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个淘气的孩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一周一周,一月一月飞快地从王世华的身旁悄悄滴溜过。随着年龄的增加,王世华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他对知识的渴求也更加迫切了。
西安外语学院的大楼上写了一幅巨大的标语,那也是西安外院的校训,上面写着“多读书,心中自富,勤学习,万事皆通”,王世华就把他们的校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总觉得,一切事情都要勤学习、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知识,自己的心胸也就自然会开阔了,也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世华一直喜欢看书。为了能够读更多的书籍,王世华托陕西师范大学的一位同学给他办了一张陕师大学图书馆的借书证。世华已经不太满足于外语学院里的那个小图书馆了,他觉得陕西师大的图书馆才是真正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各种各样,各种门类都有。所以平时只要王世华一有时间,就到那里去看书,星期天也不例外。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王世华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如果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世华就用借书证暂时借回来认真阅读。王世华觉得,大学时光才是真正使他增长知识的时光,他所掌握的很多东西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的。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对王世华来说,生活虽然很清贫,但是这时候他的心情还是比较平静的,而且精神上过得也十分充实。他想利用这大学最后一年的时光,多学点知识,对人生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王世华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在班上也有一定的威信,和同学和老师相处的关系都比较融洽,还担任着班里的学习委员,也当过班长。世华还参加过全系的话剧演出,在陕西省广播电台,还录制过外语教学的节目,最后一个学期还担任过校外教学实习的小组长。
这时候,三年困难时期似乎已经慢慢的过去了,那些艰难的生活正被人们逐渐的淡忘,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当时正在贯彻高教60条,据说这就是***主席制定的,主要精神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所以在这个阶段,王世华他们几乎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大家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的。
根据中央文件,困难时期流失的学生,学校一律都要负责找回来,在王世华他们年级就有这种先例。被找回来的学生,首先要做公开检讨,还要因为在困难时期表现的意志不够坚定而受到处分。
王世华暗自庆幸,差一点自己也和他们一样跑到新疆去了。如果王世华真的到了新疆,当了一名化验员,或者是别的什么工作,那么现在工作也许是一场空,文凭也拿不到,学历还要受影响,还得受批评,实在是不值当。
在大四的下学期,也就是将近毕业的那一年,根据学校的安排,王世华他们要在中学进行一次教学实习。他们班一共分成两个实习小组,王世华是第一实习小组,另外还有一个第二小组。
王世华的班上一共只有15位同学,他这个小组一共七个人,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其他几位同学组成另一个学习小组。世华被分配在西安市35中学实习,另一组被分配在71中,也就是在灞桥那边实习。35中位于东八路,在陕西省军区招待所的隔壁。
王世华是实习组的组长,带队的老师姓洛,是一位老教师。实习的时候,班里有一位女同学给初二的学生上课。她上课的时候,世华和其他同学还有35中的有关领导都坐在后排观摩教学。
女同学上课讲到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学生不认真听讲,老是低着头在桌子下面不知道在看什么。这位女同学就突然的叫他站起来,没想到那个男学生站起来以后,他竟然用毛笔在自己的脸上画了一个黑眼镜,突然站起来,大家哄堂大笑,课堂秩序一下子就比较混乱了。
女同学沉不住气,就生气地说了一句:“你要听就听,不愿意听课的话你就给我滚出去!”
没想到这句话引起了更大的麻烦,这位男学生慢条斯理地整理好东西,背上书包,顺势往地上一躺,沿着两排桌子的走道,慢慢地向门口滚去。全班的学生都站起来看着他,哄堂大笑。在后面听课的教师们和学校的领导也都站了起来,课堂秩序顿时大乱,场面已经无法控制了。
在上课的这位女同学顿时被气哭了,课程只好暂时结束。剩下的半节课由王世华来继续上。
上完课以后,王世华他们在下午进行讨论的时候,大家和学校的意见不一致,实习的同学认为学校纪律太松散了,管理太混乱,而学校认为,是实习学生教学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
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是十分不容易的。王世华深深体会到,上课的时候,绝对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什么意见正面提,不要挖苦,更不能谩骂。一旦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结果就会像这堂课一样,这是王世华以后教学生时时刻牢记的一件事情。所以世华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从来不挖苦学生,总是正面积极引导,所以一直受到学生的好评。
大家圆满地完成了一个月的教学实习任务,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送和好评。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这些实习老师虽然教学方法不够丰富,但是都十分热情,愿意和学生们交朋友,愿意和学生们接近。而且王世华他们的知识面也都很宽,业务能力都很强,这也许是对他们最好的嘉奖了。
大四的时候,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就就到了毕业考试的时候了。毕业考试对王世华来说没有多大的压力,他的各门功课都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完了不久就开始进行毕业分配。
学校也没有进行什么毕业前的分配教育,大家都认为,只要好好完成学业,都有一份工作在等着他们,只是工作的好坏而已,不用提前半年就开始东奔西跑,自己联系单位,寻找工作。当然,那时候毕业的人很少,需要的人才相对来说比现在要多一些,所以安排工作并不成问题,都是包分配的。
分配工作开始以后,还没有正式宣布分配方案,有一天下午,王世华的辅导员贺进超老师叫王世华到他的办公室。他告诉王世华:“世华,你可能是咱们班上分配工作最远的一个学生了。”
王世华问:“贺老师,我被分到哪儿了?”
贺老师说:“想把你分到哈尔滨商业学院。“
王世华一听哈尔滨在黑龙江,黑龙江就是大东北,自己是一个陕南人,对东北的环境不习惯,不管是生活上还是食物上,还有穿衣服上都会不习惯。
晚上王世华思前想后,觉得像自己这样的一位贫寒的学生,连一双棉鞋都没有,也没有棉裤,只有一件薄棉衣,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之中,冬天该怎么过呢?
王世华越想越担心,又听别人说,东北吃高粱,吃大豆,这当然都是一些当时的不实传言罢了。
王世华想,这些杂粮自己已经吃得够了,所以他觉得东北太远了,真的不想去。
第二天早上,王世华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班主任老师。贺老师通情达理,决定将王世华分到陕西省农业厅,和他同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同学。
王世华非常不容易的四年大学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他的心中百感交集,可惜母亲离开的太早,再也看不到儿子拿到大学毕业证书了。王世华带着自己四年来一直作为洗脸盆的一个破旧瓦罐儿,爬上教学楼顶,狠狠地摔了下去。
他在心中呐喊着:去年的吧!这艰难困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