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0900000004

第4章 听南怀瑾讲佛教 (3)

众所周知,佛教创始于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姓氏,汉文意思是“能仁”,“牟尼”是他的名号,意思是“寂默”。他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约前650—前611),父名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因为目睹世间的生老病死及无常诸苦,于是下定决心寻找解脱苦难的道路。他在一个深夜毅然出了城,剃去须发,去寻找永恒的寂乐。国王无可奈何,只好派了五人随从他。苦行者乔达摩和侍者们在恒河流域行脚六年,参访了许多宗教界的名师,研习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修炼最严格的苦行。但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决定自己寻求真正的解脱之道。他独自坐在尼连禅河边苦行六年,在菩提迦耶遇牧羊女所供羊乳,发大誓愿,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战胜了种种烦恼魔障,度过最后一个繁星缀空的夜晚,终于在黎明时睹明星而豁然开朗,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本来他不想传此圣道,后来怜悯众生之苦,动了大善之念,于是决定普度众生。他先为五个跟随他苦修的侍者说苦集灭道四谛,从此就有了由佛、法、僧组成的佛教。之后在四十余年中不停地为各阶层的人们说法。最后大行大愿圆满,示寂于拘尸那罗。

南怀瑾先生指出,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约相当于中国春秋前期,关于他住世的准确时间,古今中外的学者还未有统一的结论。从世界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的演变都是一片紊乱,但却哲人辈出。中国有老子、孔子等人;印度有释迦牟尼的哲人僧团;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是影响后世文化垂范数千年之久的人物。在那样一个时期,中国的历史固然是各路诸侯纷纷自立地方王国,可毕竟还有中央的周天子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相较之下,印度则无一个一统局面的帝王,数百个小国争权分立。释迦牟尼的父亲便是其中的一位国王,并不是统一全印度的共主或皇帝。释迦牟尼的种族地位,属于掌握军政的“刹帝利”阶级,拥有世统的贵族权威。

释迦牟尼可说是一位相当具有批判及独立性的人,他所创立的佛教原本是对一般世俗生活及传统印度教的反动。他身为太子过着浮华的物质生活,但却不满于享乐主义的哲学。后来他去修持苦修的宗教,又斥责绝对论的形上学。南怀瑾先生认为,释迦牟尼在与生俱来安享尊荣的境遇中却幡然悔悟,不仅为了自己,同时更发愿而为一切众生,寻求永恒解脱之道,并决然地弃王业而不为,以慈悲济度众生的宏愿,为觉行万有的应化,终于创建了代表究竟真理的伟大佛教。这种圣哲精神,万分难能可贵,值得人们赞叹与崇敬!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在这世界各大宗教所有教主的行列里,他以帝王的家业,显赫的身世,并非因为出身微贱,从艰难困苦中体验到人生的悲哀,而超然自拔于尘俗之外。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罗卫(尼泊尔境内)的王国。这里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国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这名字的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他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释迦”这一族姓另外还有“瞿昙”、“甘蔗”、“日种”、“舍夷”等四种称呼,属于军国武士阶级的“刹帝利”种一族。南怀瑾先生说,根据后世人类学者的研究,这一种族最初是由中亚细亚移来,定居在印度中央平原西部的印度河滨。世系传承极为高贵。

净饭王与摩耶王后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但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而十分苦恼。直到净饭王年已五十岁,摩耶王后四十五岁时才第一次怀孕。

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这次怀孕,是由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王后的腹中。王后自从怀孕后,心情非常愉快,再没有忧虑与烦恼,从此也再没有发过怒气,断绝了贪欲和虚伪心情,每天只是喜欢到幽静树林和水溪旁散步。

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摩耶王后怀孕期满,净饭王为摩耶王后备了由两头大象载的轿子,并派了许多宫女、侍臣,护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佛经上说:太子是从摩耶王后的右肋出生的。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蓝毗尼花园时,感到有点旅途疲乏,就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下了太子。

这就是有名的佛诞故事。佛经上说: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浴佛节的典故。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七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无数劫来,这是我的最后受生。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此生利益天人,普愿救度众生。”这也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传述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两句话头。

佛经上记载,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之后,迦毗罗卫全国不断出现吉祥的事情。浑浊的江河水变得清澈了,五谷丰登,花木繁茂,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和睦了。与太子同日降生的孩子,母子都十分健康。产生的牛、马也都十分健壮,连一根杂色鬃毛都没有。

净饭王听到摩耶王后在蓝毗尼花园生下了太子,高兴万分,立即带领众多的宫女侍臣,车马和特制的华丽大轿,赶到蓝毗尼花园,将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宫。

太子诞生后的第五天,净饭王请来许多全国有名望的学者来为太子取名字。经过几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太子应取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摩耶王后生下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七天之后就去世了。幼年时代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王妃抚养。波阇波提王妃是在姐姐摩耶王后去世后续嫁给净饭王的。王妃容貌端庄秀丽,性格温柔、娴静。她对悉达多精心抚育,十分钟爱。

南怀瑾先生指出,历史上所记载的命世人物,诸如宗教教主或开国帝王的降生之事,大都剿袭附会,不是说赤电绕枢,就是说红光满室,释迦佛诞生的故事也诚属不可思议,使人难以置信。但从这段事迹中犹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净饭王晚年得子,自然期望子嗣的绵延与王业的传承;释迦牟尼出身贵胄,环境优裕,而长大成人后,却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胸襟!其二,母亲胁下生子,确属匪夷所思,但依据太子生后七日母亲便去世的传说,可以想见其为破腹而生,或是特别生产。其三,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王妃抚育释迦牟尼长大,后来从释迦牟尼出家学道为比丘尼。可见她也真是一位慈辉永耀的伟大女性,上善知识的护法尊者。

南怀瑾先生认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研究佛教教义和研究释迦史传上是最宜注意的。假定单从宗教的立场来论,释迦牟尼当时所说,会令人感到这是极端具有教主权威的独特表象,对其不是绝对信服,就是极端反感。其次,“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也是佛教的精义所在,因为它发出了人生真价的声明,表露了人性的尊严:我们要有自发的精神,做天地间第一等人;我们要以自奋的勇力,做天地间第一等事,这不可不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最好注脚。南怀瑾先生对此进一步分析到:由人至生天成佛,为神为主,或由人至堕落沉沦,所有这一切只取决于自我的一念善恶之间。话头中的“我”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一人的“我”,同时也是“舜何人也,我何人也”人我一如、人性自觉的“真我”。释迦牟尼生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为圣。乃至一代佛教的精神,就在他生而能言的这两句话语中透露了消息。

受生终尽,跃马出城

英雄事业,可以征服天下,绝难征服自己。唯释迦则不然,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征服自己,摧心贼于无相,弃天下如敝屣,所以能够转凡成圣,足为人天师表了。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一位很有名望的预言家,号称阿私陀的婆罗门智者来到王宫给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惊喜,转而又悲伤地流下了泪水。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他回答说:“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个来!将来如要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圣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很为国王高兴。但据我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太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感到悲哀。”

净饭王听到阿私陀的话,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统天下的转轮圣王,但听说他会走上出家的道路,心中不免忧闷。因而国王从此千方百计防止太子出家修道。凡是可以陶悦情志,流连光景的声色之娱和人间享受,他都打算加以运用,以防止太子生起出家的念头。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天资聪慧,净饭王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能够建功立业,成为一代转轮圣王。太子七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到了十二岁就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术——五明(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和四吠陀。十四五岁时,便能驯服大象,单手举象掷出城外,即时还以手接住置于地上,大象毫无损伤。太子又向武士们学习武术,练成了一个骑马、射箭、击剑的能手。净饭王举行一次武艺竞赛大会,释迦族的王子们都参加比赛。太子骑射出众,挽弓射箭,可以直穿百里之鼓,力透射击鹄的七重铁猪。

总之,悉达多太子在十五岁时已经完成文事、武功所有的学问。因此净饭王便择定当年的二月初八,为他举行灌顶授职大典,延请邻国诸王、大臣、婆罗门众等来观礼,用四海水为他灌顶授印,立为储君。

悉达多太子在幼年时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被他看到之后,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在传统的“王耕节”时国王要在这一天亲自耕种土地,净饭王带领悉达多太子来到田野,太子看见在田地里的农夫赤背裸身在烈日下吃力地劳作,耕田的牛被绳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铧翻出来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眼前的景象如此残酷悲凉,令太子震撼不已。南怀瑾先生指出,这种弱肉强食,众苦熬煎,残酷无情的世间相,使太子发生了更大的惶惑和更深的痛苦,因而有了更深意义的思索:人生为了什么?为什么有了这个悲惨世间的存在?宇宙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他在树下坐定,心生厌离,想到世间、出世间等问题,又陷入沉思的禅默中,历时很久。

净饭王发觉自己的儿子对人世间的苦难情景思虑太重,深怕太子产生厌世出家念头,于是就为他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宫殿,又选来上百名美丽的少女随时为太子歌舞。在悉达多太子十六岁时,为他娶了第一美人耶输陀罗和瞿毗耶为妃子。企图从生活的享乐上束缚太子,让他放纵情欲,沉迷娱乐。但是这一切并未能引起悉达多太子的兴趣,反而使他感到太喧嚣,使他很厌烦。更引起他深远的思考:人世间有数不尽的苦痛和忧虑都未能解决,一味的追求享乐就能解脱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享乐又能到几时呢?因此,悉达多太子经常躲避开喧哗的歌舞,独自到幽静的树林和河边去散步思考。

世间凡是做父亲的人,不管是国王还是平民百姓,都怕自己的儿子贪图享乐,放纵情欲。可净饭王却怕太子清心寡言,产生厌世出家的念头,因此,除了为太子修建豪华的宫殿,为太子娶了美丽的妻子外,还时刻关心太子情绪的变化,一见到太子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时,就要设法让太子高兴起来。当净饭王发现太子对宫里的歌舞感到无聊烦厌时,就让太子坐马车去游玩,并告诉驾车的驭者,一定要带太子到有欢乐的人群和有美丽的景色的地方去。可是,悉达多太子喜欢幽静的环境,他叫给他驾车的名叫车匿的驭者,把他带到城外去。

同类推荐
  • 十善业道:洗心禅2

    十善业道:洗心禅2

    佛教中讲究十善业道,而何为十善业道,简单说来即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此观念对于我们平凡人修身养性,把握幸福人生有何启示?本书中,贤宗法师心怀慈悲,娓娓道来,用自身所悟为读者宽解心中疑惑,助其获得快乐人生。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你忙,我忙,他忙。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身心疲惫,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
热门推荐
  • 张中行经典

    张中行经典

    作为文坛“大器晚成”的散文写作者,张中行散文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命运风雨之后,在生命的暮年提笔追忆往昔年华,写红楼、写北大、写饮食,也写师友、写人生、写闲情,一生的感悟和情怀晕染在朴实清淡的文字里,这是张中行散文的魅力所在。
  • 是的,我最棒

    是的,我最棒

    长久以来一直阻碍我们成功的弱点,还要伴随我们多久呢?如果没有改变,我们将依然是现在的混沌状态,忙碌而平凡。人人都清楚的缺点,偷偷地塞给我们一点点短暂的快乐,就肆无忌惮地夺走了我们一生的成功。 写一封战书给自己,向自己的弱点宣战! 《是的,我最棒!》,以大师卡耐基的理论为基础,同归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直指隐藏在你身上的弱点,深入分析弱点产生的原因,为你提供极具实用性的战术,指导你为人生写一封完全的战书,勇敢PK自己
  • 应鹤血枪

    应鹤血枪

    朝廷侯爷颜鹤子,宫中摄政王顾临申,江湖第一离书葛,腹黑师弟锦不回。“我发誓,你给我的那十万两黄金我真的花完了。”“王爷倒是有好的兴致,就怕在下扰乱了王爷。那罪过可就大了。”“本公子就喜欢你这般潇洒之人。来日把酒言欢。”“师弟,师哥我也才学了一些杂碎,微乎其微,不如你找师父问问,可不可以把秘籍三道传授给你,你再偷偷教我。”
  • 倾心如故:总裁的不良妻

    倾心如故:总裁的不良妻

    两年前,季思辰上了梁漪的当,被骗财骗色,坑深套路长,他没能爬出来。两年后,他挑起她的下颌,“小骗子,你还想往哪儿跑?”“既然都是骗,那就看谁功夫好咯。”梁漪微微一笑。民政局内,梁漪慌了,盯着眼前的男人,“季思辰,你究竟想要干什么?”“想要你,骗我一辈子!”
  • 呻吟语

    呻吟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3411的后大学时代

    3411的后大学时代

    官场、商场、情场,一个都不会少。 3411宿舍,来自于四个不同的家庭,从大学到工作,从单身到结婚,每个人都在挣扎,都在奋斗!到底自己需要什么?希望拥有别人拥有的,又不想放弃自己拥有的!人生只有一次,虽有万般可能,更有万般无奈,把握当下,不是彼此!
  • 蒲柏诗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蒲柏诗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通过对蒲柏诗歌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发现并揭示蒲柏诗歌中伦理思想的多层内涵并探讨其思想形成的传统、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并结合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新批评等,对蒲柏早期作品《论批评》、《夺发记》和《温沙森林》,后期的伦理诗歌《人论》和《道德论》,以及大型仿英雄史诗《群愚史记》进行细读,阐释其从整体上体现出来的以“和谐”为基点,以“自然”、“理性”、“中庸”和“秩序”为核心观点的伦理思想体系。本书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界对于蒲柏作为英国重要诗人的忽略和疏漏,重新认识其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 心之执念

    心之执念

    他,是落榜书生;他,看清这世界的层层剥削和压迫;他,有一个不甘现状的梦。是执念,推动着他,一步步走向修仙之路,,,
  • 重生洪荒之我是天道

    重生洪荒之我是天道

    简介一:“我真的是天道不骗你!”“胡说!哪有这么帅的天道”......简介二:当天道真的是太累了,所以......姐姐我不想奋斗了!我要吃......又名《天命道君传》———ps:颠覆性较强,慎入!
  •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多年以来,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教化体系,在道德价值上是不主张非正义告发的,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就鼓励告密。整个封建王朝,从秦到清,告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帝制历史的一个带有污垢的眉批,而告密者就是那块污垢。这块污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实超乎我们想象。它不仅介入你的私生活,而且还要控制你的灵魂。中国古代的告密史就是一部统治者控制他人灵魂的历史。而各个时代的告密者们,各显其能,通过告密这种见不得人的伎俩,改变历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飞黄腾达者有之,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可气或可悲,无非都是专制统治下的一枚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