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暂时忘记不了,就选择不刻意忘记吧。在有时间的时候,余念开始看之前宫彦的微博微信,也开始上QQ看他的QQ空间,QQ已经非常少用,只是偶尔上传大文件的时候才用到,用来做纯聊天或者上传文件的用途,QQ空间基本上都不看的,毕竟朋友们的更新一般也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上面看到。
之前宫彦的名字叫“宫英俊”,也不知道咋想的,余念也曾经调侃过他。
“你知道哪个真正的帅哥会叫自己英俊的吗,基本上网上昵称美丽啊英俊之类的都是资深恐龙。”
“当然有帅哥这么叫,你也认识,就是本小哥。”
“反正别怪我没提醒你。”
尽管如此,这个昵称他还是用了好多年并且一度乐在其中。后来,他改了个名字,叫“白夜行”,这个名字有点深,让人想起猫头鹰。
“大头,终于把名字给换了,这名字是啥出处呢?”
“没文化真可怕,东野圭吾著名的一本推理小说的名字。”
“什么时候跨界的?你们男生不都是喜欢看日本的*****吗,怎么又对推理小说有兴趣了?”
“你懂啥,哥现在走的是文艺男青的路线。你现在连*****都知道了,后生可畏啊。”
“道听途说,道听途说。”
始终还是不知道“白夜行”到底是写什么的,忽然余念想知道,这本他那么喜欢的推理小说到底写的是什么。百度了这本小说的简介——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围绕着一对有着不同寻常情愫的小学生展开。
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内发现了一具男尸,此后19年,嫌疑人之女雪穗与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跻身上流社会,一个却在底层游走,而他们身边的人,却接二连三地离奇死去,警察经过19年的艰苦追踪,终于使真相大白。”
里面有一些旁白和对白很戳心,可能余念是敏感性人格,不论是文字还是影像,即便知道不是现实,也会容易触动。
“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
“有个人我想让她幸福,但是,那个人真的得到幸福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再需要我了,没有人会再叫我的名字了。”
“在我们的眼中没有太阳,一直都是夜晚,但却不暗淡,因为有能代替太阳的东西。”
余念用整个晚上看了和这部小说相关的文字和电影,有一股很重很重的力量把她的心往下拉往下拉,不知道当宫彦给自己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会不会知道有一天有人真的会为了这个名字去看这本小说,仿佛他就坐在你的面前,饶有兴致地看着你,“喂,这只是一本小说,你看懂了吗?”
打开宫彦的头像,进入他的空间,一条一条认真浏览他的每一条记录。
“Twenty years,two people,one day......”(2011年11月15日)配图是电影One day的剧照,最后男女主终于发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近在咫尺的对方而相拥在一起。
“被几句话击穿了......
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原来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来,甜言蜜语,多数说给不相干的人听。——《她的二三事》
如果我有来生,我还是会一个人孤单一辈子,因为我爱的人不爱我。——《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比这世上任何一个人都更加热切地盼望你幸福,只是,想起这幸福没有我的份,还是会非常的难过——《我等你到三十五岁》”(2012年8月17日)
“我等你到三十五岁,如果到那时你还不来,我就找别人了。”(2012年8月18日)
“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如果什么都不做命运会把我带到哪去呢?”(2012年9月10日)
“我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去生活,才能与你相逢?”(2012年9月25日)余念看着宫彦用的背景图,男女主人公站在山堆上仰望星空,星河、云彩、剪影勾勒成一副唯美的图画,图片的右下角有一个水印“秒速五厘米”。余念去百度了这个图片的背景,认真地看了能够搜索出来的影片,明里和贵树,认识的那一年十岁,兜兜转转,最开始还靠着书信保持往来,后来终究还是架不住空间和距离的阻隔,每次感觉好像可以在一起然后又没有在一起,最后他看到她得到了幸福,也微笑着释怀。这是一个每一帧都可以下载来用作壁纸的短片,时空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余念在不同的时间重复着宫彦曾经做过的同样的事。只是每一个故事,都让她觉得沉重,而他之所以留下来这些文字,会想到有一天别人也会看到吗?又或者,只是因为这部片子让自己感动了,无他。只是说好的,永远的朋友,你现在在哪里?
这部动画短片很动人,总有一些话好像就是那样一语中的说出了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想法——
“我们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却看着不同的地方。谁都不可能和谁在一起一辈子。人就是这样,必须去习惯失去。”
“在这几年里,我光顾着低头前行,只想着得到那无法得到的东西,但是又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而这个不知从何而来的想法逐渐地变成一种压迫,让我只能靠不停工作来解脱。等我惊觉之时,逐渐僵硬的心只能感觉到痛苦。然后在一天早上,我发现曾经那刻骨铭心的感情——已然完全失却。”
“我深知,这之后我们无法一直守在一起,挡在我们面前的是巨大庞然的人生,阻隔在我们中间的是广阔无际的时间,令我们无能为力。
凌晨两点,余念继续翻读,他的日志其实并不多,只是她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写下这些感受。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2013年2月17日)
“当人生停滞不前,像没有出路时,把它当作一个长假,好好享受,让身心得以休养生息,好让之后遇到机会时,再作冲刺!”( 2013年2月28日)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2013年5月16日)
余念从来没有读任何文章和内容这么仔细认真。她不知道为什么,心理压抑已久的内疚和自责好像决堤一样奔流而出,因为字里行间,她读出来的是压抑和不快乐,不是为赋新词的假矫情,是佯作不经意却渗透出来的真悲伤,仿佛可以在所有的文字里真真切切地看到希望、挣扎、无奈,绝望还有放弃。而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不知道也从来没有为他做什么。在他离开的时候,他是否知道,他在她心里一直非常重要,而他的离开,不知道会影响她多久,至少,在他离开的5年并没有随之消失减少;曾经她努力试图摆脱这样的控制,然后她开始接受,如果这个曾经对自己而言好像双子星一样命运相连的朋友希望用这种方式留下来,那么,大家就这样相处吧。
如果当初可以多做一点,如果可以做的更好一点,如果可以告诉他,他非常重要,即便事情同样不可扭转,至少彼此都无遗憾;而现在,她会像他曾经看着自己的背影一样看着他的背影,虽然如今,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这几天,余念觉得很累,因为最近看了一些宫彦QQ空间里面提到的小说和电影,眼睛有些充血,闭上眼睛定定神,侧过头看着窗户定格出来的天空,远远的乌云一片,乌云中间有几处破开,阳光透出,看到更远的蓝天。
生命本身都稍纵即逝,不是吗?有时候在绝望之中看到一点点希望,我们都在用平均年龄甚至是更高寿的年龄规划自己的一生,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有50岁,你会怎样规划自己的一生呢,如果只有36岁呢?我们以为的风华正茂,却可能实际已经是自己的风烛残年,上帝随机给每一个人一根生命之签,是长签是短签,多长或者多短却只有在自己寿终正寝的时候才能知道,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一场赌局?曾经以为,那种英年早逝、绝症之类的事情就好像中彩票一样,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宫彦,是和自己一样的生命存在,对他,绝症这个事情,不是1%和0.1%,而只是1和0的区别,50%的机会,仅此而已。
以前有一个同事曾经说,她现在拿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每度过的一天都是赚到的,当时余念觉得故作姿态,有点酸,这不是鸡汤教科书里面经常出现的文字吗?而现在,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质疑别人的想法,别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经历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感悟又岂是一个局外人可以揣度得到的,不了解而不做评判,是她目前可以尽量做的事情。余念无法把生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但是她开始重新审视生命这个词,她开始面对那些她曾经恐惧的东西。什么是归宿,喧嚣不是,孤独是;生不是,死是。不论是愿意不愿意,人终将面对。就像灭霸打了个响指,一半的人灰飞烟灭,离开的人固然不幸,而留下来的这一半幸存者带着对逝者的遗憾和愧疚,又如何怡然自得地生活下去?余念仍然热爱生活,相信爱情,在这样看似绝望的终点,仍然有光,她愿意负重前行。
曾经她以为,说好是永远的朋友,那即便这两年各自忙于各自的生活而无暇过多联系互动,等大家都有时间了,那份感情又会再回来。如果她知道,她可能等不到大家都有时间的那个时候,即使她可以等到,对方也未必可以等到,那事情的走向会有所不同。人们总是说,让时间去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可以我们却总是来不及问,我们是不是还有足够的时间。遗憾有多深刻,就有多坚定自己对未来的事情不想留遗憾的心。余念拿出纸笔,写下了未来五年自己想要做的事:
1 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尽可能坚持做下去;
2 坚持每年带女儿出去旅游一次
3 五年内带父母出国旅游1-2次
4 每个月看2本书
5 写一本书,哪怕只是写给自己的
第四点,她终究没有做到;第五点,余念还在努力着,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是否能够实现。
命运给了我们一副牌,可是能打的张数屈指可数,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把能打的牌打好,至于我们不能打的,是意外惊喜还是飞来横祸,好歹你也是挡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