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1700000003

第3章 专论 (3)

"建构"是使文化的事像从无到有,并在共时的关系中协调有序;"续构"是通过集体的认同行为让这样的事像和秩序在时空中完善和持续;而"解构"则是采取各种(每每是暴烈的)手段将此结构破除和销毁。相对于创立和发明而言,守成与革命都属于后起现象,都是末而不是本。远离本而议论或进行的守成与革命都不实在,都会悬空。因此,任何有关遗产问题的论争及处置都必须回到事像本原,也就是回到该事物的元话语和原结构。此可谓遗产问题的历史逻辑。

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进程来看,这一逻辑表现为从革命到守成的世纪转变。我以为,虽然在如今的遗产热潮中混杂着不少借名获利的现象,各界对遗产的划定还多限于物质性的文物古迹或边缘性的民间技艺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四川大学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大学等机构的相关学者在2008年组织的"首届中国高校文化遗产论坛"上有过讨论,"孔子学院"注重的还只是汉语的推广;但总体而论,全民从观念到实践上对遗产的关注,即已显示出对传统--亦即"立"的尊重和对"破"的告别。这使百年动荡的社会人心有可能重新趋向平和、返本,同时也可望使中国自近代以来在进化主义影响下一味向前的目光由此回转,转向前人业已留下的开启和发明。

毫无疑问,这样的选择也会付出代价。未来的历史照样要对今日的转向作出审评。一组绕不开的问题将是--是否凡是历史的都要守成?守成是否应立标准?如要立标准,如今当以先圣之礼还是联合国公约为定?历史是否已经终结?文化是否仍需维新?

第二节 遗产的崛起

英国伯利茅斯大学 彼得·霍华德(Peter Howard)

四川大学 赵靓译 刘曼 校

香港中文大学 吕烈丹 复

摘要:本文讨论遗产研究日益提升的学术重要性,指出四个分析遗产问题的新切入点:遗产的领域、遗产的市场、遗产在不同层次身份认同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遗产管理的多个环节。文章结尾指出了21世纪遗产问题的主要趋势,并通过对英国、香港两个遗产个案的剖析,分析了遗产管理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遗产研究人类学英国香港

引言:遗产的崛起

过去20年间,遗产研究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仅英国的大学中就有30多门相关课程,其中大部分是硕士课程,也有一部分为本科课程。开课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开设的课程也分属不同的学院,尽管使用的资料大同小异。遗产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们想要保存到将来的东西。显然这种定义强调了人,强调了目前应该采取的行动。遗产通常可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受保护的对象可能是寺庙也可能是老虎。美国的课程倾向于根据这种划分开设两个学科,然而在澳大利亚,还有在欧洲,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两方面的研究划归为同一个学科。这不仅是因为一方的保护会对另一方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因为遗产管理的原则早已跨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界限。与此同时,遗产管理人这个职业也在不断演变,其工作场所可能是博物馆,可能是国家公园,可能是公共建筑,也可能是致力于遗产工作的政府办公室。

本文的目的是试图提供遗产问题的研究范式,其中大部分已经发表在《国际遗产研究》和类似刊物上。如果把遗产研究比作一间会议室,那么目前学者至少是通过四扇不同的门进入该领域并参与讨论的。只要涉及一个国家或社区的遗产,和家族遗产继承一样,难免会有争论。保护一种遗产总会牺牲其他遗产,或是会损害他人利益。

一、遗产的领域

通往遗产会议室的第一扇门,也是最常见的门,是对遗产领域的划分。很多研究工作起源于一些学者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并且认为这种事物应该受到保护并且传至后代。许多论文引用具体个案,继而讨论保护这些遗产需要采取哪些技术措施。物质遗产也好,非物质遗产也好,不同群体所感兴趣的事物各不相同,然而这种划分无所不包,范围太广,无益于对遗产的界定。下文中笔者试图对人们认为是遗产的事物进行类型划分,以便展示目前遗产研究发展的清晰图景。

自然。此类遗产主要涉及数量众多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标本和地质地貌等,这些通常出现在动物园、植物园、生物圈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中。自然科学的假设是我们应当维护和增强生物的多样性,然而所有物种并不是绝对平等的,有的种类已经被偶像化,如北极熊和大熊猫。

景观。尽管与上一分类"自然"有重复,很多人认为景观应该分属一类。比如在英国,景观包括国家公园和自然风景名胜区。对这些区域的保护更多是为了美学价值而不是生物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目录中增加了"文化景观"分类,强调了此种遗产的重要性。文化景观包括那些具有人文意义的景观,并逐渐开始包括一些历史景观和设计园林。目前欧洲景观保护公约组织甚至开始强调个人景观的重要意义。

遗迹。这一分类指的是具有遗产价值的建筑物,属于建筑史学家或考古学家的研究范畴。起初,被保护的通常是那些象征权力的建筑,如教堂、城堡和宫殿;现在,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的现代建筑物,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舍和谷仓也可能被列入保护范围。对如巨石阵这种著名遗迹的保护,不仅延伸到该遗迹周边地区,而且包括地表没有可见的遗迹而地下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地区。

遗址。很多地方,无论在地表、地下还是海上,可能并没有发现重要的文物,但对某个族群、团体或个人而言,却具有一定意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战场。诺拉描述过种种承载记忆的场所,包括那些对每个人都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那通常是我们生命中重大事件发生的地方。的确,遗产管理人和开发商应该意识到,几乎每一个地方对某个人来说都可能有深远的意义。

文物。这一类指的是博物馆中收藏的物品。有别于在原地保存的建筑物,文物是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不过,我们还要考虑介乎两者之间的遗产,如通常在露天保存的轮船或工厂。"垃圾循环"现象在文物这一大类中尤为明显。此刻在我的桌子底下积满灰尘的打字机,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遗产,正如最早的计算机已经变成了收藏家的珍品一样。很多博物馆分为不同的展厅,每一个展厅又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来管理。不管看起来有多么合理,这种做法很容易只赋予一件物品一个含义,把该物品的意义局限于单一学科;而事实上每一件物品都是很多故事的一部分。跟其他类别相似,文物既有属于私人的一面,也有属于公众的一面--古董市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些私人藏品,最明显的比如家庭相簿,对其主人来说极其重要。

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该类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之为"文化多样性的推动力"。我选择"活动"来命名,因为举个例子,食物和饮料是非常"物质"的,尽管不大容易保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寻求的就是饮食活动的持续。语言和运动不可能保存在博物馆里,必须有人来说,有人来玩。我们希望称之为遗产的活动包括饮食、语言、宗教信仰、运动、艺术,甚至还包括历法和姓名。在很多国家,保存和使用本国语言是遗产中最重要的要素;相应地,很多家庭宗教节日及其他节日仪式,在家庭遗产中最重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格兰西南部的格拉斯顿堡镇,这里的"官方"遗产是宏伟的大修道院废墟,除此之外还有三项遗产:其一是与亚瑟王有关的神话史,其二是近年非常流行的年度流行音乐节,其三是每年的狂欢节,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的一大盛事。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有很多此类遗产,分属不同的群体。

人。也许所有的遗产都是为了对抗人类必死的命运,使我们可以继续"活着"。日本有活国宝--享受政府津贴的伟大艺术家。英国和法国会把荣誉授予杰出的市民,其过程相当于遗产的确认。我们的家族谱系曾经是最为重要的遗产。人们以其门第为荣,这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有一本基督教福音书极度希望把耶稣当做亚当的儿子。近年来随着基因重要性的发现,人们对家族谱系遗产的兴趣又逐渐复苏。一家英国电视台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你知道你是谁吗?》,其内容是追寻社会名流几百年来的族谱,但节目中没有提到家族其他成员是否同意曝光自己的家族谱系。秘密本身也许就是重要的遗产。

二、遗产的市场

通向遗产会议室的第二扇门,按通俗说法,是市场及其利益持份者(stakeholder),尽管"市场"这个词提醒我们大部分的遗产是可以买卖的。人类学家大概更倾向于用"行动者"(actor)一词,但"行动者"往往不仅仅指人。对于许多遗址而言,海平面是一个关键的行动者,尽管不能称为利益持份者。

所有者。大部分遗产都是有归属的,无论归属的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在很多案例中,遗产的唯一功能似乎就是作为财产,但很多情况下这些遗产还有其他功能。有些重要的遗址至今还用于农业耕作。很多西式教堂至今还用于礼拜活动,在游客群中还能做到这一点殊不容易。很多历史建筑如今是商业经营场所或是私人住宅。不论是一组家具、一件艺术品,还是一座著名的古老住宅,遗产通常是由富人购买的。特别是在欧洲,在一所被确认为文化遗产的房屋中居住,意味着地位和尊贵。仅在英国就有五十多万处建筑被列入遗产名录,而这种房子要比现代设施齐全的新房子贵很多。维修这些古建筑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其所有者。所以在其他社会,如果那里的富人们对老房子没什么兴趣,那么政府必须努力通过其他渠道筹集保养、修护老房子的费用。

政府。"政府"的形式不一,大小各异。小至乡村委员会,大至民族国家政府和超国家团体。政府不仅仅享受拥有遗产带来的荣誉--这一点看看那些争相申请世界遗产的国家就知道了,而且想要通过遗产证明其政权合法性。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都没有损毁皇家祖先的宫殿,而是将其取而用之。遗产也可用来划分疆界,把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区分开来。语言和宗教尤其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当然还有景观遗产。有的历史遗迹成了国家的象征(比如在电视频道上埃菲尔铁塔代表法国),而每个国家都会对某些景观进行特殊保护。尽管地方政府和城镇议会热心支持博物馆或遗产保护区,但只有国家政府才能通过确认程序来制造遗产。国家政府可以采取实际行动为国家博物馆购置文物,或者购买古老建筑。然而更省钱的办法是政府把某一物品指定为遗产,这样该物品的所有者需要继续支付费用,但处置和改动该物品的权利却备受限制。只有国家组织才拥有世界遗产的提名权,这样在提名上不可避免会引起全国上下的讨论。

参观者。公共遗产吸引参观者,许多私有房产和私人收藏也对公众开放,因此人们通常认为遗产是旅游业的一部分,某些有关遗产的学位课程也是由旅游学系开设的。然而,正如想拥有遗产的并非只有一种人,参观者中除了游客之外还有各种对公共遗产感兴趣的人。所以,致力于遗产保护的团体和有意于遗产开发的旅游公司很难达成共识。在许多遗址(通常指对参观者开放的公共遗产),游客的数量远远不及由学童和学生组成的教育团体,这些人大部分是被要求参观而非自愿来访。在宗教遗址中,会有朝圣或做礼拜的人,尽管很难把这些人和游客区分开来。许多管理得当的遗址也照顾到当地人的需求,几乎成为当地的公园。

同类推荐
  •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最初的民族起源于姓与氏,寻根追究,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有女系易而为男系,说己见前。后来姓之外又有所谓氏。什么叫做氏?氏是所以表一姓之中的支派的。如后稷之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氏是。始祖之姓,谓之正姓,氏亦谓之庶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庶姓则随时可改。依据青海史学家李文实先生所著《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记载:吐谷浑,据《金壶字考》谓其音读为“突浴魂”,“谷”读为“浴”,是从吐谷浑语原音,但今土族自称“土谷家”或“土户家”则谷、浴仍通用。
  • 名人格言对联(上)

    名人格言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名人写的对联,以及处世格言。
  • 中华茶道(第二册)

    中华茶道(第二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本书强调,中国文化体现在全部文字典籍之中,所谓传统,就是汉字的因果流转,故中国文化精神乃是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取此而弃彼,其乃俱足者也。作者从容游刃于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将种种文字及其思想完美地糅合进一场场精彩的对话和争辩中,一气呵成,展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哲理思考,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趣味。
热门推荐
  • 虚拟生存研究

    虚拟生存研究

    本书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文库之一种。作者对由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架构的另类生存时空“虚拟生存”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描写与剖析。作者指出,虚拟生存作为现实生存的延伸、丰富与拓展正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与必需。然而,虚拟生存不可避免地带有技术化的弊端。为此,必须确定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各自的边界和合理范围。必须以现实生存为依托,以虚拟生存作补充、丰富和拓展,促进虚拟认同与现实认同的兼容、平衡与互补,有效地消除虚拟实在可能造成的“混沌”与失序,最终使人类的虚拟生存纳入正常的生活轨道。
  • 山沟里的制造帝国

    山沟里的制造帝国

    1981年,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整个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位于大山深处的牛家村,一个名叫牛小强的傻子在中暑之后变成了天才,他承包转产的工厂,在大山深处构建了一个制造业帝国,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光明大道。他不仅要跟国企斗,还要跟国际知名企业竞争,可谓到处都是敌人。牛小强的座右铭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着,把别人绊倒后再拍拍屁股站起来。”这是一个天才不断抗争奋斗的故事。
  • 无敌之最强修士

    无敌之最强修士

    蛮荒战场,各尊大神云集。在这个地方,只认强者!为了生存,必须与天地相斗。纵有修仙者,可得万年长寿,也必须为这漫漫逍遥命格而历三灾九劫。他,平凡少年,誓要手握生死轮回,毁天灭地,雄霸这神渊古纪!
  • 口头馋:董克平饮馔笔记

    口头馋:董克平饮馔笔记

    喜爱美食是生活的一个乐事,佳肴不仅可以品味、饱腹,还可以在享受色、香、味的同时,了解沉淀在美食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几乎尝遍天下美食之后,董克平先生将其中印象深刻的佳肴从记忆中筛选而出,在文化的汁液中涮洗浸泡,用干净、老道的文字轻煨慢炖,而制成了这本《口头馋:董克平饮馔笔记》。初尝满口鲜香,细品则味蕾轻颤,高潮过后,余韵悠长。
  • 望古神话之白蛇疾闻录

    望古神话之白蛇疾闻录

    上古相传有白蛇,应气运而生,为赤帝刘邦所斩,化为两段,一雌一雄。雄蛇被天子镇压在临安城下,以免复活荼毒生灵。而雌蛇经过千年修炼,终于化为人形,自名白素贞,经过诸多波折,与人间男子许仙成婚……斩蛇千年之后,临安瘟疫肆虐、毒化人横行,人与妖的危机一触即发。许仙与白素贞极力救世,却发现事情远不像他们想得那样简单。
  •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君臣、军阀、精英、老百姓等的所作所为。张鸣先生深挖这干人留下的历史碎片,以第三者视角重新审视,既不漂白,也不抹黑,尽可能还原各路历史人物的面貌,再现当时大小事件的实况,让更接近真实的国民性浮现出来。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民性,就难以了解现在的中国。张鸣先生所述所论,皆从为人处世常识出发,用意想不到的角度观察,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揭示历史中为人忽略的扭曲之处,说理透彻、思想厚重,让人从中读出一份历史的启示。
  • 神豪无极限

    神豪无极限

    如何利用怂逼系统走上人生巅峰?在线等,挺急的!还有,我的系统好像要上我……新书《我的重返人生》已上传,欢迎光临。
  •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temus War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temus War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村诗集

    西村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长生讲坛

    长生讲坛

    各种各样的故事等你来看(??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