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1700000007

第7章 专论 (7)

遗产理论除了表现出特定时代的语境特质外,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与品质。遗产的存在离不开延续性,所谓"延续说"(Continuity)意在强调遗产的存续性理由。这一理论旨在说明:在遗产的合法化、正统化、国家化的进程中需要强调遗产延续在立法方面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那些公认的、具有符号化的国家遗产不至于因政府的频繁更迭而中断或发生变更。立法足以保证遗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对遗产的立法性保护又满足了遗产本身自我延续的客观要求。这种延续性由遗产的本质、特性和历史所决定。由于其客观、内在、历史的需要属于"看不见的过程"(inevitable progress),需要更加谨慎。各式各样的遗产,如艺术、手工艺、历史文本等无不有着与现在对接的内在关联和逻辑。遗产的"延续说"便侧重于对遗产在各个方面的延续性进行研究,比如"遗产与历史"、"遗产与记忆"等都旨在说明和强调遗产在社会传统中的延续性。归纳起来,"延续说"主要强调两层意图:遗产本身的延续性和对遗产保护的延续性。

遗产研究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无法须臾分开,遗产与资本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遗产的"资本"形态呈现出作为文化多样性的特殊品质。"资本说"(capital)也成了遗产的重要理论之一。大致上说,遗产的"资本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遗产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二是遗产的"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前者主要是对法国学者布迪厄"文化资本论"的移植和改造;后者则强调遗产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资本表现形式和形态。"资本"是布迪厄(Bourdieu)"实践社会学"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资本"既是人们进入"社会场域"时的"入场券",也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价码。

"文化资本"具有复杂的存在形式和形态,同时兼有部分经济资本的客观品质。因此,它不仅成为各方利益和力量争夺的对象,也成为各方利益和力量进行协商、平衡的商品,甚至是牺牲品。严格地说,不同类型或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族群的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通过评估以确定其"价值"高低,这原本也是国际组织确认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然而,现行的各种遗产评定、遴选实际上却无一不在进行"区分"其价值高低的工作。所谓的"代表作"、"杰出代表"都意在强调那些"入选者"高出其他遗产的价值,而这一过程本身含有平衡、协商和妥协的成分和含义。而获得"杰出代表"者随即在经济资本上大大增值。不言而喻,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权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遗产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很容易理解,简单地说就是在市场经济流通过程中价值的原附性和可缩性。

还有一种理论主要反映在遗产的认同(identity)方面。遗产的产生、创造与遗产的归属、认同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族群会创造他们不认同、不认可却能长久性传承下来的遗产。"人民需要认同,同时,某一群人的认同往往又对另外一群人的认同造成伤害。"这也是我们在确认遗产的"人类性"时需要"加注",需要"设限"的理由。比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中,仪式之于某一个民族、族群显得特别重要;然而在某一个特定的民族仪式中,一些被赋予的观念、形式、符号、牺牲等可能恰好与其他民族形成价值相背,甚至产生冲突。

历史上的一些宗教战争就源自于对遗产在不同方向上的认同,不同方向的认同导致了对峙、对立和对抗。认同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和关系网络,在当今的遗产运动中,遗产认同外在、集中的表现是民族认同并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连。这也构成遗产研究的一个主题。从目前所确认的遗产范围来说,它包括了国际的、洲际的、国家的、区域的、地方的、临界的(具有边界相关--不仅包括领土的边界,也包括族群的边界,还包括文化的边界)、家族-家庭的以及个人的等诸种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认同的因素也能成为遗产",或者说,遗产中包含着认同,认同本身也是特殊的遗产。因此,我们进行遗产研究时,有必要对认同进行梳理,这有助于对遗产本身的内涵以及依附于遗产的外在因素等复杂性进行辨析。

遗产学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即便是讨论纯粹的学理问题也需强调这一点。对遗产的保护更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相关的专业人员涉及民俗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环境规划专家以及有关的其他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遗产的保持与保护有赖于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民族志的一个原则正是人类学家在实地和现场"参与观察"(participation and observation),身体力行,试图发现和描绘某一文化系统的符号来源以及在那些特定的背景中被赋予的文化意义和解释。

除此之外,人类学对遗产研究的重要贡献还表现在诸如地方研究、文化变迁,包括大规模的现代旅游对遗产地的冲击所引起的细微变化等;同时也代表地方传达"地方声音"。人类学对于遗产的研究特色还表现在民族志对"物"的研究(objects of ethnography)上,例如对于民间手工艺品和技术的研究、描述,便属于物的民族志范畴。民间手工艺成为人类学家研究的物质对象,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志特点。反过来,民间工艺品又被民族志者所"创造"。民族志对"物"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范式--民族志对物的研究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描述性和展示性叙事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中,这种展示性的"民族志画廊"(Ethnographical Gallery)成了一种"文明的制造"。

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适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特别对那些来自于无文字民族、族群、民间等原生性遗产的研究,器物成了这些民族、族群、人群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表达,形成了所谓的"文本化的物"与"物化的文本"。另一方面,民族志研究除了将人类学的学科精神融入其研究对象"物"以外--即物质遗产的民族志研究包括了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更重要的是以"文化相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族群和地方的各类遗产和遗存,不仅肯定它们的生成、存在与其他任何遗产同等的权利,也不遗余力地为那些在社会现实中实际上不能得到,或没有得到同等权利的民族、族群遗产进行呼吁和申辩。同时,还要通过研究发掘出在那些文化遗留物中所积淀、存贮、包含的具有民族独特的品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任何有关遗产的公约中都要强调遗产中的"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价值;在具体的对遗产的评估和鉴定中也不能缺少人类学家的参与。

二、"物"的民族志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从现象学的角度看,遗产作为"物"(包括特殊的"非物质"形态)的存续,表面上是客观的、形象的、可感触的;事实上它们融入了"主观的、描述的和解释的经验"。其中涉及一些很有意思的原理和元素。当遗产作为"物"的遗留,分类展示在公众和游客面前的时候,它们无疑成为历史的"物证"。视觉效果和经验体认成了观众和游客眼中最具说服力的支持与支撑。他们相信所参观的遗产或遗产景观的客观性不可置疑。另一方面,通过对遗产的参观,人们产生一种怀旧的情感,特别是这种情感与一些政治理由相维系,并与资本主义化的旅游工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代表所谓"低文化"的遗产满足人们怀旧情感的落实。正是由于遗产实物形态的客观性、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遮蔽、掩饰了所呈现、所展示、所陈列遗产的主观表述特征。也可以说,迄今为止人们所认定、认可、认为的"遗产"都是主观选择的结果。我们无妨追问:为什么把"这些"而不是"那些"当做遗产?人们为什么要访问被认定的文化遗产地?答案很清楚:遗产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人们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标准所进行的选择性划分、主观性描述、经验性解释、目的性宣传和商业性炒作。

符合逻辑的结果是,遗产便成了一种表述(representation),但遗产的表述并不简单。就遗产的物质性而言,遗产必定代表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包含了什么。这些表示相对较为容易了解和把握,物理学、地理学等可以对遗产的"能指"(物质性)进行量化分析。然而,与遗产相关和所属的社会、历史、时代、族群、地缘等表述更为多样。对遗产表述与被表述、解读与误读、诠释与过度诠释、包装与变形,都成了遗产表述的附加内容。

今天,"遗产工业"(heritage industry)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被学术界接受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遗产在现代背景中产生了大量的"附加值"(value added),被赋予了"遗产的第二种生命"(the second life of heritage)。简言之,遗产本身的表述是一个方面,而遗产被当做满足其他社会功能和意义的表述是另一方面。遗产的附加性、再生性、延伸性意义已经成为当今遗产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部分。遗产的附加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过去的价值(the value of the past);(2)展示的价值(the value of exhibition);(3)差异的价值(the value of difference)。全球化使原来局限于某一个地方、分属于某一个民族的遗产在遗产工业的生产和交流中成为"出口产品"。遗产的被选择和被操作使之转化为一种"媒体"--根据某一特定的需要和语境的"被表述"。这种情形决定了遗产在很短的时间里呈现出多方面的、新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的重组。

遗产的表述与遗产的归属有着内在关系。如果我们采取一种相对狭窄而简单的态度对待遗产,即把遗产看作"财产"(property);那么,其所属关系就显得更简单。人们首先想确认的是,这是谁的财产?其所有权属于谁?在西方,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都把保护和维护个人财产视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我国最近在修改的宪法中也把保护公民的个人财产作为宪法的重要条款。也就是说,任何一位公民,其个人财产只要是正当的和合法的,国家就必须保护。把人类遗产视为人类财产,无论从立法上还是观念上,都具有逻辑关系,因而可以成立。然而,由于附加了"人类"这样极其模糊的概念,原来很清晰的关系变得复杂。

如果说"这是张三的合法财产,那么宪法就必须保护其财产的合法性"。可是,如果说"这是人类的财产",那么,它是否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获得它的合法权利呢?这样的推论显然有些荒谬。"人类"的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对应关系:个人/群体,等级/阶层,群体/国家,我群/他群,前辈/晚辈,男人/女人,政府/民间,过去/现在,还有人类与其他物种等等。正因为如此,在遗产学的研究中,人类财产或文化财产的所属问题也就成为重要的讨论对象。沃伦(Warren)在同一个命题之下,首先从哲学的高度对此进行了辨析,并把这些问题概括为所谓的"3R(3权)":所属权、接近权和继承权。在沃伦看来,人类遗产作为文化财产最受争议的问题就是其归属问题,而归属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大权属问题。

在谈及产权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对"文化财产"或"文化遗产"做一个大致的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遗产的形态上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使之具有可感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对文化遗产的原生性质和交错关系却重视不够。在学者们看来,文化遗产首先是关乎"过去"的遗存,因此,文化遗产的"过去"属于谁首先就需要确认。是全人类?是国家?是民族?是某一个社群?是某一个宗教团体?是某一个家族世系(lineage)抑或是个人?将这些范围弄清楚,才有助于确定具体文化财产归属的正当性。由于当今世界公认的表述单位为国家,或更具体地说是"民族国家",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与遗产相关的所有类型的申报主体都是国家。

同类推荐
  •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密不可分,名字透射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人名,包括真实名字、绰号、外号、笔名、庙号、谥号、年号等。通过对名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化表征。
  • 手相与面相

    手相与面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手相与面相》对人的手相与面相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各种新的内容对人的手相和面相进行详尽细致的归类,并加以逐条分析归纳,书中还特别提到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关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参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与人的命运定数、凶吉绝对联系起来的迷信说法。
  •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极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该书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所选编,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所选文章注重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一些应用文。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骈文和韵文,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本书是在《古文观止》原著的基础上,精心选文一百余篇而成。本书将原文、注释、译文融为一体,附以简明扼要的题解和评析,全面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方便读者阅读,可从中领略古代文言散文的丰采,了解古文发展的源流和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
  • 中华成语故事(利)

    中华成语故事(利)

    成语源远流长,是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中。成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个成语都是个故事,它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形象生动,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说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 诗经开讲

    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热门推荐
  • 惊世第一狂妃

    惊世第一狂妃

    她是安阳侯府胆小懦弱的废物七小姐,一朝受辱致死,再睁眼,眸中万千风华。废物?笑话,堂堂21世纪杀手之王又岂会任人欺凌?私生女?当真相揭晓,她那高贵的身份亮瞎了那些人的狗眼!一场争夺赛,昔日的废物大放异彩,所有的人都傻眼了——
  • 帝国兴衰启示录

    帝国兴衰启示录

    本书探寻了古代中华帝国五千治乱兴衰的有机模式。作者以如炬之目,剃刀之笔,通过一段段史实和往事,为读者揭开历史真相,揭开隐藏上千年不易被人发现的王朝成败的终极密码。展现那些逝去但并未走远的家国往事,那些太平盛世、点火纷飞、或明或暗的刀光剑影,中国中的世界,世界中的中国作者曹给非先生,学识渊博,视角独特。他以一种“非点而面,非段而线”的方式,将中华五千年作为一个由诸多器官、组织、因子构成的整体,而又将这个整体按照不可分割的器官、组织、因子进行单独分析,最后又将这些单独的分析汇聚起来,以个别分析,统筹总结的方式给予了我们一个新角度下的中华帝国史。
  • 法炼仙途

    法炼仙途

    在这个世界上,乾坤无定,仙途渺茫。这里魔物横行,神魔横压万世。妖族强大却也堪有自保之力,人族弱小只能于危世之中在灭亡的边缘苟延残喘。韩广,他本以为自己必然在变异的神劫之下身死道消,没想到却意外重生,迎来了最后的轮回。天空之城的陨落,神与魔的密藏,尘封过去的历史,数万万年的密谋。神魔强大那又怎样,这一次我韩广回来了。错过的,失去的,全都要拿回来。命运,在一开始就已经不同!仙途虽难行,我自有万法炼之!
  •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之二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之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鸾枝

    鸾枝

    现代女屌丝一朝穿越成古代白富美没有金手指谢璇只想安安分分当只米虫可是事情发展越来越不对劲她可不想当什么红颜祸水更对乱世妖姬没兴趣啊喂!自私如她被迫担负谢璇很无奈谁能与她比肩不负年华不负初心?(新书《锦若安年》已发,欢迎养肥!)
  •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最初的民族起源于姓与氏,寻根追究,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有女系易而为男系,说己见前。后来姓之外又有所谓氏。什么叫做氏?氏是所以表一姓之中的支派的。如后稷之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氏是。始祖之姓,谓之正姓,氏亦谓之庶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庶姓则随时可改。依据青海史学家李文实先生所著《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记载:吐谷浑,据《金壶字考》谓其音读为“突浴魂”,“谷”读为“浴”,是从吐谷浑语原音,但今土族自称“土谷家”或“土户家”则谷、浴仍通用。
  • 逆神之穿越的继承者

    逆神之穿越的继承者

    少年夏飞只因为好奇而拿起一颗奇怪的珠子,却来到了一个新世界,曾经身为弈剑逍遥阁少主的他应该怎么办呢?为了自己所重视的人,他卷入了两个组织的战斗中,却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上层人员之一。带领这个组织的人翻身做主吗?还有这么多美女都这么关注自己。又怎么回事?身边的兄弟都是在为情所烦恼,他却是为处理过多感情而烦恼,真是麻烦!你说什么?这一切全是所谓的“神”所做的游戏吗?那么,我夏飞从现在开始,我宣誓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要逆神而行!
  • 元洁莹禅师语录

    元洁莹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厘米学院(厘米秀官方小说)

    厘米学院(厘米秀官方小说)

    一个孤独热切的少年,带着一只神秘慵懒的猫,加入了一家魔法和战斗并存的学院,从此掀开了浩瀚壮丽大陆一角,这里有最激荡人心的友情和爱情,最浩瀚的星空和未来,还有隐藏在黑暗深渊中挣扎的怪物,浓雾中行走的未知怪物,还有那深海中掀起的巨浪……小少年,快跟我们一起,去追逐最瑰丽、壮阔的梦想吧!
  • 太清经断谷法

    太清经断谷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