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4700000001

第1章 爸爸妈妈,您能关注我吗1

请不要对我不管不顾

■ 孩子来信

叔叔,您好!虽然我们素昧平生,可是我还是想和您说说我的事情,我现在真的很想把它写出来,因为我很郁闷。

今天是我十三岁的生日,只可惜没有人记得。虽然今天是晴天,可是我却觉得外面在下雨。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广告,心情不好的人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脑袋上都顶着一朵乌云。现在的我就是这样。

表面上看来,我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境富裕的中学生。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有充裕的零花钱,甚至考试考砸了也不会受到批评……可是没人明白,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至少我不这么觉得。这也许是因为我家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了吧。我还记得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是普通职员时,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那时,爸妈总是早早下班,把我从学校接回家,问我学校里的事情,给我做香喷喷的饭菜。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只能看见留在锅里的饭菜,后来,锅里的饭菜变成了桌子上的几十块钱。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可以支配自己的一日三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真的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我买了很多路边小吃当午饭。不知道是我吃得太多,还是那些东西本身就不是很卫生,没过几天我就得了肠炎。

一次,我正在上体育课,肚子突然疼了起来,接下来的半节课我就没从厕所出来过。大冬天,我一边打着哆嗦,一边冒着冷汗,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恐怖。快下课的时候,体育老师把我背到了校医那里。校医帮我打了针,班主任老师也急忙过来看我,说已经通知了我爸爸。我当时特别开心,觉得这场病真是生得值得,要知道那时我已经有四天没见过爸爸了。也许是之前折腾得太凶了,在等爸爸的时候,我在医务室睡着了。

这一觉睡得很舒服,醒来的时候肚子已经不疼了。可是环顾四周却只看见林阿姨(爸爸的秘书)的身影……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学校搞的“家长学校”活动。这个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请家长到学校来,看看我们是怎么上课的。活动的前一天,我特意复习了第二天要上的课程,准备在课堂上发言,好叫妈妈开心一下(妈妈答应她会去)。可是马上就要上课了,我并没有看见妈妈的身影。正着急呢,过来一个漂亮的姐姐,她问我是不是顾晓磊(化名),我点点头,然后她对我说,她是我妈妈的助理,我妈妈因为公司有事走不开,就叫她来了。那节课我没发言,我甚至没有好好听课。上完课我同桌用羡慕的语气说:“你妈妈可真年轻。”我没有回答,我知道她是想夸夸我,而对于我来说这简直是一种犀利的讽刺。

类似的事情在我身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回,我也一直都在原谅着他们,因为我始终相信,他们是真的很忙,而不是不爱我。

可是今天,他们竟然谁也没有和我说生日快乐,难道又是忙忘了?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难道对大人来说,工作会比孩子重要吗?爸爸妈妈总口口声声说工作挣钱都是为了我,可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我那么重要,他们怎么又对我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呢?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爹妈相伴,幸福无边

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溺爱有加,但也不乏信中这个孩子遇到的这种情况: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对孩子不管不顾。其实,用“不管不顾”这个词不是十分恰当,我这样说可能一些家长也不认同,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孩子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都有,别的孩子没有的我的孩子也有。有时忙不开,孩子有事我不能去,我还派人替我去……”

如此说来,还真有点“冤枉”了这些家长。但是,东子想请家长们注意:给了钱、派了人,就算尽到为人父母之责了吗?钱既不是爹也不等同于妈,助理(秘书)也不是父母,他们能作为替代品吗?身为家长,请您换位想想。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郭冬临曾演过的一个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来家访的孩子老师说:“您也许不认识我,我是孩子的新班主任。”郭冬临说:“没关系,老的我也不认识。”老师说:“我看您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了。”郭冬临说:“陪孩子?多花点时间?你说得倒容易。我是男人呀,我是户主啊,我有事业……陪孩子,谁不想呀?可厂长谁陪呀?不陪厂长,谁给发工资?没有工资,怎么养活这个孩子……”

而小品里孩子的那一席话,也道出了孩子们对家长的埋怨:“您老不回家,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既可以创造无尽的金钱,又可以创造无价的亲情。但金钱和亲情却不能同时拥有,所以就要有所取舍。

我们做孩子时,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常常为此而痛苦。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后,却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并振振有词地辩解:孩子不懂事,我得为他们负责。也许还会像当年自己的父母那样,对着孩子抱怨: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他才能油然生出一种自豪的感觉,并从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做父母的,不妨转变自己的心态,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世界,那么你对很多发生在孩子身上、令你相当费解的事,就会恍然大悟。

大量资料显示,与父母、亲情接触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孤独等情感障碍。当父母的关爱缺乏到一定程度,孩子有可能会患上“缺爱饥渴症”。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如果正处于青春期,为了摆脱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孩子往往容易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逃避现实的事情,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父母爱孩子就是多赚钱,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督促孩子学习。很多家长下了班要么是在外面应酬,要么就是在打麻将,根本不愿意陪孩子玩,更别说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活动中。

其实,孩子的生活和活动是不能缺少父母的身影的,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抽时间陪伴孩子,并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无论是家庭活动还是社会活动。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催化剂”。再多的钱也替代不了父母亲情,有父母陪伴,孩子才能幸福无边。

孩子的健全人格是父母“陪”出来的

现在的很多家长总是终日奔忙,把孩子丢在一边。等到有一天他们终于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却发现父母在孩子心里已经没有位置了。因此,作为家长应当多陪陪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能单靠丰富的物质生活来保障,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以及愉快的业余时间。现在很多父母都很忙碌,特别是像信中这类事业有成的家长,他们忙事业、忙赚钱,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孩子。

其实,钱可以慢慢赚,事业也可以一步步发展,但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脚步都是不可能重复的。许多事情,一旦错过就不可挽回。童心是一张洁净的白纸,要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作为父母,除了用丰富的物质生活做颜料,还要用父母之爱、亲子之情做彩笔,去描绘孩子的童真、感受、能力和理想……

我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过分宠爱,一种是疏离冷落。这两种关系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前者很常见,这是因为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后一种关系,则是因为家长的各种原因,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从而不能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这两种关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最直接表现在人格结构方面。

人格结构包括孩子的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对外界的感受判断能力、选择和实践能力。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家庭、父母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一个孩子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影响,人格结构就会出现缺陷,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幸福。

不管家长在主观上重视与否,孩子的人格发展基本是在家庭成长中完成的。在儿时,孩子的人格结构就已经初步形成并会影响终身。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远和冷漠,都与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有关。亲子沟通,也就是指父母子女之间通过谈话、游戏、外出游玩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亲子情感也必须通过沟通才能更融洽。

当前,人们在亲子关系的认识上,特别是在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存在着一些偏差。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营养,不懂得要常常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使孩子得不到与父母相处与交流的机会,这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事业再成功,钱挣得再多,也换不来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这是我二十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真切感悟。

同类推荐
  • 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

    本书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 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这份爱却滋生了不满、仇视,甚至伤害。当爱被错误表达时,亲情就会出现错位。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会爱孩子的爸妈。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不缺疼爱、呵护、关心、经济支持,唯独缺少尊重!在这个被汉堡包和可乐充斥的快餐时代,如何让父母的爱不因忙碌搁浅,不因距离隔绝,不因缺乏沟通葬送?每个家长心中都有答案,去睹口不完美。这是一本给家长标准答案的书,通过阅读孩子的心声,推论出爱最 好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孩子的理解,找到一面爱的镜子,折射出沟通该走的路。
  • 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财商的孩子

    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财商的孩子

    本书是一套家庭教育类图书,它是从多个角度全方位打造教育新理念,为广大父母排忧解难,以中外历史上的优秀家庭教育实例来引导读者,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 哈佛教子课

    哈佛教子课

    本书浓缩了哈佛教育方法和理念精华,系统地介绍了每种教育法则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为天下父母提供了最完美的天才培养之路。全球已有数百万家长从这些教育方法中得到了有力的帮助,使他们的孩子的人生得到了积极的改变。聪明的父母可以从本书中发现一条完美教育的路线指南,让孩子受益一生。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家教课

    本书综合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名人家教成功经验,如卡尔·威特、比尔·盖茨、肯尼迪、林肯、爱因斯坦、罗斯福等,并吸收了很多教育专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意见。书中或以教育小场景揭示家教盲点,或通过成长小故事给人启迪,同时加上深刻的分析,相信定能让你茅塞顿开。
热门推荐
  • 新的一天

    新的一天

    本书汇集了许立志2010年以来所写的近200首诗,其中大部分诗作是在富士康打工期间内完成的。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中,在劳碌的流水线生产操作之余,他一直坚持颇具水准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朴素、斩截而又强烈,兼具抒情性与批判性,常以荒诞的或令人震惊的笔触书写悲辛的底层生活与幽深的死亡诗意,以此来为两亿多命运的同路人立言,为底层的生存作证。
  • 执此一生

    执此一生

    城市,如同喧闹的洪水,袭卷着一颗颗卑微的小石子奔涌着向前,而我,只是如落叶一般,飘零在浪涛之上,却如巨石一般沉落水底。只因为那已逝的温存,不知不觉,咬着牙,走了好久好久,久到忘记了时间,久到忘记了是在等着谁,久到记忆都模糊了。“女人,我警告你,这一生,你的人都是我的,总有一天,心也会是我的。想要爱他?下辈子吧!”那一刻,我落泪了。
  • 吞噬之我为仙王

    吞噬之我为仙王

    少年意外死后穿越异世,融太古魔神记忆,获《吞天噬地诀》,自此踏上一条吞噬万物的盖世之路!(简介无力,看几章正文吧)
  • 从神邸开始

    从神邸开始

    什么是神?高高在上?还是俯视众生?且看一介凡人,如何从微末,崛起于万界!
  • 金牌召唤师:小妖妃霸天下

    金牌召唤师:小妖妃霸天下

    一朝穿越,她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庶出公主被丢入魔窟,献给大妖当小妾,可为毛她掉的是狐狸窝?“你是妖王赐给我们的老婆吗?”小狐狸萌萌的看着她!“我去,毛都没有长齐娶什么老婆。”某女鄙视:“不知道老娘以前是专门降妖除魔的嘛,你们这些小狐狸都给我排队站好,不乖的宰了做衣裳。”废柴华丽转身,带着一群小狐狸闯天下,开个妓院赚大钱,某妖王太帅,抓来站台,某皇帝太妖孽,抢来接客……什么?不乖,那行,皇位不还你。
  • 林果飘香

    林果飘香

    本书以科学性为前提,以点带面,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适宜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果树是树木中与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一部分,木本果树提供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水果和干果,世界水果中产量最高的柑橘、苹果、葡萄、桃、梨等,干果中产量最高的核桃、开心果、杏仁、榛子、枣等都是木本果树。这些水果和干果丰富了人们的膳食结构,为人类提供了维生素、氨基酸等许多必需的营养,同时成为农林业发展中重要的经济作物。《科普通鉴:林果飘香》带你了解果树的生物学特性和果树栽培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合理消费果树产品,提高生产生活的质量有很大帮助。
  • 重生之御战九天

    重生之御战九天

    即不羡前世,又不望未来。豪情如火,百战不殆;美人如玉,温婉婉约。已至通天,大战四方,却终为力竭,只得一残魂穿越诸天。前世孤为北帝,笑傲九霄。今生重为少年,再战九天。
  •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龙影战神

    龙影战神

    十五年前,华夏成立一支神秘部队。他没有番号,没有编制,甚至国家不承认他的存在。但他却是国家最后一道铜墙铁壁,也是国家最强的利刃。十五年后,这支部队等待的王者归来!我,即为利刃!
  • 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政策手册

    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政策手册

    为了进一步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发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服务特色,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经过精心遴选,我们编写了《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政策手册》。本书依据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要求,汇集了近年来国务院、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开下发的相关文件,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中医药文化建设、科室建设为重点,便于医院领导、各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系统掌握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政策、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知识及管理知识,同时,也可作为医院及科室开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的依据,增加医院日常管理及监督考核的针对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