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所谓“坐有坐相”即坐要坐得端正,上身坐直,两肩放平,手放在两腿上,挺胸稍向前倾,抬头目前视。写字时,胸要距桌子保持一拳左右,眼与被视物保持30~40厘米的距离。而“站有站相”,是指站的时候要像挺拔的松树那样不弯腰、不侧弯,两肩平面对称,两手自然下垂,两足靠拢,这有利于胸腔扩大,腹压减少,使体态美观。
爸妈要让宝宝从小养成正确的行走姿势。刚开始时,宝宝走不稳,爸妈要帮助扶一把,此时要扶腰背,采取对称帮扶。当宝宝略会走后,尽量不要扶他,适当地注意安全即可。走时两肩稍向前摆,腰背挺直,两肩展开放平,头部保持端正,步态稳重均匀,若长期采取这样的走路姿势,对保持体形健美有很大益处。
多运动打造健美宝宝
由于宝宝可塑性大,所以在新生儿时期就可以进行被动运动。宝宝稍大一些,可以练习爬、坐、站立,要注意衣服不要穿得过多,以免妨碍他的自由活动。到了6~7岁后,下肢开始迅速增长,此时可以给宝宝安排一些跳绳、跳高、打球等能促进下肢骨生长的运动。此外,还可以带宝宝参加游泳、棍棒操等锻炼胸背部肌肉的运动课程,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运动中发展自己。
预防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肾脏疾病等都可能影响宝宝的身高及胸廓发育,因此要积极治疗,并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遵守严格的生活规律。因为晚10时后是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所以宝宝不要睡得太晚,要早起早睡。另外,要给宝宝及早接种疫苗,多晒太阳,可以防治佝偻病。
训练宝宝排尿的学问
豆豆12个月左右大的时候,小琳就开始为他进行排尿训练了。当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还在使用尿不湿的时候,豆豆已经可以自己找便盆了,这让豆豆妈很是骄傲。可是邻居小朋友小雨的妈妈就有点着急了,小雨比豆豆还大一个月,可是每次家里人让他坐罐子尿尿,大便的时候,他都打挺、哭闹不肯配合,放下后就尿裤子,打屁股、语言吓唬、罚站都不管用,还用各种方法反抗。
事实上,在一岁左右的年龄段上,宝宝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有的宝宝早就可以不用尿布了,有的宝宝却迟迟离不了尿布。一般得等到一岁半至两岁左右,宝宝有大小便时才会主动叫人。这是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的。
所以说对宝宝的排尿训练不必过早,因为要想让宝宝懂得自己控制尿尿,必须等到脑、神经、肌肉都完全发育后才可以,而且,每个宝宝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果宝宝太小不愿坐便盆,妈妈若是采取强制方法,就会使宝宝感到这件事很难做,使日后形成无助、沮丧等不良个性。
宝宝12个月左右时,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自己控制排尿,但他通常在吃过东西后就要尿尿,可以让宝宝先熟悉便盆。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听懂妈妈对他的要求了,所以从这时起,就可以对他进行排尿的训练了。
妈妈可以让宝宝在尿盆上坐上一阵子,但不一定指望他能尿。便盆不要太轻或底部太小,这样宝宝坐上去会因不稳当而摔倒,使宝宝从此逃避便盆。也不要让宝宝坐得太久,这样宝宝会觉得这件事很讨厌。便盆周围的光线要充足,使宝宝有安全感,且不要有容易让宝宝磕碰的物品。宝宝坐在便盆上时,妈妈要鼓励他排尿,如果宝宝真的尿在便盆里了,妈妈一定要及时称赞他,若宝宝在刚一离开便盆时就尿出妈妈也不要责骂他,一定要有耐心。
到了宝宝13个月的时候,如果吃过东西让宝宝就去坐便盆,宝宝很可能会排在便盆里,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这样,因为他还不能完全控制排尿。妈妈要注意的是,每当宝宝吃完东西,就让他在便盆上坐一会儿,以养成排尿的意识和习惯,尽量让宝宝自由发展,排不排在便盆里都无所谓。
宝宝15个月时,开始有尿急的感觉,但仍不能控制住,很快就会尿出来了。妈妈要不时地问宝宝要不要尿尿,如果宝宝说“不”,通常是他不想;当宝宝向妈妈表示要尿尿时,说明已经很急了,很可能不能忍耐多久就尿了裤子。当妈妈认为宝宝应该尿尿时,而宝宝却通常会说“不”,这样的妈妈也不要生气。
18个月宝宝的控制排尿的神经及膀胱已经发育得差不多了。宝宝可以向妈妈发布更多的排尿信息了,但还会出现失误。如果他对如厕有兴趣,可以让他进行观摩,对宝宝的成功加以称赞,失败表示淡化。宝宝夜里还不能整夜不尿,需要妈妈叫醒他尿尿。
到了21个月,这个时候的宝宝排尿次数增多,但发生“意外”的机会也增多。建议妈妈要对宝宝增多的“意外”感到自然,不要因此增加坐便盆的时间。因为宝宝还小,当意外尿在裤子里时,应该赶快给他换裤子,而不是责骂,并应告诉他下次一定注意。
宝宝2岁左右就已经懂得使用便盆排尿了,而且为此感到骄傲,他会要求妈妈离开他,独自一人排尿。如果宝宝提出要上卫生间的大便器方便,父母刚要在马桶上放置一个较小的坐圈,可能的话,最好在马桶周围放扶手,或放一个高度适宜的凳子,让宝宝感到很新奇。给宝宝所需的自由和支持,允许宝宝错误,这将会培养他的自尊心和独立性,继而加快控制排尿的能力。爸爸和妈妈可以在宝宝的不远处进行观察,以便在他需要帮助时帮忙。
2岁半左右的宝宝对自主排尿已有自信心,白天不会尿在裤子里。需要提醒妈妈的是,在睡前2小时尽量不要让宝宝喝水,在临睡前,带他上厕所,放个便盆在床旁,以便宝宝需要时使用。此外可以在宝宝的床单下铺一张塑胶布,在宝宝3岁左右,培养他一夜不尿或少尿床。
从大便里看健康
一次在医院里,一位年轻母亲向我咨询,她说自己的宝宝一大便的时候就会闹肚子疼,而且宝宝的大便是先硬后软。她担心是宝宝的身体出了问题,问我是否需要治疗。
由于排便时肠蠕动会增强,孩子常会说“肚子痛”,这与成人排便时感觉相同,妈妈只要鼓励孩子拉出来就好了,因为直肠具有回吸收的作用。当粪便在直肠存留时间较长时就会出现这种先硬后软的情况,对这样的孩子建议妈妈可以增加孩子的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在直肠的停留时间,这样症状就会缓解。
而且,一般母乳喂养宝宝的大便相比人工喂养的有着独特的酸臭气味,人工喂养的宝宝的大便气味比母乳喂养的宝宝的气味重;宝宝吃肉多或食物中不消化的蛋白质多时,大便会比较臭,还爱放屁。食物中糖分多时,因在肠道发酵的原因,孩子的大便会在气味发酸同时伴有泡沫出现。当患上细菌性肠炎和细菌性痢疾时,大便会有特殊的恶臭味。
还有一位妈妈发现给孩子吃什么后大便里就可以见到未消化的食物,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大便中带有食物残渣很正常,这主要是与咀嚼不充分有关。很多时候大便颜色的改变与吃的食物有关,比如吃西瓜、西红柿,大便就会带红色;吃韭菜、芹菜、橘子瓣等粗纤维的食物,就容易出现食物残渣,妈妈们不要紧张。即使是除此之外其他颜色的大便,只要不同时伴有黏液、脓血、发烧、腹痛等不适症状,都可视为正常,没有必要为此紧张。
在正常情况下,宝宝的大便颜色与宝宝的饮食密切相关,了解这一点很多妈妈就不用着急了。一般吃母乳的孩子大便稀软,不成形,颜色呈新鲜的金黄或者黄褐色。而吃配方奶粉混合喂养的或是添加辅食后的孩子,大便会成为浅黄色、黄褐色到茶色,可成形,也可以不成形。小婴儿大便出现绿色很常见,这与胆汁中的胆红素氧化成胆绿素有关,氧化的过程发生在肠道宝宝就会直接排绿便,如果是发生在体外就可以先黄后绿了。但当宝宝大便出现红、黑、白改变时,请注意观察宝宝的全身表现,并看医生(注意除去食物因素引起的颜色变化)。如果大便颜色是红色(血色)、柏油样黑色同时伴有腹痛、发热等,需要警惕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出血。大便均匀白色即粉笔样大便,常因为胆汁不能顺利进入肠道所致。
另外,从孩子大便的次数来判断是否正常,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正常情况下大便的次数与孩子的饮食内容、运动多少和孩子的排便习惯有关,吃母乳的小婴儿,因为母乳易于消化,吃的次数又频繁,每天6~8次大便也正常,因为小婴儿存在着胃结肠反射,食物一进胃里就反射性肠蠕动增强,所以边吃边拉也很正常。而人工喂养的孩子在适应了奶粉以后,就可以每天一到两次。
无论哪种喂养方式一般到了孩子2、3个月,或者更大的时候,都会形成自己的规律,多数为每天一两次,也有孩子一两天甚至两三天一次,如果宝宝大便顺畅,不需要特别的帮助就能排便,吃得香、睡得着、生长发育良好,即使一天3次或3天一次都无关紧要,当然培养宝宝每天一次大便的习惯会对宝宝的成长更好。
小婴儿肠道益生菌数量少,适当补充益生菌可以促进肠蠕动,缓解便干的情况,如果孩子大便次数比平常明显增多,水分增多,或伴其他不适,妈妈需要带大便去医院化验,看医生。
宝宝大便干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爸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宝宝缓解:增加水分摄入,除了喝水外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对不爱喝白水的孩子可以喝菜水、稀释的果汁、米汤等有味道的流质;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摄入,比如蒸胡萝卜、南瓜、土豆、红薯、山药等,可以把粗纤维的蔬菜切碎,包成小馄饨、小饺子、小包子,也可以在蛋羹中加碎菜;木瓜是帮助孩子消化的好水果,去核的西梅,无花果干,也利于宝宝缓解便秘的情况,可以把孩子能吃的果蔬切碎拌到酸奶里,不但味道上孩子容易接受,也能够帮助孩子排便。有习惯性便干的孩子的妈妈可以增加孩子的排便次数,减少孩子因排便困难带来的恐惧。益生菌是调理孩子腹泻和便秘的好帮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用开塞露。
宝贝两周岁
自命不凡的两周岁
豆豆已经两岁了,妈妈发现他越来越淘气了。每天眼睛一睁就开始制造无休无止的麻烦事,不是把自己反锁在卧室里哇哇大哭,就是爬凳子时摔倒或拿水杯时烫伤自己,害得妈妈成天提心吊胆。最让妈妈头疼的是,豆豆的脾气突然变了,过去他像一个“玩具娃娃”,任凭大人们怎么摆弄都行,可现在吃饭要自己吃,上楼梯要自己爬。洗澡时把沐浴液涂在自己身上抹来抹去,用上四五遍沐浴液,妈妈说了半天还是不肯从澡盆出来,最后免不了一顿打骂,强制性结束洗澡。有时候即使同意他的要求,他仍会哭闹。
这不,豆豆今晚为睡觉的事又耍性子了。晚饭后妈妈陪豆豆一起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看完第三遍已经9点了,豆豆自己也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可就是不肯睡觉。妈妈只好把他交给爸爸。过半小时后却发现这个倔强的小家伙缩在床边的角落里睡着了。面对任性的豆豆,妈妈不知如何处理,一味地满足他的要求,怕养成孩子任性和执拗的坏毛病,可强行限制又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从小就变得太驯服,缺乏自立能力。小琳无奈地向我抱怨说:这实在是“令人讨厌的两周岁”。
难道豆豆真的变得任性、执拗?不是的。其实,两周岁正是孩子心理发育的第一个转折期,也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反抗期,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时期,要努力在限制和妥协之间找到适宜的平衡,既不能把他娇惯成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也不能处处限制这个“小科学家”对世界和自我的探索活动。
这个阶段的宝宝处于口头语言学习的爆发期,能从台阶上跳上跳下,身体非常灵活。宝宝已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学会刷牙,扣扣子,能自己穿简单的衣服,知道爱美,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宝宝知道冷、饿、渴、困该怎么办。宝宝处于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开始关注事物的细节,并对细小的事物感兴趣。
在这期间一个重要的心理发育特点就是自我意识萌芽。过去他没有任何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必须依赖妈妈去从事一切活动,而现在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像妈妈一样控制身边的东西。这使他感觉新奇并且兴奋,于是他开始尝试脱离妈妈,按自己意愿进行活动,尝试做一个独立的人,而语言能力的发育又使这种可能性得以很好地表达,这类尝试几乎是他在两岁时的最大快乐。
但同时在他的眼里世界也是可怕的,他那微乎其微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根本无法解释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的新事物,因此自行做决定和反对他人意见时,他心里也很紧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两周岁的宝宝会同时具有许多明显矛盾的特点:“他们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既可爱又可恶,既沉溺于妈妈怀抱里那个温暖安逸的过去世界,又渴望充满刺激、独立自主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