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讲仁,何为仁,简单说:人之为人,乃仁也。人与仁,足见祖先创字造文,是费了一番心机的,两字发音相同,人,是一个人,仁,是二个人,可见仁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所以有人解释:仁者,爱人也。
俗话说的好,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一个人,是不是仁,这个人自己心里最清楚,外人需要从言行来判断。孔子的经验是,巧言令色的人,要警惕,很少(鲜)是仁人。
那么何为巧言令色呢?巧言,不是笨嘴拙舌,而是能说会道,巧舌如簧;令色,不是面无表情,镇静自若,而是皮肉起褶,眉飞色舞。
还好,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鲜仁也,而不是”非仁也”,否则,仁人都不敢多说话和多微笑了。
汉语很丰富,对不仁之人,有的是词:心怀叵测,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禽兽不如,蛇蝎心肠,狼子野心,为富不仁,笑面虎等等。其实呢,这样表述,对禽和兽有失公允,因为有的禽兽表现不比人差。比如虎毒不食子,但人有抛子弃女的;比如乌鸦长大尚知反哺,但人却有不养育父母的;比如犬马对喂养人有赴死般的忠诚,人却不乏有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的;比如鸳鸯结合至死不离,人却不乏爱时海誓山盟、离时恶语相向的;比如狼群团结一致对外,人却不乏因利益向左而朋友反目,甚至卖主(友)求荣的。禽兽之间,弱肉强食,是真性情,比的是真本领;人与人之间,却不乏阴谋、权谋,坑蒙拐骗偷,尔虞我诈,图财害命,借刀杀人,诸如此类。所以说,有时候说某人衣冠禽兽,实际上贬低、埋汰、甚至玷污了禽兽的正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