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是色雷斯阿布德拉地方的人,据推测黄金时期大约是公元前420年左右。他曾经周游列国,据说还到过埃及和波斯,最后回到阿布德拉,死在了家乡。策勒尔就称赞他的学识和思想,认为他强于大多数哲学家。
按照哲学的编年史来说,德谟克利特应该放在后面介绍,但是鉴于他与留基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将他提到了前面。他的哲学当时在雅典不被人了解,而亚里士多德对他却很熟悉,因为他们是老乡。柏拉图的书中从来没有提起过他,有人认为柏拉图不了解他,更有人认为柏拉图恨他。希斯很崇拜他,不过是以数学家的身份。
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两人在哲学上共同成就的出发点来自留基伯,但是在这个学说的发展过程中两人的作用是相当的。这之前,关于世界万物的构成有巴门尼德的一元论,还有恩培多克勒的多元论。留基伯在研究这两派的过程中得出了原子论。这种极具科学性的观点避免了希腊哲学走入歧途。
关于原子论,他们两人是这样认为的:世间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最小单位,不可分割;原子自古至今,到未来都在不停运动;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形状也有无限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依据原子论者的观点,原子按照不同热度也可以分无限种,构成火的便是其中最热的一种。至于原子有没有重量,则一直存在着争议。
原子被认为是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但具体是怎样运动的则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原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那就是下落。下落过程中,那些较重的原子就会赶上较轻的,并发生碰撞,然后被反弹回去。但是在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是在做一种杂乱无章的运动。重量不是决定因素。
由于冲撞,众多的原子便汇成了一个漩涡。在当时,用科学的而不是神学来解释这种漩涡,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
在古代,原子论者相信世间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留基伯有一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万事万物总有一个因,都是必然的。”他认为世界自从建立之日起,就在遵循规律发展,这些规律是上天注定的。亚里士多德等人曾经指责过原子论者太过臆想,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学说在当时是最科学的。
原子论者与他人不同,没有用“目的论”来解释世界。面包师为什么要做面包?是因为人会饿,这就是“目的论”。就是一件事情未来的目的是它的发生原因。但是这个概念多适用于人为事件。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可能是问“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还可能是问“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前一种可能就是目的论,后一种是很机械的问题。原子论者所问的是机械性的问题,并给出了机械性的回答,这种做法是科学的。可是后人们却误入歧途,到文艺复兴为止,他们一直在用目的论看待这个问题,科学因此被误导。
原子论者当初提出原子论并不是基于实验的基础上的,原子论在近代化学领域开始被重新提及,而当初的原子论者并不懂化学。在古代,理论往往来自于实践与推理的结合。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理论中有很多的假设和形而上学,但是很少有人会怀疑,直到近代。原子论在最初被提出时是缺乏证据的,是典型的先提出理论后发现证据。
当时的哲学家都认为盈满的状态中不能有运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盈满状态中可以有循环运动,但是这种运动必须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件事物运动就需要从自己的位置跑到另一个位置,而盈满状态中没有多余的位置,因此这种运动只能是循环运动。
关于盈满状态中是否存在“虚空”的空间,当时人们争论很大。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原子论者并没有否认存在,而是避开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后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将物质同它所占据的空间分离。这样看来,空间就类似于容器。这样,虚空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没有被物质占据的空间。牛顿坚持这种观点,并肯定存在一个绝对空间,并提出了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的概念。
笛卡尔的理论与古希腊哲学家类似,认为物质无处不在,充斥着任何空间。莱布尼茨也认为物质充满空间,但是他认为空间只是种种关系中的一个体系。为了这个问题,他与牛顿展开了一场著名的争论。最终这个争论止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认同莱布尼茨的观点。
近代物理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相信没有物质的空间存在其他东西,比如光波。在人们眼中,物质不是如巴门尼德所说的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物质是原子按照不同排列的集合。爱因斯坦与量子论产生之前,当时的人们都是站在巴门尼德一边的。
近代人对于空间的认识是站在莱布尼茨一边的,空间既不是牛顿、留基伯、德谟克利特认为的那种实体,也不是笛卡尔眼中的形容词,而是一个体系。两件事物之间存在着距离,但是这个距离中又不包括任何事物。人们的这种认识不能被物理学证实。爱因斯坦改变了其中的概念,他认为距离只存在于事件之间,这种距离是一种综合,既包括时间,又包括空间。这种概念只能以微分方程式的形式表现,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是不会懂的。
我们知道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不相信神学的谎言,认为人的灵魂由原子构成,宇宙不是谁创立的,宇宙的存在也没有什么目的。他认为世间只有机械运动着的原子。他认为生活的目的是获得快乐。他仇恨女人,重视友谊,还喜欢民主。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影响了他之后的所有哲学家。哲学家们总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并乐观地认为这并不难。是这种乐观让他们大胆地去假设、论证。他们的态度使得他们充满朝气,并敢于冒险,对自己好奇的一切东西都勇往直前。
德谟克利特之后的哲学,失败之处就在于把人看做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宇宙。当时的哲学家研究的问题是“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而不是“如何去知道更多的知识”。后来的苏格拉底突出了伦理的重要;接着柏拉图又否定现实,沉溺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理想世界;再之后的亚里士多德把目的论引入科学,认为科学研究必有一个目的。尽管这些人都是天才,但是他们的思想结出的都是虚幻的、迷信的、唯心的果实。天主教神学是他们学说的最大受益者,直到文艺复兴,哲学才恢复到苏格拉底之前的那种状态。
普罗泰戈拉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人反对希腊当时的哲学体系。这些体系在我们后人眼中是伟大的。在这场怀疑运动中,普罗泰戈拉是最重要的人物。他还是智者的领袖,“智者”就相当于今天的老师。当时没有学校,所以青年就交给智者学费,跟他们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注定传授的知识是主观的、带有偏见的。加之当时希腊的政治局面,在许多大城市民主制获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触动富人的利益。在雅典这样的大城市里,穷人们都仇视富人。人们认为富人在信仰方面不虔诚,在政治方面又阻碍民主制。
雅典的民主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在有的地方却比今天还要合理。人们抽签选举法官和行政官,并且任期很短。每个公民都可能当选法官,因为他们不是职业的,所以难免有偏见。当时没有律师,原告和被告都是亲自出庭,一群法官在下面认真地听案子。当时胜诉者大多为能言善道、演说有感染力的人。当时可以花钱雇人写法庭上的演说词,还可以花钱学习法庭上的演说技巧,教他们的人就是智者。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国富民强,没有战争,贵族执行民主宪法。到了阿那克萨哥拉时期,反对伯利克里的民主反动派开始行动,一个个攻击伯利克里身边的朋友。公元前431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并发生大瘟疫,雅典人口剧减。伯利克里也于公元前430年下台,他被150名法官组成的审判团判定私吞公有财产。
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容易被贵族攻击的人都希望掌握辩论术。当时被指控道德败坏的人可以为自己进行辩护,这一点比今天做得都好。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智者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却受到另外一些人的仇恨;这些智者中有许多人从事哲学。柏拉图竭尽全力诋毁这些智者,这无疑是片面的。柏拉图的书中有智者戏弄别人的故事,两个智者用简单、幼稚的逻辑和文字游戏去戏弄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认为智者是在无中生有地想象出矛盾,并喜欢花言巧语和玩弄文字。
普罗泰戈拉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生于阿布德拉。曾经两次到过雅典,还曾为徒利城编订过一部法典。
柏拉图曾经在书中略带讽刺地描写过他第二次到访雅典时的情景,还讨论了他的学说。普罗泰戈拉最出名的观点是:“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存在的事物以人为尺度,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尺度。”人们对此的理解是,每个人都以自己为标准,因此出现矛盾时很难说谁对谁错。这是一种怀疑主义。
普罗泰戈拉在一本《神学》中怀疑神是否真的存在,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崇拜神。因此他走上了捍卫道德、保护法律的道路。他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同时又很讲逻辑。
普罗泰戈拉在希腊各国游历,并且教人知识。他教人提高效率和更有修养,并以此为生。柏拉图不屑智者传授知识还要收费。当然了,柏拉图本身很富有,体会不到没钱的痛苦。可笑的是当下的教授,一边拿着薪水,一边学着像柏拉图那样去讽刺别人。
当时的智者与哲学家是不同的。哲学家会创办一座学校,学校里实行的是类似于僧侣院的规矩,并且学院之间各自有自己的神秘学说。对于智者来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他们传授的知识都是法庭上的辩论技巧,类似于今天的律师培训。这与道德和宗教是不相干的。这也引起了那些认为宗教与哲学有密切关系的人的指责。
某种程度上说,智者引人指责是出于嫉妒,因为他们太聪明了。他们不顾道德约束,大胆追求真理。无论是否有用,智者总是锲而不舍地根据论证推导出真理。他们逻辑能力超强,这让对手感到害怕。柏拉图总是企图让别人按照他定下的标准去生活;但是他一点儿都不诚实、不客观,他不是根据论证推导真理,而是歪曲论据,推导到自己事先想好的结论上。这个坏习惯也被他带到哲学研究方面,之后的哲学家在伦理学的研究方面,也是根据假设进行推导,这是错误的。
公元前五世纪,那时雅典城内的学说即使拿到今天也不能说是道德的。柏拉图书中记载,当时有人论证强者的利益是最正当的,法律是为政府服务的。这些学说经过几千年发展,得到了更多人的赞同。但在当时,智者并不教授这些知识。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地位经历了大起大落。先是在世纪初领导诸城邦打败波斯,取得盟主地位,世纪末又被斯巴达打败。之后在政治上地位尽失,但是在文化方面,雅典的重要地位一直持续到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这个世纪对于雅典来说至关重要。世纪初打败波斯,十年后第二次希腊波斯战争中,雅典仍旧是海上霸主,但是陆上战功主要归功于斯巴达人。斯巴达代替雅典成为希腊的首领。斯巴达人非常狭隘,他们只肯消灭欧洲的波斯人。最终解放亚洲部分还有被波斯人占领的岛屿的,还是雅典。雅典迅速繁荣昌盛起来,财富和贸易增加了,道德和信仰必然就衰退了。
这个时期的雅典人才辈出,三大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与欧里庇得斯,每一个都个性鲜明。还有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雕刻家菲狄亚斯,等等。当时雅典的人才主要是在艺术方面,知识方面则只有苏格拉底。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雅典从此由盛转衰。斯巴达人一度攻到雅典城外,加之瘟疫,雅典人损失惨重。公元前414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公元前406年雅典征服梅洛斯岛,展开了一场大屠杀。
最后的征战中斯巴达人打败雅典人,在雅典建立寡头政府。后来斯巴达在雅典又恢复了以前的民主制;但这个民主制与以前的民主制大相径庭,政治家由于大赦无法直接攻击对手,于是在政治之外找借口对对手进行控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