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老师直呼弟子名。女,汝,你。予,我。孔子问端木赐,“你是不是以为老师我博学强记、无所不知呢?”子贡回答说:“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确实不是这样,老师我没有超能力,只不过对于所学能融会贯通、一以贯之而已。”
邢昺说:此章言善道有统也。“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者,孔子问子贡:女意以我为多其学问记识之者与?与,语辞。“对曰:然”者,子贡意以为然,是夫子多学而识之也。“非与”者,子贡又言:今乃非多学而识之者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者,孔子答言,己之善道,非多学而识之也,我但用一理以通贯之。以其善有元,事有会,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一以知之。
《集解》:女,音汝。识,音志。与,平声,下同。子贡之学,多而能识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问以发之。子贡对曰:“然,非与?”方信而忽疑,盖其积学功至,而亦将有得也。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谢良佐说: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于众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尹焞说:“孔子之于曾子,不待其问而直告之以此,曾子复深谕之曰‘唯’。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后告之,而子贡终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学之浅深,于此可见。”朱熹按: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与焉。则颜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
上面尹焞所说曾子“唯”,指里仁篇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和曾参、子贡都强调自己的学问“一以贯之”,话很简单,内涵不简单。曾参所悟,孔子所说的“一”是“忠恕之道”,用忠恕统领其他学问。按照朱熹所言,正是因为子贡靠“多学而识”,却未必清楚根本遵循,所以孔子引而导之,提出了“一以贯之”。“一”是什么,子贡没再追问孔子,想必子贡心里是清楚的,至于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