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100000007

第7章 中古汉语无系词判断句 (3)

(140)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三国志·魏志·郑浑传》)

(141)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三国志·魏志·刘廙传》)

(142)昶远来疲困,马无所食,力屈而走,此天助也。(《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143)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颜氏家训·勉学》)

(144)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颜氏家训·涉务》)

肖娅曼(2005)认为,"是"后谓语既可以是体词性成分,又可以是谓词性成分,而"此"后谓语须是体词性成分,这说明"是"的性质不同于"此",它兼有指代性和判断性,同时占据着主语和系词的位置,所以它后来能够发展为系词。"是"字本身是否具有判断性这一点尚须斟酌,但是"是"、"此"后判断语的构成存在差异却是不争的事实,"是"后兼附体、谓两种判断语,与"此"相比,处于更有利的句法位置,这可能是它能够发展为系词的一个原因。汉代以后,"是"字逐渐虚化为系词并且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复指任务主要由"此"来承担,"此"字对体词性判断语和谓词性判断语就兼收并蓄了。

"......,是/此......也"判断句式中,有时使用代词"斯"来替代"是"和"此",不过用例极少。"斯"字在判断句中复指话题自上古以来就不多见笔者《〈左传〉〈史记〉判断句比较研究》曾考察《左传》和《史记》,只在《史记》中检得一例:"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斯乃天子之急务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古时期在我们穷尽统计的六部文献中,只有《论衡》使用5例,列举如下:

(145)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砾,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幸偶》)

(146)纣父帝乙射天殴地,游泾、渭之间,雷电击而杀之。斯天以雷电诛无道也。(《感类》)

(147)信久远之伪,忽近今之实。斯盖三增九虚,所以成也;能圣实圣,所以兴也。(《须颂》)

(148)今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人]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一晓解约葬,更为节俭。斯盖《论衡》有益之验也。(《对作》)

(149)《论衡》《政务》,其犹《诗》也,冀望见采,而云有过。斯盖《论衡》之书所以兴也。(《对作》)

"是"、"此"、"斯"虽然都是指示代词,但在判断句中出现频率明显不同,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它们用法存有差别。"此"是一个单纯代词,只有复指上文的作用,"是"字一身兼几种词性,作为代词它不仅有复指上文的作用,同时还有强调下文的作用。"斯"字有复指作用,但更侧重对上下文的连接,所以后来发展成了一个连词。洪诚(1957:8)说:"'此'字只有复指上文的作用,'斯'字复指带连接作用,'是'字复指带肯定作用。"

综上所述:"......,Pro......也"是上古汉语常见的判断形式,一般是提出一个话题,用代词复指,然后作出判断。用来复指的代词主要使用"是"字,"是"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此"、"斯"等。另外,最初话题主语比较长,为避免头重脚轻需要用代词复指,后来话题主语比较简单时也用"是"字复指,这样"是"字的指代作用淡化,联系作用变得突出,逐渐虚化为系词。"是"字占据的句法位置及其高频使用率为其语法化为系词创造了条件。

随着"是"字在上古末期发展出系词的用法,那么汉代以后"是"字出现在"......,Pro......也"句式中时,一般是话题主语比较长,确实需要"是"字作为代词来复指。同时,由于"是"字作为系词使用的频率增加,判断句中承担复指任务的代词逐渐向"此"字转移,代词"此"在这一判断句式中的出现频率增加,"此"后的谓语也不限于体词性成分了,其后也出现了谓词性谓语,从而打破了"此"后谓语须是体词性成分的先秦汉语语法规则。

3."......,......是也"式。这是先提出一个话题,然后用主谓结构"某某是也"举例证明,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自上古就比较多见。如:

(150)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下》)

(151)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荀子·王霸》)

(152)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吕氏春秋·重言》)

(153)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史记·封禅书》;又《孝武本纪》)

"A,B是也"这种句式不同于一般的"A,B也"或"A,是B也"式判断句。在"A,B也"或"A,是B也"句式中,B是判断谓语,是语义重心,是强调的焦点。而在"A,B是也"式中,A是新信息,是强调的重心,"B+是"充当谓语来判断证明A,"是"在复指话题的同时还有强调话题的作用。也就是说"A,B是也"句中,主要的判断对象是话题主语A,而非小主语B。以例(153)为例,此句在《史记》中出现两次,考察该句出现的语境,《封禅书》中上下文主要谈论话题"封禅",《孝武本纪》上下文论述话题主要是"祠灶",把本句放在语篇中去考虑,就会发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正是判断的主题,是议论的中心。而如果把判断后项改为"黄帝也"或"是黄帝也",那么语义重心就转到了"黄帝"上来了,这就背离了篇章主旨,所以只能使用"黄帝是也"。

另外,"A,B是也"式判断句中,"是"虽然是复指A的代词,但不能把A放到"是"的位置替换"是",即"A,B是也"与"B,A也"不存在可行性转换关系。仍以例(153)为例,试变换为:

(153')黄帝者,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也。

从句法上看,例(153')构成的是一个叙述句,而不是判断句。从语义上看,"黄帝"在句中是陈述的对象,而非判断的对象。从语用角度看,论述的主题是"黄帝",而非"封禅"或"祠灶"。也就是说"B,A也"句与"A,B是也"句在句法、语义、语用几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它们之间不能相互转换,"A,B是也"句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

根据句子的信息组织原则,重要的信息,强调的焦点,一般在句末。但是有时为了及时传达新信息,也可以把新信息放在句首,作为一个语义焦点来强调,然后再加以阐释。"A,B是也"正是这种语义重心在前的判断句式,此句式是先报告一个新情况A,然后用"B+是"的结构去举证。在这个句子中包含有"是"(A)对B的判断,但主要是"B+是"对A的判断,"是"字同时兼有复指和强调的作用。

中古时期仍然沿用上古产生的这种"......,......是也"句式,根据对中古六部专书的调查,《论衡》有15例,《太平经》1例,《中本起经》2例,兹引部分用例:

(154)在母身时,遭受此性,丹朱、商均之类是也。(《论衡·命义》)

(155)如以詹何之徒,性能知之,不用术数,是则巢居者先知风,穴处者先知雨。智明早成,项托、尹方其是也。(《论衡·实知》)

(156)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论衡·逢遇》)

(157)或无补益,为上所好,籍孺、邓通是也。(《论衡·逢遇》)

(158)或无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也]。(《论衡·逢遇》)

(159)人闻吾法,信受奉行,如意所得,喻如沃田,所收无数,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是也。(《中本起经》卷下,4/162b)

(160)人闻道言,背而不信,喻如下田,没溺不生,今六师尼揵等是也。(《中本起经》卷下,4/162c)

以上例句都是"S(VP),NP是也"式结构,即话题主语比较长,一般是谓词性的,谓语部分充当小主语的是具体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用"NP+是"进行判断举证。有时充当小主语的是谓词性的成分。如:

(161)其端合者,相食是也。(《论衡·说日》)

(162)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论衡·说日》)

(163)得其人而开通,得见佑助者是也。(《太平经》卷55/83)

中古时期,随着"是"字作为系词使用得越来越多,"......,......是也"句式中的"是"字受到影响也发生了向系词的虚化,《论衡》中有过渡状态的用例。如:

(164)单父吕公善相,见高祖状貌,奇之,因以其女妻高祖,吕后是也。(《论衡·骨相》)

(165)无恤最贤,又有贵相,简子后废太子而立无恤,卒为诸侯,襄子是矣。(《论衡·骨相》)

(166)夫鲁无功曹之官,功曹之官,相国是也。(《论衡·遭虎》)

例(164)、(165)表面上看来也是普通的"......,......是也"式,话题比较复杂,但是"是"字复指的对象却是话题中的一个有定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即"其女"、"无恤",这样"是"字复指的必要性减弱了,多了肯定联系的作用。例(166)复指对象就是简单的名词短语"功曹之官",话题与例证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是"字有了向系词转化的趋势。

"......,......是也"式中"是"字虚化为系词的详细过程,本书第四章作详细探讨。总之,由于"是"字主要以系词的身份出现,中古后期"......,......是也"式很少使用了。

以上剖析了"......,......是也"句式的性质,并简要论述了其发展演化情况。

二、无系词判断句的构成成分

(一)主语的构成

1.体词性主语

中古汉语无系词判断句主语的构成中,体词性成分占了大多数。体词性主语中最典型的是名词及名词短语。如:

(1)形、气、性,天也。(《论衡·无形》)

(2)道者,乃天所案行也。(《太平经》卷35/41)

(3)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世说新语·豪爽》)

(4)思鲁等从舅殷外臣,博达之士也。(《颜氏家训·后娶》)

以上都是普通名词作主语,另外,由于判断句可以作解释说明,所以几乎所有类词都可以隐去其固有语法功能而出现在判断句主语位置上。如:

(5)将者,且也。(《论衡·知实》)

(6)十一者,士也。(《太平经》卷39/50)

(7)邪者,未定之词。(《颜氏家训·音辞》)

以上三例,充当主语的成分其基本词性分别是副词、数词、语气词,但是它们在这里不是呈现其概念义,发挥副词、数词、语气词的语法作用,而是呈现其符号义,以一种符号所指来充当判断对象,因此我们将其作名词处理。

无系词句中,代词主语也有相当多的数量代词大多数是体词性的,也有一部分是谓词性的,谓词性的代词主要有"然"、"如是"、"若是"、"如此"、"若此"、"如彼"、"奈何"、"何如"、"若之何"、"几何"等,这些词一般不在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位置上出现,因此本书在讨论判断句主、谓语的构成时,代词归属体词性成分。如:

(8)汝非罗汉,不知真道。(《中本起经》卷上,4/151c)

(9)宣武每曰:"我方外司马。"(《世说新语·简傲》)

(10)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论衡·非韩》)

(11)无有真德,恣心而行,此纯君子之贼。(《太平经》卷49/66)

例(8)、(9)是人称代词作主语,例(10)、(11)是指示代词作主语。代词主语中指示代词多于人称代词,而疑问代词一般不作无系词句主语。

同类推荐
  •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了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但罗列现象的较多、深中肯綮的少见,运用前沿理论进行分析阐释的寥寥可数。本书另辟蹊径,将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比较成功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电视新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最要创新,达到了同类研究中国内的高水平。作者的观察和批评比较尖锐,分析也相当具有新意,是一本住学术上有重要创见的优秀著作。
  •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于2005年8月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课题终于完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成果呈献出来,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但却是我们对理论和实践作了认真思考的成果,是我们真实的见解,可以说课题组的师生,是以一颗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来对待这一课题研究的,希望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起应有的作用。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 实用会议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会议文书写作大全

    《会议文书写作规范与实用例文全书》根据作者四十多年会务文书起草、审核、制发经验而写成,全书按照文稿在会议中的地位、作用设计全书框架结构,分为五章:主题性会议文书、辅助性会议文书、记录性会议文书、礼仪性会议文书、服务性会议文书。《会议文书写作规范与实用例文全书》系统介绍了会议文书的规范写法、常用结构和可借鉴的最新例文,例文多为2008年以后市、县区、乡镇和社区、企业、院所会议使用的文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借鉴性。 ??
热门推荐
  • 倾城逆袭妃:尊帝独宠妻

    倾城逆袭妃:尊帝独宠妻

    一枚神秘的戒指,一次奇异的身穿,虞姬云到了修仙时代。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一切都是那么不熟悉。明明她是身穿,却被迫进入将军成了那个失宠的嫡女,承受着无情的鞭打。呵,有句话说得好:伤我着,我必十倍奉还。惩治恶爹,教训渣男,虞姬云嘴角邪魅的一笑,这还没完!是十倍奉还。人人都说,废柴嫡女得以天地机缘,一人便可逆天行事,风华九幽。但是唯有她自己知道,她并非一人。那戒指空间中的绝尘人儿,便是对她万般的呵护之人。那时他许了她第一句,“承你以师诺,此生护你一世安。”直至魂飞魄散之际,他也在保护着她,因为她是徒,只因他爱她。
  • 爱情微微凉

    爱情微微凉

    她穷尽一生爱着的男人,却将她打入了爱情的万劫不复之地。“顾凉辰,我怀孕了,你的。”“就算是我的种,也给我马上打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斗龙至尊

    斗龙至尊

    生死,往往只需一瞬间。主人公夏峰在现世历经种种,尝遍酸甜,最后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当夏峰醒来时,发现自己来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新的人生开始了,在遭遇家族覆灭,兄弟背叛,仇人追杀....一步步走上了强者之路。
  • 犀利皇妃

    犀利皇妃

    前朝风云莫测,后宫你死我活。人之初,性本?初入宫廷,帝王之心难揣测,既有挚爱,又惹群花,奈何只卿一人守孤单。豆蔻年华,已入宫门,半生皆为一人活。时局险恶,人心难测,待到秋风漫天过,谁是独笑者?她是宰相之女,他是一国之君。初见时两小无猜,再见时他已心有所属。初入宫时,她以他为天,小心翼翼,举步维艰;初见她时,他以她为恶,多加刁难,多加利用。宫廷险恶,敌人难测,她为他家庭破散,自身沉浮;挚爱永在,群花乱簇,他为己处处筹谋,无视她怒。帝王无情,皇家无意,她终是看破,步步为营,筹谋算计,只为一日凤舞九天;挚爱远逝,蓦然回首,他才看见她,知她所愿,暗中相助,只为一日和她一起君临天下。
  • 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上)

    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上)

    名胜古迹,是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漫步在这些名山胜水之中,一方面可以领略自然的大好风光,另一方面也从中感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于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理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 奇人怪谈

    奇人怪谈

    令人生畏的生物馆趣闻、让人惊叹的超人能量、错综复杂的历史真相,如梦如幻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农女悍妻惹不起

    农女悍妻惹不起

    穿越成村姑,一次中奖,未婚先孕,家徒四壁,唐夏觉得压力山大啊。银针在手,医术我有,要种田要发家致富,可复杂的大家庭,偏心没边的爷爷奶奶,习惯欺负他们家的亲戚堆成山,家长理短斗极品,强势打脸没商量。孩子的爹突然出现……从别扭误会,相见两厌,到误会解除,宠溺无度,一生一世一双人。岂料成亲之日某男继母带着一个表妹上门骂她夺人夫是小三。某女与某男手牵手,腹黑虐渣,默契配合不商量。(种田经商、家长里短、宅斗虐渣、双处、宠文、爽文)新书《农女娇妻别太甜》求支持
  • 准提心要

    准提心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盗墓手记之神将诛邪

    盗墓手记之神将诛邪

    主人公黄童在幼年时曾盗过一个不知名的将军墓,得到一本古代的武功秘笈,由此练成一套飞刀绝技,但成年之后,诡异的事情接连找上门来……。千年不死的妖狐长眠于黑暗的深处,只为了凄美绝伦的爱情。拥有至强能力的雨火,有一段痛苦绵长的回忆。
  • War by Other Means