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某百科词条: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有时也称作“大脑端口”direct neural interface或者“脑机融合感知”brain-machine interface,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在单向脑机接口的情况下,计算机或者接受脑传来的命令,或者发送信号到脑(例如视频重建),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而双向脑机接口允许脑和外部设备间的双向信息交换。】
该词条在往后的二三十年被不断补充和修正,但主干意思没有多大变动,即BCI是碳基智能与硅基智能发生联结的有效接口和安全通路。
BCI装置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由“梦周公”研发团队制造出来,最初设想是利用BCI研究梦境共享。在红毛猩猩预实验中发现,在BCI的介入下能将导梦信息输入试验对象的大脑中。但是随之产生的副作用过大,试验结束后猩猩普遍出现持续昏迷、经常痴呆或偶然癫狂的行为特征,BCI被勒令停用。
十年间,BCI设备日益精密(变成头箍状),其功能得到不断突破、升级和完善,测试对象从低级到高级动物,包括鱼类(猪齿鱼)、两栖类(大鲵)、爬行类(鳄鱼)、鸟类(渡鸦)、哺乳类(猪)、灵长类(黑猩猩),理想效果占结果的0.1%~10%不等。“理想效果”指的是输入一定强度的信息与实验对象的行为特征完全一致,或者在预期设定范围内,信号切断时影响逐渐减弱至完全消失。
理想效果之外,有三种情况:
1、实验对象的行为特征完全不受影响,不论输入信息强度再小或再大,结果均无明显变化,这种情况称作“无交集现象”或“绝缘现象”。
2、预设信息一旦输入,实验对象的行为特征始终受到干扰但不偏离常规,可自控,不论输入信息强度再小或再大,影响一直持续至信号切断为止,这种情况称作“交集现象”或“导体现象”。
3、预设信息一旦输入,实验对象的行为特征始终受到影响且严重偏离常规,不自控,不论输入信息强度再小或再大,就算切断信号,影响一直持续至实验对象生命特征消失为止,这种情况称作“超集现象”或“超导现象”。
理想效果占比会随脑容量的增大而上升,与大脑皮层皱褶复杂程度呈正比。
大脑神经元密度一定时,理想效果中某实验对象能容纳的信息的最大值,称为“脑力值”。脑力值与大脑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和活力成正相关,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仪器可精密探测生物体的脑力值。
是否将BCI投放到“梦周公2.0”研究中,国际人道主义协会人类神经分会警告该梦境共享研发团队不可草率行事,必须将理想效果占比提高到81%以上才能启用BCI。
如何提高BCI测试的理想效果占比,成了摆在梦周公研发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主要有三个解决思路:
一、进一步提高BCI的设备精密度(面对浩瀚庞杂的脑神经通路,尤其要提升信号导入的准确度),同时研发出一套“普通信号-脑波-神经信号”转译码(后面发现是“玄因码”的一个分支)。
二、研发“脑力扫描仪”(Brain-Power Scanner, BPS),梦境共享试验者需通过BPS检测,确定对应BCI输入信号的安全范围,同时找到理想效果之外的“绝缘开关”生理机制和分子机理,防止试验意外情况发生。
三、寻找到一条或若干条最佳“脑波-神经”信号传导通路及传导介质。
BCI的研发势必推动不同智能形态之间接口(智态接口, Intelligence Sate Interface,ISI)的研究,从而揭开人类打破宇宙智能维度(Universe Intelligent Dimension,UID)的序幕。
“想想都有些激动呢!”团队总负责人祝子瞻点燃一根虚拟香烟,沉默了一会儿:“到时候我父亲毕生的一桩心愿也能了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