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9500000003

第3章 从"喜鹊登枝"到"金光大道"的人生历程及其创作 (3)

这种以颂扬为基调的对话多次出现在小说里,人物虽然说的是乡土俗语"老榆木头"、"不开窍",却也不时跳出"感化"这样不符合说话人文化身份的他者话语。尽管浩然小说中大部分人物对话,被作者用深厚的农村生活语言积累经验改换成了乡土十足、反映农民思想的语言,但其间无法用乡间语言表达的政治性语言,仍不时在小说中显现。

从大致提及的《艳阳天》的特点,可以感受到,不论是从反映农村新变革的时代意义上讲,或是从小说文艺特色上考究,"《艳阳天》是个奇妙的混合体,既真切又浮虚,既悖理又合情"。它完全有资格堪称中国当代宏大叙事中的鸿篇巨制,它不仅在文学荒漠的"文化大革命"年代给"知青"、泥腿子农夫带来故事享受,也成为当今众多作家最初的文学启蒙读物,甚至至今农村中老年一辈人仍依稀记得这样一部作品。试问,中国当代有几部文学作品可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中产生如此效应?所以,浩然说:"我认为《艳阳天》应该活下,有权活下去。我相信未来的读者在读过《艳阳天》之后,会得到一些历史的知识,会得到一些美的艺术享受,会对已经化作一堆尸骨的作者发出一定的好感和敬意。"应该说,《艳阳天》有存活的理由,这个话是有力的。

(三)1967-1976年文学事业上的"一枝独秀"时期

浩然在1972-1976年迎来文学事业高峰,如《金光大道》第一部(1972年)、短篇集《杨柳风》(1973年)、儿童文学集《七月槐花香》(1973年)、《金光大道》第二部(1974年)、《西沙儿女》正气篇与奇志篇(1974年)、散文集《火红的战旗》(1975年)、《百花川》(1976年)、散文集《大地的翅膀》(1976年),此外还有大量讲话等文字资料发表。在众多作家无法正常创作的时期,浩然不仅硕果累累,还在政治霸权操控下,不断被文学舆论传媒机构抬高文学地位,甚至成为"样板"和"范例",成为"一枝独秀"。

若说《艳阳天》可称为五六十年代农村合作化小说的佼佼者,"文化大革命"时期《金光大道》的出场则将浩然创作推向时代高峰,同时也开启了其毁誉参半的文学评价境遇。1971年,在房山周口店公社下放劳动一年的浩然返京重新开始创作,进入市委农村组,为当时大兴县大白楼已故队长王国福写传记。后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不准写真人真事。市委书记吴德怕惹事,《王国福的故事》没有发表,然而却促成了更长篇的《金光大道》的问世,浩然写了这篇传记,于是有了创作的冲动,把搜集到的资料用进了《金光大道》中。《金光大道》是一部更加集中地用阶级斗争思想演绎故事情节的创作,197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金光大道》在小说内容提要里介绍道,《金光大道》的作者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一个农村的革命演变,描绘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生活。

小说形象地描写了广大贫下中农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党的正确路线领导下,在与资本主义势力、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以及种种困难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组织起来的金光大道。小说中扑面而来的是当时时代下浓重的政治火药气息。按照当时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塑造典型人物、三突出等手法创作出的《金光大道》更符合意识形态诉求,浩然本人也多次在不同时期提及自己更偏爱《金光大道》。相比《艳阳天》,"文化大革命"时期创作出的《金光大道》从整体上说是政治斗争意义更浓而人物塑造更阶级化。众多读者共识性地认为浓厚的政治意味严重遮蔽了这部小说的文学艺术韵味。究竟怎样看待这部集作家更大心血却事与愿违的长篇著作,是一件比评价《艳阳天》更难的事情。它的难在于如此紧密配合政治话语、事件的创作根本无法像《艳阳天》或之前浩然其他小说那样,可以剥离政治层面谈艺术特质,作品本身毫不避讳地表明此作就是中国农村政治运动的"模拟品",而且作家本人时隔久远仍坚定地忠爱这部让他毁誉参半、争论不休的创作。

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和角度,如何去解读这部至今无法定论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政治性解读或是"去政治化"解读,都只能单方面地说到《金光大道》的某一部分问题。纠结于政治化或非政治化的研究方法只能让我们仍陷在搞不清究竟该用什么尺度去衡量它的泥潭里,甚至至今我们对小说中让人向往却明显与现实不符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究竟"真实"与否,都尚未有定述。因此,我认为,排除《金光大道》里因政治写作目的带来的明显艺术缺陷,我们最终须从文学阅读本身进入小说。

而事实上参与争议的读者或评论家,大部分尚未认真、完整地阅读完作品,或者是根据多年前模糊的阅读体会来谈及这部小说的。倘若我们静下心来,真正进入小说的阅读,会或多或少读出不同于当下争论话语中的感受。抛开是是非非的评价,最起码小说中高大泉式的农村带头人仍然可以给今天的读者带来感触,甚至会被心怀集体的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所激动。进入文学,文字、情节、人物本身所带给我们的阅读气息比外在一切附加的信息更重要,它们才是解开作品的关键钥匙,什么尺度、标准都不如发自内心的个人真切感受重要,文学作品就是用来读,用来感受,用来共鸣的,而不是拿来讲解的。鉴于本节是对浩然几个阶段创作的概述,所以不打算在本节具体展开对作品的评论,这个任务将放到以下篇章具体谈及。

由于时代的大氛围,浩然不得不选择屈从于政治权威,但更关键的是,面对大是大非的政治运动时,出于个人性格、经历以及文学理念的追求,浩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选择了按照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创作,如果说《艳阳天》尚有较强的艺术性,从《西沙儿女》到《百花川》则是浩然远离正常文学创作的开端和极致,完全按照政治话语编造"文学"。

《百花川》是一部写农业学大寨的中篇小说。小说套用阶级斗争路线,按照当时通行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革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命,在无产阶级英雄与资产阶级激烈的斗争中,显示英雄主人公的气质。由于之前浩然的创作就是贴近政治话语、党政文艺政策的,文革时期创作转型对他而言是顺水推舟。较之以前的创作,《百花川》更观念化,完全就是阶级路线的归类演绎。浩然塑造了英雄人物杨国珍和反面人物常自得,并在两人的矛盾对立中编排政治路线。此时浩然书写的主人公在行为、语言上都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充分的演绎,我们来看小说里的人物描写:

杨国珍接过那个落了一层灰土的硬皮本子,使劲儿吹了几口,就翻开了第一页。她说:"我们的权力是贫下中农给的。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我们的班子,要把百花川的阶级斗争的盖子揭开,把资本主义的路堵住,迈上社会主义大道,快步赶上去,光靠我们几个,力量是不够的。要发动群众一起揭,一起抓。在这个过程中,扩大骨干队伍,把这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一块齐心合力地在百花川战斗。"

女队长不仅有着他们同样的欢乐,更重要的是用理想的心境、发展的眼光看待这里条件优越的大自然。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靠人民群众的斗争取得的,要使它变化得更美好,就需要发动和带领群众,不断地进行斗争。这个斗争,最根本的是阶级斗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堵住资本主义的邪路,百花川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迅速地变化,变化得更美好,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新的贡献!女队长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揭示百花川的矛盾,端正百花川的方向,促进百花川的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这种句句不离革命意识、直接体现阶级斗争路线思想的话语方式成为浩然文革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较之作者以往作品里可取的人物心理、行为等侧面、细节描摹手法,即使抛开政治层面,我们都很难在艺术层面肯定《百花川》这样的创作。作为文学创作最能打动读者的人物塑造都已如此,还能期待人物之余的情节、语言有可读性吗?

再看《西沙儿女》,它是诗歌和小说两种文体的结合,当时的浩然颇得意于这种在政治高压下即兴创作的"文体"。《西沙儿女》是革命史高度浓缩的故事,也是在短短的篇幅和有限的创作时间里"酝酿"出的"遵命文学"。作品对当下政治话语的模拟,在今天读来是极为枯燥的。首先是人物塑造。在阶级背景下,各色人物已按照阶级身份预定了人物性格,类型化的塑形已使作家的主观作用消退,浩然在此创作中也说不上体现什么个人才华,完全就是遵照当时的政治政策编排故事、填充人物,充当一个传声筒而已。《西沙儿女》里的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只要一出场就带着阶级脸谱和一成不变的性格。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沙儿女》的叙事语言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政治化,现在的读者很难想象为何一个有着极强语言天赋的作家,可以弃置人性语言,让笔下人物口吐非日常化的政论话语,仿佛这些人物几乎不吃不喝,只谈政治,堪比政治家。比如《奇志篇》里的人物对话:

符海龙说:"你也幸福,我向毛主席问好的时候,也代表了你,还有咱们南海西沙的新一代。毛主席在一九五三年视察海军舰艇,亲笔题词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

阿宝点点头说:"毛主席还指示:'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时候,就会使她们寸步难行。'我正在照这个指示做,也要做一辈子!"

除了人物对话全面政治化,故事安排照搬政策以外,小说还对政治事件进行极端的寓意化,比如采用劲松、大海等自然物暗示现实政治人物的功德。无论从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力度,或是语言、人物等艺术层面看,"文化大革命"后期浩然的创作都是大退步。新时期后,评论者乃至作者本人,都因艺术的粗糙与政治的尴尬而少有提及这些作品。不过,要研究浩然和这段历史,我们就不能忽略它们,问题不在于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如何定位,而在于透过个体写作的变化,可以探寻作家的创作轨迹以及在此种变化中,作家的"变"与"不变"间所透露的问题意识。

简单概述浩然1956-1976年,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创作情况后,本书将会把研究重点放在与同类农村小说题材创作相比,浩然在十七年文学时期的独特性何在?

第二节 浩然的独特性何在? (1)

在上文里,我提到当代文学五十年以来,针对浩然只有两种态度,要么极力否定,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肯定,但全都是围绕政治话语展开论说。作为一个具有"样本"意义的作家,浩然在文学上究竟应该怎么认定?在每一个文学事件的转折尖口上,浩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这些问题至今仍是疑团。在整个十七年文学时期,在对比性的视野中,本节将细致解析浩然为何能成为从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小说创作的一面旗帜;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他,为何能成为赢得广大读者和主流政策支持的有名作家;和同期有着文学成就的柳青、周立波、马烽、王汶石、赵树理、陈登科等相比,他的独特性何在。在同一个历史屏幕上,拓展视野,探究在相同的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题材下,在共同的外界创作背景、政策规约下,浩然为何能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标杆"?而这一地位的形成,和"文化大革命"后浩然作品被迅速遗忘以及目前引人争议有什么关联?这些问题都期待能在本节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析。

同类推荐
  • 天那边有颗明亮的星

    天那边有颗明亮的星

    本文用温婉的笔锋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生活意境,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满满的温情与感动。
  • 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

    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

    《一绿色之候鸟》是陈映真小说中高度难解的一篇,它在隐晦的寓言形式中包含着政治与思想的批判性。“一绿色之候鸟”不只是泛泛的希望,而有一个更具历史性的所指。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196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三种可能的主体状态和面对“未来”的方式。关于赵公的勾勒隐藏着对国民党统治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与人格状态的悲叹;年轻的陈老师缺少主体性,一心只想生活在远方来日,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低调的季公是小说的核心角色,承载了作者关于出路的探索。
  • 荷塘

    荷塘

    《荷塘》是梁必文步入生命之秋后出的又一本诗集,字里行间已没有了年轻气盛时的外露与浮躁,代之的是内敛与平和,追求的是一种诗的静美的诗思。
  • 在最好的年华遇见你

    在最好的年华遇见你

    无论时空如何改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感情的世界,没有是非。婚姻的鞋子,冷暖自知。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与陆小曼等五对民国伉俪。那些个在民国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里用他们的风华绝代谱写了一曲曲爱情篇章的才子与佳人们,他们曾经那样相爱过。在岁月的长河中,给无数后来人以仰慕与唏嘘。
  • 火如何灼痛它自己

    火如何灼痛它自己

    塞巴斯蒂安·荣格尔自创了一门专业,他复活了自然的戏剧与人类的本性。很少有作家到过地球上如此迥乎不同且求生艰难的角落。没有人提供过对于极端事件的更触目惊心的思考线索。从美国西部闷烧的雷电山火,加勒比海惊心动魄的鲸鱼捕捞,克什米尔危机四伏的旅行,到科索沃腐烂发臭的集体坟墓、塞拉利昂无情无义的钻石交易,再到阿富汗无止无休的炮火硝烟,《火如何灼痛它自己》一书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一些地方和局势中的细枝末节。
热门推荐
  • 妃比寻常

    妃比寻常

    摊上穿越这事她认了,可也别倒霉没下限啊!什么妖孽王爷,变态庄主,腹黑太子;把姐当人渣吸铁石啦?还有还有,她居然是个异类小妖女?不管了,她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谁敢挡路,信不信姐拿平底锅拍死你!新书《医妃冲天:妖孽王爷你别拽》新鲜出炉,欢迎阅读。
  • 寄往初夏的风筝

    寄往初夏的风筝

    纪念那个相信爱情,爱做梦的年纪,纪念那些曾在我们的青春中出现的他和她,那个雨天对于高中女生初夏来说,是命运之路中的一块里程碑。初夏遇到了“黑车司机”徵渊,成了他灰暗生命中的一道曙光,而她却对初次见面的“堂哥”元江一见钟情。同时,徵渊的命运又被青梅竹马的余晴果紧紧纠缠,无力逃脱……命运将四个人紧紧缠绕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将如何开花结果?
  • 十点十分

    十点十分

    不知过去多长时间,也许是一分钟,也许是一辈子,她终于停下来,狠狠地抹了一把眼泪,之后把目光移向放在石条上的饼子和大葱上,移向那盘带着绿莹莹葱花的炒鸡蛋上。这时,当她看到那个被咬了一半的饼子和大葱,看到那盘根本没有动过筷子的炒鸡蛋,像真的有一股潮水向她汹涌过来,淹没过来,她一屁股坐下去,坐到了孔科长蹲过的位置上,红肿的眼睛在正午的日光下闪着迷蒙的光……
  • 穿越之贪吃上上签

    穿越之贪吃上上签

    美食,减压的良方……旅游,尝遍美食的捷径。为了品尝喜欢酒店新出的菜品,被疾驰的车撞飞了出去,苦逼的穿越到了吃都吃不饱的地方……清清灵溪畔,茫茫大森林,身担重负,不畏曲折坎坷,千辛万险,用她的热情和智慧引领着众生缔造了崭新辉煌的女权王土,无国可比,无人可寻的世外桃源之国........
  • 只想约见你

    只想约见你

    陆雪菲兴高采烈的想与家人分享考上研究生的喜悦,却阴差阳错的被家人误解为落榜了,看着家人用雪菲读研省下来的钱,张罗着哥哥陆雪峰曾几次被推延的婚事。陆雪菲不忍心说出事情的真相,她独自忍受家人对落榜之事的训斥,也因此失去了与初恋男友萧扬共同读研的甜蜜计划。三年,命运在每个人身上演绎着悲喜人生。陆雪菲放弃读研,她的初恋男友萧扬被其最好的朋友郑家欣追求,当爱情濒临破产、误解、矛盾、纷争纷纷来袭,在纷繁复杂的最后,陆雪菲是否能够迎来属于她的世界一切?
  • 大秦三公子

    大秦三公子

    当今之世,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大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制敲扑而鞭笞五洲,威振四海。取南蟾部洲,以为三十六郡;南蟾诸侯,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蛮族于北俱芦洲;蛮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修先王之道,兴百家之言,以明黔首;修筑雄城,广招豪杰;收五洲损坏之兵,聚之咸阳,刻铭文于锋镝,筑以为神兵十二,以强五洲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名将神兵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列兵而谁何。五洲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五洲之固,金城千里,为大秦万世不朽之业也。公子苏白,始皇三子,天生体质孱弱,不能修行,却偶得神秘古书,行走诸天,穿梭万界,于这遍地烽烟之中,打出一个大秦,君临万界的大秦!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台湾资料清文宗实录选辑

    台湾资料清文宗实录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从奴隶到皇帝

    从奴隶到皇帝

    西晋时期,羯族人石勒传奇奋斗,最终成就大业
  • The Classic Mantle

    The Classic Mantle

    In The Classic Mantle, acclaimed sportswriter Buzz Bissinger tells the story of Mickey Mantle's unforgettable career. Mantle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one of baseball's most memorable figuresplaying his entire 18-year baseball career for the New York Yankees (195168), winning 3 American League MVP titles, playing in 20 All-Star games, and winning 7 World Series. Today, more than 40 years after his retirement, he still holds 6 World Series records, including most home runs (18). Bissinger goes beyond the statistics to bring Mantle to life, and stunning photographs by Marvin E. Newman make this book a fitting tribute to Mantle's career and his lasting impact on the sport of baseball. Praise for The Classic Mantle: Even if you're a Yankee hater, you can't help but love this bookand Mickey Mantle.” The Buffalo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