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的和五年级的先把我刚刚讲的回味一下,三四年级的现在把书翻到第十二页,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简陋的茅草房里传来老师的声音(60年代末70年代我们这没有六年级,而且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且只有一个教室)
也就是这间不大的教室里坐着三个剪不断,理还乱的人儿,恩恩怨怨纠缠了二十多年。
“李萍,一会把作业收上来,下课回去吧”
“孙忠明,作业簿”
“…………”
“…………”
母亲挨个的收着作业簿,很快收到五年级的几个人。
“吴建国,作业簿”
“…………”
【简单梳理一下人物关系李萍(我的母亲),孙忠明(也曾困扰我许久到底是不是我父亲的人,与我母亲同岁,小几个月),吴建国(我的父亲),我的外公和孙中明的父亲同为瓦匠,是很好的朋友,一度差点成为亲家,我奶奶和我外公是亲姐弟】
原本的三人关系还算不错,经常一起嬉闹玩耍,直至慢慢的长大,孙忠明的父亲因为一场大病去世,家里也发生了变故,原本应该在一起的人阴差阳错的各自组建了家庭,我的母亲因为家里人的撮合最终嫁给了我的父亲,而孙忠明也娶了一个不喜欢的城里的媳妇。
也算是这么相安无事的过了一段时间,孙忠明过得并不好,虽说娶了个城里的媳妇,一方面背负着一些债务,一方面心思还在我的母亲身上,导致生活过得乱糟糟,我的母亲因为愧疚,一点一点的帮助他,那时候他买了个二手的摩托,白天上班,下了班就去送送客,也顺带帮各个厂送一些摩托车可以装的下的零碎散货,慢慢的积少成多。渐渐的换上了摩托三轮,接的货慢慢的多起来也慢慢的还清债务。
反观我的父母,本就是被强安排在一起,所以结婚后矛盾不断,明面上两个人都是医院很体面的医生,也因为性格都很要强,私下吵的打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多少次。我的母亲就经常跑出去住,那时候医院有安排宿舍,由于同事聚集住在一起,怕别人看笑话,所以我的母亲在外面自己偷偷租了一个小房子,每次矛盾的时候就出去住。
后来孙忠明把摩托三轮换成了一个四米二的小卡车,开始慢慢的跑外地,偶尔我的母亲休息的时候也会陪着他路上说说话,也顺带出去散散心。
再后来我的母亲怀孕了,导致于我的父亲一直怀疑我是我母亲和孙忠明的,脾气更甚,动手次数也越来越多我也就成了吵架的主题,到底是谁的孩子成了那几个月不变的矛盾。即使我的母亲一再强调我是我父亲的孩子却总得不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