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对不起,对不起!
郑连欢,是安南驻志灵官军的一名百户军官。
这次,据说是南朝出兵来犯,已经有小股部队登陆海防,朝廷下令,他们所在千户所紧急出兵,配合由海阳出征的主力,夹击海防。
郑连欢所在的千户所,是一支久经战阵的悍军,专门用来镇守王城河内的北大门。
三天前,他们由志灵出发,南行二十里后登船,沿捄江东下,队伍气势很盛。
郑连欢及其部下,分坐四条船,是后卫部队。
他们的身后,还有大约十来条船,几百人全是后卫。
当前面炮声传来的时候,他们这些船只,还没有转过江湾。
第一声炮声传来,郑连欢就暗叫不好。
因为,他们自己是没有大炮的,一定是前队遇到了敌方的炮击。
听着炮声如此密集,郑连欢又惊又疑。
自从南北朝对抗,双方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从来都是刀枪见分晓,连弓箭都算是高端兵器,装备得很少,装备数量更少的火器,更是操演专用,基本不上野战场的。
南朝军队,啥时候装备了这么多的火炮?
还让不让人愉快的打仗了?
随着前面火枪声响起,郑连欢急令艄公转向,他的座船带头驶向北岸,后面的兵船见势,纷纷转舵向北岸逃窜。
正当郑连欢即将靠岸的时候,南岸一排密集的枪声响起,船上士兵纷纷中弹栽入江中。
郑连欢身边的一名亲兵脖子中弹,一股血箭飚出,正好溅了他一脸,郑连欢心胆俱裂,嚎叫一声跌入江中,靠了运兵船船身的遮挡,才躲过弹雨,奋力游至江边。
刚刚直起身子,踩着没过脚踝的江水向江滩奔跑,却见身边兵士仍在纷纷中弹倒地,鲜血染红了大片江滩。
他连滚带爬,赶紧躲在一块江心石后面,将身体缩成一团,一动不动。
郑连欢是幸运的,因为当弹幕倾泄过来时,他很幸运的找到了一块差不多有半米高的江心石,这块江心石替他挡住了子弹,使他躲过一劫。
就在距离他不到十步远,倒卧着两个部下。
其中一个被击中了右胸,从他嘴里不断溢出的血沫,郑连欢判断,这人肯定完蛋了。
如果能及时送后方医治,兴许还有可能捡回一条命,可是现在,他却只能够躺在这里等死了。
“救我,救救我……”
那个部下挣扎着,向郑连欢伸出右手,哀求着。
刚才郑连欢躺下来装死的一幕,他都看到了,他知道长官没死,所以向他求救。
因为现在,也只有这位长官才能救自己,设法把自己背回去。
郑连欢却一动都不敢动,任由那位部下哀声恳求。
那部下又叫了几声后,脑袋一歪再没有声息,那支垂下的右臂,还直直地指向着郑连欢。
“对不起,对不起!”
郑连欢用抖声喃喃低语着,眼角滑下了泪水。
不是他不想救人,那位可是追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了。
可是,他真没法救,因为,他藏身的那块江心石距离江堤至少还有十几步远,这么远的距离,要背着个人爬回去,不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
他只能默默祈祷,但愿对岸的弹雨,能够快些停歇。
他暗暗发誓,如果今天能够活着逃离这里,他一定立刻退役回家,不再当兵了。
家中有妻儿老母,有良田数亩,妻子算不上出众但很贤惠,家中的农活家务全由她操劳,郑连欢每天睡醒起床,只需抽着旱烟和村里男人们吹牛嗝屁,连做饭洗衣都从不用沾手,每天,老婆都会准时把香喷喷的饭菜端上饭桌……
一个时辰不到,战斗结束。
江面上,只留下冒着滚滚浓烟的几十艘运兵船,以及许多运兵船散架成的木板和船篷。
偶尔有几声惨叫声还在浓烟中传来,仍有几百名奋力游到北岸的官军逃脱,旧港营士兵也不追,任其逃走。
浓烟散尽后,水兵们坐着内河船开始打扫战场,找出了十来条基本完好的运兵船作为战利品,顺带救出了近百名轻伤的官军。
南岸的步兵也撤出阵地,帮忙抬运伤员,打扫战场。
临走前,丁帅要求所有士兵,收捡弹壳,一颗不剩,全要带回去上交。
魂飞魄散的郑连欢,终于逃过一命。
一动不动地缩在江心石后面装死,过了许久,不见动静才偷偷爬上江堤,跌跌撞撞的向西北奔去,一路上遇见了几个溃兵,挣扎着结伴而逃。
……
一个多时辰后,海防镇西南二十里不到的山口。
一条土路蜿蜒向东,通向海防镇。
这条路夹在太平江支流和一座小山之间,是西南方向进入海防的主路,小山的另一侧,是大片的稻田夹杂着荒芜的坟地,并没有成形的大路。
离土路不远的山脚下,有一片浓密的小树林。
树梢摇动,阳光点点闪烁着射入树林里,骄阳虽艳,阳光却照不透这浓密的树梢。
这片树林,是在一片面向西南方向的平缓山坡上,这面山坡与太平江支流形成了一个喇叭口。
本就不高的山势到了这里突然低凹,所以,风都是从上面灌下来的,很是凉爽。
林啸带着五个小队,就静静地坐在这片林子里,遥望着外面土路上滚滚的热浪。
现在虽还在六月,但在越北这个地方,五月即进入夏季。
只要不下雨,白天最热时气温常常能接近四十度,加上空气湿度很高,虽骄阳已偏西,下午三四点,正是最闷热的时候。
林啸正闭目冥思,最后一批斥候回来了,官军转眼就到。
林啸一挥手,徐天石、段正宏带领二个小队立即奔出林子,堵住林子后面一公里处,喇叭口底部的山口土路。
山口并不宽,离江边不到二百米,官军的大部队根本无法展开。
段正宏和徐天石准备扮猪吃老虎,示敌以弱。
他们把一百名士兵分成两排,第一排五十名士兵一字排开,就足够把山口堵住。
第二排的五十名士兵,就在身后十来米处,撬开了弹药箱,熟练地往备用弹匣里压着子弹。
虽然每名士兵的战术背包里,都插有五个弹匣,但来的敌军太多,徐天石命令多压一些弹匣,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