的康熙也无法摆脱。康熙共有子三十五个,有正出与庶出。诸皇子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与满洲贵族、官僚和汉族官吏结为私党,相互倾轧淇斗争时间之长与涉及面之广,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虽说康熙帝玄烨为之曾二次立、废皇太子允礽,并着力打击与之争权的皇长子允禔和皇八子允禩,但是他的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直到他临死时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仍未解决皇权的继承问题。
王渔洋和索额图等亲近皇太子的部院大臣,也未能避免被卷进这权力争斗之中。王渔洋于康熙四年己已(1665),由扬州内迁京师,到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被罢刑部尚书之官职,及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康熙下诏复其刑部尚书之职,他在清廷任职时间近半个世纪。
王渔洋自扬州府推官历任十六任,累官至刑部尚书,一生飞黄腾达。虽然如此,最终他还是被罢了官,名义上审告冤案,实际与争权夺力的因素有关,他是封建王朝的牺牲品。康熙晚年,诸子争位,胤礽被立为太子后,遭到几立几废,成为高层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王渔洋曾与太子诗酒唱和来往密切。康熙得知后,触动了他的大忌,借题罢黜。当时降三级调用,王渔洋认为“以微罪被贬,于愿足矣”。于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十三离京回归。送行者堵塞街巷,无为攀辕哭泣。随身携带仅是“图书数麓,万首诗”,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新城。
王渔洋诗文一生,著述浩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带经堂》集是他重病卧床,不能起的情况下,枕上口授,命儿子启开帮助编写成册。九十二卷,收入他的诗4000余首。编次完毕,并未刊印时,先生就已经谢世了。他一生吟咏不辍,至老不倦的著述态度是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由于他才学出众,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深可悯念”,在他七十七岁高龄时,诏他官复原职。此时王渔洋重病在身,不能前往,使几辈扶掖向阙谢恩。七十八岁故于新城。
王渔洋逝去,他的友人、门生弟子极其悲哀,纷纷前来吊唁和挽悼。最有代表性的是蒲松龄,作哀悼诗四首,表达他的哀伤心情。对诗坛盟主凋谢所造成的巨大悲哀,用“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形象描绘。可见他是一个光彩闪烁的人物。
至此,他一生为官四十五年,最后七年居家著书。从政从文,都有成绩。从政,政声清明,人品高洁。从文,是他更重要的一面,以诗论“神韵”鸣响海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坛宗匠的地位。王渔洋与诗缠绵一生,先是以诗受命至上,位极人显,诗作也身价倍增。最后离京回乡,也是因诗而起。可以说他与康熙皇帝始于诗,终于诗.
这段时间,是清王朝皇太子位之争较为集中而激烈的时期。这里尤其要说的是索额图的悲喜机遇。索额图是康熙第一任皇后的叔父,是皇帝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大臣,已经担任了几十年的内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衔。也就是说,索额图是现任皇太子的叔外公,太子党的核心人物。而大学士明珠则暗中与太子党作对,是大阿哥党(或者说是太子党的反对派)的核心人物。索与明互相拆台,使朝中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平衡。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康熙皇帝能够容忍这种状况。大臣们表面相安,无大变故发生。二十七年,明珠突然被罢相,坐起了冷板凳。以后,索相晚景更惨。四十年九月,索相以年老请求退休,皇上恩准。但是,四十二年五月,索相突然被逮捕。皇帝的诏书中说:“三年前,索额图的家人就控告过他,我压在手里没有处理他。他做的事情,随便举出一件就该处死。我念他曾经是大臣,心中不忍,姑且饶他一死,即时圈禁。”皇帝又下令严惩索额图的追随者,一个大臣因为家中有索额图的书信而被处死。命令将索额图一系的同祖子孙全部罢官,索额图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陆续处死。朝中文武官员都不明白,索额图究竟做了什么会让皇上如此痛下杀手。谜底在五年后才有了一些眉目。
四十七年(1708)九月四日,康熙帝垂泪第一次废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四日,康熙帝巡视塞外返京途中,在布尔哈苏台地方,把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召集到行宫前,流泪宣布废除允礽太子位。当时,皇太子允礽跪在地上,康熙帝垂泪宣布他的罪状,主要内容是:专擅威权,肆恶虐众,将诸王大臣随意捶挞;穷奢极欲,衣食所用已经超过皇帝标准,仍不满足;恣取国库钱财,遣人拦截蒙古等部入贡使者,抢夺进贡皇帝的物品;对亲兄弟无情无意,对诸皇子不闻不问;结党营私,窥伺皇位,探听皇帝起居动向,企图害死皇帝。康熙帝最后谕示大臣们说:不能让这样不孝不仁之人为国君,否则,国家必被败坏,人民必遭涂炭。说毕,康熙帝痛哭倒地。在大臣们规劝下,他恢复常态,命文武官员发表意见。众王公大臣都表现出非常难过,不敢多说一句话,只是连说皇上所见,非常英明。同日,康熙帝为了打击允礽的政治势力,下令将格尔芬、阿尔吉善、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将杜默臣、阿进泰、苏赫陈、倪雅汉等人充发盛京(今沈阳),将允礽即行拘执。
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即把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召到午门内,宣谕拘禁太子允礽事情,康熙帝又亲自撰写祭文,在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还把允礽转移到咸安宫幽禁。二十四日,把此事颁告全国百姓知晓。
皇上对廷臣说:“几年前,索额图帮助太子潜谋大事,我发现此事后,处死了索额图。如今,太子是想为索额图复仇,所以才会结成党羽,干下种种罪孽。”
废太子对皇帝说:“父皇责骂的罪错,所有事情都事实俱在,唯独我没有‘弑逆之谋’这个心思。”皇帝听后,命令把锁在废太子脖子上的锁链解下,但仍然将废太子幽禁于咸安宫中。
皇上又对廷臣说:“过去,索额图出于私心,倡议让皇太子穿衣用具都用明亮黄色,一切礼仪制度差不多和我一样。太子的骄横放纵,都是由此开始的。索额图实在是本朝的第一大罪人。”
康熙帝废除允礽太子位后,清廷的储位之争渐趋激烈。皇长子允禔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必定立长,于是积极活动。当时皇帝命令皇长子允禔和皇三子允祉暂时负责看管废太子。皇长子允禔私自决定给废太子多加了一条锁链。但是,皇长子允禔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康熙帝察觉到他的野心后,立即宣布:“我没有立允禔为皇太子的意思。允禔秉性躁急愚顽,不可立为皇太子。”允禔见自己夺储无望,便向康熙帝推荐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皇八子允禩。皇长子允禔向皇上说:“有一个叫张明德的人,相面的名气特别大。他说八阿哥允禩是大贵的面相。废太子允礽行为卑污,大失人心,要是想杀掉他,不必出自父皇之手。”
九月二十五日,皇上召集所有皇子开会。皇上劈头盖脑地将胤禔一顿臭骂,认为他不懂君臣大义,不念父子兄弟之情,简直就是个天理国法不容的乱臣贼子。随后,下令逮捕张明德进行审讯。发现张这厮与皇八子允禩有过交住,但没有发现陷害太子的证据。于是这位名气很大的算命大师张被凌迟处死。皇上暂时对皇长子允禔和皇八子允禩还没有降罪。
十月十五日,与允礽关系友好的皇三子允祉出面控告皇长子允禔。说允禔家里供养着一名叫巴汉格隆的喇嘛,每日用镇魇法诅咒废太子允礽。皇上立刻派侍卫前去搜查。结果发现允禔果真供养着一个会巫术的人,并搜出了十几件镇魇物,都是用来诅咒允礽的。这时,允禔母惠妃又向康熙帝奏称允禔不孝。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命革除允禔王爵,严加幽禁。并严厉告诫看守,若有疏忽,将要杀他们全家。
皇长子允礽失势以后,皇八子允禩势力骤增。贝勒允禩精明能干,党羽多,声势大,在朝中也有一定威望。他积极活动,谋取太子位。但是,康熙帝很快发现允禩有政治野心,特别是发现他署内务府总管事以后,到处拉拢人,博取虚名,甚至将皇帝所赐恩泽,归功于己,侵欺皇权。于是,康熙帝又以交结党羽,谋害允礽等罪名,将皇八子允禩锁拿,交议政处审理,并革去贝勒爵位。在锁拿允禩时,皇十四子允禵在皇九子允禟激将下,保奏允禩无谋害允礽之心。康熙帝闻言十分震怒,拔刀欲杀允禵。皇五子允祺及时跪抱劝阻,其他皇子一起磕头求饶,才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皇上扔下腰刀,操起板子打将起来。皇九子允禟上前劝止,也挨了两个嘴巴。皇上将皇十四子允禵打了二十大板后,才叫诸皇子都滚出乾淸宫。
储位空虚,诸皇子夺储之争日显剧烈。康熙帝又决定把皇太子缺位补上,以平息诸皇子之间无尽的争斗。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月二十一日,康熙帝表示复立允礽为皇太子。皇上的讲法是,皇太子以前被诅咒,迷失了本性,如今疯病已经痊愈,可以再立为皇太子。此后三年半的时间里,皇上走到哪儿,就把太子带到哪儿。太子已沒有人身自由,更不要妄想再去监国或者独挡一面。
四十八年己丑春正月癸巳,召集廷臣问举立皇八子胤禩为皇太子,孰为倡议者。群臣皇恐莫敢对,乃进大学士张玉书而问之,对曰:“先闻之马齐。”上切责之。次日,列马齐罪状,宥死拘禁。已而上徐察其诬,释之。
二月庚午,以张鹏翮为户部尚书,张廷枢为刑部尚书。
三月辛巳,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昭告宗庙,颁诏天下。甲午,赐赵熊诏等二百九十二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甲辰,以富宁安为吏部尚书,穆和伦为礼部尚书,穆丹为左都御史。移禁胤禔于公所,遣官率兵监守。
九月庚寅以年羹尧为四川巡抚。
冬十月戊午,册封皇三子胤祉为诚亲王,皇四子胤禛为雍亲王,皇五子胤祺为恒亲王,皇七子胤佑为淳郡王,皇十子胤蓪为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为贝勒。圣上册封年遐龄之大女为雍亲王的侧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