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静和王清这一双女儿都回到家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设法解决徐雅婷的工作问题了。由于世华和雅婷长期夫妻两地分居,无法好好地照顾孩子。平时王世华的课程又非常重,而且经常是早上一二节就有课,晚上有的时候还要辅导学生,甚至上课。多数情况下,王世华只好把女儿王静独自锁在家里,然后不太放心地去上课。
两个孩子都很小需要人照顾,为了将妻子雅婷调回西农,解决长期两地分居的问题,王世华不知道和学校多少领导闹过矛盾,甚至吵过架,翻过脸。为了和雅婷在一起,王世华多次要求调动工作,如果不能解决就不愿意在学校里面再继续呆下去了,可是每次吵完之后,有关领导总是以各种借口进行挽留,推脱,然后还是说再研究研究。因为当时想调入西农的职工家属实在是太多了,学校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全部解决。
夫妻分居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他们就这样在艰难中又过了若干年。
到了70年代的末期,雅婷才从游风公社调到杨凌药材公司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感到十分知足了。尽管他们不在一个学校工作,但是也很不错了。
第一,雅婷的工作总算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了,不再四处漂泊;第二不用再吃派饭,可以自己在家做饭了;第三孩子也有一个着落了,可以就近上学,至少雅婷和世华两人都在杨凌。
就这样,王世华和妻子两个人,一人带一个孩子过日子。王世华带着王静在西农,雅婷带着王清在杨凌药店,这样又慢慢地过了很多年。
1981年初,雅婷刚在杨凌药店工作不久,王世华又得到一个消息,西北五省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一个西北地区高校英语师资进修班,各个学校教师进行考试,如果考取了就可以到西安交大进修,机会十分难得。
王世华他们学校一共去了六位老师前去参加考试,结果只有王世华和另外一位老师他们俩人考中了。
那天晚上王世华在西农操场看电影,教务处的一位老师特意前来通知王世华说:“你被录取了,准备一下,9月份就到西安交大进行进修学习。”
王世华得知消息当然非常高兴,他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到西安交大报到。
来到学校以后,其他同学已经先后到达了学校,来自西北五个省市的学生以及西安市有关高校的老师一共大约50多人,他们被分成两个班,学校安排了四位外教为他们任教。
给世华班上代课的一位外教是来自加拿大的格林老师,另一位是来自美国的外教,名字叫做斯考特。他们两个人年龄都比较大,而且都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
王世华他们班里的20多位学员,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教学水平也不尽相同,但是由于两位外教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态度也很和蔼可亲,所以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进步都非常大。
进修的老师们每天上午要上四节课,下午一般是做练习,或者完成布置的阅读材料,有的时候还进行分组讨论。由四位外教轮流给大家做讲座,参加讲座的人除了全体学员以外,还有西安交大的一些研究生和他们外语系的部分教师。大家平时的学习十分紧张,但是收获也很多。
为了支持王世华的学习,王世华又将王静的学校转到了杨凌小学。这时两个孩子都放在了雅萍的单位,也就是杨凌药店。徐雅婷自己要工作,她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学习,还要照管她们的生活起居,肩上的担子非常重。但是作为妻子,她一直默默地支持和关心着王世华。
雅婷常说,穷家富路。世华每个月只有65块钱的工资,雅婷全部让丈夫带走,而她们母女三个就只靠雅萍一个月39块5的工资生活,生活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两个孩子正在长身体,每个月雅婷发了工资,就会带女儿们出去吃羊肉泡馍改善伙食。但是家里没有多少钱,雅婷每次只买一碗羊肉泡馍,给两个女儿分了,自己只喝一点汤。王静问母亲:“妈,你咋不吃啊?光喝汤”雅婷总是说:“你们吃吧!妈不饿。”
徐雅婷有时候需要出差,而王世华又不在,她只好把女儿放在药店的食堂吃饭。药店食堂的大师傅姓付,雅婷找到付师傅说:“王静大一点,就不说了,当大人。王清还小,她每次吃饭只能算半两。”雅婷说了好几次,付师傅后来也答应了,每次大家吃完饭,付师傅就在食堂的黑板上记一下数量。徐雅婷为什么要这么锱铢必较呢?因为那时候吃饭都要粮票的,没有粮票,就啥也买不成。王清吃饭虽然每次只能省出半两,日积月累,也就相对省下不少了。生活把雅婷逼到了墙角,只能这样斤斤计较了。
为了多赚点钱,雅婷在药店接下一些回家加工中药的活儿,晚上带着两个女儿在家处理山茱萸。这项工作不难,就是把红红的茱萸里面的核儿挤出来,山茱萸肉放在一个盆子里。第二天再交上去,一斤药店给一毛钱的加工费。王静带着妹妹王清摘槐米,挖蒲公英,拣知了壳,知了壳又叫蝉蜕,这些都是中药,药店可以回收,换钱。在生活中,孩子们认识了不少中草药。药店土墙皮里有蝎子,也可以回收,蝎子要比蝉蜕贵的多。可是女孩们胆子小,雅婷坚决不让她们去捉蝎子,说是太危险了,要是被蝎子蛰了可不得了。
家中生活艰辛,营养状况显著下降,过了不久,雅婷就生了病。为了不影响王世华在外的学习,世华每次写信问她的时候,妻子总是说一切都好。直到后来王世华才知道,雅婷每天都要打吊针,在医院打完针,还要回家给两个孩子做饭,照顾他们睡觉。
那年冬天,因为房间太小,天冷,所以窗户没有开,家里生着蜂窝煤炉子。有一次当两个孩子放学回家之后,一个一个都觉得自己头晕眼花,不久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原来她们三个都先后煤气中毒,幸亏同事发现及时,把她们抬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才没有发生重大意外。这件事雅婷一直瞒着世华,怕他为家里担心,就没有告诉他。王世华回来之后听说了,心疼和自责的要命。
王清平时喜欢跳绳,常常不小心扭伤脚踝。晚上,药店里的员工都聚在会议室看唯一的一台电视,趁着四处黑暗,徐雅婷偷偷拿出松节油,把王清的脚抱在怀里,抹上松节油,使劲揉搓,揉得热乎乎的。这时候屋子里就有人喊道:“这是谁啊?什么味儿!”徐雅婷默不作声,只是受伤用力地给女儿揉着。
小女儿王清学习出色,但是也很淘气,没有少给徐雅婷闯祸。有一次放学后,一位学生的妈妈领着儿子来找到徐雅婷,说王清把她儿子的鼻子打出了血。
看着那孩子衣服前襟上的斑斑血迹,徐雅婷连忙给人家道歉,可是女儿死活不认错。原来,是那个男孩先踢人的,王清气急了,一拳过去打在了对方的鼻子上,鲜血直流,男孩见状吓哭了,就赶紧回家找妈妈告状去了。
徐雅婷听了,苦笑着摇摇头,这孩子够皮的。她叮嘱王清说:“打人不打脸,记住,下次还手不要打脸!”王清听了,点点头。
在西安交大学习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快放暑假的时候,王世华终于回到西农,又开始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外出进修的这一年,王世华的收获很大,特别是英语的口语和听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突破,这也是当时陕西省特意办这个英语学习班的主要目标,提高这些高校教师的听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看来这个目标基本上达到了。
王世华他们参加的是第一期培训,后来交大又办了两期这样的进修班。王世华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认真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和爱戴。
时间到了1984年7月1号,王世华在西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12月份的时候,雅萍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俩人都是党员,工作上都尽心尽力,全力以赴。
到了1985年的前后,王世华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他再次要求调动工作,因为那时有好几个单位都要王世华,而且把调令都寄到了西农。学校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最后下决心同意将雅婷调回了西农。
1986年之后,王世华他们一家四口才结束了一连十几年的两地分居,终于聚在了一起,着实不易。
尽管当时的情况很艰苦,他们全家挤在很小的一间房里,但是世华也已经很满足了。他觉得,一家人能在一起,能有个互相照料,而且孩子也有地方管,虽然工作上劳累一些,但是家里的整体情况要好得多了。
西农南边的张家岗定期有“会”,徐雅婷有时会带着两个女儿赶集,给她们买点好吃的。有一次,在“会”上买到了乾县的小吃茶酥,两个女儿分了一个,觉得特别好吃,徐雅婷就又买了一个,让人包了,给世华带回去。被西农的胡老师看见了,笑着说:“看看你妈,就是吃个跳蚤也要给你爸留个腿儿呢!”
他们夫妻俩的工作都很忙,尤其是王世华的课程比较重,但是他们全家在一块儿生活的非常高兴。两个女儿也逐渐长大,都很听话,从来没有惹过爸妈生气,王世华也从来没有舍得对她们俩发过火,甚至从来没有打骂过她们。王清小时候和父亲的唯一一次争执,就是因为她晚上不睡觉,躺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小说。
为了改善生活,他们在院子里养过鸡,种过菜。夏天的晚上,王静和王清就出去在路灯下抓蛐蛐,蛐蛐的种类很多,油葫芦,警察头,因为蛐蛐有向光性,路灯底下最多,姐妹俩捉了蛐蛐用毛毛草穿起来,带回家喂鸡。鸡吃了虫子,下蛋就多。王清每天眼巴巴地看着母鸡,盼着鸡下蛋。雅婷说:“你别老盯着母鸡,盯着她不好意思,她就不下蛋了!”王清说:“那我偷偷看,不让她发现。”拿着鸡窝里温热的鸡蛋跑向妈妈,是两个小姑娘最幸福的事情了。
他们家隔壁住着一户工人,叫做张爷爷,张奶奶。有一年,张爷爷家养的鸡得了鸡瘟,连续死亡。张爷爷把死鸡扔垃圾堆了,可是张奶奶舍不得,又悄悄地捡了回来,用高压锅烧了,自己吃。说河南话的张奶奶一边吃鸡,一边哭:“我的鸡啊!你咋说死就死了呢!”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张奶奶辛辛苦苦养的下蛋鸡死了,她是心疼啊!而张爷爷连没有孵出小鸡的鸡蛋都煮了吃,说是叫“汪鸡蛋”,可以治病。为了生存,为了活着,人们是想尽了办法。
王世华还带着孩子们种菜,改善家里的伙食。他们种过西红柿,茄子,豆角,青菜,丝瓜,甚至种过向日葵,红薯。有一年,红薯大丰收,一小块地里,怎么挖都挖不完,最后只挑了大的,小的就不要了。向日葵快成熟的时候,总有老鼠爬上去偷吃。王世华想了一个办法,在向日葵秆的中间绑了一块纸板,就把老鼠隔开,爬不上去了。王清想,我的爸爸真聪明啊!
王世华觉得自己的两个孩子是最懂事的女儿,她们学习都非常自觉,而且在班上也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整个的小学阶段和中学的都给世华和雅婷带来了不少的光彩。
家里的生活比较贫苦,有一次王清上学的时候,家中连两块钱的报名费都拿不出来,需要东借西借。最后,王世华在邻居一位工人师傅的家里借了两块钱。那时候,知识分子的待遇着实不行,收入还不如工人老大哥呢!
有一次王世华在杨凌车站的街道上看到一把木头的小椅子,想买下来,椅子只要四块钱,可是王世华身上带的钱不够,最后还是到药店去问雅婷找人借,又凑了两块钱,一共加起来四块,才把这把小椅子买下来,一直用到现在。
那时候榆林毛毯特别难买,还需要走后门托关系。有一年,雅婷的闺蜜在药店隔壁的百货商店工作,搞到了两条毛毯,徐雅婷买了一条绿色的毛毯,上面有大朵的牡丹花。王世华下班回家之后,徐雅婷喜滋滋地给他看毛毯。
当王世华得知,这条毛毯要39元的时候,他有些生气,批评徐雅婷说:“你也太不会过日子了,一条毛毯顶你一个月的工资,你真买得下去!”
雅婷听了,委屈极了,她省吃俭用,怎么就不会过日子呢!后来,她拿着毛毯,一路哭着去退,被王世华抱住拦了回来。徐雅婷扑在丈夫的怀里,泪如雨下。
王世华拍着雅婷的肩膀说:“好了,好了,委屈你了。咱不说了,毛毯咱就留下吧!”
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王世华家里的两个孩子为爸爸妈妈表演节目,一个人表演,一个人报幕,虽然听起来简单幼稚,但是王世华觉得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倒也十分愉快,一家人其乐融融,孩子们也过得十分开心。
夏天的晚上,每当西农操场放电影,世华和雅婷就会带两个女儿搬着小板凳去看。去看电影时会经过一片杨树林,电影开演之前,王静拿着手电筒,带着妹妹去捉那些傍晚从地面的小洞里爬出来的带壳的知了。看完电影带回家,把捉来的知了猴放在纱窗上,等待知了蜕皮慢慢长出翅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很多男孩子喜欢烤知了吃,甚至油炸知了猴吃,王静姐妹俩觉得太可怕,不吃这些东西。
生活一直很拮据,王世华他们家没有给两个女儿买过任何玩具。有一次,世华特意用铁皮给孩子们刻了一只小兔子,在底下装了一个小轮,孩子在地上一推,小兔子就可以连蹦带跳地向前跑。
两个女儿非常喜欢父亲制作的这个小玩具,整天推着小兔子到处跑来跑去,既锻炼了身体,又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那时家里没有任何电器,住在王世华家前排的邻居买了一台电视机,两个女儿特别想看电视,就每天晚上就悄悄地趴在人家的窗户外面偷看。经常这样邻居就不乐意了,因为电费是人家花的呀!他们竟然把后窗户的窗帘都拉上了不让孩子看,女儿十分难过。
王世华心想,不行,自己家也要买一台电视。后来王世华攒够了钱,托堂姐王世珍,也就是孩子的姑姑为他们在西安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就是这台小小的电视机,给王世华他们全家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了他们长身体,去和同事们钓鱼,钓鳖,买人家打的野兔,买别人不买的小毛鱼。因为那时的野兔都是农民用砂石等散弹打的,要吃兔子肉收拾起来特别麻烦,不小心就会被肉里的砂子硌到牙,所以便宜。而小毛鱼同样是因为收拾起来太费时间了,买的人也少,更便宜。可是王世华和徐雅婷不嫌这些,他们要买来给孩子们改善伙食,自己费点劲就费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